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何境界?

淚鋶滿靣


在道教“天人合一”是指人與自然的融合,當人能感悟自然界的元素,能體悟天地間的自然法則,這種境界就可稱為“天人合一”也稱“與道合真”。

想要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必先要了解人體與自然的關係,。下面說一下道教中對人體與自然的觀念。

自然界:

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長夏,秋,冬。五氣:風,暑,溼,燥,寒。

五化:生,長,化,收,藏。五色:赤,青, 黃, 黑,白。五音:角,徵,宮,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鹹。這些分別對應著五行:,金,水,木,火,土。

人體:

五臟:肝,心,脾,肺,腎。五腑:腸,小腸,胃,大腸,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五體:筋,脈,肌肉,毛皮,骨。五液:淚,汗,涎,涕,唾。五志:怒,喜,思,悲,恐。分別對應五行:金,水,木,火,土。

人體與自然是可以通過五行聯繫起來的,在道教觀念里人只要用五臟,五腑,五官,五體,五液,五志,來感應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氣,五化,五色,五味。若有感應便可融合,也就能達到天人合一。

除此之外,在《鍾呂傳道集》以純陽真人呂洞賓問,正陽真人鍾離權答的形式展開,講述了人與自然的原理:

鍾曰:“人之心腎相去八寸四分,乃天地定位之比。氣液太極相生,乃陰陽交 合之比也。一日十二時,乃一年十二月之比也。”

也就是說把人體比作天地,天地相去八萬四千裡,人體心與腎相距八寸四分。天地之間有一股氣在循環往復,這股氣由太陽所生,冬至之時往上升,夏至之時往下降。因此而有一年四季的溫差變化。現在的自然界中,人能感應到的元素很少,但是可以通過修道慢慢的去感知自然,融入自然。融入自然也可以理解為“天人合一”。

綜上所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將自己融入自然。

金吾文化三成道長,很高興為您解答!


金吾文化


從始至終、臨場揮毫、含悲潑墨、蒿目時艱、狐假虎威!

虎冠之官、屠伯之吏、沆瀣一氣、公門循環、生態農茅!

一杆透底、黃白鹹饞、無糞肥田、父母飲淚、茫然若失!

安貧樂苦、雙足重繭、何朝不容、爹孃號啕、霜露漫天!

天理人情、蒼天在上、冥冥天意、雄雞生卵、鐵樹開花!

蒼茫雲海、芸芸眾生、有感而發、有口皆議、龍山落帽!

眾靈生魂、命儔嘯侶、天人合一、心靈感應、駿命不易!

鳴蟬潔飢、聚蚊成雪、連鑣並軫、封狐千里、戰酣日暮!

閭巷之士、螻蟻撼樹、談何容易、魯陽揮戈、千秋夢醒!

世代千秋、鏤骨銘心、天怒人怨、路人皆知、鳴鼓而攻!

謾天罔民、瞞心昧己、屢教不化、齊量等觀、進旅退旅!

蹲坑守位、大小統吃、巧語花言、毫無信仰、自摘花翎!

上山下鄉、力盡道途、樂天知命、守法發奮、勵節許國!

豪健俊偉、皓首功成、浩然之氣、清素之操、不渝之潔!

光明磊落、歸咎養德、返璞歸真、活出人性、皈依三司!

何去何從、四海之外、八荒之內、昊天罔極、歸正首丘!


星漩系渦波宇通宙


昨兒一口氣敲了個把小時的鍵盤,今兒一看oh!my god.審核未通過,咋滴,這是不能合悟空問答要求的口味嘛,悟空問答人家現在是“天”,那麼,刪刪減減,再來“天人合一”呵呵,拉拉流量,否則浪費了這堆文字,也可惜了: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精煉凝結的核心精髓所在。性命文化的精華。悟之多多益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身心一體、形神合一、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等等這樣的理念的反面就是,身心對立,天人對立,知行分離,久了是要精神分裂症的!不是我說的,呵呵,大概弗洛伊德研究的吧:一個人身心不合一,嚴重的是精神分裂症;一個人心口不合一,兩面人;

人是活在天地中的人,天地是有人的天地,一如意識與身體,二者單獨獨立存在有何意義,人與天是一體相聯繫的,既是天人一體,割裂看問題,是片面的靜止的錯誤的別有用心的。


天人合一不止於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理念、哲學話題、文化等等。問“天人合一是一種什麼境界”就已經落入一種靜止片面的曲解的看問題的範疇了,這就如問,男女相愛是一種什麼境界?知行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種什麼境界?

非要用“境界”二字來限定天人合的話,那麼可以說天人合一是一個貫通的境界,貫通各個境界從最低級到最高級的每一個境界。不是哪一個固定境界。

一如,最司空見慣的是空氣,基礎的很,地球沒有空氣,人不復存在,人能與空氣相處相合空氣自然最養人,這個天人合一的境界就稍高;否則,臭氧層破壞了,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全球變暖,南北極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氣霧霾重重,這是空氣與人相對相悖,不利於人的生存,這個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較低。不論怎麼說,人是天地中的人,天地是人立的天地。脫離了人說天(客觀),或者,脫離了天(客觀)說人(主觀),都產生偏見謬誤的。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要看怎麼理解天,天人合一的“天”是客觀的,自然存在的,規律的,不以哪個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地球不會因為某某功高蓋世或者是罪惡滔天就不轉了,董仲舒根據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那個“天”是他牽強附會套到綱常倫理上的,他的那個“天”多少是帶有主觀色彩的,天圓地方,並且可以以天子來代表的天,那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天人合一,而是封建社會王的天下。這個是要作以區別的。新社會是一片新天地,這又是一樣天;再根本上說的天就是客觀存在的規律的自然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天人合一,就是一個知見、覺悟自己及天地萬物的境界過程。

若說,身心合一,知行合一是知見自己,覺悟自己,見自己的知己功夫的話,那麼,天人合一就是知天地,探索客觀規律,見天地見眾生境界。

以天的視角而言,最低級最基本的生態環境是天人合一,因為,對天而言,有沒有人類,天都不會塌下來,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以人的視角而言呢,最高級的生態環境是天人合一,因為沒有天這個客觀的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人類便不復存在。人類可以改造創造適合人類正常生存的天地,也可以搞些天人悖離的環境;個人亦然,自身天性合乎習性,習性也可以背離本性天性。

辯證唯物哲學也認為萬物是彼此聯繫的,不存在孤立靜止的事物,天人一體,生存共同體,這就是天人合一呀。一動皆動,牽一髮動全身,一個天下,同一個夢想,同一個世界,世界大同。

如果農業與工業與商業不能合一,合不成一股共贏互利的力,總想著害人利己,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你欺我詐,坑蒙拐騙,這樣的人類社會的人活的豈能快樂了啦?!

眾口難調,“人一口”,就是“合”字,能合每人一口,調眾人口否?天人合一否?天地陰陽無外乎一開合,開合之間見天地,該合口了!


實踐洞察


天人合一是何境界?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中國道教的天一合一與儒家的無人合一論基本相近。而道教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中探究生命奧秘。天指大自然,人

指改造自然的主體,合指融合。而做為道教的

道祖一一老子,他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有

機整體,有著一致性,既不對立,也非絕對,

有著不可分的關係,要想做到天人合一,就必需心無雜念將自己融入自然界,那麼怎樣才能融入自然界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要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寧,瞭解自然,認識自然,進而做到與大自然和諧共處,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

道家修煉,講究天人合,天地自然為大宇宙,人體為小宇宙,大、小宇宙都要尊循道法自然的宇宙觀,一切善待自然,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最終達到真正的"天人合一"。

現在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各種環境汙染對人們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汙染,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威脅,現在我們仍然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發展觀,重新認識和理解自然規律,重新反思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樹立"天人合一"的協調發展理念,這是中國古代賢人、哲人給全人類留下的“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核心所在。




靜水流深146016631


古人常說天人合一,高人常說物我交融。天人合一只是一個概念。被高人一炒難免神秘莫測了。什麼修道成仙,金身不壞,常生不老的鬼話都來了。帝王說老子就是天子。代天行道,生殺予奪,驕奢淫樂作到最後給眾人給滅了。天道自然之道,人以習之用之。佛家說未免墜入天道輪迴,積德行善吧。你自己都沒弄明白,別說教了吧。什麼四大皆空,我看貪慾難盡。今生為人不知足,還想下輩子的好事。

知足常樂!循禮守法,心安理得。心胸寬闊與人為善,修煉當時當世,讓自己坦坦蕩蕩。拋開物慾,給自己留片淨土。這就是你的天人合一。

沒有為所欲為的道。沒有心想事成的神。坦蕩從容面對風雨坎坷。拿自己當大聖祭一回爐。成敗得失當休閒導大劇。


佛在白馬59654343493


不瞭解傳統文化的的“高人”“大師”們有兩個名詞笑話,一是靈脩,它在漢語中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對帝王的尊稱,後來也有人用來稱呼有道德人以及神靈。大師們是怎麼理解這個詞的,相信大家都有耳聞,此處就不談了。別外一個詞彙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天人合一了,大師們可能連最基本的傳統文化書籍都沒看過,估計看了點修真小說,於是乎搞出了一個天人合一的境界,但問題是傳統文化從來沒有什麼天人合一的境界。

到底什麼是天人合一?

如果大家想知道什麼是天人合一,我們可以先看看經典,以下經典中說天人合一的肯定沒這麼少,但限於篇幅,也為了大家的閱讀體驗,興揚各只引一段。

《黃帝內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春秋繁露》“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王不正,則上變天,賊氣並見。”

《莊子》“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易經》“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論六家要旨》“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簡單來說,在古人的認知裡天人本來合一無二,人順天道則昌,逆天道則亡。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人本來就是自然的一份子,如果人違背自然規律,必然衰敗,如果順應利用自然規律,則可昌盛。

因《春秋繁露》是儒家董仲舒讀春秋有感,更多的是談治國,故強調王者的作用。因此書讓天人合一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延綿兩千年國策之書,形成了我們今日諸多習俗觀念。

如果真的有天人合一的境界,那麼就是在說芸芸眾生脫離自然,脫離天地,但問題是就算你飛上月球,住到外星,也必受其自然規律的限制,為一方天地的一份子。故曰根本沒有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人皆是天地的一份子。


天人合一的雙重意義

天人合一在中國古代有雙重意義,於個人天人合一是修身的根本,於道家修煉齋醮等,天人合一主要體現在天時和自然環境中。如《全真集玄秘要》中就說“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君子奉順天時,正心誠意而修之,故常吉。”

在儒家個人修行上則體現在禮法國政之中,君子之禮如《禮記·月令》等皆是順應天時。

這對我們今天的影響也是雙重的。如現在正值秋季,我們就熱衷於進補。如前幾年的2012末日預言,中國的野心家宣傳的前兆多是天變。

但我們今天已經知道氣候有其規律,人難以改變,和國君無關。古代的儒家知識分子也並非不知此事,但他們為了限制天子的權利,必須用天來限制天子,故雖有《淮南子》等書闡述氣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但儒家知識分子依舊熱助於宣傳《春秋繁露》中的天人合一觀念。


如何利用天人合一?

如何用天人合一,這體現在傳統養生、風水、修身、乃至於說服人等方方面面。

養生為順應四時,起居飲食生活習慣隨季節而動,如燕子知春秋而南北。

風水則利用環境對人的影響,改變人周圍的環境,給人帶來正面反饋。

修身儒道內煉修心皆要取天時,順應自然環境,古代道觀書院所在,人一近立覺不同,就是此因。

大家看電視劇裡面人一失戀,一遭遇痛苦的事情就下雨,大家也跟著憂傷起來,這固然有當事人很慘的成分,也有雨的作用。人在下雨天情緒低落是天人合一。所以下雨天不要去想振奮人的精神。

這些本是體現在古代的求吉書上的,裡面用各種氣候外景為卦兆,來說啥時候說服人好,給的答案是晚飯後。

這些僅僅是天人合一於個人應用的一小部分,讀者自己體察天地,感受身心變化,亦可悟出諸多妙用。但切記善用可讓自己向善,改善生活;濫用則人神神道道,多拘多畏,貽誤自身,還望諸君慎之。


全真道士梁興揚


《道德經》也說: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說,中國文化中著名的“天人合一”思想,說完整了,應該是“人—地—天—道 合一”。這樣就容易理解了。

但正如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解釋“天人合一”的境界,這需要各人自己去體悟證悟、實修實證才能夠明白,正好似你無法告訴一個沒吃過梨的人到底梨是什麼滋味。

但我能說的是:

一個天人合一的人,

他必然是慈悲的;

他必然是智慧的;

他必然是自由的;

他必然是大愛的;

他必然是至真、至善、至美的。。。。。。


大道之光


我們中國在老子時代就已經提出這樣的哲學思想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道德經雖然僅僅五千餘字,但是寫盡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和人與“天道”之默契。遠在幾千年之前老子就擁有這樣的深邃的哲理思想真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大驕傲。現代社會,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再來看人與自然的關係,再一次證實人絕不可能勝天,只有順天應(自然)我們人類才能安然無恙。自然法則又告訴我們,地球生命有自己的運行規律,每個生命體都有自己的“道”,都會有自己的這個道而生一,生二,生三,直到自己的生命結束。整個宇宙空間生命體各行其道,必須保持一致。違者即毀滅,地球生命任何的一種生命或者物質都有生到死這麼一個過程,這也是天道,是宇宙世界最高境界的一條“大道”。



大提琴心聲


天人合一,最初看到這詞覺著不可思意,天這麼大,人這麼小,怎合一啊?霧水一頭,玄之又玄,真的不理解。

歲月的磨礪,似乎有一點了解,這裡的天其實指的是大自然,而對每個人個體而言,即為你日常生活的周圍環境,天人合一即要求我們容入大自然,我們人為大自然的一部分。

老子在總結前人的經驗,接合自己的智慧,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生活在這大自然必須遵循這規律,逆天而行,大自然肯定會報復你。

人法地即人得從地裡找尋生存辦法;地法天即地需在天的範圍裡覓存在的方法;天法道即天也因遵循道的法則;道法自然即道法乃自然規律。

天人合一即人與大自然息息相關,人容於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


皓瑋馮建華


之前有回答一個類似的問題,“什麼事天人合一”,在這個問題中,我也有對“天人合一”的境界做過解釋,在這裡再詳細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天人合一的說法最早源於儒家孔子,漢朝董仲舒發展完善了這一哲學思想。其實一提到天人合一,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道教”的哲學理念,這就有點矛盾了,儒家的理念,怎麼道家發展的如此好?其實這並不矛盾!道教,道家本來就是兩個概念,道家思想源於華夏文明之處,彼時還沒有什麼百家爭鳴,沒有孔孟老莊什麼事,就比如《易經》很典型的道家哲學理念!後世的儒道釋對天人合一都有一套系統的說法,但這也只是各自的豐富發展而已。

前面我們知道了“天人合一”這個理念不單獨屬於任何文化派別,同時又兼備各家理論,這對於我們真正理解“天人合一”有很重要的幫助。

大禹仍然是那個觀點,對於“天人合一”境界最貼合實際,最真切的描述的,就是《黃帝內經》對於“上古之人”的描述,這上古之人是比三皇五帝更早之前的“仙人”:

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上古之人使自己與天地變化相應,使得身體和精神健康飽滿,壽命長達幾百歲。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上古之人教會後人要“恬淡虛無”,這是一種很高的哲學境界,這樣可以百病不侵,神魄堅定!

如果我們可以像上古之人一樣,與天地相應,與萬物和諧相處,那就可以到達一種很高的境界,如同我們所說的“天人合一”: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黃帝內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