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羅薩行動中,德軍遭受了多大的損失?

戰鬥機解說家


1940年12月6日,約德爾委託國防處處長瓦利蒙特擬定對蘇作戰指令。最終在原有的計劃方案基礎上制定出著名的1940年第33408號絕密文件、國防軍統帥部第21號訓令《巴巴羅薩方案》。12月13日,各集團軍群接到了東方戰局的預令;12月18日,希特勒以預防性措施的名義批准了該方案。

  按照《巴巴羅薩》計劃的規定,德國武裝部隊應在對英戰局結束前,以一次快速戰役消滅蘇聯。為此將投入陸軍、空軍的主力。而在西線以及其他佔領區,只留最低限度的兵力。;

  戰爭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德軍裝甲部隊應在航空兵的配合下,在普里皮亞季兩側大膽契入蘇軍縱深,將其圍殲在國境地帶,並阻止殘部退過第涅伯河和西德維納河,佔領波羅的海地區和列寧格勒。

  在經過這一決戰階段後,德軍在第二階段的任務要輕鬆的多,主要是繼續追擊蘇軍殘部,並打垮其戰略預備隊(按德國估計,蘇聯人應該組織不出來多少預備隊),同時佔領莫斯科和頓巴斯。`

  第三階段,德軍將幾乎不受抵抗地開到阿爾汗格爾斯克、伏爾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線,德國的轟炸機將從那裡起飛,對蘇聯在烏拉爾的工業基地進行轟炸。

德軍的行動分三個戰略方向,每個方向配置一個集團軍群:北方集團軍群進攻波羅的海和列寧格勒;南方集團軍群攻擊烏克蘭;而兵力最為雄厚的中央集團軍群則進攻白俄羅斯,利用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的有利地形殲滅那裡的龐大蘇軍部隊。然後根據希特勒的意圖,中路德軍在佔領斯摩稜斯克後,應分兵北上協助北方集團軍群消滅波羅的海和列寧格勒的蘇軍。對此持不同意見的陸軍在後來的補充命令中則規定,一旦北方德軍順利完成任務,中央集團軍群就不必再向那裡派出部隊,而直接佔領莫斯科。

  另外,計劃還規定在北極發動一個輔助攻勢,以奪佔蘇聯港口摩爾曼斯克,確保重要鎳產地佩琴加的安全。德國在戰場南段將得到羅馬尼亞、匈牙利的幫助(匈牙利在戰前還未做出參戰決定),而在北段則有芬蘭軍隊配合行動。雖然後者只承認自己是德國的戰友而非盟友。1941年1月31日,陸軍總司令部《關於部隊的集結》的命令規定了各集團軍的具體任務以及作戰分界線。

1941年6月16日,東線德軍開始下發作戰指導綱要。6月17日,希特勒下達了《巴巴羅薩方案》於1941年6月22日開始實施的最後命令。6月18日,東線德國陸軍總兵力已達145個師(包括陸軍總司令部東線戰區預備隊),其主力已經在蘇德邊境展開。同一天,從6月10日開始大規模調動的德國空軍主力也在東線集結完畢。


邊境交戰示意圖


截至7月10日,德國軍隊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戰果。在北方,德軍推進了400-450公里,佔領了立陶宛、拉脫維亞以及俄羅斯的部分領土,其前鋒直指列寧格勒。在中部,他們突入蘇聯縱深450-600公里,抵達西德維納河和第聶伯河一線,奪取了幾乎整個白俄羅斯,由第2、3裝甲集群編組而成的第4裝甲集團軍正在克魯格陸軍元帥指揮下撲向通往莫斯科的重鎮斯摩稜斯克。在南方烏克蘭和摩爾達維亞地區,德國人也打到了舊國界線,前進了300-350公里,烏克蘭首府基輔處於危險之中。

據統計,在1941年6月22-7月9日(西南、南方方面軍的統計截至到7月6日),紅軍及紅海軍(不包括芬蘭方向蘇軍)一共損失了778751人,其中死亡、失蹤、被俘(即所謂純減員)598305人,傷病員180446人。純減員與傷病減員不成比例的狀況反映出大量蘇軍遭到了合圍(包括眾多的傷病人員)的事實。

  在技術裝備方面,紅軍損失了11703輛坦克,火炮、迫擊炮18749門,作戰飛機3985架。這些武器絕大部分是在彈藥和油料耗盡,或者發生技術故障又無法修理的情況下被遺棄或報廢的,戰鬥損失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紅海軍在這一時期損失了1艘驅逐領艦(黑海艦隊的“莫斯科”號),3艘驅逐艦(2艘波羅的海艦隊、1艘黑海艦隊),12艘潛艇(11艘波羅的海艦隊、1艘黑海艦隊)。

遭到空襲的紅軍機場


在為期18天的邊境交戰中,德軍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按照德方當時的統計,僅在6月的9天戰鬥中,東線陸軍就損失了41087人(其中死亡8886人,失蹤2707人,受傷29494人,不包括病員以及德國海空軍、盟軍在東線的損失,也不包括在芬蘭戰線德軍的損失)。而在7月的頭13天,東線陸軍又損失了5萬餘人。其在邊境戰役中的總損失達92000餘人,其中死亡約2萬餘人。

  上述數字顯然已經不小,但根據德國1999年公佈的最新數字,6月份東線德軍的實際死亡人數達25000人,7月死亡63099人(德國戰時統計為6月死亡8886人,7月37584人)。由此推算,邊境戰役期間(6月22日—7月10日)德軍在東線的實際死亡數字估計在5萬左右,而傷亡總數按照前蘇聯軍事歷史研究所所長在80年代末的保守估計,應該在15萬左右。在北極戰線,德軍另外損失了3000餘人。

容克-87轟炸機的宣傳海報


  德軍技術兵器損失也很大。據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的日記,截至7月10日,首批投入進攻的17個裝甲師已損失了41%的坦克(約1500輛),但其中大部分得到了修復,最終徹底損失的坦克、強擊火炮有616輛。另外,德國陸軍還損失了12154輛汽車、牽引車,9000多輛摩托車。

  自戰爭開始以來,在6月份,德國空軍在東線戰鬥損失的飛機數為699架(水平轟炸機286架)。到7月5日為止,已經在蘇聯的戰鬥中損失了807架飛機。到7月12日前,損失數字上升到886架,因為故障和事故損失的飛機不包括在其中。在人員方面,僅在6月份的9天戰鬥中,德國飛行員(不包括地勤人員)在東線就死亡了156人,另有229人受傷,418人失蹤。

  在邊境戰鬥中,德國的盟友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也遭到了巨大的損失。其中羅馬尼亞軍隊從6月22日到7月26日,在對蘇作戰中一共損失了22765人(4271死亡、12326受傷、6168失蹤),飛機被擊毀58架。匈牙利和芬蘭軍隊的損失情況不詳。連同這部分損失,德國集團在邊境交戰中的損失大約在20萬人左右。

戰前紅軍伊-16殲擊機機群


榮華之武器堂


巴巴羅薩行動中雖然德軍把蘇軍打的很慘,但是德軍自己的損失也是很大的。

最初,德軍預估到1942年5月總計傷亡人數為62.5萬人。而到了1942年6月,統計部的數據則表示總體傷亡為74萬人。截至1942年3月,就損失了36500輛卡車以及44000輛摩托車,2100輛坦克。這些數據給人的印象可能不是很直觀,我們看看德國陸軍參謀部下屬的組織部對此的評估吧。

根據總參謀部該下屬部門的評估:將部隊的戰備水平分為5個等級,1級最高5級最低,其中1級可執行任何任務。5級僅可執行最有限的防禦任務。

1941年5月時: 36個師處於1級狀態,8個師處於2級,19個師處於3級,22個師處於4級,24個師處於5級。

1942年3月時:8個師處於1級狀態,3個師處於2級,47個師處於3級,73個師處於4級,29個師處於5級。

也就是說按照德軍總參謀部自己的話說:在巨大的消耗面前,德國陸軍從一支幾乎適用於所有任務的陸軍變成了只能防禦的部隊。

德軍戰前有40萬預備役,用於填充戰鬥的損失。然而還不到半年40萬預備役就用完了,還要額外再找30萬徵召兵。決定一個軍隊戰鬥力的下級軍官和士官的損失比例極高。只有部分精銳部隊還維持著較高的戰備狀態。

而且德軍本身機械化程度就不夠,除開裝甲師外,機械化步兵師的數量也不多,大部分部隊只能依靠徒步或者畜力行軍。德軍確實在開戰初期佔領了大片領土但是“消滅大量敵軍部隊”的目標實際上是沒有達到的,當然這一定程度上跟蘇聯那恐怖的動員能力有關係。但是很明顯,德軍並沒有吹噓的那麼厲害。


貞觀防務


巴巴羅薩行動是德國針對蘇聯的一次進攻行動,儘管當時德國和蘇聯簽署了和平協議,但是希特勒認為現在不打蘇聯,將來就沒有機會取得勝利了。

巴巴羅薩行動原定計劃於1941年3月進行,但是由於意大利入侵希臘的失敗,德國不得不幫助意大利軍隊,而且還要確保南部不受英國的進攻。計劃被推遲到1941年6月開始。

巴巴羅薩行動分為三個部分,第一,三爪行動,中央集團軍群直搗莫斯科,兩邊分別佔領基輔和列寧格勒。第二,追擊殘餘的蘇聯軍隊,並打垮蘇聯的預備軍。第三,取得大片蘇聯土地的德軍可以轟炸蘇聯縱深地帶的工業基地,從而打垮蘇聯的戰鬥意志。

很顯然,計劃失敗了。由於希特勒錯誤的決策和惡劣的天氣,導致德軍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蘇聯有機會徵召大量的士兵入伍,並且工業機器全力開動,武器裝備源源不斷的被送入前線。

在這場行動中,德軍動用了450萬軍隊分別從波蘭,芬蘭和羅馬尼亞地區發起進攻,在起初的一週內,德軍就向前推進了330公里,摧毀了蘇聯4000架飛機,60萬蘇聯軍隊。

這場歷史上慘烈的行動中德軍共損失了78萬士兵,而蘇聯由超過80人被殺,600萬人被俘虜或受傷。


星點聚影


巴巴羅薩行動應該是指從1941年6月22日德軍發動進攻直至7月中上旬打到蘇聯舊國界線為止,前後20天左右,共消滅數以百萬計的蘇軍及難以計數武器裝備。

但是因為低估了蘇聯的抵抗力,德軍也相應的付出了重大代價。據統計,德軍(包括僕從國軍隊在內)共戰死20萬人(其中德軍15萬)。損失坦克1600餘輛,佔整個東線德軍的40%以上,其中徹底報廢的超過600輛。另有12000輛各類汽車、9000輛摩托車在戰役中損失。空軍損失各型作戰飛機約900架。


大將軍威武K


整個蘇德戰場,德軍陣亡381萬,被俘160萬,傷病約700萬另有羅匈意芬等僕從國軍隊陣亡超過70萬,另有超過220萬德國平民死亡,國民經濟被摧毀。但最重要的是,德國則因為與蘇聯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實力,既無法獲勝,也無法體面的媾和,所以戰後被全面清算。

一是德國被分割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兩個國家,被蘇聯和美英法分區佔領,一直到90年代花費巨大代價才重新統一。

二是德國全部或部分的失去東普魯士、西里西亞、波美拉尼亞等領土,戰略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三是整個東歐地區的日耳曼人被全面清算驅逐,德國失去重要的文化影響力。

四是揹負上沉重的歷史道德政治負擔,在國際政治上處於不利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