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第一方——《半夏瀉心湯》,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並不懂

源自於《傷寒雜病論》的半夏瀉心湯,可調和肝脾、散結消痞,不僅是醫聖張仲景的得意之方,更是有著“天下胃腸第一方”的美譽。然而對於它,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不一定都懂。

腸胃第一方——《半夏瀉心湯》,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並不懂

處方

君藥——半夏:苦辛燥,散結除痞,降逆和胃。

臣藥——(1)乾薑:辛熱,溫中散寒除痞;(2)黃連、黃芩:苦寒清降洩熱開痞 。

寒熱平調,辛開苦降。

佐藥——人參、大棗:甘溫補脾氣以和中,生津液,既可防黃芩、黃連之苦寒傷陽,又可制約半夏、乾薑之辛熱傷陰。

使藥——炙甘草:補脾和中,調和諸藥。

腸胃第一方——《半夏瀉心湯》,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並不懂

功能用途功用:

寒熱平調,消痞散結。

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簡單點說就是常用於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於中氣虛弱,寒熱互結的患者。

《半夏瀉心湯》被譽為“天下胃腸第一方”,換句話說就是它在臨床上使用的概率比較高。那麼一個患者過來看病,他說上腹部不適,或者從胃鏡單上看出糜爛性胃炎等,他適不適合用半夏瀉心湯呢?

腸胃第一方——《半夏瀉心湯》,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並不懂

對於這個問題,當然不能一概而論,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一個感冒,林黛玉和呂布能一樣嗎?這就是體質的問題,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中醫用藥自然也會有一些差異。而往往是唇舌偏紅,舌苔偏膩,而且體質狀態好的這一類人群才適用半夏瀉心湯。這一類的人還有一個很顯著的特徵——煩躁,他們在描述病情時,很心急,語速很快,焦慮貌,很煩很痛苦的樣子。而且,他可能睡眠也不好,還有頭痛等精神症狀。

其一,偏於溼熱。以苔黃、口苦、嘈雜、吞酸為主要臨床特徵,此型最為常見,治用半夏瀉心湯原方原量即可。因為半夏瀉心湯原方用黃芩、黃連兩味苦寒藥,且藥量亦較乾薑多一兩,所以原方原量適宜於脾胃溼熱。

腸胃第一方——《半夏瀉心湯》,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並不懂

其二,偏於寒溼。以苔白、怕涼、腹痛、下利為主要臨床特徵,此型較為少見。治用半夏瀉心湯需酌減黃芩、黃連用量,或黃芩、黃連只用一味或加重乾薑用量即可。

其三,臨床還有一種情況比較常見,既無熱象,又無寒象,更無寒熱錯雜之象,屬非寒非熱,但以胃脘痞硬為主,仍當治以半夏瀉心湯原方。

其四,胃熱脾寒。臨床的確有寒熱錯雜的情況,只是比較少見。患者既有苔黃、口苦、吞酸的胃熱證,又有腹痛、下利、不敢納涼飲冷的脾寒證。此型可根據胃熱與脾寒的偏輕偏重,靈活加減運用半夏瀉心湯中的寒熱之藥。

腸胃第一方——《半夏瀉心湯》,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並不懂

湯是好湯,但是也要因體質而異。簡單的總結一下,適用半夏瀉心湯的這類群體,用簡單的十二字來記,“唇舌紅,痞而利,常潰瘍,易煩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