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改變世界的孩子,未必是“三好學生”——《怪男孩》

那些改變世界的孩子,未必是“三好學生”——《怪男孩》

烏爾姆城邊的多瑙河

2017年夏天,我們的德瑞自駕遊途徑的一站,是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一座歷史名城——烏爾姆。藍色的多瑙河在烏爾姆古城的老城牆外緩緩流過,城牆內遠遠可以望見歷史悠久的烏爾姆大教堂。除了多瑙河、大教堂、隨處可見的麻雀雕塑(麻雀是烏爾姆市的標誌),烏爾姆還有一個出名之處——這裡是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出生地。

那些改變世界的孩子,未必是“三好學生”——《怪男孩》

烏爾姆老城牆

1879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出生在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家庭。嬰兒時期的愛因斯坦一直不會說話,家人懷疑是不是他的腦子有問題。直到快3歲時,他才開口說話。此時,爸爸媽媽答應給他一個驚喜,他滿心期待得到一個玩具,沒想到竟然是一個小妹妹。愛因斯坦說:“小妹妹身上怎麼沒有輪子?”

那些改變世界的孩子,未必是“三好學生”——《怪男孩》

烏爾姆大教堂廣場上的演奏家

烏爾姆之後,我們旅行的腳步來到了慕尼黑,這裡的德國大餐和各式啤酒,讓我們大大地饕餮了一番。而愛因斯坦4歲時,正是隨家人從烏爾姆移居到了慕尼黑。在這座大城市裡,童年的愛因斯坦慢慢體會到了,自己在某些地方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作為學校裡唯一的猶太人,他被同學們嘲笑、羞辱和咒罵。他不喜歡和男孩子們一起踢足球,也不喜歡去圍觀閱兵式,更愛一個人安靜地看數學書,拉小提琴。

那些改變世界的孩子,未必是“三好學生”——《怪男孩》

慕尼黑瑪麗安廣場

少年時代的愛因斯坦,肯定不屬於我們所謂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三好學生,他只愛學那些自己喜歡的科目,而拉丁文、希臘文等課程他就完全沒有興趣了。愛因斯坦對學校裡的課程設計和老師們機械式的教學方法不感冒,老師們也懷疑他的智商有問題。曾經有位老師嚴肅地對他說:“你這輩子絕對不可能有成就。”愛因斯坦並不在意,只管悶頭鑽研自己的數學,玩自己的音樂。

那些改變世界的孩子,未必是“三好學生”——《怪男孩》

蘇黎世湖

從德國南下,我們進入瑞士的第一站就是蘇黎世。這座城市的南半邊在波光粼粼的蘇黎世湖畔,北半邊建在高低不平的山坡上,這裡有歐洲最奢華的商業街,有很多歐洲大銀行的總部。高中畢業後,愛因斯坦考取了蘇黎世理工學院,大學畢業後成為了瑞士專利局的一名三級技術員。他結了婚,當了爸爸。在蘇黎世城高低不平的街道上,愛因斯坦曾經推著嬰兒車,一邊走,一邊思考那些高深的問題:光線是怎麼回事;質量和能量有什麼關係;原子如何發生變化……

那些改變世界的孩子,未必是“三好學生”——《怪男孩》

蘇黎世街頭

就是在蘇黎世,愛因斯坦提出了改變人類科學軌跡的偉大發現——光電效應、相對論、E=mc2。對於這個世界,愛因斯坦這個名字,不再代表著不會說話的寶寶、愛生氣的孩子、怪男孩兒,而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

那些改變世界的孩子,未必是“三好學生”——《怪男孩》

蘇黎世街頭

我們發現,這趟德瑞自駕遊,無意中也成了一段向愛因斯坦致敬的旅程。在愛因斯坦出生的地方,我們一起學了幾句德語;在他兒時被當作異類的城市,我們一起做了幾道數學題;在他冥思苦想、尋找科學真理的街道上,我們努力尋找著適合自己胃口的披薩餅和意大利麵……

那些改變世界的孩子,未必是“三好學生”——《怪男孩》

古人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我們有幸沿著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人生軌跡,尋訪了歐洲的三座大城市,也在路上一起讀了一本關於愛因斯坦生平的傳記繪本——《怪男孩——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這段旅途當中,我們也一直在和孩子們討論著愛因斯坦的那句名言:“熱情,比責任感更重要!”

那些改變世界的孩子,未必是“三好學生”——《怪男孩》

什麼是熱情?熱情就是不計結果地痴迷於一件事,全身心地沉浸在過程當中,甚至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就像少年時代的愛因斯坦,在嘈雜的舞會上都能心無旁騖地做著自己給自己設計的數學演算,青年時代的愛因斯坦,作為一個瑞士專利局的小技術員,溜娃的路上,思考的都是時間、宇宙、原子、光線這些大問題。

那些改變世界的孩子,未必是“三好學生”——《怪男孩》

什麼是責任感?與熱情完全生髮於內部因素不同,責任感或許和外部因素有更多的聯繫。比如爸爸媽媽要求我在班裡名列前茅,我就要按這個目標去不懈努力;比如老師評價我是優等生,我就要儘量不辜負老師的期望;比如學校教育強調標化考試的成績和排名,重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就要按這個普遍的要求,去設定自己的成長目標……

那些改變世界的孩子,未必是“三好學生”——《怪男孩》

沒錯,我們需要培養下一代的責任感,因為這是未來的接班人所必須的品質,也是良好公民的基本素養。但是,我們是否給孩子們熱情的自由萌發與伸展,留下了足夠的空間呢?每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是否得到了家長和老師等大人們的包容和鼓勵呢?當我們討論為什麼人類近百年來的大師,大都誕生於歐美國家時,除了算計愛因斯坦的頭蓋骨和腦容量,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想想,我們在面對下一代時的心態是不是足夠OPEN,目光是不是足夠長遠呢?

那些改變世界的孩子,未必是“三好學生”——《怪男孩》

《怪男孩——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作者[美]唐·布朗,翻譯劉清彥,啟發2012年2月出版。

那些改變世界的孩子,未必是“三好學生”——《怪男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