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狐”隆美爾戰無不勝,為何偏偏敗給英國將軍蒙哥馬利?

孤單的飛11


主要還是意大利太不給力。

說到北非國家埃及與二戰的關係,大家會第一個想到著名的開羅會議,很少會提到阿拉曼(阿萊曼)。

阿拉曼位於埃及“正方形”國土的中部,北臨地中海,在首都開羅以西240公里,亞歷山大以西104公里。阿萊曼是個非常小的城鎮,規模在埃及排不上號。但就是這個“小不點”,卻發生了改變二戰走勢的重大戰役——阿拉曼戰役。

戰爭的起因並不複雜:1940年,德國在西歐戰場風捲殘雲,反法西斯同盟進行戰略收縮。德國的盟友、佔領埃塞俄比亞的意大利卻中發現“商機”。7月,意軍大舉進攻英國在非洲的地盤。英國打不過德國,對付意大利並不難。30萬意軍在10萬英軍面前成了臭豆腐,三拳兩腳就砸得稀巴爛。最讓意大利人氣沮的是,2萬軍意軍先鋒隊竟然被3千英軍暴打,全部被俘虜……

圖-隆美爾

“豬隊友”專拉德國後腿,希特勒氣得破口大罵。但為了德國利益,1941年2月,在兵力緊張的情況下,希特勒不得不派重兵南下非洲支援意軍。這支德國軍團的指揮官,名叫埃爾溫-隆美爾,外號沙漠之狐。

德國軍團橫掃歐洲,進入非洲後繼續各種橫掃。在利比亞,英軍成了德軍的活靶子,被掃的灰頭土臉。德軍狂飆東進,企圖拿下蘇伊士運河,斬斷盟軍水運通道。然後進入中東,獲得石油資源,以油養戰。但德軍殺到阿拉曼附近,被迫停了下來。很簡單,打地面,英軍不是德軍對手。但英國和美國的空軍和海軍實力強大,英美的飛機控制天上,海軍控制海上。德軍停下來後,英軍第8軍團在阿拉曼地區構建了長約40公里的防線。只要守住阿拉曼防線,蘇伊士運河無憂。

隆美爾是沒有本錢和擁有巨大殖民地的英國、擁有巨大戰略縱深的美國打對耗戰的,必須速戰速決。但盟軍物資充足,拼盡全力,守住了阿拉曼防線,隆美爾想攻佔亞歷山大的計劃失敗。

1942年7月,底氣明顯不足的隆美爾不再猶豫,再次主動進攻盟軍。由於準備不足,在阿拉穆一戰,德軍被半個主場的英軍痛擊,士氣大受打擊。最要命的是物資越來越少,吃飯都成了問題。隆美爾不停的發電報給希特勒要軍用物資,德軍主力被吸引在蘇聯戰場動彈不得,沒有多少閒餘物資支援非洲戰場。

英美的軍用物資則源源不斷運到非洲,士氣大振,慢慢縮小對德軍的戰略包圍圈。隆美爾沒有辦法,只能採用相當危險的一招——埋地雷。

表面上看,50萬顆反坦克地雷給盟軍的坦克進攻造成了巨大麻煩,這勢必會造成盟軍的巨大傷亡。但反過來講,不也是給德軍自己畫地為牢嗎?反而縛束了德軍反攻的手腳。

英軍主帥蒙哥馬利制定了輕足計劃。什麼意思呢?反坦克地雷專門對付笨重的坦克,但人在踩在地雷上是沒事的。蒙哥馬利派出工兵隊在地雷陣中開闢了一條寬約8米的坦克專用通道。

不過,輕足計劃效果不太好。德軍不會坐以待斃,炮火對準英軍第30軍團士兵狂轟亂炸,英軍進展緩慢。英軍決定用飛機轟炸德意聯軍,雙方的坦克則在炮火和塵土中進行混戰。戰役進行的非常慘烈,英軍在付出巨大傷亡後,佔領了基德尼山脊。隨後,盟軍的澳大利亞軍團攻克泰爾阿爾-艾薩的山頭。怎麼比喻呢?就像《三國演義》定軍山一戰,黃忠和法正佔領了對夏侯淵軍團致命的西山。

圖-蒙哥馬利

隆美爾從德國度假回來,才發現小山頭丟了,非常震驚,不惜兵力要奪回來。可盟軍武器先進,後勤保障好,頂住了德軍的狂攻。盟軍非常清楚:隆美爾能用的汽油不多了,最多還能堅持三天。

1942年11月4日,德軍鬥志幾近崩潰,隆美爾求援希特勒無果後,下令撤退。盟軍本來有信心全殲隆美爾軍團,只是一場意外的大雨,導致道路泥濘,盟軍坦克受阻泥地。這是老天不滅隆美爾,德軍輕裝逃出生天,但也有3萬人被俘,傷亡2萬,武器全都丟光。盟軍也付出了傷亡2.3萬人的巨大代價,但和保住蘇伊士運河相比,這個代價付出是值得的。更重要的是,德軍此後再無力在非洲發動大規模戰役,進入消極防禦階段。

隆美爾死於1944年10月14日,被希特勒逼著服毒自殺。而在此之前的1943年5月13日,在北非的德國、意大利軍團向盟軍投降。

如果德軍打贏阿拉曼戰役,德軍控制蘇伊士運河,對盟軍來說是災難性的。可以說,阿拉曼戰役的勝利,是二戰同盟國取得勝利的關鍵之一。雖然論知名度,阿拉曼戰役沒有列寧格勒保衛戰、諾曼底登陸、斯大林格勒戰役出名。


地圖帝


不是蒙哥馬利很變態,只怪丘吉爾對他是真愛。


現代戰爭,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打仗歷來靠的是錢糧,不是勳章和各種口頭嘉獎,然而歷史上有幾個領袖都是打嘴仗的。


最著名的,第一個蔣介石,自己四大家族吃香喝辣,卻動不動就讓兄弟們不成功便成仁,但是發槍炮子彈軍餉糧食的時候,就只養得起自己的嫡系。第二個是日本大本營,動不動就讓自己的將軍士兵玉碎報國,啥也不給。相比前兩個,希特勒要好一點,雖然給的少,但是各種宣傳造勢,口頭宣傳。


希特勒手下所有的將軍,都拿給他從裡到外包裝得像神,盟軍那些比起來就像村裡來的土鱉。

尤其是對隆美爾,希特勒是重點包裝的,因為作為草根出生的希特勒面對大本營裡一群世家出生的德國陸軍貴族軍人,實際上自己看起來就像個土鱉,所以他需要自己的人,聽話的人,而同樣不出生於軍人世家,而是出生於教師世家,沒有背景又聽話的隆美爾,是希特勒要樹立的典型。


所以隆美爾的任何一點點小成就,希特勒都要大大地誇獎,鼓勵,因為誇他就是誇自己,樹立他在軍中的威信,就是樹立自己在帝國的政治權威。其實相比之下,曼施坦因、倫德施泰德、古德里安等,每一個的戰略戰術理論基礎和實踐水平都不見得比隆美爾差。


就這樣,隆美爾坐火箭一樣被提拔到了擔起大任的這個位置,可是,mmd?可以盡義務了,但是權力呢?


將軍的權力自然就是軍隊,槍炮,後勤。


第一次阿拉曼戰役,盟軍投入150,000人,179輛坦克,1,000門以上火炮,1,500架以上飛機。

德軍很可憐96,000人,70輛坦克,不到500架飛機。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盟軍投入220,000人,1,100輛坦克,德軍投入116,000人,559輛坦克(220輛德國坦克和339輛意大利坦克)


基本上德軍對盟軍,一直就是1比2,1比3,甚至沒有制空權,制海權。


拳擊臺上,一個人對兩個人,一個人是拳頭,一個人是火藥槍,請問這個仗怎麼打?而且盟軍有源源不斷的補給,德軍這邊好東西全部在東線上,隆美爾找希特勒要三輛虎式坦克希特勒都要特批。




丘吉爾對蒙哥馬利同學是真愛,不但要給蒂芙尼,遊艇別墅都配齊,連保姆買菜都是用寶馬,而希特勒一直就和自己的真愛隆美爾之談愛情不談錢,然而只談愛情不談錢的交往是無恥的,所以也就不要怪“戰無不勝”的隆美爾被“蒙哥馬利”同學羞辱了。

隆美爾還算好,最後希特勒讓他死,他還真死了。而東線上的保盧斯同學就沒真麼真情了,受盡了希特勒的愛情傷害,直接就投降了......



HannibalLecter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隆美爾並非戰無不勝。他在1941年3月初從意屬的黎波里塔尼亞(現利比亞西北部)所發動的一系列進攻由英國人控制的意屬息蘭尼加(今利比亞東部)的戰役當中,以詭異的欺騙性戰術、大膽的快速迂迴前進幾乎快要征服了整個昔蘭尼加,也就獲得了“沙漠之狐”的稱號。但是卻在4月份時在東息蘭尼加北部沿地中海港口城市拖布魯克外圍因實力單薄遭遇挫折,遭到了守城的由萊斯利·莫西德中將指揮的澳大利亞第九師的頑強抵抗,同時又持續得到來自北岸港口的物資援助。無疑,這一良港對非洲軍團來說是十分有用的補給站。隆美爾只能被迫對該城圍而不攻,其後英國人兩次解圍行動均告失敗,但第三次英帝國軍隊(包括英國師、南非師、澳洲師、印度師和新西蘭師在內)代號為“十字軍行動”的大規模進攻中雖然在前期取得重大戰術勝利,卻最終因實力不濟從而放棄包圍拖布魯克和撤出了息蘭尼加。

隆美爾真正的高潮是在1942年的上大半年內發生的。當他因為得到了55輛由希特勒批准從歐洲經地中海域冒險調來的55輛4號中型坦克後立刻重演一年前的攻勢拿下了大半個息蘭尼加,近而又在5月26日開始的對東息蘭尼加之加查拉防線的慘烈戰役中拿下了包括拖布魯克在內的整個息蘭尼加地區,到六月中旬,大英帝國在北非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軍事失敗,埃及的蘇伊士運河變得岌岌可危,而該運河是溝通英國本土和英屬東方帝國印度的生命線,英屬印度為大英帝國最為重要的海外鄰土。因此,英國人將會不惜一切代價保衛蘇伊士運河,這樣帝國才能有足夠的物資供給來繼續把戰爭打下去。並且英國有個生產力無比強大的盟友--美國。因為一起偶然的空難,1942年8月,丘吉爾選擇了不太聽他話的敦刻爾克英雄蒙哥馬利繼任負責保衛蘇伊士運河的第八軍團司令。

而在軸心國方面,一方面因為種族意識形態的原因;蘇聯是納粹擴張理論中必須征服和奴役的對象。另一方面,德軍高層沒有對整體戰局進行籌劃的總參謀長;早在開戰以前,希特勒為了打壓軍方的權力早已架空了那個令人恐懼的德軍總參謀部。導致德軍高層各戰線負責人各自為政、互相溝通不暢。因而北非戰場的重要性被希特勒和德軍高層幾乎完全忽略。隆美爾在西部沙漠戰場面對的英帝國軍隊始終佔有兵力和物質上的巨大優勢,例如隆美爾所擁有的坦克在北非戰場上從未達到過600輛。只是在隆美爾的後勤補給線還沒有長到從西息蘭尼加一直延伸到到埃及西部、以及似乎取之不盡的美國物資大量進入北非戰場之時,隆美爾還可以憑藉非洲軍團良好的機動和各兵種戰術協調能力不斷擊敗英軍,但當加查拉獲勝之後;儘管德軍取得輝煌戰績,卻也損失巨大。如果這時予以隆美爾(按照他自己的估算)三到四個機械化師的話,也許在美國人決定性的大力介入之前,隆美爾真的有可能渡過蘇伊士運河,畢竟隆美爾的進攻一向精妙、靈活和快速。錯過擊敗西方的大好機會後,當美國人大力介入時,德軍卻要在歐陸西部用超過70個師的兵力去抵擋如潮的攻勢,即便這樣都還心有餘而力不足。

隆美爾的攻勢在拿下拖布魯克後就達到了頂點。其後向埃及的追擊行動中,原本在年初還有500多輛的坦克數量一度下降到僅有不到30輛德國坦克和少數不足道的意大利坦克。摩托化的卡車和兩千多噸的燃料竟然有百分之八十繳獲自英軍,這無疑增加了德軍後勤壓力,畢竟沒有可通用的德國卡車零件。此時,一地中海小島馬耳他的命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早在1941年初隆美爾到達北非之初,他就多次敦促意大利海軍和德國空軍聯手多下該島,這樣就可以以該島作為物資中轉站充實隆美爾的補給,然而,對意大利海軍的不信任、德國海軍大多力量在北大西洋攻擊英美的運輸線以及德空軍大多要去東線作戰的原因,進攻行動遲遲不來。

當1942年春德國南線空軍指揮官凱塞林制定了“大力神計劃”企圖奪取馬耳他島時,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又有了新的希望,但是,當1942年6月德軍在東線的夏季攻勢開始後,緊張的物資供給問題再次使對馬耳他的攻擊化為泡影。當拿下拖布魯克之後,實力大減的隆美爾想要以速度和奇襲的方式繼續向埃及進攻,以此來抵消數量的減少。這是隆美爾慣用的戰術手段,此前兩次對息蘭尼加的進攻證明了這一觀點的可行性,可當隆美爾自己的燃料、糧食和彈藥數量無法滿足大範圍快速機動時,惡果也是顯而易見的。此時的羅馬和柏林方面卻一反常態批准了隆美爾的進軍,這是一種好大喜功而又喪失理智的行為。最大的錯誤在於,為配合隆美爾的進攻,原本再度重啟的“大力神計劃”中的有限空軍力量卻直接用於密接支援隆美爾。至此,“大力神計劃”已正式胎死腹中。隆美爾原本寄於厚望的拖布魯克港也在英國強大的地中海海空力量威脅下無法發揮作用,因為意大利海軍根本不敢冒險到離其本土這麼遠的地方進行作業,物資只能從西息蘭尼加的班加西港穿越兩千多公里的沙漠(海岸公路始終受到英國空軍的空襲)補充至隆美爾距亞歷山大港僅60英里的前線,而在中途,輪式運輸卡車還要消耗不少本來就不是特別多的燃料。而燃料問題,最終成為德軍的致命弱點,它無法使德軍做出賴以制勝的高速機動

自十字軍行動以來,每場戰役打響時英國第八軍團的坦克數量從來也沒有少於過700輛,在我們大家都熟悉的第二次阿拉曼戰役期間,蒙哥馬利的坦克和炮兵數量甚至達到了隆美爾的20倍。因此,只要有堅定的進攻意志和富有彈性的主力來回轉移到不斷變動的關鍵地點,第二次阿拉曼戰役英軍取得成功就是必然的。前述的兩點,又恰是蒙哥馬利的特點。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德軍高層在希特勒使其互相制衡、沒有統一領導戰局的情況下,由於各部門溝通不暢,導致納粹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在整個戰局中發揮的作用超越了理性的軍事戰略;因而沒有人意識到擊敗西方國家的唯一途徑就是在北非獲得決定性的勝利,哪怕它將會影響對蘇聯的攻勢。其實,蘇聯後來在戰爭中的優勢根盟軍在北非獲得勝利後對西線的反攻也有很大的關係。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意大利方面的懈怠和隆美爾的好大喜功導致德軍在阿拉曼防線力量用盡。最終才給了英國人進行決定性反攻的機會。

下圖左一、左二為隆美爾的兩張著名照片,右一和左下腳為“捕捉沙漠之狐的獵手”蒙哥馬利






王鉑清超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首先說隆美爾在阿拉曼戰役之前“戰無不勝”的朋友們,1941年4月至11月託卜魯克圍城戰請了解一下。1941年正是隆美爾在北非戰場上締造“沙漠之狐”神話的時期,然而,在所謂“戰無不勝”的神話背後,隆美爾在託卜魯克城下卻結結實實地吃了敗仗。這座港口要塞從1941年4月開始就被軸心國軍隊包圍,但是以澳大利亞第9師為中堅的守軍憑藉海上補給,頑強抵抗了241天,令12000名軸心國官兵埋骨黃沙。

1941年11月堅守在託卜魯克的英軍機槍組。託卜魯克圍城戰至少說明隆美爾並不擅長打攻堅戰。


儘管隆美爾以靈活狡黠的戰術在託卜魯克外圍連續挫敗了英軍的兩次解圍行動,但他始終未能啃下這座堅城,加上補給不續,在1941年11月英軍發起“十字軍”行動後,隆美爾被迫解除對託卜魯克的包圍,一路撤退,幾乎把1941年打下的地盤丟了個乾淨,試問這還不算失敗嗎?所以,對於隆美爾來說(實際上對於歷史上絕大多數軍事統帥也是如此)根本就不存在什麼“戰無不勝”,只不過隆美爾在北非戰場取得的勝利太漂亮,就算逃跑也是那麼帥,加上這隻狐狸在1942年神速地滿血復活,一路捲土重來,在1942年5月的加扎拉戰役中以大膽精妙的迂迴行動成功奪取了託卜魯克,把元帥權杖賺到了手,所以他在1941年蒙受的失敗也自然而然地被勝利光環所掩蓋了。

1942年11月,阿拉曼戰役時,一位英軍士兵向兩名德軍戰俘打出V字手勢。其實蒙哥馬利的勝利並非因為他比隆美爾更高明,而是擁有更充足的力量且在對手體力最弱的時候發起進攻。


至於隆美爾敗給蒙哥馬利,正如狐狸自己認為的,他並不是敗在蒙哥馬利手下,而是敗給了自己的後勤。在1942年10月阿拉曼戰役打響之前,隆美爾的非洲軍已經鏖戰了大半年,在抵達埃及邊境時早已是強弩之末,加上遠離後方基地,補給困難,所以已經失去了進攻的銳氣,就算防禦也是勉強支撐。另一方面,蒙哥馬利卻是兵精糧足,後援不斷,在兵力火力上幾乎都有兩倍於隆美爾的優勢(英軍兵力19.5萬人,坦克1029輛,火炮900門,德軍兵力11.6萬人,坦克547輛,火炮550門,其中大部分還是戰鬥力打折扣的意大利部隊),加上蒙哥馬利打仗以縝密著稱,進攻準備十分充分,以優勢兵力攻打隆美爾的疲憊之師,而且還是趁隆美爾返回歐洲看病的機會發起進攻,所以蒙哥馬利的勝算是很大的。說白了,隆美爾在阿拉曼的失敗與1941年的失敗其實差不多,都是在猛衝之後精疲力盡,遭到對手的強力反擊,敗逃而返罷了。假如隆美爾擁有和蒙哥馬利一樣的兵力和補給,估計就是英國人被推進紅海喂鯊魚了。


崎峻戰史


隆美爾早晚要失敗的,區別只是敗給哪個人而已。

德國對非洲的供應線非常脆弱。意大利沒有地中海控制權。德國繼英吉利海峽之後,又一次敗給了大海。

隆美爾只知道要人員和物資補給,卻不關心如何達到目的。他要兩個郡的物資,總參謀部只能給幾個師的。

阿拉曼戰役時,德軍只有四個師:90步兵師、164步兵師、15裝甲師、21裝甲師。英國有三個軍,10個師,其中三個裝甲師——第一、第十、第七裝甲師。意大利三個軍10個師幾乎沒有任何作用,即使有兩個裝甲師。


天明遙遙山海關


除了意大利這個盟友拖了後腿,實際上雙方實力懸殊太大是主要原因。希特勒並沒有給隆美爾太多兵力,隆美爾率領的軍隊,補給上首先要依賴海運,也沒有自己的基地,數量更是隻有對手的幾分之一。

隆美爾的對手是法國,英國,美國聯軍,尤其是美國的巴頓將軍。在戰爭早期,隆美爾以閃電之勢,不但重創蒙哥馬利集團,而且又一下子就把巴頓的第二集團軍打殘了。可是人家巴頓有及時的補給,美國大後方立即用運兵船給巴頓補充了3萬士兵,巴頓得以重建第二集團軍。而反觀隆美爾,就是這麼一點兵力,人死一個少一個,坦克毀一臺少一臺,在當地補充嗎,不可能。

雖然隆美爾最後在非洲失敗了,但那個不是他的過失,而是實力差的太遠了。隆美爾已經創造了奇蹟,但隆美爾不是神,也沒有外星人科技,不可能以區區兵力打敗比自己強大七八倍的敵人。如果要比較,可以把隆美爾比喻為當年北伐的諸葛亮,對手則是強大的整個曹魏。諸葛亮再有本事,也吞不下國力強盛的曹魏。

所以說,巴頓也好,蒙哥馬利也好,只要指揮軍隊不太離譜,穩紮穩打,依靠自身兵力,就是硬耗,也能堅持到最後的勝利。要知道,在阿拉曼,蒙哥馬利可是指揮著16個英聯邦國家的軍隊,兵力是隆美爾的5倍,光是大炮就擁有6000多門,火力碾壓隆美爾的軍隊。

儘管隆美爾最終失敗,但他確實創造了偉大的戰場奇蹟。之前,墨索里尼的軍隊在利比亞進攻埃及的時候,被英軍重創,為了挽回危局,希特勒只給了隆美爾少的可憐的兵力,讓他去支援意大利軍隊。在外人看來,這就是去送死的。

隆美爾沒有拒絕。1941年2月14日,隆美爾在黎波里登陸。隆美爾發出誓言,“如果給養和制空權沒有問題,我將拿下昔蘭尼加,控制蘇伊士運河。”他的計劃遭遇了上下一致的反對,因為這將意味著在沒有飛機的保護下,德軍將以微弱的兵力在氣候惡劣的大沙漠裡面長途奔襲2896公里。可是,隆美爾做到了,他只用了兩個月,就打進了埃及,幾乎真的要控制了蘇伊士運河,而且擊潰了數倍於己的英聯邦聯軍,然後迅速突圍,甚至很快在突尼斯把巴頓的第二集團軍完全擊潰。當巴頓重組軍隊之後,隆美爾又突然閃電般撤出了非洲。


懷疑探索者


那一句老話怎麼講來著,人不要臉,天下無敵。蒙哥馬利幾乎就是這麼幹了。

本來在北非戰場上面雙方就是騎士一般的對決,你出一劍,我出一劍,結果隆美爾確實比其他人要強,因此每次出劍可以說是出其不意,所以說,即便北非兵團相比較於英國軍團人數,裝備上面都佔據劣勢,但是隆美爾卻憑藉著出其不意的指揮和戰略包抄贏得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使得整個一場北非戰役成了一場比賽奔跑的大賽,沿著非洲在地中海的海岸線。德國人和英國人來回不斷的奔跑。

就在這個時候,英國首相丘吉爾也意識到北非的戰局必須得快速解決,所以派出老成持重的蒙哥馬利。

蒙哥馬利對付隆美爾的手段,有一些李牧當時對付匈奴人的手段,李牧當時對付匈奴人知道人家沒糧食,知道對方沒有資源補充,所以告訴自己手底下士兵對面來進攻的時候不準給我出戰,我給你們殺牛殺羊犒勞你們,但是你們必須給我守號城池不要出任何事情,等到對方退了,然後我再率領軍隊出去打人,就這麼不要臉的戰術。

蒙哥馬利對付隆美爾也是一樣的手段,士兵的衛生必須要搞好士兵的補給,必須要跟上去是冰手的裝備必須要更新換代,不準給我缺斤少兩。總之把精神給我養好了,把身體給我養好了,把裝備給我擦亮了,然後就地防守,無論隆美爾怎麼挑釁都不準給我出戰,等到隆美爾心煩意亂,然後手底下補給都不夠的時候,蒙哥馬利掐準了他進攻的時間,擺好口袋陣,就等你進來。

你說這是不是最不要臉的戰術,純粹就是評價的人數和資源上的優勢就是耗死你,而且。前蘇聯朱可夫好歹也是在劣勢的情況之下組織防守,在優勢的時候組織進攻,蒙哥馬利是無論優勢還是劣勢都不準給我打架,全部都給我在老家待著!

隆美爾是氣的沒辦法,我見過不要臉皮的我沒見過像你這麼不要臉皮的!蒙哥馬利在自己老家吃著罐頭,吃著蔬菜,上著自己特意建造的廁所,老子就在家裡待著了,你有種來咬我呀!就算是丘吉爾過去勸他出戰,(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他也不幹。

最後活活的將隆美爾的北非軍團肥的拖瘦了,瘦的拖垮了,垮的已經倒在地上起不來了。

從道理上來講,之前英國的失敗很大一部分都得歸罪於英國指揮部無能和英國首相丘吉爾的隨意干擾,優勢兵力,掌握著優勢的資源,佔據天時地利。王老吉最後被人隆美爾像趕羊一樣趕來趕去,最後沒得辦法,只能夠互相之間吹噓說隆美爾沙漠之狐!誰能打得過他!蒙哥馬利站出來說,我來,打敗他很難嗎?蒙哥馬利就差蹦出一句粗口了,就你們這幫傻子把他給養的這麼肥。

然後,英國一幫政客又開始不要臉皮的吹蒙哥馬利沙漠之鼠專門治沙漠之狐的,厲害!


漩渦鳴人yy


1941年初,在德意聯軍的攻勢下,英軍開始從利比亞敗退。翌年6月,英軍已退至埃及的最後一道防線——亞歷山大以西100公里處的阿拉曼地域。面對英軍在北非的失利,丘吉爾首相任命蒙哥馬利將軍第8集團軍司令。

先說一下雙方的真實的軍事實力對比——德意非洲軍團(司令隆美爾)擁有4個德國師、8個意大利師,其中包括4個裝甲師和2個摩托化師;裝備坦克489輛,火炮1219門,飛機675架。總計約10萬人(其中德軍5萬人)。 英軍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轄3個軍(第10軍、第13軍和第30軍),共11個師又5個獨立旅,其中包括4個裝甲師和2個裝甲旅;裝備坦克1200輛、火炮2311門、飛機750架,總兵力達20萬人。

下面列舉隆美爾敗給蒙哥馬利的原因:

一、作戰狀態:首先,德意聯軍一路打到阿拉曼地區,軍隊早已精疲力竭。而英軍卻在美國的支持下,不斷補充軍事力量。作戰計劃周密,士兵們也是精力充沛,雙方的作戰狀態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二、後勤保障與支援方面:阿拉曼戰役爆發時,德軍正在斯大林格勒與蘇聯士兵作戰,德軍的主要戰場在東線蘇境內。而且幾乎所有戰略資源都傾向了東線的德軍,隆美爾孤立無援。此外,由於盟軍完全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及制海權,德軍補給異常困難,軍隊已然無法支撐太久。

反觀英軍,不僅不用支援蘇聯,不管食物、燃油、還是藥物都是應有盡有,補給十分充足,完全可以放手一搏。

三、在軍事裝備方面,德意聯軍只剩下550輛坦克,並且大部分是意大利老式坦克,與英軍的美國坦克相比,不管是火力,還是性能都相差甚遠。至於空中支援方面,更是少之又少,因缺乏空中掩護,在英軍空軍的襲擊下德軍大部分坦克被擊毀,有生力量只剩下三分之一。

四、雙方將領:隆美爾在認識到被動的情況下,缺乏準確的決斷力,隆美爾的性格缺點還是一目瞭然的。他總是把中間突破的戰術看得高於一切。而蒙哥馬利在此戰役前的聲望,還不能與之相提並論,戰術思想也讓隆美爾不能摸透。

五、情報戰:最重要的是,英軍早已破解德軍密碼,這是一場“單方面透明”的戰爭,畢竟以蒙哥馬利“穩妥”的個性,如果不掌握準確的德軍情報,一定會執行英軍的“防守不反擊”戰術。

六、作戰過程中越級指揮的錯誤:德指揮部向隆美爾發出了“只許戰不許退”的命令。1942年11月,隆美爾早已明白自己毫無勝算,想下達撤退命令,但迫於壓力只得硬著頭皮繼續作戰,結果英軍在南部突破意軍防禦,使德意軍濱海部隊面臨被包圍的威脅。如果當時及時抽身而退,保留戰鬥力,這場戰役還不會以失敗告終。客觀地說,這個失敗的賬應當一大半算在德高層的頭上。


歷史名媛


“先大陸後海洋”思維,導致德非洲軍團戰敗

馬耳他島,位於西西里島南方80公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德意軍隊在北非進退的關鍵,初到北非的隆美爾,認為馬耳他島必須被攻下,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一計劃一直沒有實施。

1941年下半年起,德意軍方領導人為了北非戰事,不得不開始考慮馬耳他島的問題,並開始對該島進行封鎖。

1942年3月,大力神計劃出爐,英軍認為馬耳他島是無法防禦了,丟失只是時間問題,就忙不迭地把艦隊從馬耳他島撤出,此時馬耳他島的處境已遭透了。

但此時,一向力主征服馬耳他島的隆美爾將軍,已開始焦躁不安了,想發動對尼羅河流域的攻勢,擔心英軍會迅速增援,致使他的攻勢成為泡影。

認為攻打馬耳他島的登陸戰,會分散軸心國駐在昔蘭尼加的飛機,請求改為進攻埃及,而推遲對馬耳他島的登陸作戰。

儘管意大利海軍總部,都公開表示反對,但希特勒支持隆美爾的方案,最後,意大利最高統帥部接受了隆美爾的建議。

隆美爾認為只要把非洲的前線推進到蘇伊士,則英軍便會放棄馬耳他島,那時已起不了什麼作用了。

但英軍卻已超常的努力來補給馬耳他島,5月26日,隆美爾開始發動攻勢,威脅挺進尼羅河流域時,也沒使英軍動搖過,知道馬耳他島一旦丟失,就意味著在地中海打了敗仗。

再則,英軍已著手準備未來登陸阿爾及利亞和沿著北非海岸發動攻勢,馬耳他島將發揮戰略據點作用,因此對英軍來說,保持對馬耳他島的控制,是生死攸關的問題,因此竭盡全力實現對馬耳他島的各類戰備物資補給。

隨著德國航空兵大批調離,美國的第一批空軍部隊抵達地中海,盟國開始重新掌握地中海的制空權,以至於等到6月底,一切想把馬耳他島擊沉的計劃都以化為泡影。

可以說地中海戰場的轉折點在4月27日就已經發生了,隆美爾在阿拉曼的失利,只不過是沒有打下馬耳他島的一個直接表現,盟軍在地中海的勝利,毫無疑問是以馬耳他島作為主要依託。

當隆美爾打下託布魯克,應按戰前的計劃停止攻擊,就地準備防禦,以便德意軍隊奪取馬耳他島,但卻一意孤行,10天內挺進500公里,到阿拉曼時,德軍已嚴重減員,且官兵的體力消耗已達到極點。

另外,由於沒有拿下馬耳他島,使得德軍的補給十分艱難,空軍也難以實施強有力的空中掩護,使得德軍在北非戰場上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是隆美爾在北非戰場上失敗的重要原因。

此時,德軍統帥部的目光,都盯在東線蘇聯戰場上,軍界高層都在做征服蘇聯的美夢,無暇顧及北非的隆美爾,隆美爾又是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高級將領,所以就算統帥部讓其停手,他也不一定會執行。

綜上,由於德軍統帥部“先大陸,後海洋”的戰略思維,不攻取馬耳他島,從而埋下了隆美爾北非軍團最終戰敗的命運,屬於德軍在戰略上重大失誤所導致。

地中海上的制空和制海權,都被盟軍所掌控,導致隆美爾得不到兵員和物資的補給,這仗就打不下去了,不是蒙哥馬利有什麼天才的指揮能力。

北非地形開闊,幾乎無險可守,只是有限進攻,無法改變局勢,如果不把英軍徹底打垮,德意軸心國一樣支持不住。

如果意大利能獨立支撐戰局的話,根本就用不著隆哥來北非,意大利海空軍無力給北非軍團提供有效的補給,所以隆美爾戰敗也有意大利這個豬隊友所拖累的原因。

另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雙方兵力和裝備太過懸珠,在北非戰場,隆美爾一直以來都是以少勝多,兵力上從來都是遠少於英軍。

阿拉曼戰役前,英國增強了非洲第8集團軍的補給,以及空中支援,且擊沉了一艘給隆美爾送燃油的油船,而隆美爾經過長時間苦戰,補給不足,燃油短缺,不能充分發揮部隊機動性與戰鬥力。

隆美爾只有7萬作戰部隊,而蒙哥馬利卻有23萬兵力;隆美爾只有550輛坦克,其中有300輛是意大利不堪一擊的薄皮坦克;蒙哥馬利則有1450輛,且有500多輛都是美製新型謝爾曼坦克,就連德國88毫米高炮都打不穿裝甲,導致隆美爾無力對付。

另外,隆美爾只有不到350架飛機,蒙哥馬利則有1500架之多,所有這些,都幾乎註定了這場戰役的勝負。

當時,德國正在全力攻打蘇聯,真的無暇顧及隆美爾,而北非卻是當時英國乃至美國陸軍的唯一戰場,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而盟軍指揮官又都懼怕隆美爾,所以不惜投入了大量兵力,空中包括地面的主戰裝備,都超過了隆美爾的非洲軍團,所以隆美爾縱有天才的指揮才能,德國非洲軍團的失敗也是遲早的事。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應該這麼說,只要有腦子的將軍都會在阿拉曼戰役裡擊敗隆美爾。原因很簡單就兩個字“後勤”!

為啥要這樣說呢。因為爆發阿拉曼戰役的時候,非洲軍團唯一的後勤港口在千里之外的突尼斯,而此時他都在埃及境內了。由於在英國地中海艦隊奇襲塔蘭託以後,意呆海軍喪失了在地中海的制海權,而當時非洲軍團的後勤補給很大程度都要靠“海運”。所以很多後勤物資都沉到海里了。即便運上了岸,可又面臨後勤路線長,道路條件差的問題。致使運到前線的補給灰常少!部隊得不到充足的補充。

為啥說只要稍微有腦子就能打得贏呢?因為此時的英軍不光有數倍於非洲軍團的兵力,而且能得到大量補給,戰鬥力高。所以即便不是蒙哥馬利,英國也會大概率在阿拉曼戰役取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