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爭搶時間,學生認知撕裂,此害無窮已!


老師爭搶時間,學生認知撕裂,此害無窮已!



雖然上課鈴已經打響了,但是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奮筆疾書,他們在做數學題,在做物理題,在做化學題,在做…… 對於上課的鈴聲甚至完全沒有聽見,亦或只是裝作沒有聽見,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就這樣一節課都在忙碌著完成這些練習和作業。

這是當下文科老師課堂上特別常見的情形,也是文科老師不得不面臨的尷尬。

必須承認,這種情形的出現,有其合理性,因為相比於文科來說,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中,對學生而言,完成那些理科的練習,更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成就感,更為實實在在,但文科的學習則很難如此。

面對這種尷尬的情形怎麼辦?要比好勇鬥狠嗎?看看誰佈置的作業更多,看看誰更嚴厲,通過這樣的方式把學生“爭取”過來,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把學生的時間搶佔過來。

但這樣做真的有用嗎?可能用處並不大。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變成了哪個老師更狠一些,就先完成哪個老師的作業,哪個老師稍微鬆一些,就拖延哪個學科的學習。

短期看,似乎某一學科因為老師要求更狠一些,學生花費的時間更多一些,這個學科佔了便宜。但長期來看,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學生對於該學科的興趣,一旦強制性的外力撤除,持續性學習也就成為一句空話。

如果無用,甚至適得其反,那我們該怎麼辦?要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嗎?自己說自己的瓜好吃,很多時候總不能讓人完全信服。

面對這樣的尷尬情形,我給學生分享了三段故事。


故事一:


老師爭搶時間,學生認知撕裂,此害無窮已!


幾十年前,那時候的高校還沒有單獨招生政策,曾擔任復旦大學校長的一位著名學者這樣講:

“如果允許復旦大學單獨招生,我的意見是第一堂先考語文,考後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課就不要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

這個人是誰?他就是著名的數學家蘇步青。蘇步青和華羅庚齊名,數學界有“南蘇北華”之說。蘇步青在微分幾何學和計算幾何學等方面的研究有突出成就,被譽為‘東方第一幾何學家’。

就是這樣一位世界知名的數學家,卻多次談到語文的重要性。他常說:“我從小打好了語文的基礎,這對我學習其他學科提供了很大方便。”

蘇步青自述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他在上初中的時候,模仿了《左傳》的筆法寫了一篇作文,老師覺得很好,將其列為全班第一。但老師又對此將信將疑,總覺得一個小小的初中生,能寫出這樣高水平的文章,有一點兒奇怪。於是將蘇步青叫到辦公室,問他這篇文章是否為本人所寫。蘇步青對老師說,他會背誦《左傳》,老師挑選了《左傳》中的若干篇章讓他背誦,果然能夠倒背如流。

要知道,《左傳》一共有近二十萬字,初中階段就能背誦下來,實在是非常了不起,對比一下現在的初中生,不要說《左傳》,就是課文中的《論語》十二則,一兩百字而已,有相當一部分人仍然結結巴巴,語文能學得好才怪。

以上故事可以參見蘇步青的《略談學好語文》一文。

故事二:

老師爭搶時間,學生認知撕裂,此害無窮已!



有一位名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名言:“語文天生重要”。

如果這句話是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張志公,呂叔湘等人所說,那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他們本身就一輩子研究語文,對語文有極深厚的感情,對語文的價值也有極為深入的認知。但偏偏這句話不是這些人所說,這句話出自一位數學家之口。這位數學家就是大名鼎鼎的華羅庚。

說大名鼎鼎,是因為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從小就要學習奧數,參加什麼華羅庚數學金盃賽之類的競賽,但除了這個名稱之外,他們對華羅庚實在是知之甚少。

華羅庚說:“學理科的不學好語文,寫出來的東西文理不通,枯燥無味,詰屈聱牙,讓人難以看下去,這是不利於交流,不利於事業發展的。”

很多人在初中階段學過一篇名為《統籌方法》的課文,統籌方法是數學或者工業中特別抽象特別複雜的一門學問。但是華羅庚卻能夠用“燒水泡茶”這樣一個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例子,將這門複雜抽象的學問講得通俗易懂。

當今,我們的科技有很大的發展,但與之相比,科普卻落後了很多。主要原因不是科研人員對科技本身掌握得不夠深入,而是因為他們語文功底太過缺乏,沒有能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抽象複雜的科技知識給大眾講明白,他們是典型的茶壺裡煮餃子——有貨倒不出來。

還有一個華羅庚對對聯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建國之初,科學院組織一些著名科學家出國考察,由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擔任團長。途中閒暇,華羅庚即景生情,出了一個上聯“三強韓趙魏”,向團裡的其他科學家徵求下聯。這個上聯看似簡單,只有五個字,但實則難度不小,不僅僅包含了歷史典故三家分晉,戰國七雄之中的韓趙魏均是當時的強國。而且,還巧妙地把團長錢三強的名字融入其中。

結果,無人能夠對出,華羅庚親自對出一個下聯:“九章勾股弦”。勾股弦說的是勾股定理,這個定理最早在我國的古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中出現。更妙的是“九章”不僅指的是《九章算術》,當時考察團中還有另外一位團員,著名的物理學家趙九章。這實在是一副絕對,不能不令人為之傾倒。

更多的華羅庚談語文重要性的內容,可以參見申士昌的文章《華羅庚:語文天生重要》。

故事三:


老師爭搶時間,學生認知撕裂,此害無窮已!


還有另外一位著名學者在演講中多次談到:“在學好數學的同時,更不能偏廢語文。語文的訓練是成為真正學者的第一步。”

循著前面的思路,不難猜出,說這話的學者的身份仍然是一位數學家,他就是蜚聲世界的華人數學家丘成桐。

丘成桐是菲爾茨數學獎的獲得者。我們公眾更為熟知諾貝爾獎,將其視為自然科學在國際上的最高獎項。但諾貝爾獎有沒有數學獎,而菲爾茨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僅從獲得這個獎項的分量來看,哪怕是外行人,也能感知丘成桐的數學成就。

但就是這樣一位世界知名的數學家,在很多不同的場合,談及他的學問歷程時,反反覆覆地說到早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對他的影響。他甚至談到正是因為人文教育的缺失,讓中國數學家難以實現創新。

我們的中小學要進行全科教育,很多大學也要學習西方的大學,進行通識教育,或者說博雅教育,其重要原因就是很多發明發現要從學科的不斷交叉碰撞中產生。但很遺憾,我們現在的教育,因為急功近利的原因,過於強調專精,而不強調博學是專精之基礎,丘成桐的觀點特別值得我們反思。

丘成桐談及語文和人文素養的重要性的相關內容,可以參見他的演講《為學與做人》。


老師爭搶時間,學生認知撕裂,此害無窮已!



講完這三個故事之後,我對學生這樣說,我這樣講,絕不是借了他人之口,誇我自己的瓜如何香甜,誇我自己的學科如何重要。不是要告訴你們學好語文最重要,其他的都不重要。

事實上,科技與人文,科技與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少了哪一面都不行。稍稍放開視界,你就不難發現,很多高端論壇,科學家、藝術家、人文學者等,都在反覆論及科學與人文,科學與藝術的關係。

如果學生從小在認知上就把學科與學科對立起來,把學科與學科的學習割裂開來,就很難學得更好,將來也很難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把這樣的道理對學生講,其實我更想把這樣的道理對我的同行講。因為這是關乎學生全面發展的大問題。

唐代詩人楊敬之在《贈項斯》一詩中說:“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於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不同學科的老師,也應該多聚在一起交流一下,發現彼此學科的價值,也能夠“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這有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對學生的未來負責任的教育態度和教育行為。

把學科之間彼此割裂開來,尤其是完全無視學生的全面發展的需要,為了各自學科的短期利益,爭搶時間,貶低對方價值的行為,是反教育的行為,必將貽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