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進我進”:毛澤東盤活中國抗戰大棋局

“敵進我進”:毛澤東盤活中國抗戰大棋局

開闢敵後戰場,是毛澤東在全民族抗戰一開始便確定的一個戰略佈局。這個佈局,解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和根據地如何堅持抗戰,實現戰略展開的根本方向。

所謂抗戰,自然是敵人往哪裡進攻,就在哪裡抗擊;阻擊不了,便是退守。這是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不言自明的戰略佈局。全民族抗戰開始前,蔣介石即明確將逐步退守至黃河以南,粵漢線以西。這個戰略佈局,意味著華北、江南等廣大國土將成為日軍的後方基地。毛澤東正是在這個看起來順理成章的戰略佈局之外,發現了一片新天地。

對進入戰場時只有幾萬餘兵力的八路軍、新四軍來說,如果不合理佈局,非但不能發揮作用,而且會“陷於被動的、應付的、捱打的、被敵各個擊破的境遇中”。毛澤東謀劃的戰略方向是:向日軍進攻的相反方向挺進,到敵後去開闢抗日根據地。這一全新的戰略佈局後來被概括為“敵進我進”。

戰略佈局如同一盤詭異多變的棋局。毛澤東之所以能打破常規做出新的戰略佈局,是因為他擁有這樣的戰略思維:日本兵力不足,無法佔領全中國;在敵後,看起來是日軍圍困我們,但我們建立的一塊塊根據地,就像下圍棋做活的“眼”,反過來又圍困著日軍。

縱觀中共領導的軍民,除陝甘寧邊區外,在廣闊的敵佔區開闢出18塊根據地,創造出敵後戰場與正面戰場同時並存,內線外線支撐配合的戰略新格局,盤活了中國抗戰的大棋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