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長“骨刺”了怎麼辦?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對膝關節“骨刺”的來龍去脈進行了分析,那麼,如果膝關節真的長“骨刺”了,究竟怎麼辦才好呢?

膝關節長“骨刺”了怎麼辦?

正如我之前說,膝關節“骨刺”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諸多表現之一,“骨刺”是標,關節炎是本,治病需要標本兼治,只有正確的治療骨性關節炎,膝關節“骨刺”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科學減重和鍛鍊 因為肥胖對膝關節而言也是一種負擔,因此應注意避免體重超重,進行必要的體育鍛煉(如散步,游泳等),儘量避免關節的超負荷運動(如負重,長距離行走,登山等)。

膝關節長“骨刺”了怎麼辦?

可以通過下面的公式計算體重指數(BMI)來初步估算身體是否超重。

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膝關節長“骨刺”了怎麼辦?

正常體重:體重指數= 18.5-23.9

超重 : 體重指數 = 24.0~27.9

肥胖 : 體重指數 > 28.0

一般治療 休息,避免關節再受損傷,患肢抬高,可佩戴護膝,注意保暖,熱敷。

膝關節長“骨刺”了怎麼辦?

藥物治療 包括應用保護軟骨的藥物(如氨基葡萄糖和硫痠軟骨素),各種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建議使用COX-2特異性抑制劑(塞來昔布等),這類藥物具有較好的消炎鎮痛的效果,對消化道和心血管系統的不良反應相對較小。透明質酸鈉關節內注射可起到潤滑關節、保護關節軟骨的作用。病變關節腔內注射皮質激素雖可短期內緩解症狀,但對軟骨有損害作用,目前臨床上較少應用。

膝關節長“骨刺”了怎麼辦?

理療及體療 病變關節局部行必要的理療和適當的按摩有助於局部炎症的吸收,可減輕症狀。比如熱敷、電療、磁療、紅外線、水療、礦泉浴、泥療、蠟療及離子透入法等。症狀較輕者可在症狀緩解期內進行適當的運動,避免長時間的休息導致“廢用性”骨質疏鬆和肌萎縮。還可進行有針對性的肌力訓練,比如股四頭肌收縮鍛鍊,以增強肌力,改善關節穩定性。

膝關節長“骨刺”了怎麼辦?

關節腔清理 如果關節內存在剝脫的軟骨,遊離體等,可以通過關節鏡持續向關節腔注入生理鹽水,不斷沖洗,可排出關節內的炎性滲液、代謝廢物、碎屑和小直徑(<2mm)遊離體,同時在鏡下刨削、修整不平的關節面和半月板。對於較大的遊離體可鏡下取出或定位後作小切口取出。

膝關節長“骨刺”了怎麼辦?

手術治療 對於有持續性疼痛或進行性畸形且保守治療無效的病人可手術治療。手術方法的選擇需要根據病人的年齡、性別、職業、生活習慣及病人要求等因素而定。對於存在關節外內外翻畸形的年輕的膝關節骨關節炎,常採用脛骨高位或股骨髁上截骨術,對於膝關節單側受累的情況,可以選擇單髁置換術,對於終末期膝關節骨關節炎病人,常需要人工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

膝關節長“骨刺”了怎麼辦?

總結一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導致的“骨刺”講究的是階梯治療,從日常生活做起,從第一“階梯”做起,保護我們的膝關節。

更多骨關節炎及骨科健康知識,歡迎關注 與您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