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本科學歷代表能力,非985本科的碩士和博士學歷只能說有恆心毅力的觀點是否正確?

天局


您好,很高興回答你提出的問題,針對於你提出的問題,我簡單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根據你問題的描述來看,我突然想到一句話是金本科,銀碩士,銅博士。可能這就是一些人與上述問題的觀點一致,然後總結出來的一句話。我認真的看了幾遍上述的問題,我是不太贊同這個觀點的,我覺得並不是很對?為什麼呢?我簡單的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能力是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綜合素質。人們在完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有所不同。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並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徵。能力是多方面對一個人的評價,一個學生能夠通過努力考上985本科,那麼說明他的學習能力,自控能力方面是優於其他學生。但是不能說明考上985學生的全部能力都是超過普通學生。而非985本科的碩士與博士他們能夠嚴格按照學校的要求,順利畢業說明他已經達到高校對他們的要求。而且單從畢業難度上來說,研究生博士生要求的畢業難度肯定遠遠高於本科生畢業的難度。985對於碩士生,博士生畢業的要求,不是你有恆心與毅力就可以。你拿不出來幹活,是無法畢業的。

每年都會有985本科的學生,因為學習問題達不到學校畢業的要求,而被退學。也會有985本科學校的學生讀到研究生,博士生因為學習方面的問題,而無法畢業。而雙非院校的學生在985高校順利畢業。難道就說985本科高校的學生能力就更一籌嗎?能力是一個很大的範圍,如果單從學習能力,或者學習態度上,你說考上985高校的學生能力強於考上普通學校的我是比較認同的,但是如果從長遠角度來看,我並不贊同這個說法。

另外畢業生的大量增加,物以稀為貴。同樣人才也是一樣,因為每年考上985高校的學生比較少。所以社會,企業,以及外在的評價對於他們有著明顯的光環加成。確實我比較認同考上985高校的學生確實比考上普通雙非學校的學生至少在學習方面的態度,能力要強。但是影響更深的是大學四年的變化,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學畢業以後,雙非院校的畢業生能力與985畢業生的能力有一定差距,因為氛圍的培養。如果你讓一個考上普通一本的學生去985上本科,他也能順利畢業。

能力是一個大的範疇,而且能力的高低並不是一層不變的。高校當中有很多老教授,他們當初的第一學歷有的還是專科學歷,只不過他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超過自己,才會達到現在的水平。之所以現在大家為什麼格外看重985這個光環,因為這是一個篩選人最快,最有效的辦法。能夠達到985碩士與博士畢業要求的雙非本科生,我個人認為能力一定是高於985本科畢業的學生。如果研究生或者博士生真的單純能夠恆心與毅力畢業,那麼最近幾年也不會頻頻出現高校研究生,博士生因為壓力太大自殺的現象。

學歷是敲門磚,能力是你生存的飯碗。能力高低是需要社會與工作崗位檢驗的。能否在社會上立足,要牽扯到方方面面的原因,就看自己能否很快的適應社會。

以上就是我的見解,僅供大家參考。如果大家有不同想法的,可以評論交流。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每天都會分享自己的見解。

微談論


確實有一定道理。我高考錄取的學校的是雙非,但是高中有的同學確實考取了985的學生的一些素質確實高於常人,因為本科考985真的很難,這些能考985的學生多半是比較有自己的學習方法,不然高考考高分真的很難。

但是考研考985我一個普通院校都很多了上985,也有幾個專科同學畢業後2年用同等學歷或自考本科學歷考了985的研究生。有的還是比較順利地考取了985,當然有一部分同學是考了985 的冷門專業所以是比較成功上岸的。總體來說,考研確實更容易,這是事實。作為一個雙非院校的學生,我確實認為985本科學生比較聰明。在某種意義上。

但是成功不只是需要一點聰明,我感覺更多的是考驗一個人的品格。優秀是一種能力,但卓越是一種品格。吳曉波老師在做一期財經節目的時候曾經說過,最聰明的人卻沒有成就任何一個偉大的企業。反而是一些當初不怎麼聰明的企業家成就了卓越的企業。以前有一個理論,說人的成功百分之70取決於情商,百分之30取決於智商。其實這句話很有道理,但是仍然不夠正確。我覺得成功取決於一個人的品格,是品格決定一個人的成就。

當下,大家都在追求學歷和名牌學校,這無可厚非。當你很聰明時候,這是你的優勢,但是要成為卓越你還要做很多。當你沒有那麼聰明時,你要記住你只需要比別人多一點努力,品格才是決定你人生的最終成就的法寶。


醫學教育與專業選擇


這種說法顯然是正確的

1,高考是目前最為公平的學習能力測試,絕大部分學子憑學習能力進的985。而那些一般高校的,很明顯稍遜一籌。

2,985院校牛叉畢業生,基本都出國了,差點的考研深造,這些二流水準的卻是研究生裡能力較強的一批。由於只考四科,一般高校的研究生實際只需學好一門專業課即可,所以整體學業水平顯然無法與985相比。

3,馬雲馬化騰屬於特例,比爾蓋茨還輟學了呢,於是得出結論肄業比畢業有出息乎。是兩個整體的對比,北大畢業生有個賣豬肉的,不等於說北大生水平只適合農貿市場,看總體,看整體,不要盯個案,不要鼠目寸光。

4,類似於曲阜師範本科,齊齊哈爾大學碩士,水平肯定不如985本科畢業生,這是毋庸置疑的。


澤然一面生


這個觀點很可笑,你直接說清華北大還好,中國高校整體教育水平比較差,就清華北大也剛世界前一百,你所謂的985和其他學校的區別只是國家每年給錢,按照你說的施一公新辦的西湖大學什麼都不是,不比一些985學校強很多嗎?

其次,人比的本來就不是聰明不聰明,活著就是知識的積累,一個本科生學到了什麼,和比你多專研八九年的博士比?這是的多膨脹,中國教育之所以差就是喜歡給自己戴帽子,戴上個帽子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很幼稚。


無為蝦


這種觀點是錯誤。

一下子就能被反駁回去,比如有些人通過多年的高復才考上985院校的本科,有些很順利的就能考上碩士和博士。


不可否認的是,高考是人生當中很重要的一個考試,但高考只是選拔人才或者說是衡量人才的其中一種方式,並不絕對。人生道路越往後走越會發現高考的重要性變得越弱。最典型的就是馬雲的成功,馬雲畢業於杭州師範大學,既非985,也非211;馬化騰畢業的深圳大學也非985;王健林畢業的遼寧大學也非985。


所以,“985本科學歷代表能力,非985本科的碩士和博士學歷只能說有恆心毅力的觀點”是錯誤的。


DrJF


這種觀點片面。高校出來的高才生是能力強,但不能一概而論,在學校學習好出來好就業,我覺得學生和參加工作的人士是有區別的,在名校出來的學生不一定適應社會和工作,思維和能力都不同,工作能力都和在學校中學習能力是有區別的,當然學習能力是基礎,但有人會運用,有人確只當是書中知識,我覺得非名校出來的學生不一定和名校的學生能力差,也許一開始就業好是名校學生,但在職場當中就工作能力還得靠自己多學習,多表現,能出色地完成任務,這些都不是在學校學出來的知識,學習好,知識廣,能在工作中靈活運用,懂得職場人際關係,能不斷提升自己,表現自己,這需要在校學生學好多,不斷學習,改變自己,適應新的環境,“適者生存”適應能力強的人才能不斷創新,適應社會,體現自己的價值。


張繼暄


學歷和能力沒有根本的一個關聯,最近的電視劇大家都知道,都挺好。

蘇明玉是什麼觀點?一個普通的師範畢業,但是人家能力低嗎?就是說考上本科學歷,特別是985大學的人,只是多了一個機會而已,很多沒有考上的,甚至已經考上沒有上的,或者能夠考上沒有考的,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情況。

都會發展的非常的快,在某些方面我覺得很多人的確優秀,但是真的不能夠代表他的能力和他永久優秀,在我們現在看來,我們每一個人的成功關鍵還是毅力和堅持,985的確是有一個先天的條件,也就是說能在智力或者學習能力或者理解力方面的確超人一等,這隻代表著您的一個基礎,卻不能夠代表一個未來。

博士,碩士考取的話,背景更為複雜,簡直就不是我們用普通的一些情況可以理解的。

如果還不能夠說明智商和學歷之間的親屬關係,讓我們再回憶一下十幾年前叱吒風雲的菜鳥吧。如果不知道的話,您可以在網絡中再搜索一下。


宜城老師


我可以這麼理解嗎?能力怎麼來的,強大的腦部數據庫,當遇到問題時,能快速調動數據庫信息處理問題。而這期間有兩個要素,意思數據庫的數據。二是運算速度。一些985的學生運算速度確實比一個二本學生要快,但是數據庫的知識含量就不見得,比人家多。我記得我國之前有個節目叫什麼漢子大會。四個來自邯鄲學院的學生,各種開掛。清華北大的學生在人家面前也黯然失色。說明人家確實是數據庫龐大。我運算雖然慢但是,我量的。你知道的我知道。你不知道到我還知道。什麼叫學習,粗糙一點的解釋就是一種模仿和感知行為。你感知吶能力過人,但是我由於模仿次數太多,或各種模仿。在一些方面已經優於你了。所以,有一句話叫什麼,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985的學生感應知識的額能力強悍,但是你不是幹什麼事都強悍。。只是在目前的衡量標準下,你優秀。我們換個標準。。鬼知道會發生什麼。


流年devil


不太同意這種觀點。現在的成就只能代表說過去自己很努力,很用功,這裡面有一部分和本身的智力等先天情況相關,但又不是完全取決於先天優勢,還有後天的因素。並且每年那麼多985畢業的也不是每一個都比非985畢業的強很多,只能說985畢業的大多數比非985畢業的大多數可能混的好,但是也有非985的比985混的好的。我們當年高三的時候有一個本市的一個同學回來到我們學校復讀,他比我們高兩屆,當年應屆考上了人大,進學校之後就各種玩,大一掛了好多課,他到大二開學也就我們高三剛開始幾周之後就被學校給勸退了,回來我們學校復讀了,聽老師說是那個學生感覺到自己原來的高中去復讀太丟人了,跟著我們復讀了一年最後連個普通一本都沒考上。


1237707161952969


要知道中國中學教育資源的嚴重不均衡,以及高考錄取過程中的諸多傾向性政策,你就會知道這個985本科學歷裡面的水分有多大。當然啦,對於那些沒有背景,過關斬將,一路拼搏的莘莘學子來說,他們在中學時代學習能力,是應該得到肯定的。至於大學畢業之後的其它能力,那就不太好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