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濟寧市>微山縣 馬坡鄉

馬坡鄉在微山縣城西北,鄉政府駐馬坡村,距縣城90公里。鄉東、北與鄒城郭裡鎮、太平鎮接壤,西北與任城區以泗河為界,南、西緊靠兩城鄉、魯橋鎮。總面積72.85平公里,耕地面積4867公頃。1958年12月16日劃歸微山縣,稱馬坡公社,1984年4月馬坡改建為鄉,轄58個行政村。

馬坡鄉是“梁祝傳說”的發源地,據清康熙十一年《鄒縣誌》載:“梁山伯祝英臺城西六十里吳橋地方,有碑。”《鄒志彙編?橋樑第八章》記載了吳橋方位:“城西六十里,跨白馬河上,明隆慶年間被水淹沒。”

1957年《文物》雜誌第九期曾登載鄭亦橋寫的《梁山伯祝英臺墓碑出土記略》,文中說:“1952年山東鳧山縣(今鄒縣)第六區修浚白馬河工程中,挖出梁祝墓碑一塊,由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在當地保存(當地即為今馬坡鄉)。”1976年平整河道時,梁祝墓碑被拉倒就地掩埋。2003年10月27日,濟寧市文物局、馬坡鄉政府聘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字研究所研究員、梁祝文化研究專家賀學君及省市領導在梁祝墓地舉行了隆重的墓碑出土儀式。

從梁祝墓碑文記載可見,這是全國樑祝墓地遺址中唯一有文字記載梁祝故事且內容詳細的碑,也是立碑時間最早(明正德十一年,即1516年)的一塊。碑文記載,時南京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視察河道路經此處,發現梁祝墓多年失修,荒涼冷落,認為重修工程“可以為忠,可以為孝,可以表俗。有關世教之大,不可泯也”。碑文顯示,重修梁祝墓為官方所為,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官和知名文人都參與了此事。碑文交待了梁祝故事內容,具有真實性、權威性和可信性。說明早在明正德年間重修梁祝墓之前,梁祝墓和梁祝祠就已存在很久。

梁祝墓座落於馬坡鄉駐地西南部,濟微公路東、老泗河西岸,當時建有梁祝祠,佔地約18畝。碑載:“經載度載謀,四界豎以石,周圍繚以亙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祠有役”。

民國初年北京軍政府國務總理潘馥是馬坡鄉潘莊村人。潘馥是清末舉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修津浦鐵路時,因線路捨棄濟寧,潘馥等人曾上京請命,據理力爭,始得以修兗濟支線。潘馥熱衷於工業救國,1914年6月,曾在濟南主持舉辦山東省第一次物品展覽會,1915年與人共同開辦濟南魯豐紗廠;1916年與人合股建濟寧濟豐麵粉廠;1918年與他人合資創辦濟寧電燈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