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層差距竟然在出生後2000天里拉開!“富養”孩子應該這樣做

“教育”這兩個字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已經熟悉到無法擺脫的程度了。

比如,在填寫就職信息時第一時間會被要求填寫“所受的教育程度”,為孩子申請學校時也要如實填寫“父母所受的教育程度”;當孩子在外邊犯錯時,路人會以最快的速度說上一句“看你怎麼教育你家孩子的?”當兒子頂嘴爸爸時,父親跟媽媽急了便喊“看你怎麼教育你的兒子的!”

第1則 教和育,孰輕孰重

從以上4個場景來看,咱們中文裡“教育”這兩個字包含面非常寬泛,一會兒講的是學校的知識教育,一會兒指的是家庭裡的家教規矩。因此從小到大,只要聽到“教育”二字,我從來都覺得那個 “教”字被念得比“育”字要重得多,好像在說:你不懂,我來教你,語氣中藏著一種居高臨下的感受。

於是,我好好地查了一下 “教育”在英文裡的意思,結果發現在英文裡education的詞根是edu,而它來自拉丁語,其意思是“我引導你”。而這個“我引導你”的意思似乎與我們中文裡的“育”字接近了許多。

階層差距竟然在出生後2000天里拉開!“富養”孩子應該這樣做


所以,作為母親我始終提倡大家把力量放在“育”上,因為“育”是一個發現的過程:

我們種下了一顆種子,懷著一份好奇心去觀察、去養育,懷著一份敬畏的心去澆灌、去培育。

其實,我們的孩子並不希望我們成為他們學校裡的教師,每天管著“教育”他們學習的事,況且老師可以有千千萬萬,一輩子在學,一輩子都有老師,而孩子卻無法選擇父母,父母給予的教育,或許對孩子來說是最無可替代的。

第2則 我們是誰?該如何“富養”?

說到當爸當媽的事情,那我又有一個問題想要問所有的爸爸媽媽:我們是誰?

不久前我接受一個採訪,被問到:

“你是如何開發孩子天賦的?”

我回答說:“我不開發孩子,上天開發了他們,我只是去發現他們。雖然我給了孩子生命,但是我並不瞭解他們與生俱來的生命密碼,也就是他們的DNA。這個DNA密碼孩子們來的時候,上天已經給了他們。我做的角色就是陪他們一起慢慢地把這個密碼解開。”

階層差距竟然在出生後2000天里拉開!“富養”孩子應該這樣做


比如,我的大兒子從小時候一直到初中,我們一直找不出他到底有什麼天才或特長,直到12歲那年他無意之中發現了一架照相機,他要求我們讓他“玩”那個相機,這一個發現就是他的人生解碼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從那時開始,他有了對視覺藝術的執念。最後報考大學,進入了電影學院學習。

我以為,從養育到培育再到教育,就是要去發現孩子對興趣的一份不輕易放棄的“執念”;更準確地說,作為父母我們的主要角色不是成為執行教育功能的一位“教書老師”,而是用陪伴的方式去引導孩子發現他們人生中執著追求的一位“生命嚮導”,其實對我來說,這就是一個“富養”孩子的過程,“富養”他們的興趣“執念”,“富養”出他們的DNA。

這個發生在我兒子身上的經歷聽起來很像一個大男生完勝考大學的故事。其實,我們不能把這個“教育”與興趣“執念”的因果關係倒過來想。

不是因為孩子考上了大學,所以他過去的興趣和追求都有了價值。相反,恰恰是因為他從愛好和興趣中發現了自己的興趣“執念”,他才啟動了“解碼”人生的追求,他才有動力去學習,去接受教育,去考大學,畢業之後還會接受更多的“解碼”挑戰,所以我們比起教育者,更像是“解碼員”,而孩子生命最初的2000天(6年),正是我們陪伴他們最好的“解碼期”。

第3則 養和育,差別就在這裡

那世界上的孩子都是如何被自己和父母逐漸“解碼”出來的呢?會不會在“解碼”過程中,孩子與生俱來的密碼被遺失了,被搞錯了,被延誤了呢?

我找到了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家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的一項研究。他們就是Hart 和 Risley,這兩位心理學家對生活在美國的不同家庭做了長期追蹤的調查:從孩子還不會說話到孩子3週歲,他們語言學習的發展軌跡是什麼樣的呢?

這個研究招募了42個家庭,每個家庭最少追蹤了兩年半,涵蓋了3種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想要找到在孩子出生後的2000天(6年),階層間的距離是如何拉開的。

階層差距竟然在出生後2000天里拉開!“富養”孩子應該這樣做


以上這張圖展示了他們研究所得出的研究結論:

專業人士家庭(professional): 孩子在家累計聽到多達4500萬個字;

藍領人士家庭(working class): 孩子在家累計聽到2000多萬個字;

拿救濟金的家庭(welfare): 孩子在家累計聽到的僅僅只有1300萬字。

結論▼

出生在專業人士家庭和拿救濟金家庭的孩子們,在他們的生命之初的三年裡已經存在了3200萬字的聽力鴻溝(gap)。也就是說,專業人士家庭的父母會和孩子做更多語言的交流,會花更多時間為孩子講故事、讀繪本和做遊戲,孩子在生活環境裡聽到的詞彙量要豐富得多,這個3200萬字的差別居然在人生還處於茫然懵懂的日子裡已經形成了。

記得我在安徽六安的一次公益講座中,看見一位母親把她的8個月大的孩子臉朝下、身體大咧咧地橫躺在自己的雙腿上。她對我說:“我們不太和孩子說話,因為他還聽不懂。“

階層差距竟然在出生後2000天里拉開!“富養”孩子應該這樣做


當時我的心緊抽了一下,我特別想看一眼孩子,但我看不到他的臉,這位媽媽為何要讓孩子呆望著地板,而不讓他直立而坐看到更有趣的人和事物呢?這就是“養”和“育”的根本差別,這個差別在孩子最細微、最年幼的日子裡已經開始體現了。

不同家庭孩子間的差距,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家庭間的差距更體現在早期的育兒方式上。然而,即使這樣的3200萬聽力詞彙的鴻溝,只要父母學習科學的育兒觀,還是可以通過早期共讀和親子陪伴來彌補,來跨越。其實,這是對父母要求最高的一種“富養”方式。

下面我來為兩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分別介紹“富養”的側重點。

第4則 0-3歲,“富養”孩子的“聽力水庫”

那麼,這個3200萬個字的聽力詞彙差別到底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那就請大家再來看一張圖吧。

階層差距竟然在出生後2000天里拉開!“富養”孩子應該這樣做


這是澳大利亞著名的早期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提出的水庫理論(Reservoir Theory)

關於大腦發育的理論很多,而我最喜歡的就是用這張圖來解釋一個孩子從嬰兒期開始的語言發展規律。吉姆·崔利斯很形象地用這張圖刻畫出了孩子聽、說、讀、寫語言發展的四個階段。首先,他將孩子在成長環境中聽到的詞彙比喻成一個“聽力詞彙”水庫,當孩子聽到的詞彙足夠多時,就會衝開一個叫“說話詞彙”的閥門,然後依次衝開第二個閥門叫“閱讀詞彙”和第三個閥門叫“寫作詞彙”。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孩子在出生後2000天裡,大腦裡所積累的聽力詞彙很大程度決定了他以後的說、讀、寫的能力。這不就在向我們證明前一張圖所展示的3200萬個“聽力詞彙”的差距將給孩子帶來的語言學習的嚴重“滯後”啊。

可能正是這個“聽力水庫”的差異,為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的人生“密碼”加上了一道道難解的鎖,也就是說一個孩子除了天賦差異之外,又多了一個後天環境的差異。所以,我們都是一樣的生養,我們卻又是不一樣的培育,

家庭教育的差距慢慢地從日積月累的陪伴方式上表現出來。

階層差距竟然在出生後2000天里拉開!“富養”孩子應該這樣做


研究發現家長為孩子大量地讀繪本講故事,併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早期閱讀環境,孩子的核心腦區激活程度就越高,他們提取語意的能力會不斷增強,心理想象也會越來越豐富。

於是,家長會漸漸地發現孩子在聽你們講故事時越來越專注,好像他們能“看見故事”一樣的認真。這就是我們用讀繪本和講故事來往孩子大腦裡澆灌“聽力詞彙”的過程,這不僅促進孩子的口語學習(說的詞彙),更重要的是為孩子未來的文本閱讀(讀的詞彙)打下最好的基礎。

階層差距竟然在出生後2000天里拉開!“富養”孩子應該這樣做


第5則 3-6歲,“富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每個孩子都是好奇的,都喜歡用新鮮的眼光來尋找有趣的事物,而且孩子是靠感知和體驗來學習和認知的。而閱讀就是一種能把“世界”提前帶到孩子面前的一種活動,然而學前的閱讀仍然以興趣為主,知識學習為輔,讓孩子儘早沉澱閱讀好習慣。

英國BBC公司有一部非常有名的紀錄片叫做《人生7年》,這個紀錄片對美國不同階級大家庭進行超級長期的跟蹤採訪,以7年為一個單位,不斷回訪這些家庭。

在被訪的14個孩子中,剛七歲的他們,有的已經開始閱讀《泰晤士報》和《觀察家報》,談論的話題也比其他同齡孩子更成熟,用詞選擇上也更“高級”(advance),比如使用“系統”system 這個詞來描繪學校,甚至連自己以後要去什麼大學都想過了,而有的孩子連大學是什麼都不知道。有時候孩子間的差距就在人生這最初的2000天中。

階層差距竟然在出生後2000天里拉開!“富養”孩子應該這樣做


階層差距竟然在出生後2000天里拉開!“富養”孩子應該這樣做


這就是不同的家庭環境和父母與孩子之間不同的互動方式給孩子帶來的巨大差距。

今天,雖然我們的社會仍有經濟水平的不均等,但是傾全家族之力來“富養”一個孩子的現象幾乎存在於每個經濟階層。但在孩子的人生最初6年,最應該“富養”的恰恰是孩子的“聽力水庫“,用親子共讀來“富養”孩子的閱讀力、專注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請仔細看下邊這張截圖,這位7歲就閱讀《泰晤士報》的孩子,他對自己的生活很有主張和規劃,每天幾點洗澡,用多長時間讀書,幾點上床睡覺,以後想去怎樣的學校。我想這不應僅僅是家有“虎媽”的緣故,更應該歸功於閱讀帶給孩子的內驅力,因為他們的眼界開闊了,看到世界的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力量。

階層差距竟然在出生後2000天里拉開!“富養”孩子應該這樣做


如果你被“聽力水庫”這張圖打動了,意識到在孩子學前多花點時間與TA共讀比什麼早教班都靠譜的話,那麼我衷心祝願你和孩子一起去發現閱讀的神奇,“富養”孩子人生最初的2000天,才是讓孩子變“聰明”的最好方法。

早期共讀幫我成功解開了我兩個兒子的DNA密碼,這種“富養”也讓他們都成功找到了自己的執念,所以我也希望能將這種力量帶給每一個孩子和每一個家庭,能幫助大家提高對早期親子共讀的認識,認識到“親子共讀”的神奇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