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用這類殺菌劑,藥到病除

三唑類殺菌劑在化學結構上共同特點是主鏈上含有羥基 (酮基 )、取代苯基和 1,2,4-三唑基團化合物。三唑類殺菌劑為全球殺菌劑類別中品種最多的一個大類,國內推廣使用的有20多種。三唑類殺菌劑具有高效、廣譜、低殘留、持效期長、內吸性強等特點,兼具保護、治療、剷除和燻蒸作用,是目前用量最大的內吸性治療型殺菌劑。多年應用表明,尚未發現病原菌產生抗性。預計未來三唑類殺菌劑仍將為作物保護的主力軍。

治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用這類殺菌劑,藥到病除

1.作用機理

三唑類殺菌劑它是通過抑制真菌細胞膜中的麥角甾醇的合成達到抑菌和殺菌的目的。真菌細胞具有細胞壁和細胞膜,大多數真菌的細胞壁是以幾丁質和葡萄糖為骨架,裡面填充著來源於細胞膜分泌的各種多糖類和糖蛋白類物質。真菌的細胞膜中含有大量的麥角甾醇,而三唑類殺菌劑就是抑制真菌細胞膜中這些麥角甾醇的合成,因此防治真菌性病害效果好,對細菌、病毒等病原菌造成的作物病害無效。

治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用這類殺菌劑,藥到病除

2.主要特點

(1)殺菌範圍廣:三唑類殺菌劑的抑菌特點是在植物體內抑制病菌的正常發育,使菌絲生長、孢子的形成受阻。因此,此類殺菌劑對幾乎所有的真菌性病害有效,但對卵菌類病原菌無效,因卵菌類病菌的菌絲體無隔膜,不能使它受抑制。

(2)內吸性好:三唑類殺菌劑具有很強的內吸傳導性,噴施在作物上,一般經2小時,作物吸收的藥量已能抑制白粉病菌的生長。植物的根能吸收三唑酮、三唑醇等並向上傳導到地上部分,利用這一特點,三唑類藥劑常用作種衣劑。

(3)傳導性好:葉面噴施後,可從已受藥部位向葉尖端輸導,葉鞘受藥,並能向葉部輸導。但是葉尖受藥向下輸導則很少。輸導僅限於在同一張葉片,不能轉移到其他葉片。

(4)持效期長:三唑類藥劑一般葉面噴施,持效期可達15~20天,種子處理後植株持效期達60天,土壤藥劑處理,其持效期可高達100天,因此三唑類藥劑常作種衣劑或穴施、灌根用藥。

(5)調節生長:三唑類藥劑除對多種病原真菌有很高的活性,對植物的生長亦有較強的調節作用。對植物生長調節作用顯著的三唑類化合物多效唑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而廣泛應用。

治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用這類殺菌劑,藥到病除

3.主要品種

三唑類殺菌劑主要品種有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氰菌唑、丙環唑、氟硅唑、苯醚甲環唑、咪鮮胺、氟醚唑、羥菌唑、環菌唑、氟環唑、環丙唑醇、葉菌唑、腈菌唑、粉唑醇、三唑醇、四氟醚唑、氟喹醇、戊菌唑、種菌唑、腈苯唑、滅菌唑、聯苯三唑醇、硅氟唑、糠菌唑、酰胺唑等。

治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用這類殺菌劑,藥到病除

4.防治對象

三唑類殺菌劑具有高效、廣譜、低殘留、持效期長、內吸性強等特點,兼具保護、治療、剷除和燻蒸作用,除對鞭毛菌亞門中的卵菌綱無活性外,對子囊菌亞門、擔子菌亞門和半知菌亞門的病原菌均有活性,尤其對黑痘病、穗軸褐枯病、白腐病、炭疽病、房枯病高效。

治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用這類殺菌劑,藥到病除

5.使用技術

(1)使用時期:三唑類殺菌劑可以抑制作物體內赤黴素的合成,過早使用不利於作物的正常生長髮育。因此,三唑類殺菌劑不能在作物生長早期使用,比如禾本科作物分櫱之前或闊葉作物花芽分化之前,在這一階段使用對作物生長會帶來不利影響。如造成作物頂端生長緩慢,使作物植株的節間縮短等。

(2)防治病害範圍:不同的三唑類殺菌劑品種防治譜有不同。如丙環唑主要用於作物的葉斑病、蔓枯病、炭疽病、白粉病、葉黴病等;戊唑醇主要用於防治白粉病、鏽病、黑星病、立枯病、根腐病、葉黴病及各種斑點病等,特別是對茄果類蔬菜的葉部斑點病,防治效果好;氟硅唑對作物的白粉病、黑星病、葉斑病、鏽病等防治效果好,它的持效期長,滲透性強,容易產生累積毒性,因此間隔時間需在10天以上;苯醚甲環唑對作物的白粉病、鏽病、葉斑病、蔓枯病、早疫病、立枯病、根腐病、葉黴病等病害,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三唑類殺菌劑具有很好的復配性能,兩種三唑類殺菌劑可以混配在一起,不但可以擴大防治範圍,還能發揮更好的殺菌效果。苯甲丙環唑、丙環唑和戊唑醇,咪鮮胺和抑黴唑等,它們之間混配施用殺菌效果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