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在岳飛靈位前說過一句話:“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趙構想表達什麼?

歷史一書生


趙構在岳飛靈位前說“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表達了趙構不得不殺忠臣的無奈,反應了他作為帝王苦衷!趙構之所以非殺岳飛不可,主要原因是金人要求宋朝殺了岳飛才能議和,趙構畏金如虎,想議和以偏安江南。如果金人不要求殺岳飛,以趙構的本心,他是不會殺岳飛的;所謂功高震主,賞無可賞,封無可封的情況下岳飛必反是站不住腳的;又說岳飛有反叛的能力,所以非殺他不可,也是站不腳的。從岳飛聽從趙構召書撤兵回朝來看,岳飛是忠於趙構的;從岳飛回家養老,又交出兵權來看,岳飛已經沒有反叛的實力了,趙構完全沒有必要殺岳飛。

非卿不忠,表達了趙構知道岳飛精忠報國的意願,表達了趙構明白岳飛決無謀反的想法。岳飛天縱英才,軍事水平與個人威望在當時皆屬佼佼者,金國軍隊攻擊其它宋軍如虎搏羊,攻擊岳家軍時如狼搏虎,反差之大明白人一看就懂。金國雖然軍事實力強於南宋,但是要徹底擊敗宋朝還是十分艱難,甚至會是兩敗俱傷。有岳飛在,那麼金國擊敗宋朝毫無勝數,甚至有戰敗的可能;沒有岳飛在,金國擊敗宋朝十分容易,但是也會元氣大傷。因此金國殺掉岳飛,奴役宋朝成了上策,如果宋朝不聽話,隨便派一個大將打一打宋朝就可以讓宋朝屈服。岳飛的忠表現在他一心想收復失地,因此有時候與趙構意見不合,就會不給趙構面子,讓趙構覺得岳飛雖然是忠臣,但不是好臣,不能深刻領悟領導意圖。

非朕不明,表達了趙構深知岳飛之死是冤死的,但是岳飛不得不死!趙構深知岳飛統軍,則擊敗金國,迎回二聖完全有可能,當時宋徽宗已死,宋欽宗還苟活著,如果岳飛迎回欽宗,趙構也不會讓出皇位來的,皇權無親情,欽宗難為帝!趙構認為岳飛打仗會損耗許多的糧響,會導致國內民不聊生,另外岳飛取得光復中原的勝利後,威望會極大,不好處理;如果岳飛戰敗,金人再一鼓作氣南下,到時宋朝就真亡了。在趙構心中,他認為與金人劃江而治,迎回父親棺木,迎回母親盡孝,是最現實與保險的做法,至於收復中原他不敢想!岳飛是忠臣能臣他趙構心知肚明,但是岳飛的長策與趙構的大策不一致,金人又要他死,所以他不得不死了。趙構不能公開祭奠岳飛,也只能以此方式送送岳飛,略略表達下他的心意!


大秦鐵鷹劍士


趙構在岳飛靈前說過一句話:“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他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

先查查宋高宗趙構在岳飛被冤殺後是否真的說過這句話。 《宋史·岳飛傳》、《宋史·高宗紀》、《建炎以來紀年要錄》、《鄂國金佗粹編》等史料中均無此記載。假如宋高宗真的在岳飛的靈前說過“非卿不忠,非朕不明”這句話,說明他對岳飛的忠心從無懷疑,但他又必須置岳飛於死地,也就是說岳飛必須死!在彼時金強宋弱的局勢下,殺忠臣岳飛就等於自毀長城,那麼趙構為什麼要這樣幹呢?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誅殺後幕後真兇趙構為什麼又會發出如此自相矛盾的喟嘆呢?

假如趙構真的說過這句話,或許和岳飛在之前的一些言行大有關係。

南宋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前後,岳飛指揮岳家軍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勝利,一再重挫金軍主力,以摧枯拉朽之勢一直打到距被金人佔據的北宋故都汴京(今開封)只有45里路的朱仙鎮,此時的岳飛,血脈賁張,意氣飛揚,看來他以前說過的“收復舊山河,直搗黃龍府”並非大話,最終的勝利似乎就在眼前。

興奮得難以自抑的岳飛給宋高宗趙構上了一份奏疏,他在這份奏疏的結尾這樣寫道:“......異時迎回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棺材),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

趙構看完這份奏疏後,當即批示道:“有臣如此,故復何憂,進止之機,朕不中制”。意思是有你這樣忠勇的臣子,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在收復故土的戰鬥中,你只管大膽、盡情去幹,我不會掣肘、束縛你的手腳。

可以看得出來,這段時間趙構、岳飛君臣相處的特別融洽、默契,甚至可以說是同心同德的。這段時間也是岳飛生命中最鼎盛的黃金歲月。此時的岳飛,志得意滿,自我感覺非常好,乃至於把帝王看成了擁有正常情感的普通人,於是把“士為知己者死”的崇高感情與信仰,用在了宋高宗趙構的身上,後來發生的事情證明,岳飛非常天真,他把平常人的情感應用到帝王的身上,犯了無法挽回的大錯。

《建炎以來紀年要錄》記載 ,某日,趙構、岳飛對坐閒談。君臣二人話語投機,氣氛甚是融洽。岳飛談得興起,突然愣頭愣腦地提出,希望皇上儘快解決皇位繼承人的問題。話音剛落,趙構臉色大變,談話氣氛瞬間變得凝重起來。此時的岳飛,屢建奇功,聲望如日中天、是最受寵信的重臣,但趙構仍然絲毫不給面子的厲聲呵斥道:“你說這番話雖然出於忠心,但是,你手握重兵在外,這種立嗣之事不是你所應當干預的(外臣不得問內事)”。

岳飛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原來,幾年前,在金軍契而不捨的追殺下,趙構因驚恐過度,“那話兒”失靈了,喪失了生殖能力。

不過他才30出頭,經過積極治療,好不容易生了個兒子,又因為宮人不小心碰翻一個銅鼎,小兒被驚嚇抽搐致死。這兩件事是他內心最深的隱痛,平時都不願觸及,今天被岳飛給莽撞的勾了起來,趙構惱羞成怒也是可以想見的。

說趙構無嗣也便罷了,更要命的是,岳飛口無遮攔,觸犯了皇帝的最大忌諱:身為一個手握重兵的大將,卻對皇位繼承權如此感興趣。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靠兵變三下五除二將後周收拾成大宋的。趙匡胤登基稱帝后,深知武夫干政的弊病,於是“杯酒釋兵權”削奪了功臣們的軍權,隨後又提倡文教,實施偃武修文的國策。皇位繼承權是一個異常敏感的核心話題,歷朝歷代為此導致骨肉相殘的悲劇史不絕書。而且,人們特別容易把這個問題和手握重兵的武臣有政治野心聯繫在一起。


誰知不久後,岳飛在一封密奏中,又一次提到了這個問題,勸皇帝儘快確定過繼一個皇子,再立其為太子。對此,趙構內心自然是非常不快的。

岳飛的提議,是從抗金斗爭的現實出發的,顯然是出於好意。至於但這種善意能否被皇帝接受,對趙構忠心耿耿的他卻沒想那麼多。

趙構不是什麼雄才大略、氣度恢廓之君。他對岳飛動不動就勸自己儘快立太子一事非常反感,同時對他動不動就叫囂“直搗黃龍,迎回二聖” 更是驚恐異常。老爹宋徽宗已死,哥哥宋欽宗趙桓還在,假如岳飛真的北伐成功,攻下黃龍府,接回宋欽宗,他是徽宗欽定的合法皇帝,他回來意味著什麼還真不好說。除此之外,趙構寧願固守半壁江山,偏安江南一隅,也不願再冒武將功高震主、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風險。

趙構有小聰明卻無大智慧,在內心深處對軍人擁兵自重、干預朝政充滿恐懼。於是,趙構放棄了金國內亂、以及岳飛已經打到汴京城邊上的大好時機, 一心一意與金議和,同時還不忘裁抑自家武將。

彼時岳飛已下決心乘勝渡黃河收復河北,他激勵部將:“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 !然而,高宗懾於岳飛震主之威,下令“岳飛暫且班師”,諸路大軍一律撤回原駐地。岳飛銳意北伐,上奏道:“豪傑向風,士卒用命,時不再來,機難輕失”。趙構藉口“孤軍不可久留”,一日連發12道金牌,催促岳飛撤軍。岳飛涕淚交加,痛心疾首,慟哭道:“十年之功,毀於一旦”,被迫撤軍。回到臨安後,岳飛立即陷入到高宗、秦檜等人早已設置好的羅網中。

紹興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宋高宗趙構和秦檜、万俟卨等人竟以“抗旨不尊”、“臨軍征討稽期” 和“指斥乘輿”等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部將張憲、子岳雲亦被斬首,岳飛死時年僅39歲。

抗金英雄岳飛慘遭殺害後,百姓無不垂淚,上至白髮老者下至三尺孩童無不切齒痛恨秦檜等奸賊。這其中似乎漏掉了一個元兇——趙構。

至於趙構在岳飛靈前說什麼“非卿不忠,非朕不明”,想表達的意思無非是:我知道你忠心耿耿,我也不是昏庸的糊塗蛋,但我若成全你的忠義,我的江山恐怕就會不保。 和朕的江山社稷比,只能委屈你了。或許在趙構的潛意識裡,更害怕岳飛“匡復中原,直搗黃龍,迎回二聖”,亦或是畏懼岳飛擁兵自重,功高震主,來和自己爭奪江山,和手握數十萬能征善戰精兵的岳飛比,自己毫無勝算。因此,岳飛必須死!在中國傳統的帝制文化之下,任何人只要將普通人的情感加諸於皇帝的行為,就會被視為對至高無上皇權的冒犯,不論這人多麼忠心,多麼有才幹,立下多大的功勞,都難逃一死。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辛苦 請勿搬運】


鐵馬冰河wu


趙構對岳飛靈位說,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要表達什麼意思?

第一☝️語意……

1.你很忠於朝廷,我知道。

2.你說的對,做的對,想的對,我也知道。

3.我是明君,我知道我在做什麼,我也知道你笨不該這樣死去,死的很可惜。

4.可我還是不得不殺你,情非得已。

5.九泉之下,不要怨朕。

6.你的死,就算是忠於我一次吧。

第二,背景……

當時是南宋時期,北方失守,北宋皇帝等人被俘虜,還有大批皇親國戚,貴族官僚統統被抓。該有當時都城的大批將士和百姓,工商業者等,北宋子民。

趙構本人屬於沒被抓的老趙家獨苗了。這種情況下,等基,建南宋政權的。北伐收復失地,解救父皇的民眾呼聲特別高。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可是南宋主戰派和主和派一直爭論不休。主和派說求穩,偏安一隅。打不過,打過也要死太多人,花太多錢了。地讓他們佔吧。還在北方的臣民也讓在那裡安居樂業。如果打,損失太大,收復北方的希望也不一定有多大。

加上歷史上有過西漢東漢,西晉東晉這樣兩個朝代的四大政權。如今局面和歷史是驚人相似的。要打歷史上這兩個朝代的後兩個政權也大了,人家幹嘛不打。不能打嘛。

第三,趙構本人的小九九

打不贏,我賠款割地,花費大量財力,耗費大量人力。說不定被別人消滅呢?我耗不起也搞個半死。皇位難保。

打贏,迎父皇大人回來,我不要下臺嗎?再說,現在他們還沒被殺,我一打再打,他們殺了我父皇怎麼辦?

所以於公於私我沒必要打,也不值得打。疆域遼闊不一定有錢,我現在也不是很安逸嘛!?

萬一打得我也被抓走,我們老宋家的江山就沒戲了。

第四,岳飛最主要的死因就是他太猛了,太能打,大有功高蓋主的架勢。

他死了,就沒有人再有信心說,我們被北伐吧。徹底堵住了主戰派的嘴。確保南宋政權偏安一隅。老宋家還有這半壁江山在。


用戶72902096647


趙構能發出“非卿不忠,非朕不明”的感慨,表明他對岳飛精忠報國的情懷,內心中其實並不存在懷疑。但站在當皇帝的角度,趙構又極不願意看到武將勢力做大,甚至民心、威望蓋過皇權的情形出現。

岳飛與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四位武將,是兩宋交替時期,活躍在抗金戰爭第一線的“中興四將”。

張俊、劉光世徒有其表,真正能夠與金兵硬碰硬較量的,還是岳飛和韓世忠。南宋之所以能夠維持住半壁江山,趙構能夠坐穩皇位,全賴岳飛等武將多年來的浴血奮戰。

岳飛軍事生涯的巔峰時刻,曾一度掌握南宋將近半數的軍隊。

他的軍隊紀律嚴明、作戰勇敢,“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鐵律,使得岳飛的軍隊深得民心愛戴,百姓親切得呼之為“岳家軍”。

再加上岳飛一貫以來直搗黃龍府、迎回徽欽二帝洗刷靖康之恥的主戰立場,讓他在北方抗金義軍中的威望也十分得高。

一位武將如此耀眼的情形,自北宋開國以來幾乎是絕無僅有的。

宋朝自太祖趙匡胤開始,有鑑於中晚唐以來延續至整個五代十國的藩鎮割據,便認定武將的禍害,更勝於文官的貪腐,因而對武將極度得不信任。

以文馭武的國策,雖然犧牲了軍隊的戰鬥力,讓北宋軍隊在對遼、西夏的戰爭中屢屢失利,甚至於被金兵攻陷首都汴梁,留下靖康之變的沉痛恥辱。

然而整個宋王朝版圖內部,卻極少有武將亂政之事發生,和平的環境讓北宋的商品經濟迅猛發展,清明上河圖畫卷展示的繁榮景觀,真實得反映了北宋百姓富足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並非是毫無根據的藝術創作。

趙構對岳飛等武將心存猜忌心理,除了承襲宋朝一貫以來的抑制武將傳統外,另一層重要的因素便是發生在他身上的慘痛教訓。

原來趙構在位初期,南宋內部曾有苗傅和劉正彥兩位將領,借清君側誅殺趙構寵幸的權臣及宦官之名義發動兵變,並逼迫他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

整場動亂讓趙構受盡驚嚇,唯一的兒子趙旉也在這場動亂中被活活嚇死。由於趙構早年四處逃避金兵追捕,極度恐慌之下竟然失去了生育功能,趙旉的死等於是讓他斷絕了後嗣。

想當初,金兵在金兀朮的率領下“搜山檢海捉趙構”,逼得趙構乘船到海上建立流亡政府,雖然狼狽不堪,但畢竟讓他挺過了最危急的難關。可來自內部武將的叛亂,卻差點讓趙構性命不保。

可以這麼說,高宗的斷子絕孫的心理陰影,正是軍閥造成的。有了這番經歷,使得趙構對太祖抑制武將勢力的英明決策深信不疑。面對手握重兵的岳飛,自然千方百計想辦法要將其控制在手中。

岳飛與趙構的不合拍,還表現在岳飛理想主義的性格,與趙構所期待的南宋政局格格不入。

岳飛一直高呼的迎回徽欽二帝,放在民族情感層面自然是振奮人心,但政治向來是一門厚黑學,把趙構的老爹和哥哥帶回來,那讓趙構這個皇帝往哪裡擺,到時候皇位是還給老爹呢,還是哥哥?

實際上,當南宋與金國打得難分難解時,金國一度謀劃當前方軍事失利時,就把正牌的欽宗放到汴梁當傀儡皇帝,用這張政治牌去動搖趙構的皇位合法性。趙構不敢在戰場上下死手,也與徽欽二帝尚在人世的因素有關。

這便是作為政治家的趙構,跟偏重於軍事家的岳飛,兩人考慮問題的本質差異。

岳飛壯大岳家軍的勢力,想的是積蓄足夠的軍力直搗黃龍滅亡金國,可趙構卻在防著武將勢力坐大;岳飛高喊迎回二帝,為的是凝聚宋人民心洗刷靖康之恥,而趙構卻要首先保證皇位上坐著的是自己。


竹山清溪澗


趙構說

老嶽啊,不是你不忠,也不是朕不明白,不光明,朕啊,心理是透亮的很啊。

而是:

你啊,岳飛啊。你不識大體,沒有政治智慧啊。

第一,能打仗就能打仗唄,為啥叫[岳家軍]啊,叫什麼家軍的,什麼家將的都沒啥好下場。為啥?你們都是俺趙構的軍隊才是啊,都像你這樣叫法,以後我咋管啊?!

第二,我當皇帝當的好好的,岳飛啊,你為啥非要把我哥哥接回來,那我咋辦——聽你的吧,我得下臺,不聽你的吧,大家怎麼看我?!你說你,啥叨叨啥呀,我不說話,就得了,你還是叨叨叨叨沒完沒了,哎!

第三,你說你,非要給我上書,說:立誰誰為太子。你說你是不是傻啊?!你竟然干涉我們帝王家的事兒。你說,我立了太子,你不喜歡的話,你手裡有兵權,新皇帝能做得穩嗎?

這三條,那一條都讓我尷尬難堪啊,我已經忍你很久了,你就是不開竅。

假如我不殺你,你戰績越來越好,威望越來越高,你說!那麼朝野上下不都得聽你的?!那時,我趙構不就更難辦了?!

所以,老嶽啊,你是忠臣,也是光明正大的人。但是啊,你也太沒有政治智慧了。

哎!我不得不殺你啊!你不要恨朕啊。

所以,就讓秦檜背這個罵名吧。


金藍盟謝繼東


歷史上的趙構根本不會說這話。

先說說大家認為岳飛被殺是因為他要迎回徽欽二帝。

宋徽宗在當時名聲掃地,而且宋徽宗死的那一年是公元1135年,而岳飛則是死於1142年,岳飛迎回來也只是一具骸骨。

而宋欽宗即位不滿一年,就被金兵擄走,威望能力沒有得到施展,我無法確定他是英才還是廢材,但是一個被敵人從帝都擄走的帝王,已經失去了他繼續為帝的資本。

能力強如李隆基,也只能在晚年當個形如傀儡的太上皇。

從秦始皇到溥儀,只有明英宗朱祁鎮一人,被敵軍俘獲又重新登上皇帝寶座。

宋欽宗趙桓不像明英宗朱祁鎮那般在位多年,明英宗的基本盤還在,明朝的實力還在,他爹又是一代明君朱瞻基,土木堡之戰的責任,有王振在扛包。

上天還是眷顧朱祁鎮的,被關押南宮多年,終於等來了重登大寶的時機。

明英宗有的,宋欽宗一樣都沒有,如果他被迎回來,運氣好被軟禁,運氣不好,一杯毒酒了卻一生。

岳飛被殺,不僅僅是金人與投降派的施壓,更多的是南宋內部幾大軍事集團明爭暗鬥下的產物。


秋雨論歷史


岳飛在風波亭被殺,可以說是千古奇冤。但是在岳飛死後,宋高宗趙構在他靈位前卻說過這樣一句話“非卿不忠,非朕不明”。這話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句話表明趙構心裡清楚得很,岳飛是大宋朝的忠臣,更沒有謀反之心。可是趙構最終還是殺掉了岳飛,這主要還是因為岳飛的立場和皇帝不一致。對於岳飛來說,他想只打敗金國,收拾舊河山。可岳飛卻提什麼迎回二聖,直接犯了趙構的忌諱。金國人擄走二聖和很多皇親國戚,只有趙構極為幸運的逃走,在南方稱帝。岳飛如果把二聖接回來,讓趙構如何自處,一國三聖,誰願意手上的蛋糕被別人分走呢,即使是親爹也不行。趙構還要用岳飛抗金。金人想滅南宋,沒有岳飛,趙構早完蛋了。可岳飛的迎回二聖,讓趙構面臨非常尷尬的境地。

還有一點,岳飛功勞太高了,掌握軍權,控制荊楚,這在宋朝是皇族大忌。在趙構看來,岳家軍固然抗金,但這支軍隊首先聽岳飛的,那我這個皇帝算幹嘛的?如果這支軍隊聽岳飛的命令,進攻自己,自己還有幾條活路? 你看韓世忠和張俊就聰明,立功後趕緊買房買地娶小妾,就是為了自汙,讓皇帝放心。可岳飛太完美了,朝廷的賞賜全部分給將士,皇帝賞的美女也完璧歸趙。趙構送岳飛這些,就是想拿住岳飛的把柄。其他將軍都明白,甘心讓皇帝抓住自己把柄,岳飛竟然不接招!你說趙構能不心疑?

雖然趙構下十二道金牌,岳飛不得不回軍,讓趙構相信岳飛是忠於自己的。可為了自己的半壁江山,趙構不得不殺了岳飛,只有這樣才能取得金人的“諒解”。趙構知道岳飛是冤的,所以才說了這句話: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姜狼)。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個人覺得,趙構的意思是:當今天下,你既無負於朝廷,我亦非昏聵之主,都是出於迫不得已,被逼到了這個份上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當時天下,岳飛必須的死。

一:擁兵自重

提到‘岳家軍’想必沒幾個人不知道。但就當時天下形勢而言。小朝廷在臨安已經慢慢穩定下來,中興四將中除了韓世忠和岳飛這兩個出身貧寒的人,依然執著於前線之外。剩下的張俊和劉光世已經和當時的高宗皇帝達成共識,在臨安城中享受起紙醉金迷的太平生活。並且很識時務的將軍隊的指揮權交回中央。至於韓世忠則是一副皇帝老兒指哪打哪,聽話的不得了的樣子。唯獨岳飛,他堅決貫徹恩師宗澤的遺願,以北伐中原,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為畢生的追求。孤軍奮戰,一意向北,以至於當時天下百姓只知有岳飛,不知有高宗。而身在前線的岳飛,隨著威望的不斷攀升。國家的軍隊也變成了河朔地區百姓口中的‘岳家軍’。這種國家軍隊私有化的趨勢是歷代帝王都很擔心的事情。但岳飛卻絲毫不知避諱,也絲毫不考慮當時的天下大勢和帝王心術。正因為他的一意孤行,在當時並列的名將中雖然岳飛名聲最大,但他所受的封賞卻是最薄弱的。

二:干涉立儲之事

高宗皇帝因為備受驚嚇而失去生育能力,這幾乎是朝野皆知的事情,但是誰也不願意點破明說。可岳飛卻說了,他非常耿直的向皇帝建議早日冊立太子,甚至還主動提出應該立誰為太子。這種明目張膽的行為,在年輕氣盛高宗看來,無異於是一種赤裸裸的挑釁,試問祖先好不容易才從高祖手中奪過來的皇位豈能拱手相讓?再說,自己邀天之幸,託了完顏氏的福才撿到的皇位怎能輕易讓出去,而不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所以於情於理都沒有年紀輕輕就冊立旁支的道理?可是迫於當時朝野的壓力,高宗皇帝還是做足了樣子,在太祖一支的子孫中挑了兩個養在宮中。但卻遲遲不願行冊立的禮儀,只是鉚足了勁的寵幸妃子,希望他們能夠產下一兒半女,好將皇位傳下去。就在高宗心焦的不行的時候,岳飛卻一直敦促高宗儘快冊立太子,穩固國本。這種情況之下,高宗對於岳飛的厭惡自然更加一層。

三:帝王心術

要說秦檜早年的時候也是個忠臣,就像汪精衛一樣,只是後來走了歪路而已。南宋王朝建立之後,秦檜從北方回來,為高宗的繼位帶來了法理上的支持。兩人一拍即合,一個成了名正言順的帝王,一個做了位高權重的當朝宰相。而這時岳飛想要收復中原,迎回二帝的想法,顯然與基本國策是不相符合的。第一,一旦二帝回來,高宗將怎麼處理?雖說在岳飛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徽宗皇帝已經去世了。但這還是個很棘手的問題,所以說,二帝回來不如不回來。第二,完顏金的精兵強將給高宗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再加上南宋大亂初平的現狀,打從心裡,高宗並不認為自己有北伐中原,收復失地的機會,所謂知難而退,既然北伐無望那還不如就此何談。換幾年太平帝王的逍遙自在。所以從根本是來說,當時整個南宋王朝幾乎都不願意打仗,這就像後來的孝宗皇帝,繼位之後雄心勃勃的要收復中原,可一敗之後就一蹶不振,甚至直接退位讓賢了。所以說,在這種前提之下,岳飛對北伐的執著就顯得格格不入,分外扎眼。所以借秦檜之手鏟除岳飛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綜上所述:岳飛死的冤枉,但在那樣的朝廷之下,他死的並不冤。畢竟在南宋一朝,所有像岳飛一樣,有志於收復故土的人都沒有什麼好的收尾。譬如,同樣是中興名將之一的韓世忠,在岳飛被害之後主動交出兵權,做了個閒散的富家翁。二十多歲就馳騁敵陣的辛棄疾,在南歸之後,硬生生的被安置在地方,做些無足輕重的散官,一輩子鬱郁不得志,只能借醉酒來懷念那段叱吒風雲的日子。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當及時刪除~


狐筆春秋


岳飛在後期能夠平步青雲,其實和高宗的賞識有很大的關係。南宋初年,各路軍閥養兵自重,朝廷的權威日趨低下,對一些手握重兵的將領基本上調不動。岳飛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為被高宗用於平衡其他大將的一員猛將,得以迅速嶄露頭角。岳飛也因此被高宗數次破格提拔,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大將。

因此,對於高宗與岳飛的關係,還真的談不上不好。在岳飛第一次覲見高宗的時候,兩人就曾深入地促膝長談,也是這一次長談,奠定了岳飛在高宗眼裡的分量。此外,由於岳飛簡單的出身和背景,高宗也是非常放心的。正因為如此,高宗對岳飛曾經深寄厚望。

不過,對於南宋所處的情況來講,南宋初年所面臨的困境,除了內部的不穩,更重要的還是外部金國的威脅。當中興四將崛起,以及南宋的各種起義被平定以後,南宋內部的問題基本上解決了,高宗的朝廷也掌握了對南宋的絕對控制力。這個時候南宋就可以完全騰出手來對付金朝了。當然,隨著南宋內部問題的解決,岳飛等人對於高宗的重要性就沒有那麼大了,甚至還成為了高宗較為忌憚的封疆大吏。

而另一放方面,南宋在與金國的拉鋸中,雙方的勢力有逐漸出現了平衡。金國無法打敗南宋,而南宋也沒有實力還於舊都。最終為了維護兩國長期的和平,南宋用少壯派大將岳飛之死,換取了與金國的和議。

因此,對於岳飛之死,並不是岳飛有多大的過錯,也並非高宗有多昏聵,而是形勢使然。當然,岳飛其實也可以不死,但是南宋被金國已經打怕了,而且主和派在朝廷佔據了上鋒,沒辦法。


蘇綻


歷史上的宋高宗並沒有說過這句話,這是電視劇中臺詞。

也就是說,這是後人的藝術加工,而看“非卿不忠,非朕不明”這句話,已然是帶著站在宋高宗立場說話的色彩了。

我們就當歷史上宋高宗真的說過這話,那麼這句話我們來評判,他說的對嗎?

“非卿不忠”,這個倒是沒有什麼說的,不管是岳飛堅持抗金,以至於北伐收復失地,還是打出了犯了高宗忌諱的“迎回二帝”的口號,岳飛都是忠心於國家的,是了不起的人物。

但宋高宗說自己“非朕不明”,就有為自己開脫的意思了。

宋高宗真的不是昏聵之君,是明君嗎?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這個判斷如果用來衡量宋高宗35年的皇帝生涯可能不好說。

但是宋高宗繼位之初的前3年,絕對算不上明君。

南宋最終的苟安因循宋高宗要負主要責任。

1127年(靖康二年),徽、欽二宗被金軍俘虜北去後,趙構於五月初一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築“中興壇”,登上帝位。

這一年宋高宗剛剛20歲。

這時候北宋的形勢並沒有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雖然二帝被俘虜,但金軍也撤退回東北,金國這時只要求割地、金銀和女子,並沒有要吞併整個北宋的想法。

金軍只佔領北宋河東、河北10餘州郡,北宋在北方還有很強的實力。

這個時候,如果宋高宗處理得當,斷不至於出現之後將淮河以北土地丟失殆盡而只能偏安南方的局面。

起初,宋高宗啟用主戰派李綱為丞相力主抗金,沿黃河一線設防,頗有“中興”的意氣。然而他這樣做只是防止金軍再次南下,他秉承了父兄對金軍的一貫尿性,那就是妥協求和。

很快,他就趕走了李綱。

1127年十月,金軍再次南下,此時距金軍北撤間隔了半年左右。

這半年期間,宋高宗沒有積極組織軍力,做好軍事上的部署。

所以當金軍再次來臨時,他決定放棄中原,決定將防線由黃河南移至淮、漢、長江一線。

於是宋高宗以金軍南逼為藉口,從南京遷往揚州。說是南遷,其實就是一路逃跑。

天子率先逃跑,置北方那些一心抗金的百姓、將士於不顧,我們可以想象這會帶來多大的不良影響。

宋高宗及他的朝廷是完全放棄犧牲了北方的土地百姓。

金太宗聽說宋高宗南逃,於1127年十二月遣軍分東、中、西三路,向山東、河南、陝西地區發起全面進攻。到1128年二月,雖然金軍三路並進的計劃未能全部實現,但是這一次大量城池淪陷。金軍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攻佔了人心浮動的要地。

金軍回師撤退後便集中力量向黃河以北宋軍及各地抗金義軍發起攻擊,北方抗金形勢直轉之下。

1128年七月,金軍乘機再度南下攻宋,一路進攻陝西,一路直撲江淮。

逃到揚州的宋高宗仍然沒有做充分的軍事防禦,1129年三月,金兵奔襲揚州,他狼狽渡江,先到鎮江,然後又到杭州。

宋高宗逃至杭州後,又決定放棄淮河一線,退守長江,固守半壁河山。

就這樣北方故地一次次被宋高宗拋棄,本來還可以有所作為的局面愈發糟糕。

而數次南下,金軍的形勢越來越好,戰果一次次擴大。

這也使得一些本擁戴宋高宗的人對他產生不滿,發生了苗劉兵變,雖然兵變被鎮壓,但是宋高宗此後對武將的不滿高於對金軍的反擊。

逃到杭州後,宋高宗繼續想金軍乞和,向金人哭訴自已逃到南方後“所行益窮,所投日狹”,“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希望大金皇帝“見哀而赦己”。

回應他的是,金軍的第三次南下。

1129年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又率臣僚南逃。經越州(紹興),到明州(寧波),又到定海(舟山),後來乾脆乘船飄泊於溫州、台州海上,不敢上岸。

直到金軍在1130年夏天撤退之後,宋高宗才返回杭州。

從1127年到1130年,這幾年的逃跑經歷使得宋高宗有了“逃跑皇帝”的稱號。

這個稱號的背後反映的是宋高宗的昏暗,使得本來可圖的局面嚴重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北方故地被宋高宗主動放棄,南宋南宋,這個“南”的局面最終不可改變。

從此之後,宋高宗著力於穩定內部統治,對金仍是投降妥協為主。

所以宋高宗的這句話,是後人站在南宋朝廷既成事實角度替宋高宗說話的,宋高宗如果稍微奮發一下,當時的局面可能會比我們現在看到的局面要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