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為什麼要掘定陵?

浮沉於史


郭沫若最開始對定陵是不屑一顧的,根本心思沒有在這座皇陵之上,他最初的目標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陵寢-長陵身上的,長陵是明成祖朱棣童鞋的陵寢,是十三陵中面積和規制最豪華佔地面積最龐大的皇陵,同時也是整個十三陵風水最好的祖陵。


老郭有個特點,挖墓要挖最大最好的,所以在和國務院申報的時候,在報告書上詳細點名了就是要挖長陵,要對其進行考古發掘,從而來搞清楚明代帝陵的地下玄宮的規制和特點,還有一個小私心是,謠傳已經在世間絕跡的《永樂大典》很可能在長陵地宮有陪葬,此事如果一旦成真,那將是轟動歷史界的一件大事兒,隨後,國務院對郭沫若的報告批准了,郭沫若欣喜若狂馬上組建了一直考古隊對巨大的長陵進行試掘。


然鵝,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考古隊整整在長陵的寶頂之上用洛陽鏟打孔試探了一個月,竟然死活找不到長陵地宮的入口,所謂入口就是皇陵的金剛牆,因為只有找到它,才有可能進入到地宮大門,否則在其他的部位是不可能用人工挖開數米厚的地宮牆壁的,下圖就是金剛牆的照片,大家可以看到地宮牆壁的厚度足足有幾米,而且都是磨磚對縫用糯米湯澆築的“銅牆鐵壁”,找到金剛牆後,在頂部便可以輕鬆拆掉從而進入地宮了。

時間又過了半個月,考古隊員還是找不到任何線索,只能上報郭沫若請示如何解決,郭沫若經過開會決定,先暫時不在長陵上下功夫了,暫時把目光轉移到一座小一些的皇陵試試手,從而積累明代皇陵地宮的開啟經驗,練熟後在過來挖掘長陵,於是乎,定陵被鎖定了,它成為了郭沫若練手的對象。


老豬的碎碎念


郭沫若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才學出眾,可是在感情上卻備受爭議。原配張瓊華只見過他幾面,卻在鄉下守候到終老。第二任妻子安娜和他有過5個孩子,還是沒有能夠白頭偕老。第三任妻子是抗戰夫人於立群,在郭沫若去世後也自殺了,死因成謎。

郭沫若還有一個讓世人不理解的地方就是,他似乎對挖掘皇陵很有興趣。據說他對秦始皇陵和武則天乾陵都有興趣,不過最後卻只挖掘了定陵,其他的都沒被批准。

不過郭沫若最開始計劃要挖的可不是定陵,他要挖的是長陵。長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是明十三陵中規模最大最豪華的陵墓,可是他和人折騰了一個月,卻還是沒有找到長陵地宮的入口,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他才轉而求次,去挖萬曆皇帝的定陵練手了。

不過我們還是不能把他和那些盜墓的人混為一談,畢竟他挖墓也不是給自己求財,而是考古。

一,為找《永樂大典》,計劃挖長陵。

郭沫若一直熱衷於考古,而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一直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可是我們現在看見的都是零零散散殘存的幾百捲了。而郭沫若和吳晗認為《永樂大典》的全部原件一定被埋藏在明長陵中。

於是郭沫若、吳晗、范文瀾、沈雁冰、鄧拓、張蘇六個學者打了報告,送了上去,申請挖掘長陵,還得到了批准,於是就開啟了浩浩蕩蕩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挖掘陵墓之路。

這些人堅信,長陵從來就沒有被盜掘過,要是成功挖掘之後,裡面的陪葬品一定能震驚世人,定當又會是世界奇蹟。

二,挖長陵受阻,改挖定陵。

於是一行人來到了長陵,可是他們折騰了一個月,連地宮的入口都沒有找到,不得不放棄了,決定改挖萬曆皇帝的定陵先練練手了。

定陵在歷史上就出現過三次火災,已經有了坍塌的跡象,挖掘難度不是很大。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成功挖掘定陵後,還可以為挖掘其他陵墓提供經驗。

其實不管是挖長陵,還是挖定陵,都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他們的理由是目前的科技還不成熟,只是堅持挖掘的人還是佔了上風,才導致最終還是挖掘了定陵。

三,保存技術不成熟,很多文物受損。

1956年5月,正式開始挖掘定陵,雖然定陵的規模比長陵小,難度也還是不小的,到了第二年5月才找到金剛牆,也就是地宮的入口,而挖掘工作一直持續到1958年的7月才結束。也就是說,挖了差不多兩年了,可以想象工程有多巨大了。

定陵裡面安葬的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陪葬品的確驚人,但是卻也不得不說是一場悲劇。因為很多字畫,絲織品等寶貴的文物在出土沒多久就被氧化變色,甚至是灰飛煙滅了。

周總理聽說了之後,也很生氣,說出了這樣的話:以後不能再對帝王陵墓進行主動發掘,五十年不變,一百年不動搖。

短時期內不準再主動挖掘皇陵,《永樂大典》是否在長陵也只能是一個謎團了。其實按照目前限有的科學技術,即使真的在長陵,也不能挖,出土的瞬間就會被氧化,有什麼意義了?

我是木魚,小女子一枚,卻痴迷於近現代史的風起雲湧,每日更新,喜歡就關注我吧,感謝有你。


湘西小木魚


郭沫若為何要挖定陵,除了滿足個人和一部分人好奇心以外,還得益於當時文物大省的利益驅動。帝王陵寢作為一種旅遊、文化資源,很難讓人去拒絕發掘後帶來的價值和意義。再加上,當時的那種學術和時代氛圍,客觀上促成了郭沫若主張的定陵發掘。

郭沫若和當時同意挖掘的一些人(此中就有吳晗)名氣和力量很大,讓意圖阻止的有識之士人微言輕。當時,郭沫若志在乾陵和長陵等,一個小小的定陵,不過是練練手而已。



那是一個考古圈裡浮躁的年代裡對文物古蹟和歷史文化缺乏尊重的時刻。結果我們看到了,定陵發掘成了一次慘痛的破壞。國家都看不下去了,所以才明文不得再開挖皇陵等。但是,地方上,還是有人想打著“搶救發掘”的幌子,打皇陵的主意,比如乾陵還有秦始皇陵,好在國家文物局堅決不允,所以未能得逞。


如果不能做到保護,那就情願不挖!

郭沫若,真的是…………此處省略一萬字…


那年那兔這些事


關於定陵當年考古隊挖掘的情況可以看老紀錄片《地下宮殿》,其中解說員說定陵地宮的珍寶被三具屍體霸佔引起彈幕的一片吐槽,痛斥郭沫若“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均為三國時期官方盜墓人員稱謂)者比比皆是。

郭沫若起先對定陵沒什麼興趣,他的野心在於最大的明長陵、武則天乾陵甚至秦始皇墓

眾所周知郭沫若與吳晗想挖掘明十三陵的慾望非常強。當然吳晗是明史研究專家,他對明十三陵中最大的長陵(朱棣墓)埋藏全本的《永樂大典》期待值極高。現存於世間的《永樂大典》僅僅剩下700多卷複製的殘本,很多歷史學家包括郭沫若都相信《永樂大典》的全本原件埋藏在明長陵。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考古氛圍中,都想著申請一個挖皇陵的機會不容易,終於有機會了一定要挖最好最大的長陵。當時國務院起先很有顧慮,但經不住郭沫若帶領一群學者和考古學家、歷史學家三番五次申請寫信,同意他們在官方許可的情況下挖掘長陵。
郭沫若得知申請批下來後欣喜若狂,但是考古隊費了一整年的時間也沒找到長陵的地宮入口。於是有人建議暫時放棄長陵挖掘,換一個較小的陵墓積累經驗。於是郭沫若等人把目光放在了明獻陵,即明仁宗朱高熾(朱棣長子)和皇后張氏的陵墓。
但就在考古人員探查明獻陵期間出現了定陵封土出現裂縫的信息,很多人對定陵開始產生興趣。歷史學家夏鼐便極力勸阻考古隊放棄獻陵,覺得定陵既然已經裂了,就以它入手。但是對郭沫若等人來說,放棄長陵改挖獻陵就已經很不甘心了,再換一個當時不怎麼太放在眼裡的小定陵肯定是不樂意的。但是經過商議大家還是決定放棄尚完好的獻陵改挖定陵,明仁宗朱高熾因此逃過一劫。
夏鼐
從定陵後來所遭遇的苦難來看,當年的考古隊不得不佩服夏鼐的高瞻遠矚,認為他為保護十三陵盡了力,是國家的功臣。
挖掘定陵後,很多文物尤其是絲織品因技術不到位灰飛煙滅。但是郭沫若並未吸取教訓,反而還想繼續挖掘長陵,甚至志在武則天與唐高宗的乾陵包括秦始皇墓,他還以朋友的身份纏著周恩來批准挖陵計劃,把考古美好前景吹得天花亂墜。
定陵事件後,全國掀起挖皇陵的浪潮,秦始皇陵和武則天乾陵危在旦夕,夏鼐和鄭振鐸立即上書國務院,要求制止這種不正常的挖陵浪潮,他們的建議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批准,由此全國範圍嚴禁開掘皇陵。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明清的皇陵其實都比較倒黴,這種倒黴是被有心人盯上的倒黴,而且還是光明正大的去挖掘,比如說雍正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墳被孫殿英刨開,裡面的金銀財寶被洗劫一空,甚至連屍體都被隨意丟棄在一旁,而正常情況下刨墳的目的基本上都是圖財,還有滿足某些興趣愛好和好奇心。

中國自古一直有厚葬的傳統,在有權勢和財富的人眼中,對自己死後的事情也是非常看重的,生前享受的榮華富貴,死後也想要繼續享受,生前自己最在意最喜歡的東西基本上都會帶走陪葬,所以墳裡面金銀財寶各種好東西多得數不勝數,甚至可以說地底下埋的東西比現存世界上的還要多,這也讓很多人對地底下埋的東西產生了無比的興趣。

而明朝的皇陵自然裡面的好東西也不少,特別是明朝有一些東西讓現在的一些學者專家非常的嚮往,這也是定陵被開挖的原因之一,只是定陵的開挖的主要原因不在這裡,定陵之所以被開挖只是因為是開挖只是為了以後打算開挖乾陵和秦始皇陵練手做準備的,可憐的萬曆皇帝非常的倒黴,成為了一些人的陪練。

決定對皇陵下手的人是一幫文人,天天嚷著挖墳考古,而郭沫若最後主動向上級請示開挖帝陵,最先是想對明朝皇陵裡面最大陵墓的長陵下手的,只是由於經驗不足怕壞事所以就對小一點的定陵下手,最終定陵被打開,裡面出土了非常多的文物,但是由於條件和技術和經驗有限沒有保護好,導致許多的文物遭到了破壞,損失非常的嚴重。

事後郭沫若還打算對秦始皇陵下手,又想對武則天的乾陵下手,最後都被周總理拒絕,定陵的慘痛教訓讓那群跟著開挖的人產生了非常大的心理負擔,很多人都沒有得到善終,只有郭沫若對帝陵的開挖念念不忘,其實他之所以想對這些帝陵下手,最主要的是裡面帝陵很可能有一些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文學鉅著在裡面,而郭沫若做為一個文學家,對這些有抵擋不住的誘惑。

開挖定陵只是練手,本來想開挖長陵的,長陵裡面有什麼讓他們有那麼大的誘惑力呢?明朝的鉅著永樂大典就很有可能埋在長陵裡面,所以有人想開挖長陵也是很正常,而後來想開挖乾陵,因為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原稿就有可能埋在裡面,這難怪郭沫若對這些帝陵念念不忘,直到死的時候都還留有遺憾,至於郭沫若的為人如何我們就不多說了,天下皆知的事情。


無法超越的足跡


首先我要指出該問答題題目說的不對,不是郭沫若要掘定陵,而是郭沫若力主倡議要挖掘定陵。其中具體理由如下:1956年,在郭沫若力主倡議下,經過有關部門批准,考古人員對萬曆皇帝的定陵進行了發掘。定陵是唯一一座考由考古人員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在獲取大量關於明朝歷史研究實物資料的同時,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這是郭沫若在考古研究上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特大錯誤。

在對定陵進行發掘的時候,可以說是很失敗的,而且損失特別的大。對定陵的發掘,用了前後兩年的時間,把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頭骨帶到了中科院,進行修補,而且還差一點進行出國展覽。 從定陵出土的絲織品遭到嚴重的損壞。在對定陵的發掘中,出土了很多的文物,大概有三千多件,其中大部分都是絲織品,但是當時把這些文物發掘出來以後,因為有限的條件加上保護不當,都被扔在了普通的庫房中,堆了長達半個世紀,絲織物已經被嚴重的碳化,都沒有辦法修復了。
在郭沫若力主挖掘的明定陵以後,所造成的惡果十分嚴重的,因為這給中國文明、文化、文物遺產甚至世界文化遺產都帶來很大的損失。當時周總理知道此事後,作出明確的指示:“以後不能再對帝王陵墓進行主動發掘,五十年不變,一百年不動搖”。


安慶雜談


一、挖定陵,是吳晗提出,郭沫若同意並報中央批准的。二、選擇定陵,是因為定陵是朱明朝最豪華的陵墓,在未計入“義務”投工,在當時財政枯竭的情況下,用去八百多萬兩白銀,相當於朱明朝當時兩年多的財政總收入。三、由於投入巨大,陪葬品自然十分豐富,反映了朱明朝最高的工藝水平,有挖掘研究的必要。四、在這裡要指出的是,挖定陵並沒有障礙,它是國家的建築,不是私人的東西,國家有權對其處置。有些東西限於科技條件,沒能保護好,但也為以後的文物保護提供了經驗,有很大的積極意義。四、後來的紅衛兵,對萬曆的屍體進行了焚燒,為讀書人張居正報了仇,是天道報應不爽,做得好!


安平144796971


郭沫若這個人很有意思,他算是一個譭譽參半的人物了。

也許是當時社會環境,養成了他這樣一位矛盾綜合體,他文采斐然,胸有大志,他是文人,也是革命戰士,他參加過北伐,參加過南昌起義,他是堅持抗戰的領軍人物。

但是他內心卻又有些無奈,有些自卑,更有些無助,因而造成了他有些行為讓人無語。

他有很多缺點,做過很多讓人不敢苟同的事情。

很多人拿魯迅罵他來說事,我是很看不上眼的。因為事實上,一百個魯迅,也比不上一個郭沫若。

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拿兩個人的生平事蹟來對比就知道了。

郭沫若這個人雖然經常有變換陣營立場之舉,但他心中有大義,對於國內的政治勢利,哪家得勢他就依附誰,很多人說他什麼牆頭草。

我想說的是他再怎麼牆頭草也是在為中國的自強發展而出力,這一點就比只會張嘴嗶嗶亂噴的魯迅強很多了。

至於他為什麼挖定陵,這其中倒不完全是他自己的意思,而是吳晗鼓動的。吳晗是一位明史研究學者,他對明朝的事物自然是很有興趣的,原本他是準備申請挖明長陵的,但怕遭到中央的拒絕,就退而求其次,先挖定陵,當然以吳晗當時的聲望,要申請挖定陵也夠嗆,所以他找到了郭沫若,說服他一起上書申請。

而郭沫若這個人本來就好奇心重,被吳晗這麼以吹,他也想看一看明朝的皇帝究竟留下了什麼好東西。


姜子鈞


郭沫若要挖定陵,那是天經地義的,為啥?因為他是國內第一的考古學家,他要是不想挖定陵,說明他根本不配當考古學家!

就像一個人說他好色,但是一個美女投懷送抱他忍住了

或者一個人說他愛書法,但是你給他個王羲之的真跡他沒興趣看

這可能嗎?

劉慈欣一部科幻小說裡,外星人可以給人看宇宙的究極真理,但代價是看完之後就死,然後願意付出生命代價去看真理的物理學家,排成長隊。

這才是合乎情理的!

所以問題不在於郭沫若想挖定陵,而在於到底是哪位權高位重的大爺,批准了郭沫若挖定陵?

這位大爺,才是真正要負責任的人!

那是誰呢?恰恰是在郭沫若挖定陵故事裡,作為郭沫若的反面,以偉大光輝正確的形象,出現的某位!



駐馬店頭號貪汙犯


現代科學,講究證偽,我們說我們的歷史文化有多輝煌,我們說了不算,歷史記載也只是參考,你得有相應的考古證明。所以,掘墓之風愈演愈烈。

其實,別人信不信又有什麼關係?祖上闊過,難道比現在闊更重要嗎?

史書記載,你外國人願意信,就信,不信,就拉倒。更何況他們的《荷馬史詩》比我們的更離譜。

歷史,不是用來炫耀,而是用來借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