經方一劑治癒的幾則妙案

《長沙方歌括•勸讀十則》雲:經方效如桴鼓。非若後世以地黃補陰,以人參補陽,以香、砂調氣,以歸、芍調血,籠統浮泛,待病氣衰而自愈也。

《內經》雲:一劑知,二劑已。

又云:覆杯而臥。

《傷寒論》雲:一服愈,不必盡劑。

可知古人用藥,除宿病痼病外,其效只在半劑一二劑之間。

後世如薛立齋醫案雲:服三十餘劑及百劑效。

李士材雲:備參五斤,期於三月奏效。此豈果服藥之效哉?乃病氣衰而自愈,若輩貪天之功而為己力也。餘閱其案,深憫病患之困於藥甚於桎梏也。則以經方之療效神速,為第三勸。

章太炎先生言:中醫之成績,醫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經驗心得,醫案最有線索可尋,循此鑽研,事半功倍。

經方醫案是經方具體應用的記錄,是仲景著作與臨床實踐的有機結合,因此極具研究價值。

歷代醫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對經方進行闡釋和發揮,並在臨床應用中留下了大量的診療記錄,以醫案的形式保存至今。

本文從古今中外名醫經方醫案中篩選出“一劑愈病”的經典驗案,作為經方“一劑退熱”的續篇,以饗讀者。

傷寒四五日,吐血不止(陶節庵醫案)

一人,傷寒四五日,吐血不止,醫以犀角地黃湯等治而反劇。

陶切其脈,浮緊而數,若不汗出,邪何由解?遂用麻黃湯一服,汗出而愈。

瓘曰:久衄之家,亡血已多,故不可汗。今緣當汗不汗,熱毒蘊結而成吐血,當分其津液乃愈。故仲景又曰: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血者,麻黃湯主之。蓋發其汗則熱越而出,血自止也。(《名醫類案•傷寒》卷一)

狂證(張景嶽醫案)

一少年姻婦,以熱邪乘胃,依附鬼神,毆詈驚狂,舉家恐怖,欲召巫以治,謀之於餘。餘曰:不必,餘能治之。

因令人高聲先導,首懾其氣,餘即整容,隨而突入。病者褻衣不恭,瞠視相向。餘施怒目勝之,面對良久,見其赧生神怯,忽爾潛遁,餘益令人索之,懼不敢出。

乃進以白虎湯一劑,諸邪悉退。此以威儀勝其褻瀆,寒涼勝其邪火也。(《類經•論治類》上冊十二卷)

咳嗽發嘔,小便不利(鄭欽安醫案)

一人病患咳嗽,發嘔欲吐,頭眩腹脹,小便不利。餘意膀胱氣機不降而返上,以五苓散倍桂,一劑便通,而諸症立失。(《醫法圓通•肺病咳嗽》卷一)

滿頭劇痛(曹穎甫醫案)

女兒若華,忽病頭痛,乾嘔,服吳茱萸湯,痛益甚,眠則稍輕,坐則滿頭劇痛,咳嗽引腹中痛。

按之,則益不可忍,身無熱,脈微弱,但惡見火光,口中燥,不類陽明腑實證狀。

蓋病不專系腸中,而所重在腦,此張隱庵所謂陽明悍熱之氣上循入腦之證也。按即西醫所謂腦膜炎之類。

及其身無熱,脈微弱之時,而急下之,所謂釜底抽薪也。若身有大熱,脈大而實,然後論治,晚矣。

處方:生川軍三錢,芒硝二錢,枳實四錢,厚朴一錢。

佐景按:若華女士服本方後約三小時,即下,所下非燥矢,蓋為水濁也,而恙乃悉除,不需再診。(《經方實驗錄》上卷)

久瀉(範文甫醫案)

上海一名賈,年卅餘,形氣壯實,飲食如常,而苦於洩瀉,日五六次,已五月餘。遍歷名醫,投清利、峻攻、固澀、溫脾、溫腎之劑皆無效果,邀餘至上海往診。

餘按其脈,右寸獨緊,其餘皆平,呼吸略氣促,便意迫急。

餘曰:此乃肺移熱於大腸之候也。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有餘熱則下移大腸,大腸受之,則為暴注下利。前醫治病,未求其本,故而不效也。

投以麻杏石甘湯,麻黃用9g。藥後當夜得微汗。次日餘按其脈,右寸轉平。

告曰:此將愈之兆也。果然,即日洩瀉停止。五月之病,安然而愈。(《近代名醫學術經驗選編•範文甫專輯》)

水腫喘滿(張菊人醫案)

一水腫患者,年五十餘,因水浸於肺,喘促不休,喘滿並作,苦不能耐。與以小青龍湯加芫花五分,瀉水數十遍,次日喘平腫消。(《菊人醫話》)

小兒急驚風(吳佩衡醫案)

柯某之長子,年一歲半。1922年陰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風而驚,發熱,自汗沉迷,角弓反張,手足抽搐,目上視,指紋赤而浮,唇赤舌淡白,脈來浮緩。

由於風寒阻遏太陽經氣運行之機,加以小兒營衛未充,臟腑柔嫩,不耐風寒,以致猝然抽搐而成急驚風證。此為太陽肌表之證,以仲景桂枝湯主之,使中於太陽肌腠之邪,得微汗而解。

桂尖10g,杭芍10g,甘草6g,生薑10g,小棗7枚。加入粳米一小撮同煎,囑服後溫覆而臥,使得微汗。

一劑盡,即熟寐,汗出熱退,次日霍然。(《吳佩衡醫案》)

脈結代伴下利(章次公醫案)

昔與章次公診廣益醫院庖丁某,病下利,脈結代,次公疏炙甘草湯去麻仁方與之。

當時鄭璞容會計之戚陳某適在旁,見曰:此古方也,安能療今病?次公忿與之爭。

僅服一劑,即利止脈和。蓋病起已四十餘日,庸工延誤,遂至於此。

此次設無次公之明眼,則病者所受苦痛,不知伊于胡底也。(《經方實驗錄》)

不寐心煩(劉渡舟醫案)

王某,男,28歲。數日來,心中煩鬱,懊難眠,低頭不語,家人靠近則揮手斥去。舌紅脈數,然大便不結。辨為虛煩之證,服梔子豉湯。

當日晚,我剛睡不久,即聞有人叩門甚急,出去看,原來是病人之弟。言其兄服藥不久,突然嘔吐,滿頭大汗,一家人惶惑不解,讓我速往診視。到了他家,病人卻已熟睡,次日其病即愈。(《傷寒論通俗講話》)

腳跟痛(吉益東洞醫案)

20歲男子,某日足跟忽痛,其痛如錐刺刀刮,手不可近之。眾醫來診,未能開出處方。某外科醫師認為已化膿,故穿刺之,但未抽出膿而無效。

於是,迎東洞先生診之。腹肌攣急,按之不緩,強度緊張。故作芍藥甘草湯飲之,一服即愈。(《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