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醫學博士家裡是貧困戶,老父親說她現在沒有任何收入,這個說法可信嗎?

大美南王村


醫學生是真的很窮的,本人醫學碩士在讀,每年學費住宿費加一起要1萬3左右,然後平時除了在醫院正常上班還要完成學校的課程等,注意沒有工資!!!吃飯、同學結婚什麼的都得問爸媽伸手,國家給研究生每個人助學金是每年每人6000元,連報名費都不夠更別說平時生活支出了,就算我們是學生,也是大齡學生,該有的人情往來避無可避,難道我同學結婚了,我要說我還是學生呢份子錢就不給了,先賒著,等我賺錢了再給你,這就搞笑了吧~生活的極其尷尬啊😞️😞️😞️也不要指責我們沒本事不能做兼職自己養自己,所有助研的崗位也沒幾個呀,而且這樣的崗位應該是給比我更困難的吧,另外是時間問題,一邊是臨床工作,3年時間有2年在外面科室輪轉,最後一年回到自己本專業科室,說是1年,哪來的1年時間???你不要找工作?不要準備畢業?怎麼辦?有限的時間拼命學啊,不然你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專科醫生嗎?然後你還要完成學校的計劃,應屆生第一年得拿到醫師資格證,只有一次機會,必須得過沒得商量,否則你專碩白考了,要不退學,要不轉學碩,第2年準備論文開題,畢業前要完成一篇小論文的發表和一篇大論文。頭?改禿它真的得禿!!!

最傷心的就是除了同行覺得你不好,其他人都覺得你過的很好,甚至還有人覺得你很壞,醫生嘛,坑錢的。每次只能用我導師的話安慰自己“從事醫學工作的人功德無量”,我就當為我家人積福了,還是希望社會對醫生善良點,有時候我在想外國有“服兵役”,如果中國有“服醫役”會不會好點,因為作為醫生我也有家人,我也可以體會到一名病人家屬的感覺,但是作為一名病人或家屬,你沒機會體會醫生的生活,我想只要1年的時間你就能懂為什麼醫生會給我開這個檢查單那個檢查單,原來不是在坑錢,為什麼我看病醫生前後都不到3分鐘,互相體諒一定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的!!!

最後呢,我相信不管媒體報道有多少不和諧的聲音,老鼠屎還是少的,希望醫生能得到社會該有的尊重,希望大家生活都越來越好。


蘇哈要吃sugar


為什麼會問這樣的問題?如果您不瞭解在讀博士期間的各項費用、學生收入情況,您可以多去諮詢、查閱,或者直接提問我國現在博士期間的待遇問題;如果您知道一些具體情況,請您儘量詳細說明實際情況,不然您的這個問題讓人很反感,而且看您的認證是村民委員會委員,那麼讓人很懷疑這是不是您身邊的現實事情,如果是您身邊的村民家庭,請您不要把什麼學歷和家庭貧困劃等號,而是應該深入到基層去走一走、看一看,多瞭解實際情況,而不是在這裡諮詢這種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然後我再具體給您說明博士的支出和收入:

首先;攻讀博士期間的花費:1⃣️現在博士需要3-4年,剛剛去年大部分高校已經把學時調整到4年起步,每年學費大多都是1萬元;2⃣️在學期間的生活費用每年怎麼也得1萬多吧,這個已經是最節省的學生了;3⃣️在學期間如果你對自己學習的投入費用,按5000算,包括買資料,報什麼雅思還有其他提升班,參加一些學術會議等等。這樣一個博士研究生每年大概需要將近30000。

再說;博士期間的收入:1⃣️對於博士生在學期間,我們國家現在實行的是獎學金制度,具體會根據各項條件劃分等級,高一點的抵消掉學費以後還會有所結餘,那麼低一點的獎學金剛剛夠學費,甚至不夠。平均來看是不需要交學費的;2⃣️國家或學校每月會給博士研究生一定的補助,因校而異,大多都是每個月1000-2000不等,剛剛夠生活所需;3⃣️參與導師項目,導師會從項目裡給予一定補助,這個因人而異,有的多有的少,甚至有的都不給;

那麼總算下來,在讀博士期間基本都是收入和支出持平,情況好一點、導師好一些會有所結餘,但也沒多少錢;您如果說博士學位了,不能去掙外快嗎?讀過博士的都知道三年時間是怎麼過來的,到底有沒有精力。

補充:還有一種博士是在職攻讀全日制博士的,那這種在職攻讀的,完全要看他所在單位給他的待遇和單位制度,這個更是千差萬別!但這種博士是不能享受國家獎學金、助學金這些待遇的,而且學費需要完全自己承擔,不同的單位制度、待遇不一樣,有的給報銷學費、有的不給報銷、有的報銷一定比例。


嵋嶺一生


這種說法非常可信,復旦醫學博士每年的學費應該是10000元。

碩士、博士的確沒有收入。國家給博士、碩士有補貼、如果導師比較富裕的話也能給點補助,兩項加一起能維持自己比較低的生活,不被餓死。

讀博、讀碩期間只能花家裡錢,沒能力幫助家裡。

如果家庭條件允許,要繼續給孩子幫助。

所以,窮人家的孩子不適合學醫學,花費大、時間長,熬不起。

有時就是無奈!讀的起的考不上,能考上的讀不起。

學費每年10000,國家有5000到6000元的補助,遇到好導師能給個幾百元的補助。各大頂級醫院、導師都是拿在讀博士、碩士當免費苦力!

現在讀醫學碩士、博士有抑鬱的,也有自殺的。一是生活的壓力,二是前途的渺茫。


潘發明3


在校時還想有收入,就是畢業進醫院後都相當長一段時間被當廉價勞動力!沒畢業時自己學費生活費能外面兼職搞到不錯啦,有時幫導師(實際都是叫老闆!)給本科講講課,去電視臺弄弄健康講座,做做科研項目,導師好的話會給些補助,獎學金國家補貼多少不清楚,並且不是所有專業都有的,反正到手不多,我讀醫學本科零幾年時一等獎學金才八百元。

讀研讀博自己的空閒時間並不是太多,有學業,有科研任務,要寫論文(這個論文一般要做長時間的項目收集數據做支撐的),尤其是醫學臨床類,有空也會去醫院科室待著多學東西,或者跟門診幫忙,基本上是導師在住院部科室,自己就在科室,住院部每天查房後面跟一堆的幾乎都是實習生和非正式的實習生(低年級的在校生),導師在門診看病,自己就跟去門診幫忙,包括出去做大型義診坐著的是專家,跑斷腿忙前忙後的都是醫學生!

實習想去好的醫院還得自己掏錢疏通,不然都派到偏遠縣城小醫院去。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機會去市裡大醫院實習的,更不要說找個工作有多難啦。我2008年實習時和班裡的另外一個女生小不點(後來回來考研讀研後在一直在武漢白玉蘭社區做社區醫生)被派發到洪湖市中醫院,剛到醫院報個到,原以為會安排個宿舍住住,有個食堂吃吃,原來根本是我們想多啦!院長揮毫潑墨大筆一揮就把我們打發到他們的某某分院,實際就是在一個偏僻的街道一個小院裡兩棟樓兩個醫生帶一堆實習生管血吸蟲病患的療養!差不多半隔離的。那裡曾是血吸蟲的重災區,有很多感染的退休幹部在那裡療養!現在政府的血防工作做的很好啦,也幾乎沒有新病人。我們就好像是去做免費護工的,每天去量兩次血壓,問問病人情況,安排家屬看望,整理病房做好消毒,然後就只能在檔案室裡翻看病歷,帶教的醫生也不怎麼來的,有事呼他!奇怪的是還有個我們學校研究生的師哥在這裡還待了半年沒跑,每天好艱難的熬到下班點溜回租的房子那邊,再買菜做飯,感覺就是在浪費生命!然後半個月後實在熬不下去啦,都溜回武漢啦,我繼續跟教我的兒科老師劉曉鷹教授坐門診看全國各地來的兒科腎病患者,跟她的研究生每天混在省中醫院兒科病區二,學習鑽研兒科,跟劉教授快三年,是堅持最久的本科生,她也感覺我很有恆心,悟性也大,後來推薦我考她的研究生,我說英語不好,怕過不了,她就說給我保研,為讀不讀研猶豫很久,後來臨近畢業懷孕十一結婚,就果斷放棄了,辜負了劉教授的期待!小不點回來後直接準備考研。這一年除正常交學校的學費和住宿費外,在外地實習還得自己掏錢租房子吃飯!所以建議想做醫生想在實習期間多學東西話,在實習還沒安排前,還是找自己的班主任多溝通儘量就留在學校所在地,能住宿舍吃食堂省不少錢!或者自己家裡找找門路找好的實習醫院。

我2004到2009年醫學本科五年就花了家裡十來萬,家裡做生意的條件尚可,男友學的法律,就業也可以,家裡和男友都很寵我,也沒給我壓力,所以讀完本科很任性放棄保研啦選擇結婚生子,而我的好多同學都是寒門出來的,家裡供得不容易,也不會輕易放棄,就一道走到天黑,有的讀完研找到工作就工作去啦,感覺沒有合適機會又接著讀博,弄得自己三十好幾個人問題都沒有解決。有的實在供不起,本科畢業就出來自謀生路,有做保險的,有做商場電視促銷的,有做醫藥代表的,有做足療保健的,有自己繼承家裡服裝作坊的,還有當村官去的,有幾個還行考上公務員啦,有選擇曲線救國先去支醫的幾年,然後回來考研就業國家有政策支持。

得到醫院的工作機會還得堅持幾年,先是轉科,所有科室都轉到學習一年到二年,然後考執業醫生資格證(考到資格證才能註冊執業醫師),還有院內處方權考試(中醫臨床類有這個考試,西醫我不瞭解),拿到處方權和醫生資格證,才能開始門診看病啦,現在又流進行住院醫生規培(一般醫生都是既看門診又管住院部科室病房),一般又是三年,還有專科培訓又是三年,才能成為某一科室有點地位的人!看到頭的時候可能都四十好幾歲啦。


常青淡竹


她家是貧困戶,老父親說她(確定是這個她嗎)沒有任何收入。

誠邀回答:如果是這位女博士的話,這是不可信的,也可以說是咎由自取(用詞有點猛),作為一位高學歷的知識分子。不用所學致以所用還要你幹嘛。

如果是女博士的原生家庭的話,我相信是真的,父母省吃儉用培養孩子,這樣的事情也是很多的,可憐天下父母心。


新農姐v不忘初心


這個很正常,因為就算再我們這裡,如果有人家裡考上個好的大學,你就是貧困戶了,如果你沒考上,你又沒關係你就別想,再窮也別想,普遍現象,不止我們這裡,還有很多地方都是。我不贊成這種說法,在讀大學的人很多,難道都有收入?或者難道都是貧困戶?別傻了,如果真的貧困,很多人選擇先就業再讀研究生,真的,這個不光不用要貧困戶頭銜,更是靠自己讀完成學業。先調查吧,然後報到出來看看,我個人認為是如此。


嘻哈豆豆55


這個問題看似一字一板,實則未免過於籠統,其中顯然有一些不確定因素存在,自古寒門出貴子,要說她家是貧困戶,似乎有可能;但要說她現在沒有任何收入,則另當別論,如果是在讀博士生的話,這個說法或許可以成立,但要是已經學有所成的話,其可信度就近乎於零了。

一般來說,博士可謂博學多才,甭說在我國,即便在西方發達國家也是人才,就業應當不成問題,尤其是醫學這樣的熱門專業。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何嘉博士與戴金剛博士,經常亮相於央視的“健康之路”,想必收入是不錯的!


浪淘沙84055


普通醫科情況屬實,看來讀我醫美的研究生會好很多!


整形醫生張維博士


這個是真實的,我侄兒山東大學博士後導師給的基本只夠自己吃住,有時還得父母給些零用。在去美國研修時還靠家裡出錢,直到能拿到美國大學的援助經費。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科技人員去了美國就不能很快回國的原因。家裡經濟困難的就算回國弄個副教授工資也支撐不起在大城市的買房買車和開支,更別說戀愛生孑。混到博士後基本都三十四五了。一家三口父母收入不高養個博士後很不容易。我只能說國家對高校的基建投入太多,而對科研人員本身的福利待遇太少。給博士博士後的全在於導師,說的不好聽博士博士後連普通打工仔都不如。美國大學的基建變化不大,但給有才能的人才待遇確實比中國要高。講愛國主義誰都會講,但當你出現生存危機的時候是個人重要還是國重要呢?對於一般農民工叫有家難歸,而對於這些留美博士叫有國難歸,有誰願意在異國他鄉遠離家人漂泊海外呢?好幾次勸他們回國,可回了國在哪工作在哪安家都是難題。對於有錢有權的人家買房安家都是小事,他們可以輕鬆工作不愁生計,而對於普通人家出來的人才只有靠個人努力於事業還牽掛著家庭。這些人材遲遲不歸的恐怕佔了相當一部分。他們時常留戀著家人,無論在外面多久都會有歸國之心。真心希望國家注重這些人材的實際生活狀況,照顧好他們的家人。每年給他們的家人一萬,也許有一天他們會給這個國家創造數十億的財富。瞭解了真實的情況才能理解他們的心情。金錢決定不了理想,但金錢有時確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國家教育經費到底是應該投資基礎教育還是應該投資精英教育呢?我認為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改成基礎教育投資大那時是正確的,因為大多數地方缺師資缺教室,現在完全改觀了。現在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對精英教育投資不足,大學博士面臨的是生存壓力,如果博士博士後有較高的待遇甚至與美國大學持平,你可以想見所起的效果。待遇好了,吃往都好,他們的身體素質也會高,不至於很多中青年科學家未老先衰。


李夢醒2


相信,讀博有的連讀,醫學是普遍。家住農村,是貧困戶的,

讀博,家境好的,專注學習,不一定去做輔助之類。無收入。我有個親戚,讀博才2年半畢業的。讀博期間是學習與實踐,不兼職。

畢業後,交大安泰召某專業一名老師,5名博士競爭,因它人三年以上畢業而落選。目前他是體育界金牌得主在安泰讀碩指導師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