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授與副教授怎麼評選?都有哪些大學擁有教授評審權?

雨巷沒有雨啦


教授和副教授屬於大學的高級職稱,評選體系有國標省標和校標,而且校標最難!什麼意思?

首先教育部會下達一個職稱評價的文件,全國所有高校以此為準執行,但不得低於該標準,省裡也會有自己的文件,基本要求不低於國家標準,然後最後一句是這樣,各高校以此為準進行職稱評定,每個高校可以以此為準指定自己的標準,但不得低於省裡標準。舉個例子,山西省要求老八所(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中北大學,太原科技大學,山西財經,山西師大,山西農大,山西醫科大)職稱評選標準不得低於省裡標準,可以高於省裡標準,其它高校可按照省裡標準執行。



哪些學校有教授和副教授評審權呢?這裡沒有細查,只能合理的推斷。還是以山西為例,剛開始,應該只有山西大學和太原理工大學有教授評審權。其他沒有評審權的學校都要去省裡統一評審。像太原科技大學,最開始副教授只有數學材料等七個學科具有副教授評審權,然後所有學科的副教授都具有評審權,現在所有學科的教授都具有評審權,老八所現在應該都具有教授評審權。教育部一直提倡評審權下放,所以現在全國應該有300+的學校具有教授評審權。

具體到每個學校是怎麼評選的?首先學校會給出職稱評定文件,主要包括側重科研的和側重教學的兩種類型。但不管哪種類型,科研都是硬條件,對項目,文章都有硬性要求。但滿足要求只是最低要求,比如說評副教授,要求參加省部級項目前三名以內,國家級項目前五名以內,但實際上,評定時如果沒有主持省級以上項目,想評上基本沒有可能。文章一樣,要求是國家級期刊,到沒有SCI基本上也基本上沒可能。

評職稱真是過五關斬六將,首先是學科分組,全部參選教師按照學科分成幾組,然後第一部外審,邀請五個外校專家組成專家組,這一步是要刷人的。第二步學校下面各院長及部分專家組成學科組評選外審通過的,這一步也是要刷人的,最後一步就是上大會,由校級領導組成,如果名額充足的話,這一步就不刷人了,如果不充足,這一步也非常激烈。

公平嗎,至少從程序上看還不錯,那實際上呢,呵呵。


一葉知秋有仙則名


本人恰好在某“211”大學的人事部門工作過,對政策稍有了解,針對題主提出的兩個問題我的回答如下:

關於大學副教授、教授的評審方法和指標體系

  1. 關於評審程序。各高校目前評審程序不完全一致,但主要環節大體相同。一般先由本人申報,然後經過學院專業技術評審委員會排序或評審推薦,最後到學校專業技術評審委員會評審。學校有終審權的,校級評委會的評審結果即有效,可以進行聘任和工資審批。學校沒有終審權的,需上報省一級專業技術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才可進行聘任上冊。近些年有兩個特殊情況:一是有些有自主評審權的高校將評審名額直接派發到院一級,院一級按名額評審結束後直接報學校備案即可;二是有些高校在評審環節中增加了同行專家評審環節,這一環節一般由學校人事部門組織,而且是盲評,即被評者不知道評審外請專家是誰,外審專家不知道被評者是誰。


  2. 關於評審方法。各高校評審方法也不完全一致,但無外乎以下幾種方法:一是對申報人成果量化打分,再組織專家審核申報人申報材料,然後打票評審;二是組織申報人現場答辯,然後根據答辯情況,再組織專家評審;三是量化+答辯+外審+評委會投票,這就綜合了個人情況和同行專家認可情況,從而儘可能避免惟學歷、惟資歷、惟論文、惟項目、惟獲獎等情況的發生。

  3. 關於評審的指標體系。雖然教育部已經有明確通知,禁止了惟論文、惟項目、惟帽子評職,但不惟不等於不參照。目前,高校教授、副教授的評審指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教學情況,包括教學質量、課時量、教學獲獎、指導學生競賽和優秀論文等;論文情況,包括文科的cssci和ssci數量和質量,理工科的sci論文數量和質量,藝術類或者實力薄弱學校一般會低些看國家級和省級核心期刊論文數量;項目情況,包括國家級、省部級、市級、校級項目數量和質量,以及橫向課題項目數量和質量;獲獎情況,包括獲得各級各類人才稱號和學術成果獎情況,以及教學成果獎等;師德師風和整體表現情況,包括對學院和所在學科的工作量和整體貢獻,另外師德師風有問題是一票否決的。除這些外,近些年一些高校還增加了同行專家評價情況,就是我之前提到的盲評,但對於我國國國情來講,還需繼續探索。

關於高校副教授、教授的評審權

前邊已經有朋友回答過了,情況也基本屬實,這裡我要補充的就是:目前部屬高校已經全部具備了教師系列教授、副教授的自主評審資格,省屬地方性院校,這兩年按照中央“放管服”的要求,已經逐步開始申請並獲得了教授、副教授的自主評審資格了。但是,值得關注的是,高校雖有自主評審權,但省級主管部門仍然會控制編制總量和比例,也就是說不是高校想一年評多少個教授、副教授就能評多少個的,必須的通過省級主管部門(人社廳、教育廳)的批准才可以。



我叫魯小淘,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歡迎留言討論,或關注我。


我叫魯小淘


本人目前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門工作,對高校的教授和副教授評審有一些瞭解。

關於教授與副教授的評選

對於有獨立組織職稱評聘工作的高校來說,教師系列(包括教授、副教授、講師和助教)和教育管理系列(包括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和研究實習員)以及其他系列的評聘工作一般是同時進行的。每年職稱評聘工作一般都由人事部門組織進行,此項工作開始時,各個學校的組織方式各不相同,但一般都會發布正式的學校文件,對各個級別的職稱的申報條件和開展申報的方式及時間安排詳細的規定,各類人員根據條件申報對應的職稱。隨著省級主管部門政策文件的變化和學校自身的改革,每年的申報條件或許會有變化,這也是每年老師們最為關注的問題。

職稱評審條件

對於教授和副教授來說,每個高校的條件規定會有所不同,甚至因為學科和專業的差異,各高校規定的條件會有很大不同,有的高校規定評教授的條件非常高,而有的卻一般,所以這也就造成在不同學校評教授副教授的難度差異,而社會上的教授副教授的學術和教學水平也有不同。具體的條件一般在高校網站上找不到,這部門文件一般不是公開的,可以告訴您的是,如果沒有國家級項目,在省屬高校評教授和副教授現在都是很難的,更別說各類核心論文了。

任職資格審核

申報教授和副教授的人員提交申報申請之後,人事部門或人事聯合科研部門,會對申報人員的任職資格進行審核,審核這些人員的條件是否符合文件所規定的最低要求。符合條件的自然進入下一階段評審,不符合條件的人員有的是因為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申報了一下,有的則是對條件規定有異議,已經做好了去人事部門或科研部門大鬧一場的準備,每年這樣的事情都有。

科研和教學業績量化

這個階段每個學校可能會有所不同。據我所知,很多高校採取將各類科研業績和教學業績量化的方法,他們有一套換算體系,可以把各類業績放入其中,最後每個人都有一個分數,這個分數就成為後面評審過程的重要報考。但也有例外的情況發生,比較常見的是,並不是分數高就一定可以成功,分值第一都不一定。

學科組評審

通過任職資格審核的人員進入學科組評審的階段,這個階段一般由每個學院組織,人事部門要求,各學院要按申報人員所在的學科組織專家對申報人員提交的各類材料進行評審,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有的會實行差額評選,最後會有一部分人通過不了學科組而止步於此,當然這要根據上級主管部門對本校的職數限制,如果教授或副教授職數很多,也有可能全部通過學科組評選。

大評委會

通過了學科組評選,就到了最後一個環節,也就是所謂的“大評委會”,這個委員會的委員一般由和學院院長和部分職能部門(主要包括教務處、科研處和研究生院等)的正職參加,而委員會主任則是校長。會議由校長主持,到了這個階段的申報人員要進行述職,然後評委對參評人員的材料進行評審,並最終投票通過最終聘任人員,同樣一般也實行差額投票的原則,但一般也同樣會考慮職數要求。

對於教授和副教授的大評委會,還必須有校外專家參加,這些校外專家必須事先確定,並在省級主管部門的專家庫中選擇。他們在場,可以使教授和副教授的評選相對公開公平公正。不過,全省知名的專家是有數的,一個學校去的次數多了,也就成老熟人了,有些事情的便具有了可操作性,當然,這都是人之常情了。

許多高校的教授和副教授的評審過程如上幾個階段,但也有不同。對於沒有獨立進行職稱評審的高校來說,學校的工作則簡單得多了,申報者的材料交到省級主管部門後基本也就結束了。

關於教授評審權

根據2012年的規定,高校教授和副教授的評審權由教育部下放到省級教育主管部門,而省級部門則逐步將評審權下放到部分高校,隨著下放的進行,具有教授評審權的高校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全國應該有170多所高校具有教授評審權。

到了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意見規定: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將直接下放至高校,這標誌著行政部門對高校教授和副教授職稱評審權的審批管理方式徹底取消。高校自主組織職稱評審、自主評價、按崗聘用。條件不具備、尚不能獨立組織評審的高校,可採取聯合評審的方式。

Pleeza


根據2012年教育部、中央編辦等五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高校副教授評審權的審批由教育部下放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實施,多數省份逐步把評審權下放到高校。目前高校可以自主評審副教授,具備審批權的高校自主評聘,不具備評審權的高校參加省級政府部門組織的職稱評審。

具有教授、副教授任職資格評審權高校名單

1.84所具有教授任職資格評審權高校(只包括經過國家教委批准的學科、部分學校目前已經改名或者合併)


2.103所具有副教授任職資格評審權高等學校名單(只包括經國家教委批准的學科,部分高校目前改名或者合併為新的學校)




希望我的解答能夠幫助到你。


學習源動力


儘管我不是地方大學的老師,但是我曾經在著名的軍校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原)當過學科秘書,接觸過無數的教授和副教授,他們都平易近人,為軍隊現代化建設默默奉獻,是我心目中永遠的楷模。因此,我想在這裡談談軍校的副教授怎麼評選。

我們以一名本科軍校生長學員22歲畢業後三年一晉升職務等級或專業技術級別計算,那麼他畢業分配到軍校或是中途調入軍校之後,在34歲時能夠調整為專業技術9級(相當於軍政後裝軍官的副團),這期間他從助教晉升為講師,每個職稱的任職一般都是4年,那麼他在30歲就有機會參評副教授。

但是軍校評副教授也是要排隊打分的,你的任職時間短,學術成果少,授課時間少,打分自然打不過比你早當好幾年教員的,因此在軍校一般都要等到9級才有可能參評副教授,除非有個別特別優秀的。這樣,我就說清楚了軍校參評的年限和等級問題。

參評副教授,要經過學院的打分排隊,按每年的副教授指標,每個教研室一般只能上報的系裡一名教員候選副教授,系裡再從中選拔一部分人,也就是要淘汰一小部分人,選上的人去參加學院的競爭,競爭方式還是打分,學術成果多的自然有優勢。我本人發表300篇軍事雜誌稿件,要是去評這個,估計這分數能夠拉下同齡教員幾條大街,但是我早已離開了學科秘書的崗位,徒留一生的傷悲了。還要進行試講,由學院的教學督導組打分。然後學院綜合排名,確定年度副教授人選。

在軍校,只有擁有了副高職稱,晉升到專業技術7級(相當於副師)的時候才可能授銜大校,佩戴四排資歷章。如果是講師被照顧選升到了7級,那麼他也只能是上校戴三排資歷章。這個是非常嚴格的。

最後,任何軍校都有評教授的資格,前提是他們評自己學院內部的教授,如果國大的去評火箭軍工程大學的副教授,那就是開玩笑了。


軍林天下


市級學校的教授可能沒有省級講師的平均水平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