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裡有24-70/f2.8,還有必要買一支16-35mm的鏡頭嗎?

攝影中級班


我和題主是一樣的初始配置,5D3 +24-70 2.8。不要聽那些出掉的建議!這個鏡頭可以應付90%以上的拍攝場景,既可以24拍廣角風光,50,70端拍景拍人像,也不會比50定80定差多少,鏡皇的名義絕對名不虛傳。

但是碰到大的場景和建築的時候,24確實有些不夠廣。買16-35,與24-70之間又有重合,焦段上有浪費。11-24mm又只有F4,不夠大光圈,在暗夜環境下有些無能為力。

在這種情況下,超廣的定焦頭就是一個好的選擇。既滿足了超廣角,又擁有大光圈的優勢,還不會造成焦段的重合浪費。佳能自身超廣定焦有14mm2.8,但價格會比較貴,廣角端似乎又差了點意思。在此基礎上,重點研究了國產鏡頭老蛙12mm2.8。

在入手這一款號稱零畸變國產超廣定焦鏡頭後,在國慶走甘青線期間進行了拍攝。老蛙這款鏡頭目前是定焦頭中最廣的,號稱零畸變的特色。在茶卡鹽湖以及嘉峪關拍攝,廣角表現特別明顯,24端的廣角確實不太夠力。

這款鏡頭是手工對焦,當對無限遠時基本上不會拍糊。當然因為超廣定焦,取景要非常注意,一不小心就會把周邊無關的景物帶上。

當時也考慮過一款蔡司的超廣定焦鏡頭,因為價格比佳能的14定焦還要貴而作罷。

圖1,3,8為24-70 2.8廣角端拍攝。其餘老蛙12mmF2.8拍攝。希望能給題主一些啟發。











IT男達人


其實,你的想法是對的,在已有24—70/2.8的基礎上考慮添置一支鏡頭。我的建議是,24—70/2.8+70—200/2.8。理由是這樣的:

風光攝影用16-35好,還是70-200好?圖省事和方便的話,當然是前者好;做一下深入分析的話,就是70—200更好。

16—35的鏡頭拍攝風光的優缺點:16—35的鏡頭的優點是視野開闊,畫面恢弘,能夠大範圍的記錄優美風光,而且調節範圍也較大,可近可遠,成像質量也不錯。但是,如果拍攝對象包含了豎直明顯的建築物等元素,就很容易出現變形的情況,尤其是左右邊緣特別明顯,這是廣角鏡頭與生俱來的不足,正所謂魚和熊掌不能兼得。

70—200的鏡頭拍攝風光的優缺點:70—200的鏡頭具有空間壓縮感,就是說,遠的元素看上去不那麼遠,近的元素也不是那麼大。比如,你要拍攝帶有通紅大太陽的元素畫面時,它的優勢是其他廣角鏡頭無法比擬的,而且它的優點還在於畫面不會出現建築物的變形,畫質更細膩、銳度更優化。70—200鏡頭拍攝風光缺點也是明顯的,就是70—200畫面相對不夠開闊和宏偉,畫面氣勢和視覺衝擊力不明顯。

有沒有辦法讓70—200鏡頭拍攝風光時趨長避短呢?有!那就是左右拍攝接片。你可以拍兩張;也可以拍三張、四張;你可以將相機橫著拍,更可以將相機豎著拍。後期時上電腦接片就OK了。

配置70—200/2.8的鏡頭還有一大好處,就是利用長焦段的空間壓縮感的優勢,拍攝人像時可以實現畫面的工整、細膩和背景的充分虛化,讓人像照片美輪美奐夢幻迷人,這一優勢是16—35的廣角無法比擬的。

強調一點,24—70/2.8的鏡頭本身就是拍攝風光場景得好東東了。

我這麼分析和建議也不是空山來風,我自己的配置就是24—70加70—200,使用起來十分方便。


拍客張光林


手裡有24-70/f2.8,還有必要買一支16-35mm的鏡頭嗎?

(在16-35和70-200之間選擇問題)

你的機子應當是佳能吧。

你的掛機鏡頭24-70確實是個好鏡頭,也是很全面的鏡頭,從風光到人文及人像都是可以拍攝的,一鏡走天下,但是往往在某些地方讓人感覺到很侷限,你想添置鏡頭,下面我來說說本人的看法。

如果不存在資金問題的話,大三元鏡頭是我們玩家的必備。當然我們大多數朋友不是有錢人,所以購置鏡頭大多是一步一步的來,如果是這樣的話,本人覺得你可以先買70-200這一個鏡頭。

小白,一款攝影必備的一個鏡頭。

它的用途還是相當廣泛的,從風光的細節拍攝,花卉、人像攝影的最佳選擇,鏡頭外形霸氣好看,成像值得信賴,最為喜歡它是的大光圈下柔美的背景虛化。

如果你根本不喜歡拍攝花草及人像,又對拍攝星空等有需要,那麼你就購買16-35鏡頭,畢竟大光圈的超廣角在這方面的拍攝還是有一定的長處的。

選擇鏡頭問題,主要是預算和自己的拍攝喜好,慢慢添置吧,大三元鏡頭都值得擁有。

以上就是本人的看法,歡迎各位朋友提出不同意見。

我就是劍舞影像,歡迎關注,我們一同交流攝影問題


劍舞影像


24-70這個頭,是最實用的。一般的攝影的掛機頭。也是我在旅行攝影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的。先給大家分享幾張近期我用這個焦段拍攝的片子:

如果你喜歡大場景的作品,喜歡突出前景,引導線,讓你的畫面更立體,其實16-35,甚至14-24這樣的鏡頭也是需要的。突出前景,是我常用的拍攝技巧,可以表現畫面縱深感,有助於吸引讀者的視線,把目光帶到畫面之中,能夠有效的增強照片的藝術效果和視覺衝擊。

如果拍攝星空和極光等素材作品,更是廣角鏡頭,大光圈的優勢了。

所以,在你已經擁有了24-70的前期下,如果要豐富自己的拍攝題材和創作視角,我還是支持你上一枚16-35這樣的鏡頭的。


網際飛俠


有必要買一隻16-35,相反24-70可以出掉了,沒有任何意義的鏡頭,純粹被人炒起來這麼好的名聲!16-35實際的使用價值比24-70多的多,24-70雖然也是大三元中的一枚,還是太平庸了。

不愛風光愛美人

上面這張照片就是我用16-35拍攝的,題主不怎麼喜歡拍攝風光的話,那麼就是人像或者其他的拍攝多一點!沒有誰說16-35拍不了人像,拍出的人像並不差哦!
不好意思,我沒有美人,只有日常的一些人文照片!同樣是16-35mm拍攝,除了風光,廣角人像照樣不輸誰。70-200也是同樣的道理,能拍風景能拍人像,但是就拍不了廣角,哈哈哈,沒有廣角的人像並不算完美(個人意見)!



不出掉24-70的話,購買16-35其實沒有多大意義,購買70-200意義也不是很大,從24-70的焦段可以看到基本上焦段都沾邊,廣角、標準、中焦,在購買16-35也就是無非多了點廣角焦段,購買70-200無非多了點虛化以及鏡頭壓迫感!綜合原上,無論購買16-35還是70-200都是可以的,購買16-35最好出掉24-70,購買70-200也可以保留一些廣角焦段的24-70mm!

關注“光圈與快門”,更多精彩資訊等著你!


婚禮攝影師Tanke


這個問題,肯定要看個人的想法了,我也曾經面臨過這樣的選擇。

自己最早購買的是24-70F4的套機,自己的第二隻鏡頭問題上,也面臨著類似題主的選擇。

主要的原因是出差機會去了印尼,在印尼國內坐飛機的時候,發現窗外景色非常棒,但24-70的鏡頭,收不全。

有一定的侷限性。

有些場景收不全,比如上圖。

於是回國之後,買了第二隻鏡頭16-35mmF4。

第二次去印尼,帶了16-35。

然後為了快速的擴充焦段,買了一隻非常便宜的70-300mm,騰龍,大概800左右。

後來自己的努力方向不斷的明確,並不再追求高畫質方向,而是比較喜歡人文、街拍,於是一直沒有升級70-200這隻。

而70-300換了一隻2500左右的,比那隻800的好很多,但畫質肯定差別很大。

個人覺得16-35的主要用途:可能有些重複或交叉,並不很嚴謹的分類。

1、大場景、風光

藍天、大海、山谷、建築等。

2、登高爬樓、飛機俯視

3、人文街拍

當然,人文街拍24-70也非常好,非常合適,16-35沒比24-70在廣角上有太大差別。反而16-35有時會“夠不著”。

4、動物等主題追求誇張視覺效果

5、狹窄侷促的環境

比如狹小的衚衕裡,沒有足夠的後退空間,必須要廣角來收進更大的範圍。

6、星軌銀河

因為天空到地面的距離是固定的,只能通過縮小焦距來收進更大的範圍,所以星軌銀河,一般都要廣角,越廣越好。

7、會議、演出等的全景照

其實也是狹小空間,想要收進更大範圍。


Leo1980街頭攝影


16_35廣角,從價格上來講比24_70少了4000多元,與14_24差不多,銳度14_24更強,16_35實用性更好,因為有可配的濾鏡和重量輕(塑料),而前者重但品質更好,就是頭大了。

我多次提過廣角拍人像,主要掌握好特性去表現,會發揮的很好,角度和鏡頭抬頭壓頭都會有出奇的表現,人像更是一樣,稍微不注意,就會大腳大頭大手大臉,而24_7O不會,銳度24_7O更強,要不康尼官方三大元為何認上24_7O,這是有科學依據的,而不是評大家的好評就冠上的帽子,我前3年的掛機是14_24,風景拍攝好的很,表現為超強,人像也牛(但畢竟是風景頭),去年上了24_7O後就掛在現在,這支頭人像是皇,但廣角少了霸氣而不側漏!廣角就是伸張!


一品豆豉


選擇什麼樣的鏡頭取決於你所偏重的拍攝類別,然後以此為導購方向。當然如果有條件的話大三元全封閉無死角的照單全收是最好了。所謂大三元一般從16(14)-200mm無縫銜接,這其中16-35(或14-24)主打風光,70-200專攻人像或特寫。24-70(28或到105這個焦段區域)被稱為工作頭,基本能適應不同的場合,在工作拍攝活動中最常用,但這個頭的缺點也很明顯:比壯闊不及超廣,比主體突出不及長焦,視覺效應比較平庸,屬於不太容易從取景框中找到感覺但通用性較強,所以叫做工作頭。

我本人是尼康系列,這三個涵蓋了16-200全焦系列中的選擇順序依次是:16-35/4、70-200/2.8,最後才是24-70/2.8。沒有選14-24是因為77的口徑更適合加濾鏡以及35的焦段更適合掛機做人文頭。24-70主要單位用作會議之類。掃街還是更喜歡一短一長兩端。

有人說可以用長焦做接片來達到廣角的效果,且不說過程的冗繁,單就視覺壓縮和遼闊以及對景深的感受就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有沒有24-70對我無所謂,事實上春節去北海道24-70就扔家裡,帶了16-35、70-200,還加上一直1.4的50標頭。

所以我個人的推薦順序為:短焦-長焦-標變。









畫影352


已經有24-70F2.8,有沒有必要入16-35mm?這個要根據你自己的用途來做決定。

如果你經常有拍攝風光的需要可把24-70出了,然後加點錢買16-35F2.8三代主攻風光攝影,如果像你所說那樣一年才拍一兩次風光攝影那覺得大可不必。16-35和24-70有兩個焦段重疊24和35端,那你花那麼多錢就為體驗一下16端超廣角?。


這樣的做法顯然是不值得,偶爾拍攝風光還能拍好人像24-70就是最好的選擇。如果要入16-35我建議出掉24-70,入16-35F4是最佳的選擇。


不過我還是建議你先租16-35的鏡頭來試試看自己是否能發揮它的作用,別到時候買了後悔,別人說好但不一定適合你,夠買前還是有必要先試一下看是否和自己想象的一樣好,是否適合自己。


還有一個建議把24-70出掉重新搭配一套鏡頭如下:16-35F4、適馬50F1.4、70-200F2.8這套組合的焦段從16-200的焦段都覆蓋了,彈性組合,也不存在焦段重疊。




拍風光用16-35,拍人像用50F1.4,拍風光兼顧人有70-200F2.8這套組合能讓你在焦段上沒有了牽掛,可以好好安心的去創作了。


人像圖庫


其實就24-70來說作為人像鏡頭還是很不錯的,至少在我用來還是很方便的一個頭,進可攻退可守雖然沒有必要將其神話,但是也不要極端到一定要把這個頭出掉!

個人認為說24-70平庸的那麼一定沒有用過這個頭,即便是用了幾次也就要麼用的24端,要麼就是70端 餘下的35端跟50端是無作用的!攝影無非就是加減,16-35對於風光人像都是好用,風光可以容納更多的更豐富的畫面,人像也可以拍出一些震撼、趣味性的片子,沒有必要將其兩個頭做比較因為沒有什麼可比性,那些一直在做比較的一定是不瞭解16-35的一些畸變,並且控制不好的話畸變會廢了一張好片子,這裡24-70的50端就可以很好的避免掉,大三元各有各的優勢,70-200可以更好的避免掉畫面雜亂得到一張乾淨自己想要的片子,風光更是不可缺少!還有最主要的一點,攝影什麼器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相機後面的那顆腦袋!總有辦法拍出自己想要的片子不是嘛!何必糾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