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說索額圖是大清第一罪人,而不是說鰲拜是第一罪人,這是為什麼?

追逐星星的星星


要說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從這兩個人物說起;

鰲拜:

清光緒年間有個叫徐珂是這麼評價鰲拜的;"鰲拜當國,勢甚張,以帝幼,肆行無忌。"其實我們刨除歷史主觀的分析,只記錄客觀事實,再加上人物所處環境來考慮,就會發現,鰲拜被滅那是早晚的事;不是說他有多大罪,而是他影響到了康熙皇帝對於整個清朝的把控力。我們都知道,順治帝退位,由於康熙帝少年所以設置四位輔政大臣,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是四位?相互制約嘛!順治爺自己就深有體會,當年他少年登基的時候設立兩位輔政大臣: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本來是相互制約的,但是濟爾哈朗太慫,一直說了不算,沒過多久就被找個理由搞掉了;剩下多爾袞一家獨大,那順治爺的日子可想而知;現在到他兒子了,那就得多個心眼了;所以設了四個,當然也可能是孝莊老太后設的;

四位輔政大臣:索尼、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這樣搞有利於年輕的康熙帝統治啊,首先,這四個人雖然都是滿八旗人,但沒有姓愛新覺羅的;其次,這四個人中間關係錯綜複雜,其中索尼屬於正黃旗,鰲拜和遏必隆屬於鑲黃旗;而蘇克薩哈是正白旗;當時滿八旗並不是同等地位的,它分上三旗和下五旗,正黃、鑲黃、正白就是上三旗,每旗一到兩個,雨露均霑;另外蘇克薩哈和鰲拜有姻親。這樣搞,這四人基本沒法抱團;

但是後來,局勢發生了變化,首先索尼是個三不管,你們愛咋整咋整,反正我也老了;其次,蘇克薩哈先被鰲拜搞掉了;又沒過多久索尼也撒手人寰了,只剩下鰲拜和遏必隆了,完事遏必隆還是個慫貨;孝莊和康熙一看,我去、這不和順治爺當年一樣一樣的嘛?我猜當索尼死之後,孝莊太后一分析局勢,估計都得一哆嗦;再加上鰲拜是個武將出身,估計做事不怎麼低調,整天張揚的要死,換了你你試試當時康熙帝得什麼感受?就好像你應聘到一家公司當部門經理,結果部門之前有個副經理,能力雖然比你強,但整天看不上你,遇到啥決策都得他說了算;你說你會不會想法把他調走或者辭退?

久而久之,這顆釘子扎的越來越疼,必須得拔了;其實我們分析鰲拜的所謂三十條大罪,基本沒啥,主要就是結黨營私,剩下的都是說辦事怎麼怎麼不禮貌之類的;大哥結黨營私算罪嘛?現在好多企業內部還站隊呢!要是算罪,不知道砍掉多大一批人,當然那個年代又不是法制社會,康熙爺說算那就算!當然,恨歸恨畢竟人家也沒犯啥實在事,所以康熙爺只是囚禁並沒有殺鰲拜;

總結鰲拜:鰲拜倒主要是權力過大,有點功高蓋主的意思,另外就是太張揚了,可見為人還是低調點好,有時候該退就退,該讓就讓;


索額圖:

他可不簡單,他的死實實在在就是作死,我們還是像之前那樣,我們結合客觀事實加上人物所處環境來分析;

先說索額圖是怎麼死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發現太子與索額圖密謀篡位的證據,以本朝第一罪人之名將索額圖拘禁,不久便死於獄中;說白了就是索額圖和自己兒子未來皇帝密謀篡位,被發現了所以抓起來整死了;

這就不得不說太子胤礽和索額圖的故事了,太子的母親是孝誠仁皇后,也就是索額圖大哥的閨女,所以也就是說索額圖是太子他三舅老爺,聽起來不算遠哈,胤礽呢,兩歲的時候就被封為太子了,初期表現還不錯,很受康熙爺和大家的喜歡,但是人家做太子也就做個十年八年的,由於康熙爺身體比較好,導致胤礽這個太子一做就做了二十年,到康熙二十九年的時候,那時正趕上噶爾丹不聽話,康熙爺親自去懟他,順帶著把胤礽帶上了,估計胤礽做太子時間太長做煩了,說了一些喪氣話;讓康熙給攆回去了,從此康熙爺就不太喜歡這個兒子了,開始各種削權、各種監控,這個大家可以理解,有時候越煩一個人吧,就看他哪都煩;

這時候身為三舅老爺的索額圖本來是打算退休的,看到太子一天天勢弱,哪哪能坐得住啊?都是實在親戚,就開始幫著出謀劃策出鬼點子,結果被發現了,這才被抓,氣的康熙爺給索額圖定了一個本朝第一罪人之名名頭;

那我們就來分析分析,康熙爺是咋被索額圖氣成這樣的?

第一:索額圖和太子密謀還是奉康熙爺命令去的,康熙四十年那時候康熙帶太子南巡,結果太子生病了,康熙爺估計那是時候還沒發現索額圖和太子有一腿,於是拍索額圖去照料探望;估計後來發現他倆有一腿時,氣的活劈了索額圖心都有,在我身邊裝好人,我派你去照看,結果你倆還有一腿;估計心情跟派媳婦去醫院看望生病的兄弟,結果回頭發現兄弟跟媳婦有一腿的感覺是一樣一樣的;

第二:密謀篡位,先說這事是不是真的,我估計可能是真的,即使沒想真幹,起碼也是想來著,你想啊,太子幹了那麼多年,看樣子還得再幹那麼多年,最關鍵的是眼瞅著還越來越來不得勢了,那不得想點陰招,挽回點局面嘛?這跟《琅琊榜》中譽王謀反是一個道理;但是這事,作為皇帝能忍?絕壁不能啊!

第三:煽動太子,這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小時候父母老跟我說別和誰誰玩,把你帶壞了,殊不知可能是我把人家帶壞了,又或者人家父母也是這樣說的。父母其實都有這種心裡,孩子學壞了不是孩子的錯,都是別人教的、別人慫恿的、別人引誘的。太子要謀反,錯的不是太子,是太子身邊的人,身邊的誰呢?他三舅老爺索額圖唄!都是他出的主意,把我好好一個兒子帶成這樣,這要是能忍我就不姓愛新覺羅;

就這樣,三舅老爺索額圖被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總結索額圖:選擇很重要,年紀到了,退休就得了,還非得搞些事情,越老越不著調,再說了,選太子選下任皇帝,那是人家皇帝的事,你沒事在旁邊下巴巴啥?結果導致前半生一頓操作猛如虎,末了一看比分零比五


金總的格物致知


皇帝想要處死一個功臣,理由很多,結黨營私,中飽私囊絕對算一個拿得上臺面的理由,“謀逆”簡直更是罪該萬死,直接誅九族了。索額圖就是死於“謀逆”。那麼他究竟“謀逆”沒謀逆呢?這全憑皇帝一句話,皇帝說你謀逆你就是謀逆,這就是皇權制社會最大的霸道。

康熙不說鰲拜是大清第一罪人,是因為問心有愧,鰲拜該殺還是不該殺?只怕康熙心裡最清楚。

作為大清的開國功臣,鰲拜最初追隨皇太極攻察哈爾部,攻朝鮮,可謂戰功赫赫,而攻打皮島一戰中,鰲拜的表現簡直令人熱淚盈眶。要知道,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視皮島為心腹大患,他們日夜籌劃,就是為了能將這個與關外寧錦一線的明軍互為倚角的“釘子”拔去,除掉毛文龍,除掉袁崇煥,後金的勝利便指日可待。

當時鰲拜打了前鋒,率先衝上皮島,卻早已被嚴陣以待的明軍攻打,一時間炮矢齊發,鰲拜展開了近身肉搏,拖住了明軍,讓清軍後面的部隊趕來,最終取得了勝利。

松錦之戰中,雙方交戰也十分慘烈,鰲拜坦露胸膛,命令部下下馬步戰,近身肉搏,再次打敗明軍,而返回的途中清軍遭到截殺,鰲拜再次大喊著衝到前面保護皇太極部隊,他衝鋒陷陣,五戰五捷,身上傷痕累累,無一處完好……

如果一個人肯為你的江山玩命搏鬥,試問有誰不為之動容?而當康熙用詐術——一群少年,擒住鰲拜時,鰲拜並未反抗,只是掀起衣服給他看,問他——“為何誅殺大清功臣?”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句話對少年康熙而言,恐怕是他到死都不能忘記的——無論是他的動作、語言還是悲哀的神情。

康熙對鰲拜的定罪也僅僅是——“妄稱顧命大臣,竊弄威權。”然而這顧命大臣是順治親自賜給他的責任,而不是他的過錯,這點康熙心裡也跟明鏡似的。

不僅如此,鰲拜還有擁立之功。論資格,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比年幼的福臨更有資格接管大清江山,鰲拜在崇政殿冒著被多爾袞記恨的危險,大聲說:“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這一句話斷了多爾袞繼位的可能性,也讓鰲拜其後遭受了多爾袞三次迫害,兩次差點被殺。

他忠於的不僅僅是大清的江山,而是皇太極、福臨、康熙一脈的江山。這樣一個對康熙有恩,甚至恩重如山的人,康熙因為奪權而殺死他,其心又何嘗不愧疚呢?

鰲拜死於與四大臣尖銳的矛盾,給政敵留下很多把柄,而其心又耿直,有什麼說什麼,勇猛有餘而心機不足,所以才落得被殺的下場。小皇帝想親政,鰲拜是絆腳石,搬開絆腳石他才可以按自己的意願行事,這其中孝莊的主意也起了關鍵作用。

鰲拜是武將,他的功勞是自己一刀一槍打下來的,他跟索額圖不同,索額圖是外戚,外企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政治混子外加吃軟飯的。

索額圖是個政治投機分子,其人腦子很聰明,學東西過目不忘,最終憑藉索尼的身份打入政治決策核心,又因赫舍裡皇后的裙帶關係而備受矚目。

索額圖在智擒鰲拜中出謀劃策,算是他立的第一件大功。但其實康熙並不覺得他多有功,認為是自己的功勞。

三藩之亂中索額圖出謀劃策,說——將那些建議撤藩的人處死吧!康熙訓斥了他,抬舉了明珠,但索額圖不在意——畢竟此時他有一張王牌在手——太子胤礽。

這便觸了康熙的逆鱗,外戚干政是皇帝最為忌諱的,而索額圖卻越來越明目張膽,毫不顧忌,他以為朝廷是他自己家裡,皇帝是他的一個親戚,他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甚至在與明珠爭鬥時,他大肆結黨營私,篡奪太子幹大逆不道之事——”凡皇太子服御之物,俱用黃色“,這條建議就是索額圖提的,犯了康熙的大忌,康熙就直接質問他:”你想幹什麼?想謀反嗎?想讓太子殺死朕,然後當皇帝嗎?“

明珠和索額圖,原本是皇帝制衡朝臣的兩顆棋子,明珠是”長子黨“,力挺長子黨皇帝,已經夠蠢的,索額圖比他還蠢,力挺太子胤礽當皇帝。

康熙心裡命定的皇位繼承人,一直是胤礽,那為什麼索額圖明明押對寶了,卻還是死了呢?

因為在皇位繼承人上,皇帝不允許任何人押寶,無論朝臣站哪一邊,都註定是錯的。聰明人永遠站在當朝皇帝這一邊,不結黨,不站隊,做一個“孤臣”,這樣皇帝才會對他放心,才會日後賜給他顧命大臣的權力。

皇帝還活著,他就要擁立皇子,無論是哪一個,都註定是個死。

索額圖如果是個聰明人,他應該祈禱明珠長命百歲,權勢不倒,因為一旦明珠倒了,他這顆棋子就成了棄子,註定要步明珠的後塵。

所以康熙說他是大清第一罪人,還說他“助胤礽潛謀大事,朋比徇私,益加貪瀆。”可見康熙想他死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這並不說明索額圖真是罪大惡極,企圖謀逆,索額圖未必有謀逆的心思——他只是想抱住年輕太子胤礽的心,讓赫舍里氏的輝煌延續下去。他想做個輝煌顯赫的奴才,他沒有謀逆的野心,也沒有謀逆的能力。

康熙咬牙切齒地說索額圖是大清第一罪人,說明對他已經恨之入骨,到了口不擇言的程度,僅此而已。

所以索額圖是個聰明人,他也是個蠢人,他玩了一輩子政治,但他卻不懂人心。


靜說歷史


首先說明鰲拜不是大清的罪人,相反鰲拜是大清的第一功臣,沒有鰲拜的存在,清廷註定將陷入更加激烈的黨爭。

鰲拜的倒臺,只是因為當初鰲拜的權勢過盛,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在高位的鰲拜,註定不能獨善其身,勢必會在眾官員的趨炎附勢下形成自己的黨派。

但是鰲拜這個人對待康熙,他是沒有反心,雖然鰲拜動過專權的心思,但最後都由於各種原因,使得鰲拜不願意背叛康熙。

很多人認為要不是鰲拜年老,估計鰲拜還是想當皇帝的,人一旦老了就容易念舊情。

年老之後,鰲拜的野心確實消退,並且面對高位,鰲拜未嘗不是如履薄冰。鰲拜自己也認識到了自己的存在,就是對皇權最大的挑戰。

當康熙親政之後,鰲拜選擇了稱病,其實也就是為了自保,但是其黨羽還在,康熙怎能放心。

所以康熙扳倒了鰲拜,但是在其死後又追封他,又為其平反。只能說在至高無上的皇權面前,只有孑然一身才不會被猜忌懷疑。

而索爾圖則真正是清朝的一大罪人,因為他差點斷送了康熙征討葛爾丹的大業,差點使得大清王朝再度丟失對漠北地區的控制。

當年索爾圖同明珠兩個人搞黨爭,其實這暗地裡卻是關於奪嫡之爭,因為大阿哥和太子,是明珠和索爾圖在朝野最大的王牌。

大阿哥是明珠的外甥,而太子胤礽則是索爾圖的外孫,至於為什麼不是大阿哥為太子,這涉及到赫舍裡皇后。

當初康熙為了獲取索家的支持,娶了索尼之孫女,也就是索爾圖的女兒赫舍裡,正因為有了這一層關係,才使得康熙能夠順利親政。

而皇后生胤礽的時候難產去世,康熙為了索家的繼續支持,不得不立尚在襁褓中的胤礽為太子。

這就埋下了奪嫡之爭,因為當時的大阿哥已經是三歲,也就是說這其中不經意間就將明珠和索爾圖帶入了皇子奪嫡之中。

明珠和索爾圖在朝搞黨爭,其背後就是為了自己的家族能夠享受未來至高無上的榮耀,這也是就使得他們各自扶植各自的皇子。

而大阿哥無疑是優秀的,因為有軍功在身,替康熙南征北伐,在軍中也有威名。

太子則顯得不爭氣,在孝期作樂,氣的康熙憤怒不已,有了廢除太子的意思。

只不過這個時候葛爾丹戰事再起,康熙不得不三徵葛爾丹。

意識到太子失寵的索爾圖,居然決心造反,透露情報給葛爾丹。使得清軍糧草被焚燒殆盡,差點康熙就死在了三徵葛爾丹的戰場上。

而且索爾圖已經準備好了各項事宜,打算等康熙一死,便封鎖京城,尊太子登基。

所以康熙回京之後,失望至極。想到當初索尼的忠心耿耿,康熙淚流不止。將索家上下,按律全部處置,太子也就此被廢!


小司馬遷論史


誠邀,如題。在各種版本的野史和小說中,康熙的確說過“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不過小編也確實沒有在正統史書中看過有關此的記錄。按照索額圖一生的功績而言,作為大清第一罪人也是名符其實了。


索額圖,歷經順治康熙兩朝,父親索尼是順治朝的首輔大臣,深受順治帝和孝莊的敬重,得益於父輩的庇護,索額圖的官位一直順風順水,做到了康熙的國丈,領內大臣,他的女兒是康熙的皇后,他的外孫是康熙的太子,這樣一位皇親國戚,為何成為了康熙口中的第一罪人呢?



實際上這與太子有關

剛才已經說到,索額圖的外孫是康熙的太子。為了穩固太子的位置,索額圖不斷的對政敵明珠,陳廷敬等人做對。為了籠絡人心,索額圖大肆收受賄賂,結交朋黨,事發後為了讓太子提前登基,甚至於敢刺殺康熙,把康熙爺氣的啊,差點沒背過去。所以康熙稱他為本朝第一罪人,這也是有道理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啊,還是要有點敬畏,有些良心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鰲拜與索額圖的罪狀,有本質區別。鰲少保罪在擅權,索中堂罪在謀逆。


鰲拜雖晚年蠻橫專權,但並無謀逆之心,或可說史未載其有取代之心。而且他隨皇太極征伐半生,功勳彪炳,並在皇太極駕崩後聯合眾人對抗多爾袞,最終政歸順治。鰲拜於大清建政、皇權延續都有不二之功,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至於索額圖,一生確也立功無數,比如計擒鰲拜、計平三藩、會俄簽約,但是和鰲拜兩大功勳相比就不夠檯面了。只是,索額圖和納蘭明珠連年黨爭,差點拖垮整個朝廷,陷入了權斗的中心漩渦,覬覦神器。單此一項罪過,不枉康熙帝抹殺功績,怒斥其為“大清第一罪人”。


東方史話


康熙8年,“滿洲第一勇士”鰲拜被康熙設計擒下,列罪30條,終身囚禁,死於獄中。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下旨善待鰲拜後人,給予其後人相應的官職。

十年後,康熙徹底為鰲拜平反:“我朝從徵效力大臣中,莫過於鰲拜巴圖魯者,鰲拜功勞顯著,應給世職。”

雍正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加封鰲拜為“超武公”。

康熙四十二年,索額圖被康熙捉拿下獄,餓死獄中。對索額圖一生的所有功績,除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外,其餘全面否定。

其子格爾芬、阿爾吉善被處死。其同黨或被殺,或被拘禁,或流放。子孫被革職。

康熙說:“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

(康熙劇照)

倆人都是對清朝有大功的人。

鰲拜三朝元老,康熙輔政大臣之一。隨皇太極南征北戰,一生功勳卓著。先後參與皮島之戰、松錦會戰、鎮壓李自成、剿滅明朝餘黨、征剿張獻忠等,譽滿朝野。特別是在皇太極去世後,堅定地站在福臨一邊,擁立幼帝,確保了大清江山的穩固,無愧“滿清第一勇士”的稱號。

索額圖最初只是一個侍衛,助康熙扳倒鰲拜;和沙俄勘定邊界,簽訂《尼布楚條約》;隨康熙親征噶爾丹;裁撤“三藩”。索額圖是康熙最為倚重的心腹,被譽為“本朝第一功臣”。

那麼,同樣是“大清第一”的股肱之臣,為什麼鰲拜只被幽禁,隨後還被平反;而索額圖幾乎被趕盡殺絕,還被視作“大清第一罪人”呢?

鰲拜的30條罪狀中,大多都指向了他結黨專權,把持朝政,大肆培植親信,隨意任免官員;肆意妄為,無視聖上,不遵人臣之道,驕橫跋扈;另外還加了些不痛不癢的罪名,如妄議皇后冊立,私買奴僕,擅養死士等。

(鰲拜劇照)

即使這樣,在康熙用庫布擒拿鰲拜時,鰲拜至始至終沒有反抗,束手就擒。只是掀開自己的衣服,讓康熙看看他為了大清江山,留下的滿身傷痕。並質問道:“為何誅殺大清功臣?”

可見,即使在最後一刻,鰲拜都是忠心的,他從未有過謀逆之心。

康熙對鰲拜的罪行是這樣說的:“妄稱顧命大臣,竊弄威權。”也就是說,鰲拜只是威脅到了皇帝的權威,與皇權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索額圖也結黨弄權,他和納蘭明珠“權勢相侔,互相仇軋”。不過索額圖和明珠的黨爭牽涉到了皇子。索額圖依附太子胤礽,明珠輔佐皇長子胤褆。倆人在朝中相互傾軋,廣結黨羽,爭權奪利。致使諭令不達,朝臣分化,形成“太子黨”和“長子黨”,嚴重動搖了康熙的統治根基。

康熙為了朝局穩定,也為了保護太子,於是出手打壓了“長子黨”, 黜納蘭明珠的大學士,至此再也沒有重用。

(索額圖劇照)

“太子黨”由此勢盛,以至後來有了謀反之意,這也是索額圖最終被殺的原因。

康熙四十二年,索額圖被囚禁後,康熙曾傳諭:“朕若不先發,爾必先之,朕亦熟思之矣。”意思是說,康熙經過深思熟慮,採取先發制人的措施,拿下了索額圖。

康熙四十七年,在第一次廢黜太子胤礽時,康熙曾說:“從前索額圖助胤礽潛謀大事,朕悉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今胤礽欲為索額圖復仇,結成黨羽。朕不知是今日被毒死,還是明日遇害,晝夜不得安寧,時時警戒,朕若不先發制人,爾必先發制我。”

康熙兩次提到“先發制人”,還說“潛謀大事”,說明索額圖確實有攛掇太子謀反的舉動。只是康熙及時發現,太子未能成事。

綜上所述,在康熙的心中,鰲拜和索額圖的罪過有質的區別,鰲拜只是防礙了康熙的乾坤獨斷,而索額圖是要謀反。

因此,康熙說:“索額圖是大清第一罪人。”


張生全精彩歷史


鰲拜和索額圖同為權臣,兩人都曾對康熙的帝位造成威脅,並先後被康熙問罪。但康熙說索額圖是大清第一罪人,而並不是說鰲拜是第一罪人,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鰲拜和索額圖的地位和功勞不同

鰲拜是蘇完部族長索爾果的孫子,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的侄子。

出身將門的他跟隨皇太極攻察哈爾部,徵朝鮮,屢建戰功。

在皮島之戰、松錦會戰、西充之戰中,更因戰功赫赫封爵,被稱為“滿洲第一勇士”。

在皇太極去世後,在皇位之爭中,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繼承皇位的呼聲很高。手握重兵的鰲拜對抗多爾袞,擁立皇太極之子福臨(順治帝)即位。在順治遺詔裡,他又是康熙四大顧命大臣之一。

他歷經皇太極、順治、康熙三個朝代,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

鰲拜的地位顯赫,連康熙也忌憚他。

索額圖是大學士索尼的第三子,是孝誠仁皇后的叔父。他憑藉皇親國戚的身份,服務於康熙王朝。

索額圖從侍衛做起,輔佐康熙計擒鰲拜,得到康熙的信任。後來在平三藩、簽訂《尼布楚條約》、從徵準噶爾等重大事件中運籌帷幄,發揮了重大作用,得到康熙的賞識,成為康熙手下重臣。

索額圖因參與皇太子之爭被問罪,除了《尼布楚條約》外,他的其它功勞都被悉數抹殺。

論資排輩,鰲拜把索額圖甩出好幾條街。康熙可以抹殺掉索額圖的功勞,卻抹不掉鰲拜在前二朝的功績。也鑑於此,康熙給鰲拜定罪也會慎之又慎。

二,鰲拜和索額圖的性質不同

鰲拜雖是三朝元老,但晚年卻專權驕縱。他權傾朝野,大肆排除異己。

鰲拜殘害朝中大臣,為所欲為,就連同為顧命大臣的蘇克薩哈也不放過。

鰲拜欺康熙年幼,在御前對康熙不敬重,康熙雖親政卻沒有話語權,這使得他和康熙的矛盾更加激化,也更堅定了康熙除掉他的決心。

功高蓋主,一直是皇家大忌,必除之以絕後患。鰲拜註定會成為炮灰,而他的所作所為正好成為誅殺他的藉口。

康熙經過周密的計劃,在康熙八年,鰲拜被康熙智擒,列罪30條,將其幽禁牢中。

鰲拜雖專橫跋扈,但卻沒有篡位之心。

以他的實力,分分鐘就能上位。他的手下也曾勸他篡位,他都沒有答應,他對大清還是忠心的。

他只是利用自己的資深和戰功,想要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尊寵和權利。

如果說鰲拜是想要權,而索額圖則是想要命。

康熙為防一家獨大,就同時重用納蘭明珠和索額圖,兩人互相制衡,時稱“明相”、“索相”。

索額圖是能臣,很有謀略,也立下不少功勞。但後期卻結黨營私,參與了皇太子之爭。

他是太子胤礽的外戚,自然是太子派。

本來勝算較大,但因政敵納蘭明珠老使絆,再加上康熙在位時間長,唯恐夜長夢多,在太子有病侍疾時,和太子密謀大計。他有意讓太子早日繼位,生出篡弒之心。

而康熙對他早有防範,先下手為強。

康熙四十二年,索額圖被康熙拘禁。

索額圖是康熙信任的重臣,是康熙一手提拔的,卻背信棄義,背叛了康熙,康熙對他的痛恨可想而知。

三,鰲拜和索額圖造成的影響不同,導致他們的結局不同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鰲拜事件發生在康熙王朝早期,正是朝臣大換血時,所以影響不大。

而康熙則是大贏家,從此真正親政,在位達六十一年之久。

康熙誅鰲拜詔:“妄稱顧命大臣,竊弄威權。”並列罪30條,判斬立決。

鰲拜沒有反抗,只是脫下衣服讓康熙看他身上的傷疤,希望康熙念他以往的功勞,不要牽連他的家人,而他也如願以償。

其實康熙對鰲拜是愧疚的,畢竟鰲拜的赫赫戰功擺在那,而且其並無謀反之心。但鰲拜必須誅,這是康熙立威的好時機。也因此,後來康熙為鰲拜平了反。

索額圖做為人臣,理應忠心為國,但他晚年卻參與皇太子之爭,為自己惹上禍端。

索額圖兩次告病辭朝,第一次得到康熙的讚賞,第二次讓康熙對其心生警惕。索額圖是太子胤礽的外戚,和太子往來甚密。在為太子侍疾時,被康熙拿到要謀反的證據。

康熙痛恨索額圖的背叛,就以""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將索額圖圈禁宗人府,後活活餓死。其子孫和黨羽也被牽連,或殺或流放。

後來太子又想為索額圖復仇,迫使康熙二次廢立太子,這讓康熙對索額圖更為痛恨。

皇太子之爭影響很大,不但讓朝局動盪,而且讓皇家兄弟失和,最終導致九子奪謫的事情發生。

索額圖觸碰了康熙的底線,說他是本朝第一罪人也不為過。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康熙說索額圖是大清第一罪人,而並非說鰲拜是第一罪人,雖然多少有失公允,但也足以說明索額圖罪狀之深。



索額圖是四大顧名大臣之首索尼的第三子。其二女兒是孝莊文皇后為康熙挑選的皇后,所以他和清皇室可謂淵源頗深。索額圖在輔佐康熙期間為康熙清除鰲拜集團立下大功,在康熙平定吳三桂統一全國立下功勳,因此在前期索額圖深得康熙信任。曾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要職。索額圖在朝之時和另外一個權臣明珠爭權奪利,互相招募黨羽,並且還是太子黨的頭目,一心想推胤礽早日登基。康熙四十年,皇帝巡視河南,皇太子隨行卻病倒在山東德州,康熙命索額圖前往侍奉,卻在這期間康熙發現索額圖密謀篡位的證據,於是將索額圖拘禁,康熙指責索額圖“結黨妄行,議論國事”。這樣的罪狀可以說動搖清朝的根基,是任何人都不能忍受的,而且是勾結自己的親生兒子。所以康熙說他是大清第一罪人,情緒上不為過。



再來說說鰲拜。鰲拜是清朝初期的權臣,為清朝的建立立下赫赫功勳,但是康熙年幼即位以後,鰲拜揹負先帝重託卻欺君擅權,文武各官,大都出自他的門下,最重要的是一切政事,都先私自議定然後施行。這無形中嚴重架空了康熙的地位。而且為人也驕橫跋扈,把年輕的皇帝當成傀儡,任由自己擺佈。後趁其不備,將他拘禁。康熙念他歷事三朝,資歷頗深,且徹查以後未發現其篡位的證據,免於死罪,最後死於禁所。


索額圖和鰲拜的兩人的罪責,不可謂不大,但是相比較而言,索額圖屬於陽奉陰違,所行之罪責動搖清朝根基,況且還是勾結自己的親兒子,站在康熙的角度說這樣的話,是能夠理解的。鰲拜是事情做在明面上,但內心沒有篡位謀反的想法,而且從處置鰲拜來說,也看的出來康熙對鰲拜已屬寬宏大量。


塵埃檔案館



康熙說索額圖是大清第一罪人,而不是說鰲拜是第一罪人,我覺得他們兩人罪的性質不一樣,其中有一個人比較關鍵,也就是皇太子胤礽。

索額圖是皇太子的母親孝誠仁皇后的叔叔,也就是皇太子的爺爺。孝誠仁皇后12歲時嫁給康熙,兩個非常恩愛,但不幸在生育胤礽時因難產而死,年僅22歲。康熙帝為緬懷愛妻在天之靈,遂決定立其遺孤為皇太子,對其最為重視與寵愛,從皇太子歷經兩立兩廢也可以看出。康熙對皇子間互相算計殘害極為痛恨,更不用說結黨謀權篡位。

而索額圖的所作所為剛好觸犯了康熙的大忌,康熙四十二年,將索額圖處死,除了與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外,索額圖的一生所參與的軍政大事全部予以否定。康熙帝曾說:"從前索額圖助伊(皇太子)潛謀大事,朕悉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今胤礽(皇太子)欲為索額圖復仇,結成黨羽。"並說"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說的就是,索額圖曾從旁挑唆太子篡奪皇位之事被發現而遭處死。《雍正王朝》中太子效仿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發動兵變,企圖逼宮,但是被康熙覺察,兵變失敗。太子再度被廢,關進宗人府。



再來看鰲拜,鰲拜是三朝元老,清軍入關之前,跟隨皇太極奪取皮島之戰、松錦之戰大捷,直升為護軍統領,;入關之後,又大戰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與張獻忠的大西農民軍,為大清一統中原,立下赫赫戰功,是當之無愧的清初開國功臣。

另外,鰲拜對皇太極與順治帝也是忠心耿耿,毫無二心。皇太極逝世後,出現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皇位,朝政動盪,形式嚴峻。這時手握重兵的鑲黃旗護軍統領鰲拜的站位,便十分關鍵。鰲拜一向對皇太極忠心不二,他自然擁立皇太極的嫡親血脈繼承大統。他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豪格為新帝。在討論繼承人選時,鰲拜與效忠皇太極的將領曾說:“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

鰲拜對豪格全面武力支持,多爾袞衡量利弊之下,做出讓步,提出由皇九子福臨繼位,這一折中方案為雙方所接受。

順治帝繼位之後,多爾袞為攝政王,權傾朝野,開始打擊政敵,鰲拜被三次論死。順治親政後,聞知鰲拜、索尼等人曾經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忠心耿耿,遂對鰲拜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

不過,晚年的鰲拜極為猖狂跋扈,之前共事的索尼、蘇克薩哈或病逝或被殺,鰲拜更加肆無忌憚,當時在康熙宮廷中的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說:"在康熙十五六歲時,四位攝政王中最有勢力的宰相(即鰲拜),把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權威,因此,任何人都沒有勇氣對他提出異議。"這說明此時的鰲拜對康熙的權威構成了嚴重威脅。

但鰲拜與索額圖的罪性質不一樣,康熙誅鰲拜詔:"妄稱顧命大臣,竊弄威權。"乾隆四十五年諭曰:"鰲拜當日自恃政柄在握,輒敢擅權骫法,邀結黨羽,殘害大臣,罪跡多端,難以枚舉。"說明,鰲拜只是竊弄威權,傷害了康熙的皇帝威嚴,而索額圖慫恿皇太子逼宮則是謀反的大罪。


蔡駿


康熙恨索額圖的原因沒別的,就是因為索額圖把康熙嘔心瀝血30年培養起來、本性十分仁孝的皇太子教唆引誘到了企圖弒父篡位的叛逆之路。更可怕的是,因為父子反目,導致其他皇阿哥費盡心機爭奪嫡位,把皇室的家醜展現在了世人面前,這是康熙深惡痛絕透頂的。

康熙8歲喪父、9歲喪母,親兄弟姐妹也沒幾個,雖然貴為皇子,卻沒有像普通的兒童一樣享受父母給予的恩愛。因此,康熙對待自己的子女是十分的疼愛,不希望自己的不幸在子女身上重演,這恐怕是自古以來每個合格的中國父母共同的觀念。

所以當皇子與朝臣發生矛盾時,康熙總是袒護皇子。當皇子與朝臣共同作奸犯科時,康熙更是用處罰大臣的方式盡力去維護皇子。

大阿哥在舅父、內閣大臣明珠的鼓動和支持下覬覦太子地位。而太子則靠著自己的姥爺、內閣大臣索額圖勢力與之對抗,這就為後來的九王奪嫡開了個頭。太子和大阿哥的儲位之爭,更多的是以索額圖和明珠為首的兩大朋黨之爭。以此為模式,朝臣也就各自物色皇子,作為自己爭權奪利的靠山和掩護。

為了抑制黨爭,更為了保護皇子們,康熙當機立斷摧毀了明珠一黨,目的是為了敲山震虎。但是索額圖卻自認自己勝出,更加變本加厲,居然生出了擁戴太子弒君篡逆的荒唐念頭。而太子原本被康熙調教的宅心仁厚、英明睿智的皇太子經歷與大阿哥的爭鬥後,被索額圖搞得冷血殘忍、昏聵糊塗,並且把其他皇子爭奪嫡位的野心全給勾起來了。但是由於朝局的錯綜複雜,康熙不能馬上廢掉太子,為了打擊這股潛在的叛亂力量,康熙決心嚴懲索額圖,給包括皇太子在內的眾皇子敲了一個警鐘。

從這個意義上說,索額圖作為康熙朝第一罪人,是一點也不冤枉。

鰲拜作為清王朝開國元勳,又是三朝老臣,到了康熙朝當上輔政大臣,可以說是位極人臣。不是耿耿忠心,絕不會獲這樣榮譽。因此,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鰲拜有弒君篡逆的心思。他只是作為一位位高功更高的武將免不了個性張揚、鋒芒外露的本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