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文雖然被叔叔朱棣篡位,為什麼不按慣例為明太宗而是明惠宗?

你是我的歌ing


太宗皇帝一般是王朝的第二位皇帝,而且,廟號有講法,“太宗”是承前啟後,有所作為。比如唐代之唐太宗,宋代之宋太宗,清代之清太宗。

有的人可能會說,漢代的第二位皇帝就不是太宗。的確,劉盈是漢惠帝,太宗是其弟劉恆。魏晉之前,廟號的諡法比較嚴格,不是誰都有資格上廟號,西漢十二位皇帝,擁有廟號的皇帝只有四位。


▲漢惠帝劉盈劇照

明時,皇帝人人得上廟號,為什麼朱允炆不是太宗?

祖有功而宗有德,作為太宗,是必須要有所作為的,朱允炆固然承太祖之位,卻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政績,而且,朱允炆事實上丟掉了江山。

從這點考量,朱允炆不配太宗之稱。


▲朱允炆劇照

我們都知道,朱允炆是被他叔叔朱棣趕下了皇位,朱棣佔領南京,登上帝位後,否認了朱允炆的合法性。

他直接取消了朱允炆的“建文”年號,登基當年,便被改為“洪武三十五年”,實際上,朱元璋駕崩於洪武三十一年,多出來的四年,應該是朱允炆的,這四年被強行與洪武合併。

朱棣這麼做,表示自己是繼承自明太祖,名正言順。

▲朱棣劇照

自然而然,明代的第二位皇帝就變成了朱棣,這種情況直到南明時期才更改過來。

朱棣的廟號。

朱棣成為了明代名義上的第二位皇帝,也有開疆拓土,振興大明之功,他是符合“太宗”之美譽的,

可是我們一般稱其為明成祖,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剛開始,朱棣的廟號確實是明太宗,但這種情況在嘉靖時期發生了改變。


▲嘉靖帝朱厚熜

嘉靖帝繼承的是明武宗朱厚照的皇位,他是朱厚照堂弟,得位之前,楊廷和等人讓其入嗣明孝宗,並以這個身份入宮。

嘉靖帝很不高興,為了使自己的名位更正,他不惜弄出了一個大禮儀之爭,其核心主張便是尊自己的生父為皇帝,他不接受更換父母的做法。

這場名分爭鬥持續多年,最終以嘉靖帝的勝利而告終,興獻王朱祐杬被尊為獻皇帝。

這並不是終點,嘉靖帝已經成功追尊了父親,接著想把父親的牌位放入太廟。


▲故宮太廟

太廟的牌位數量是有規定的,到了嘉靖時期,太廟中的牌位已經滿了,不能再放了。

嘉靖帝決定挪一個出來,挪誰呢?他第一眼就看中了“明太宗”朱棣。

大臣們這下可不答應了,呼天搶地,與之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不過嘉靖已經勝了一場了,已經不那麼好對付。

最終沒辦法,大臣們為了保住朱棣,便決定將朱棣的廟號拔高,太宗也就變成了成祖。

當然,嘉靖也就不好堅持挪朱棣了,便把朱棣的兒子朱高熾給挪了出來。

明仁宗朱高熾可謂仁君,被興王朱祐杬替代,而不得供奉太廟,確實令人唏噓。


▲明仁宗朱高熾

朱允炆為什麼是惠帝?

南明時期,也算是推翻了歷代以來的定論,恢復了朱允炆的合法性,第二位皇帝也變成了朱允炆,而且,明太宗已經被取締,明代並無太宗。

那麼,朱允炆該上什麼廟號?

前文提到,朱允炆並無寸功,他是丟了國的,所以,他達不到“太宗”的要求。

太宗用不了,那就用別的,弘光帝朱由崧給朱允炆上的廟號是“惠宗”,當然,南明也不被清廷承認,這個“惠宗”頗有波折,直到乾隆時期,才最終有了結果,乾隆追封朱允炆為““恭愍惠帝”。


▲乾隆劇照

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惠亦作平庸無能之說。

這個字用在朱允炆身上,也算恰當。


浮沉於史


太祖、太宗都是廟號,就是皇帝死後在太廟裡供奉的尊稱。

廟號最初非常嚴格,西漢十二位皇帝,擁有廟號的皇帝只有四位。按帝制中國的皇帝古諡法,祖功宗德,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

1398年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第一時間上尊皇祖朱元璋為太祖高皇帝,將其六年前病逝的父親、故太子朱標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太宗這一宗字序列的最高美譽,建文帝是要留給自己的。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間因推行“削藩“政策,引發燕王朱棣南下爭奪帝位,史稱“靖難之役”,最終朱棣佔領南京,登上帝位後,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朱棣這麼做,表示自己是繼承自明太祖,名正言順。

朱棣成為明代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間徵蒙古,鞏固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疏浚大運河,建造紫禁城,編寫永樂大典、鑄造永樂大鐘..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他是符合“太宗”之美譽的,可是我們一般稱其為明成祖,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了解下封建社會的宗廟制度“親盡則祧”的原則。

宗廟實行“九廟制“,後駕崩的皇帝附廟,根據”親盡則祧”的原則,即除去“祖”以外、與現任皇帝親緣關係最遠的皇帝的神主移入“祧廟”。

朱棣實為明朝第三位皇帝,但他根本不認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正統性,自己駕崩後廟號為“太宗”。一直使用了一百多年,直到明世宗嘉靖帝時期才改為“成祖”廟號。

用了一百多年的廟號為什麼要改呢?

嘉靖皇帝繼位後和朝中大臣爆發了“大禮儀之爭”,最終將生父興獻王朱祐杬追封為皇帝,之後又變本加厲的上廟號為“睿宗”。

朱祐杬上了廟號以後,嘉靖帝又想將其祭祀在太廟裡面。按當時規矩太廟已滿,必須要移出一位普通祭祀。根據“親盡則祧”的原則,應將朱棣移出太廟。

但朱棣居功至偉,嘉靖皇帝不敢輕動。於是把明太宗改為明成祖,和明太祖一起享受萬世不祧的地位。就是因為這種原因,最終朱棣的廟號由“太宗”變“成祖”。明朝的太宗,因為政治需要,而被閒置。故而明朝沒有太宗。

1644年,弘光朝廷在南京建立,為彰顯自身政權的正統性,籠絡朝野人心,弘光帝朱由崧下詔正式承認朱允炆帝位的合法性,將被廢的真皇帝恢復廟號,追尊建文帝為惠宗。

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惠亦作平庸無能之說,這個字用在朱允炆身上,可謂恰如其分。


美麗青春您真痘


太宗是帝王死後後代在宗廟祭祀時追尊的兩種稱號,即廟號。

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說個小插曲,“祖”的廟號是在三國時期的曹魏起了個壞頭,曹操為太祖、曹丕為高祖(世祖),曹叡為烈祖,而到了五胡十六國時期,像諸如西秦、後趙等等小國幾乎到了人人稱祖。

朱棣在經過四年的靖難之役最終取得勝利,奪得了皇位,必然要給自己打廣告來掩蓋那段不光彩的歷史。

朱允炆被朱棣拿下,朱棣為成祖,你認為他會給朱允炆好的廟號嗎?朱棣是他的叔叔,讓他做太宗,朱棣怎麼稱呼?

所以朱允炆是明惠宗而不是明太宗,這就不難理解了。


陸棄


太祖、太宗是帝王死後後代在宗廟祭祀時追尊的兩種稱號,即廟號。各朝第一代皇帝的廟稱“祖”,有太祖、高祖、世祖等,以後則一般稱為“宗”,如有太宗、世宗、穆宗等。太祖之稱在《禮記-祭祀》中有,一般是用來指開創之主(不一定是皇帝)。從唐朝以後開始,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通常為“太祖”,第二代帝王廟號常常為“太宗”。如果王朝帝系發生變化,則其廟號為“世祖”或“世宗”。但是這並不是成例,也並不是通例。朱允炆被朱棣拿下,朱棣為成祖,你認為他會給朱允炆好的廟號嗎。朱棣是他的叔叔,讓他做太宗,朱棣怎麼稱呼?


鴞鸚鵡


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商王太甲廟號為太宗、太戊廟號為中宗、武丁廟號為高宗。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西漢建立後恢復了秦朝廢止的廟號制度,但西漢朝廷對廟號的使用十分慎重,並不是所有的漢朝皇帝都有廟號。大家所熟知的有廟號的漢朝皇帝有漢太祖(司馬遷稱漢高祖)劉邦,漢世宗武帝劉徹等。

廟號的選字雖不像諡法那樣立場分明,但是也有褒貶之意。通常情況下,太祖、高祖意為開國立業,世祖、太宗意為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是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

明惠宗廟號的由來

由於建文帝的帝位被燕王一系佔據,之後的明朝皇帝均為燕王一系子孫,自然也就不可能給朱允炆上廟號,直到萬曆年間,明神宗才承認建文帝朱允炆的合法性,將其事蹟附於太祖皇帝之後。1644年,弘光朝廷在南京建立,為彰顯自身政權的正統性,籠絡朝野人心,弘光帝朱由崧下詔正式承認朱允炆帝位的合法性,改廟號惠宗,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諡號為恭閔惠皇帝。應該說惠宗這個廟號對朱允炆來說比較恰當。按照諡法,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柔質愛課曰惠;柔質受諫曰惠;施勤無私曰惠;慈仁好與曰惠;愛民好學曰惠;寬裕慈仁曰惠。這個廟號與朱允炆的性格和人生遭遇比較匹配。至於太宗這個廟號,即使是在朱棣廟號升格為成祖後,由於太宗一般授予成就較高守國有成的皇帝,而朱允炆丟掉了江山社稷,太宗廟號即使空缺出來也不再適合朱允炆。


滄海拾遺錄


朱允炆雖然當了三年多皇帝,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推翻,自己當了皇帝。朱允炆也下落不明,歷史只稱他為建文帝。由於歷史是朱棣的後代寫的,他們不可能給建文帝朱允炆上廟號,這個問題不好解決,上廟號說明建文帝領導好,沒有問題,那朱棣就有問題,他為什麼要造反,造反的有理,被造反的就沒有理。這樣只有建文帝錯了,與他有關的事情全部被黑了。成王敗寇,建文帝也確實太懦弱,他根本不是朱棣的對手。有專家說,朱元璋殺功臣的主要原因是太子、皇太孫太軟弱。朱元璋登基以後,封他與馬皇后的長子朱標為太子。朱標出生在戰爭年代,加上他有一個強勢的父親又有一個強勢的母親,他從小就比較聽話,膽小。朱元璋看到這個問題以後,他感覺到太子將來無法駕馭與他打天下的功臣,在晚年的時候找各種理由消滅功臣,剪除武將羽翼。朱標從西安回到南京後不久去世了,朱元璋對太子的感情太深,他沒有考慮將皇位傳給他的其他兒子而是隔代傳給朱標的長子朱建文。朱建文比他爹更懦弱,朱元璋發動藍玉案,幾乎將功臣消滅完了,將戍邊部隊指揮權交給他的各個藩王們,尤其以燕王朱棣最強,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等到他一死,藩王尾大不掉,朱允炆在幾個短視的文臣慫恿之下,做出了削番的決定,朱棣聞風而動,發動靖難之役,部隊攻進南京城,朱允炆一把火燒了宮殿,不知所終。




角夞蠡


太祖 太宗都是廟號,廟號就是皇帝死後在太廟裡供奉的尊稱。

太宗一般都是給予有作為,開創盛世的皇帝的廟號,朱棣靖難起義,其實就是造反。

那麼造反肯定要有理由啦,朱棣的理由就是,朱元璋的皇明祖訓裡的一句話: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都清君側了說明當時皇帝肯定治國無方,所以不可能給予朱允炆太高的評價,為了突出朱棣的功績,所以太宗這個廟號就留給了朱棣自己,直到嘉靖為了他父親才給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




小金學歷史


向敬之

按帝制中國的皇帝古諡法,祖功宗德,是後繼之君上尊大行皇帝廟號的基本原則。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第一時間上尊皇祖朱元璋為太祖高皇帝。若不是四年靖難,燕王朱棣造反成功,篡奪侄皇帝位,大明太廟中的太宗之位,定然屬於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也早早地為自己預留了太宗的位置。他在尊諡皇祖的不久,將其六年前病逝的父親、故太子朱標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太宗這一宗字序列的最高美譽,建文帝是要留給自己的。

遺憾的是,靖難之戰打了四年,建文帝佔有最佳優勢和最強兵力,卻因嚴重缺乏戰鬥策略和統兵大將,加之謀臣黃子澄中途推薦草包將軍替代洪武老將耿炳文,導致中央軍一敗再敗,重損數十萬兵力。最後,燕王靖難成功,建文帝制造了自焚的事實。

朱棣不但不情願尊諡侄兒任何廟號,就連其曾經非常敬重大哥朱標的興宗廟號也給褫奪了。建文帝的忠臣梅殷、黃彥清等人,曾為之私加廟諡,尊為追諡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卻不得行。

二十一年後,朱棣病逝,皇太子朱高熾即位,為自己的老爸朱棣上廟號太宗,使其如願以償。

一百多年過去,以小宗入承大統的嘉靖帝,為將生父興獻王擠入皇帝序列和太廟,掀起一場大禮議事件,不惜將朱棣的靖難篡位歌唱為開疆拓土的再創之功,成功改太宗為成祖。

明朝的太宗,因為政治需要,而被閒置。故而,明朝沒有太宗。

而建文帝的惠宗廟號,為明朝正統覆滅後,偏安的南明弘光帝修復明朝皇帝體系,將被廢的真皇帝恢復廟號,追尊建文帝為惠宗。

惠者,惠及他人也。沒有他的“恩惠”,貿然削藩引發靖難一役,也就沒有朱棣世系帝業的世襲罔替,也就沒有朱由崧作為皇室近支被擁立為流亡政府的皇帝。

弘光官方加廟諡,流轉近百年,得到了清朝乾隆的認可,追諡其為恭閔惠皇帝。

弘光最初的舉措,並非最早的官方行為。《明史·恭閔帝本紀》曰:“正德、萬曆、崇禎間,諸臣請續封帝后,及加廟諡,皆下部議,不果行。”萬曆神宗,即位弘光帝的祖父。弘光帝也算是完成了皇祖的政治任務。


以禮觀書


這個問題,其實比較簡單。

第一:朱允炆雖然是明朝第二任皇帝,但他丟了江山,沒被廢黜帝號就不錯了。



第二:太宗一般是王朝第二代皇帝。看好了,是第二代,而不是第二任。比如漢太宗(漢文帝)劉恆,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兒子。他們都是第二代皇帝。所以第二任皇帝稱太宗,是個偽命題。

第三:朱棣認為,他繼承的是他老爸朱元璋的皇位,而不是朱允炆的。加上他痛恨朱允炆,所以他並沒有給朱允炆諡號,甚至連朱允炆在位的四年時間,年號都稱“洪武”。朱允炆這個“惠宗”,還是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給他的,此時,大明王朝北京政府已經滅亡了。其後滿清入關,為了籠絡人心,追諡朱允炆為惠帝。所以明惠帝,還是滿清的說法。



第四:“惠”這個諡號本意沒有惡意,“柔質受諫曰惠”。但歷史上惠帝都是悲劇皇帝。比如漢惠帝劉盈,被呂后鉗制,憂鬱而死。晉惠帝司馬衷,被賈后架空,後被毒死。明惠帝朱允炆,丟了江山,弟弟和兒子基本全部遇害。

所以朱允炆不可能是太宗。


顧北樓


以下是我一些個人見解。朱允文其實也不是明惠宗,朱允炆自朱棣登基之後,就一直沒有被明朝追封過任何廟號,簡而言之就是不被承認,朱棣甚至抹除了朱允炆當皇帝四年的記錄,認為是朱元璋在位四年,即洪武三十一年至洪武三十五年。

這個惠宗的廟號來源於朱由崧給朱允炆定的,諡號“讓皇帝”。而這個朱由崧所在的南明也一直沒有被承認。怎麼說呢,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自殺殉國,歷史上認為明朝滅亡。同年,在獲悉帝都淪陷崇禎身死以後,南方明朝勢力推舉福王朱由崧為帝,是為南明政權弘光帝,隨後弘光政權覆滅,南明餘下三帝陸續抵抗清軍39年後亡國。

一直到清朝乾隆皇帝一錘定音,給朱允炆封了“恭愍惠帝”,自清朝乾隆皇帝開始之後編寫的歷史正式記載了朱允炆的存在,並稱為明惠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