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力量是從哪裡來的?

千千千里馬


書法的力量感來如下幾個方面:

1.筆法的精準和筆勢的凌厲

筆法不準,刻畫不出清晰的筆路,起筆入紙的角度不準,刻畫不出勁利的方筆,模稜兩可,觀感就會無力。筆畫轉折處,古人稱“關節處”“關揆”,沒有明確的或圓或方的造型,運筆沒有在此處降速作提按動作,直轉直折,叫“筆懶”,寫出字來很難有力感。凌厲的入紙角度,也能形成強力。

2.筆畫中段的不同表現

筆畫中段的澀行,微妙的頓挫,有蒼茫渾厚的力感,筆鋒抵紙而行的中鋒用筆,形成韌勁的力感。

3.筆速不同形成不同的力感

筆鋒下壓慢行,筆畫中部再加力下壓,形成厚重的力感,如顏真卿《祭侄文稿》;行筆快速,筆畫勁細,轉折弧度較大,形成有彈性的筆致,如懷素《自敘帖》的盤金屈鐵,自有力感。

4.切紙的意念。

切紙是在書法作品中意象上體現不出來的核心筆法。意思好表達,訓練很艱難。就是意念上用筆如用刀,以筆切紙的用筆法。意念上,在筆鋒如切紙割紙的同時,要提得筆起,用得筆活。但這是一對矛盾對立而又統一的關係,在筆法,字法熟練掌握的前提下,有意識的強化訓練,是完全能夠辦到的。

所謂“力在其中”,基本就是上述四個方面的體現。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討論!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書法中的力量,從技術上只能意會,但過程還是可以言說的。起初習字,那叫一個勤。這個勤不是偷懶,主要放棄與小夥伴們一塊玩的快樂。貪玩是小時候的天性,自我約束和控制,讓旁人看就是一個小大人。冒著不合群的指指戮戮之嫌,就喜歡描紅臨帖,這個就是書法的力量。沒有墨,挖塊紅土自己造;沒有紙,尋找大方青磚可以替代。數年不覺在方塊字裡,倏然逢年能書作楹聯。此後不管進學堂深造,還是進入社會中,忙中總不忘那點愛好,總是大熱天的傍晚,人家皆散步聊天,唯獨躲在小樓成一統,不怕額頭的流汗,不知蚊蟲的叮咬,多了點漫歌,少了點踢踏,這就是書法的力量。
書法有緣的,因為一個不捨得,又因緣來欲捨不得。所以賜予的是場合,縱是幾多退讓,不用揚鞭自奮蹄。這個不結之緣,註定與藝苑打交道,與它有的概念及活動相行。又是幾多春秋,各自參賽展覽,不止一次督促各自臨過一本又一本,北碑與南帖,不一樣的風格,一樣的臨法,取其精華,不肯的捨棄。不可燉於一鍋,又有嫌其不夠。其實,這個時候的寫字,一直在尋找書法的影子,這就是書法的力量。書法從一開始與墨色相遇,必有註定混入清流的可能。要麼與之府仰,要麼獨善其身,以修文為為專注,以體察為主導,嘗有閒瑕之餘,念念不忘書法事,這就是書法的力量。


三上詞話作者


1.大家好,我是蘭亭書法日講。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當我們看到一副書法作品的時候,我相信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這字寫的有勁兒沒勁兒。”這裡所說的“勁兒”就是書法中的力量。


2.宋代大書法家蘇東坡曾經有一句論書法的名言“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為成書也。”其中所謂的骨,就是書法的力量。

書法的力量從何而來?我們練習書法使用的筆,是動物毛所制,在書寫的過程中通過毛筆的筆鋒把身體的力量表現出來。這種力不是蠻力,而是長時期鍛鍊形成的一種恰到好處的功力。

3.如何才能鍛鍊這種力量呢?首先在於用筆,所謂用筆就是要用一分筆,把力量全部用在筆尖上。

其次,多使用中鋒筆法。中鋒用筆是筆法中鋒大法,任何一種書體都要以中鋒用筆為主。古人云“常令筆尖畫中行,常欲使力透紙背”等等。都是強調中鋒用筆的效果,中鋒用筆最能表現筆畫的力量。

4.好了,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感覺有用的話,幫忙點贊轉發,如有異議,下方留言指正!

關注頭條號蘭亭書法日講,每天更新學習書法的乾貨文章!!!


清涵書法


書法的力量來自"殺",陸儼少前輩認為,筆毫性柔,故下筆要如刀切,筆在紙上提按頓挫墨痕要凝聚在邊緣,有若刀切,俗稱"殺"。用筆能"殺",才能沉著痛快,力量感自然突現,自沒了甜瘟之體態。"殺"筆之法重在聚氣,要學會未書時能氣沉丹田,提筆作字時能提氣,氣隨臂動,衝肘入腕通指注於筆端,這筆畫自然力透紙背,此非筆畫故作剛硬之型狀。故能用內勁者,揮灑的筆畫也如金剛杵。習字除了要練眼練手,還得練氣息的調養,學會臨案提筆的那一刻,人即能入靜,心筆合一,這一份專注可讓內氣鼓盪,氣到力到,寫出來的字自然力量充派,這需要長年修養,非三天兩日之工。








林慶逢358


書法中的力量來自於平穩的移動。大家經常見到的書法家現場書寫的情景。一些寫吼書的書法家,他們寫字用的力,狠著勁的用筆往紙上戳。不要說穿透柔弱的宣紙,堅硬的桌面都有可能被他如椽巨筆戳幾個大窟窿。

書法中的力是向下按而產生的嗎?

靠蠻力狠狠的硬生生的按下去,那誰不會?打鐵匠一定是最好的書法家。但誰見過力大無窮窮的壯漢,寫出一手漂亮有力的字來?
(可憐的柔弱的紙,怎經得起這般的強暴?)

毛筆,唯其軟而奇怪生焉。毛筆書法中的力,來自於向上提筆運行的巧力。初學者寫字,他們的筆畫比較粗重,就是因為手中的力是向下按的原因。他們的手,尚無提筆運行的能力,只能把筆頭當作支撐點來運筆。隨著練習的深入,手能夠提得起筆來了,點畫的質量就越來越好,筆力就會產生。

穩健的運筆,是書法力量產生的基礎。要產生筆力,堅持不懈的練習,是筆力提升的唯一途徑。再好的理論,多高明的拆解分析,都不如實際練習十分鐘的收穫。



子衿書法


答:從功夫中來!

這裡的功夫,不是拳腳功夫,而是在書法練習中日積月累積攢下來的功夫,就是常說的力道:鐵畫銀鉤,入木三分……就是這個道理!

1、書法的力量,首先是速度,下筆之前,已然胸有成竹,隨心所欲一氣呵成,精鋼鐵骨,是為枯枝瘦荷之美!

2、書法的力量,其次是穩健,起承轉合,穩健雄渾,不偏不倚,不粗不細剛剛到位,有力劈華山刀砍斧剁之凌厲,是為大氣磅礴之美!

一個不會臨帖的初學者,爛筆禿筆雞毛筆寫了些字,別噴我就好🙏謝謝











隱子書畫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手機應用時間的增加以及電子化辦公的普及,寫字相對越來越少。正是著拙筆方嘆寫字少,激情都付手機中。


書法中的力量主要來源於三處:一是指力,二是腕力,三是臂力。我寫的字因為沒有大量練習的基礎,明顯是缺少臂力的。指力和腕力差不多說得過去,從整體來看,在字的連貫性和一體性以及成系統來看,非常缺少臂力的校正和把控。

字寫的好不好,基礎是根本,一橫一豎一提,豎提,彎鉤等,要反覆聯繫。我大致瞭解自己寫字的許多不足之處,只是精力有限。讀書和寫字來說,我偏向於讀書,讀聖賢書,比如《黃帝陰符經》、《道德經》、《論語》、《素書》等。




力量來自於勢,力量來自於積累,山澗小溪的力量有限,洪水則能滔天,瀑布則能淹沒。一個道理。


用戶5368030536


書法中的力量來自書法家內心深處。我們先看一下書法線條的直觀表現。筆鋒入紙,調鋒,中鋒行筆,和紙面形成摩擦力。而中鋒是指每根接觸的毛受到一樣的力,才能留下相同的軌跡。在大家手裡,毛筆就像武林高手的劍一樣,斬釘截鐵,同樣用劍劈稻草,力道不足的劈的少,而高手就能劈完,也看不出用了蠻力。你拿個書法高手的作品,用放大鏡看反面,我看過,真的像刀切的一樣,力道充足,這就是人家中鋒用的好,有中鋒才有力道。


看張旭的,只感覺力道充盈,內勁已圓滿到極限。為什麼說來自內心深處?因為這是書家自已的內心表達,我要寫出這樣的力道。它是經過審美,選擇,提煉,內化,表達的過程的。藝術來源於自然,書法中的力量美是美的基本條件,書家想表達感受到的自然美,必然充滿力量!其次,書家站立,大地力量傳達雙腿,雙腿到腰部,腰部到手臂,手臂到...最後到筆尖,通武術不,書法中有氣,高手寫字前的幾個動作就能威懾人,通太極不?


蟬山寫書法


書法中的力量從哪裡來?這個提法比較抽象,比較籠統。

下面我具體的分析一下,顏體和柳體楷書,他們的力量分別來自哪裡?
對於書法作品來說,中鋒行筆,使筆畫雄強。另一方面,對於左右結構的字來說,左右兩部分的俯仰和相互之間的呼應,是力量的源泉。像上面的“佛”字,立人旁右傾,弗字左傾,從而形成了底部寬上部窄的格局。就像一個高聳入雲的古塔般莊嚴而雄健。

像“不”字,字體向左傾斜,欲倒而不倒,形成了一種動態的力量,猶如比薩斜塔。
顏體楷書,結構寬博而穩重,起筆和收筆,都注重藏鋒,他的力量都藏在筆畫之內。我們後人評論他的書法作品的風格有篆籀筆意,就是說它的筆畫,外柔而內剛。

書法中的中鋒行筆說起來容易,真正要寫起來,還是比較難的,沒有十年20年的功夫你根本就不能夠參透其中的魅力。

建議有一定楷書功底的朋友們,去寫寫隸書。取法高古,才能夠學書有成。


京東千里行書法


入木三分的成語就是源於書法典故。

可見書法中體現出來的“力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要。

那麼這股“力量”從哪裡來?

我認為從“筆法”,“心法”來。

筆法就是大家熟悉的書寫技巧,這裡就不一一陳述。

重點說下“心法”:

我是非常不贊同相當主流的一種說法:需要幾十年的光陰去練習書法。

如果書法需要耗費幾十年時間去練習,才能寫得好,這肯定不是好傳統。

而那些幾十年為書法而書法的書法家,我為他們感到可惜,他們只能是當代書法家,經不起時間的推敲。

大家想想歷史上名家都是怎麼樣的人?

如果時間都花在“筆法”上,而沒有修心,則“心法”境界差,是寫不好書法的。

而非大家抱怨的不是名人,寫再好也沒用。

為書法而書法本身就是媚!

藝術是用來體現內心思想的,不管是書法還是畫畫還是音樂。

當內心思想境界高,有了不錯的筆法自然能把內心的“力量”表達出來。

反觀如果練書法者,沒有深厚的內涵,即便窮極一生,一離開字帖,他就寫“輕飄飄”的。

畢竟“字如其人”。





(相信當代人生活環境的優越性,不少的練字的時間不會比周總理少,顯然我們對書法的認知有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