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幾萬北伐軍能打倒北洋軍閥?

來不及說再見


在整個北伐戰爭當中,起到決定作用的,除了來自廣東的十萬北伐軍,還有馮玉祥等人。正是馮玉祥的40萬國民軍在北方牽制和重創了奉系軍閥張作霖和直係軍閥吳佩孚,才有了北伐軍在南方的順利進軍。

當時,蘇聯不僅僅援助了北伐軍,也大力援助了馮玉祥。蘇聯一共援助馮玉祥3000多萬金盧布武器裝備,在1925年-1926年,蘇聯運來了近6萬支步槍,60門山野炮,6000萬發子彈,還有機槍迫擊炮,馬刀手榴彈,甚至還有火焰噴射器和飛機。

不僅僅是馮玉祥,蘇聯的援助武器也大量進入北伐軍,北伐軍在武器和資金上已經不次於北洋軍閥。在兵力上,馮玉祥,還有北伐軍實際兵力也不差於北洋軍閥的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

馮玉祥國民軍全面進攻湖北,察哈爾,綏遠和河南北洋軍閥,與北伐軍在鄭州會師,在第2次蘭封戰役重創直魯聯軍主力。在1926年初,國民軍在山西北部,南口,陝西,甘肅,河南戰場牽制了北洋軍閥主力連番大戰,為北伐軍在南方,乘虛佔領浙江,江西等地創造了戰機。很快,閻錫山宣佈加入北伐軍進攻河北北洋軍閥,閻錫山大將傅作義以1萬人在涿州大戰5萬東北軍近半年。

到1928年,奉系軍閥主力大舉反撲,一直衝進河南。正是國民軍在最終在河南打敗張作霖,一路追擊第一個衝進北京城,張作霖倉皇逃跑,在路上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北伐戰爭的成功,是多方合作的成功。實際上戰爭爆發時,馮玉祥等人的國民軍兵力比廣東北伐軍要多幾倍。


深度軍事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北伐軍的主要構成,差不多就明白了為什麼打倒北洋軍閥了

第一軍:主力軍是黃埔軍校生,軍長何應欽。黃埔一期生已擔起這支軍隊的大梁,有不少人升任到營長連長一級。這支軍隊的中基層幹部來自全國各地,都是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有戰鬥力的四有青年,黃埔就是他們共同的標籤,統一就是他們共同的夢想。

第二軍:軍長譚延闓,主力軍是湘軍構成。在歷次戰爭中屢戰屢敗 ,在北伐中基本上就是湊數的。


第三軍:主力軍是滇軍,軍長朱培德,畢業於雲南講武學堂,和朱德並稱二朱。這是從血與火的內戰中崛起的隊伍,作戰能力中游。

第四軍:主力軍是廣東軍人,軍長是廣西人李濟深。廣東是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軍隊中國的中高級將領多是中國著名軍校保定軍校畢業生,士兵久經戰場考驗,以廣東人為主。在北伐中立上不世戰功,被稱為鐵四軍。

第五軍:主力軍是幫派人士,軍長是李福林。早年孫中山為了推動革命發展,結交不少反清復明的黑社會頭目,讓他們加入革命軍。這支軍隊戰鬥力一般,打架可以,打仗不行。

第六軍:主力軍是湖南兵,軍長程潛。這支軍隊作戰還可以,但是裝備太差,作戰能力中游。

第七軍:主力軍是廣西兵,也就是桂系,軍長李宗仁。這支軍隊是廣西內戰中崛起的隊伍,曾打遍周邊無敵手。在北伐中立下大功,被稱為鋼七軍。

從以上就可以看出,北伐軍大約有七個軍8萬人,最能打的約有3萬多人,也就是第一軍、第四軍和第七軍。這三支軍隊的軍官素質和思想文化水平都很高,士兵的訓練和裝備都比較先進。



接下來,我們來看下北伐軍的對手。

吳佩孚,佔據了湖南湖北河南,總兵力約有20萬人。孫傳芳佔據長江流域幾個省,號稱五省聯軍司令,總兵力約有20萬人。張作霖佔領東三省,總兵力約有30萬。

這三支北洋系的人馬總數70萬,精銳部隊加在一起約20萬人。如果加在一起和北伐軍打,那肯定是佔優勢的。

但是北洋系走到今天,已是第三代的北洋將領了,以親情為紐帶的北洋組織模式早就過時了失效了。換言之,這些軍隊之間派系複雜,相互之間還經常爆發衝突,團結上出了問題,協同性就比較差。因此經常出現“友軍危急,我軍不動”的情況,這就是北伐軍取勝的外部因素之一。

和北伐軍對比,我們就會明白,北伐軍的主力都是革命軍人,又有蘇聯的先進武器加持,主要幹部都是願意為國犧牲的青年,作戰英勇程度是遠超過北洋軍閥的。北洋軍閥的軍隊是職業軍人,來當兵不是來送死的,是來升官發財的,至少也是為了吃飯問題來的,戰鬥力就相當一般了。

三軍相逢勇者勝,這就是北伐軍能擊敗北洋軍閥的關鍵原因所在。



北伐戰爭是按蔣介石的作戰方案操作的,先滅吳佩孚,拿下湖南湖北,再向東消滅孫傳芳,拿下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後向北消滅奉系張作霖。

1926年5月底,第四軍和第七軍就開進了湖南。這時北伐軍中又多了一個小弟第八軍,軍長是湖南軍閥唐生智,人稱和尚將軍,戰鬥力可想而知。到了7月,就攻下了長沙。蔣介石在長沙檢閱了北伐官兵,慶祝北伐首戰勝利。



等吳佩孚剛剛反應過來 的時候,湖南全境已落入北伐軍的手中了。他馬上派出重兵守湖北的門戶咸寧。咸寧的要地在於汀泗橋和賀勝橋。

這兩處是要地,自然多山多水。吳佩孚雖然人多,但侷限於地形,無法全面展開,這就是他的不利之處,第四軍被稱為鐵軍,就不是吹出來的,戰鬥力那是絕對的強悍。強攻之下,必有大勝,五天之內連失兩橋。

北伐軍直抵武昌城下,這是吳佩孚最後的地盤了。他激勵全軍拼死一戰,置之於死地而後生,第四軍傷亡慘重。從9月開始,蔣介石下令十月圍城。城裡那麼多人,每天都要吃很多糧食,看你們能堅持多久。

10月10日,第四軍在內應的幫助下,攻入武昌城。在此之前,吳佩孚已退向河南,他的主力被消滅,代表他大勢已去。



孫傳芳沒有想到吳佩孚會輸的這麼徹底這麼快,他本來的算盤是讓北伐軍和吳佩孚打的兩敗俱傷時,自己也來再收拾殘局,一舉統一全國。

現在友軍被滅,孫傳芳就只有獨自面對北伐軍了。

早到9月,第六軍程潛部和第一軍的一部就殺入了江西,並且進軍順利,拿下了南昌。但隨後就被孫傳芳的主力給打了出來,蔣介石就親臨江西坐鎮指揮,處死了幾個逃跑的軍官。

這時第七軍揚威的時候到了,11月底,孫傳芳的主力軍15萬人差不多全部報銷了。北伐軍開始逼近南京。同時何應欽指揮廣東的留守部隊殺入福建,直逼浙江和上海。

北伐形勢一片大好,北伐的兩面派馮玉祥和閻錫山同志看到北洋軍大勢已去,就順應潮流加入國民革命軍序列。

從這時起,北伐軍的總兵力已對北洋軍閥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北伐的勝利就已經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雖然接下來國民黨發動了412和715軍事政變,內部也分裂成了武漢南京和廣州三個政府,但稍稍休整後,在之後的戰鬥中,第七軍還是發揮了巨大的戰鬥力,打垮了孫傳芳的軍隊,被稱為鋼七軍,從此揚名國內。



1928年1月,此前被李宗仁逼迫下臺的蔣介石復職,隨後就開始準備二次北伐,矛頭直指佔領河南的張作霖集團。

首先是1928年5月1日,北伐軍打敗張宗昌,殺入濟南。雖然碰上日軍的阻攔,但北伐軍繞道向北,直指北京。

6月初,北伐軍殺入北京城,蔣介石在放置在西山碧雲寺的孫中山的遺體前宣誓,北伐成功。隨後把孫中山的遺體運回南京,埋葬在了中山陵。北京改名為北平,國民政府定都南京。

6月3日,張作霖在撤退回奉天的路上被日本人炸死,張學良接班。面對日本人威逼利誘,張學良表示國難家仇,不共戴天。在南京政府的支持下,宣佈東三省迴歸國民政府領導,改旗易幟,中國宣告統一。

從此,北洋軍閥時代結束,中國正式進入國民政府時期。


新知傳習閣


“我軍切不要像張勳的軍隊,他與段祺瑞打仗,打了三百多萬發子彈,才打死了二十八個人!”

這是陳毅同志在某次報告裡的訓話。

實際上,陳老說的已經算頂客氣了,張勳和段祺瑞的這場戰鬥:一共浪費了5000萬發子彈,但總共只打死了34個人,其中還包含一個被飛機炸死的太監。

根據《申報》記載,討逆軍與張勳的戰鬥裡:因傷死亡者共計男女三十四名,因傷致殘者男女三名,輕傷者男女共計七十六名,被流彈砸毀房屋共計一百二十九家。

從這些數據來看,北洋軍的戰鬥力真真菜到家了。它甚至讓無數人疑惑:北洋軍閥混戰那麼多年,都是怎麼打的?難道真的只是菜雞互啄?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裡,打仗必然是要見血的,輸了的一方必定是要有人頭落地的。

就在北洋政府成立之前,歐洲那邊剛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底死了多少人就不用說了吧?

同樣都是拿槍打仗的,十幾萬人的規模,就死了34個人,這是被子彈砸死了嗎?

更神奇的是,張勳等戰敗的人打了敗仗之後,並沒有被討逆軍追殺,而是跑到天津做生意去了。北平離天津也就幾十公里,討逆軍竟然不追殺他!這是打仗呢,還是過家家呢?

北洋老臣朱啟鈐有句話說的非常好:中國內戰大抵靠武器、銀元、主義,而銀元不如武器,武器不如主義。而我北洋軍卻只有武器,與擁有武器、主義之北伐軍相比,當然是抵擋不過。

這句話算是說到點子上了,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憑著時局和運氣,坐上了頭把交椅,可是他們根本不知道以後該幹什麼。為了一個總統位,竟爭了十幾年,盡窩裡鬥了。

從甲午戰爭到庚子戰爭,他們捱了那麼多次打,卻一點兒記性都不長,真真愁死人了。

同時期作為北洋軍閥對手的北伐軍,卻在這種時候慢慢壯大起來。

國共合作時期的北伐軍,絕對與我國曆史上任何一支部隊都不一樣。他們不僅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更知道這樣做會有什麼結果。也就是說,他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理想,都有一個清晰的未來。

展翅的雄鷹和無頭蒼蠅誰能飛得更高更遠、笑到最後,可想而知。

那麼,北伐軍為何會做到人人都有理想呢?說到底,還是在主義,也就是腦子上。

孫中山建立黃埔軍校之後,通過國共合作,為自己帶來全新的理念,也就是朱啟鈐所說的主義。在軍校速成班的指引下,這種理念被進一步推廣開,成為先進的戰略指導思想。

如此一來,所有經過新式軍校加工過的人,迅速轉變成了現代化部隊的領頭人。而對面的北洋軍閥,則仍舊沉浸在“過家家”似的鬧劇中。

雖然同為黃皮膚的中國人,兩支軍隊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戰鬥力。

當這樣一支現代化部隊挺近北方時,所過之處自然是土崩瓦解。

當然了,把所有的過失甩鍋給理想是不合適的,封建社會畢竟也有能打的部隊嘛,甲午戰爭的北洋艦隊就非常有血性!

北洋軍閥內部各種裙帶關係、林立派系,使得其內部分裂嚴重;經過多年的混戰,北洋軍閥更是內耗嚴重。吳佩孚時期的北洋政府,面對北伐軍幾萬人的部隊,竟然組織不了幾次完整的阻擊。讓人感到可笑的是,那麼多稱兄道弟的地方軍閥,竟然沒一個人幫他。

最重要的是,北洋軍閥已經徹底失去了民心。以至於北伐軍所過,沿途百姓不是簞食壺漿、便是通風報信,更有甚者,很多士兵打著打著直接倒戈了。軍心民心渙散成這樣,這仗還能打嗎?

拋開以上所有原因,北洋軍閥還有一個吃虧的地方,那就是西方列強的武器禁運。說白了就是勸架的拉偏手,只禁運北洋軍閥,卻不管蘇聯向北伐軍瘋狂送武器彈藥。

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又沒有先進思想當指揮,北洋軍閥沒有團滅就算不錯了。

再者說了,北洋軍閥以前打仗的時候,打不過最多就是通電全國宣佈投降,哪見過真刀真槍下死手的?都宣佈投降了,還是隻管仍手榴彈,誰受得了呢?

後來,北伐軍打了一半之後,由於合作破裂,國民革命軍變成了國軍,成了校長私人武裝,這仗也就沒法打了。於是,北伐也就到此結束了,轉而開始剿匪。


記者李滿


黨軍VS軍閥,表面上看鋼刀VS鋼刀,微觀上看是鋼刀VS黃油。

國民黨列寧式政黨,國民革命軍是列寧式黨軍。今天很多果粉都會刻意迴避這一點,但是這就是事實。這種軍隊的組織體制是以領袖(孫,蔣)和主義(三民主義)為核心,完成底層的自組織。換句話說你沒錢他也跟著你幹,為了理想他就敢賣命。你說洗腦也好還是怎樣也好,這種軍事組織在當時確實高效,基層官兵主觀能動性很強。這跟當兵吃糧的北洋軍閥在戰鬥力上有質的差別。孫中山十年未競的理想,通過與蘇聯的合作完成對國民黨的改造,戰鬥力和紀律性都大大提升。國民革命軍一次北伐就實現了大半目標,兩次北伐就完成了國家統一。雖然蔣介石會刷手腕,會收買人心,會分化瓦解軍閥,但是這一切首先是建立在北伐軍作戰勇猛高效的基礎之上,各路軍閥自覺反抗無望,才有順水推舟的事。



由於北伐軍主要是國民黨領導,我們看看國民黨具體怎麼做的。

國民黨通過黃埔軍校實現對高級軍官的控制,雖然後來國民黨內部還是出現了新軍閥,貌合神離,但黃埔系將領基本上還是忠於蔣介石的。


動員講話中的蔣介石

北伐行軍中的第四軍

國民黨在師一級單位設置政治部,相當於蘇聯紅軍的政委。主抓政治工作,保障官兵對領袖和黨的忠誠。我們來看看國軍的政治條例:

第一條 為灌輸國民革命之精神,提高戰鬥力,鞏固紀律,發展三民主義之教育起見,於國民革命軍中設置黨代表。

第二條 黨代表在軍隊中,為中國國民黨之代表,關於軍隊中之政治情形及行為,黨代表對黨員負完全責任。關於黨的指導,及高級軍事機關之訓令,相助其實行,輔助該部隊長官鞏固並提高革命的軍紀。

第三條 黨代表為軍隊中黨部之指導人,並施行各種政治文化工作。軍隊中一切普通組織之工作,如俱樂部青年軍人聯合會,孫文主義學會,體育會等,均受其指導,並指導其所轄各級黨代表及政治部。 第四條 黨代表應深悉所屬部隊中各長官,及該部中一切日常生活情形,研究並考查官兵之思想及心理。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條例正是時任黃埔軍校主人的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制定的。

總結一下就是:孫中山聯俄後改組的國民黨是中國首個具備近代化底層動員能力的政黨,雖然實現方式與歐美國家有所差異,但結果相同,因此擊敗舊軍閥只是戰術問題。


紙上的宣仔


真的以為北伐只有從兩廣出發的那幾幾萬人馬嗎?太天真了!北伐軍的數量可遠遠不止那麼幾萬,還包括了閻錫山的晉軍和馮玉祥的國民軍。

按照一些資料統計,兩廣出發的北伐軍大概為8個軍10萬人馬,蔣介石為總司令;閻錫山的晉軍近30萬人馬;馮玉祥的西北國民軍接近40萬人馬。這樣算下來北伐軍的總數不低於80萬人。


我們再來看一下當時盤踞大半個中國的北洋三大軍閥一共有多少人馬。

東北王張作霖大概有35萬人馬,盤踞中原地帶的吳佩孚大概20萬人馬,孫傳芳的五省聯軍約20萬人馬。北洋三大軍閥的總人馬大概在75萬左右!

因此除去武器的因素,北伐軍和北洋三大軍閥在兵力上其實是相差不大的。其實在武器上,各大勢力之間應該差距不大,大家打了這麼久,誰也沒有把誰吃掉,可見武器的差距並不是特別大。

明面上來說,大家看起來是勢均力敵,但最終北洋三大軍閥卻是失敗了,北伐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這就得從兩方面來分析:

從北洋軍閥內部來說,大家誰也不服誰,一方有難,八方圍觀!

北洋軍閥雖然同出自北洋一脈,但是內部不團結,袁世凱死後,大家打個不停,客觀上給了南方革命軍崛起的機會。

當北伐軍開始進攻吳佩孚的時候,坐擁東南的孫傳芳雖然和吳佩孚同屬直系出身,但絲毫沒有同門之情,他倒是樂於看到北伐軍消滅吳佩孚,只要北伐軍不要染指他的地盤就行。

同樣,奉系的張作霖對於直系出身的吳佩孚早就看不慣了,現在北伐軍要打吳佩孚,他是鼓掌叫好,看熱鬧不嫌事大的。

也就是說,首當其衝的吳佩孚要同時面對北伐軍的南北夾擊,迅速潰敗。

當北伐軍擊敗吳佩孚之後,兵鋒東指孫傳芳。這個時候的張作霖還是無動於衷,眼睜睜的看著孫傳芳被消滅。

張作霖本來與北伐軍是有一戰之力的,但是看到吳佩孚和孫傳芳相繼倒在了北伐軍手下,有點害怕了。畢竟他的主力部隊還在東北,於是準備回東北老家躲著。

如果張作霖能順利回奉天,那鹿死誰手還尤未可知。但是很遺憾,日本人策劃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張作霖。繼任的張學良遠不如他老爹,很快就宣佈東北易幟。

從北伐軍的角度來說,始終是以多打少!

首先有一點,北伐軍選取的北伐目標是隻有北洋三大軍閥,這也是當時國內勢力比較龐大的三大軍閥。

當時國內四處軍閥割據,但是北伐軍先是爭取了一部分能爭取的小軍閥,典型的就是湖南地區的唐生智,然後再對北洋軍閥動手。

北伐軍很聰明,沒有同時全面向三大軍閥宣戰,而是巧妙的利用了北洋軍閥之間的不團結,首先南北夾擊吳佩孚,打得吳佩孚收尾不能相顧,然後一路開始吞併吳佩孚的力量。說白了,北伐軍越打越強大,而北洋軍閥則是越大越弱小。

以蔣介石為首的北伐軍,實際上也是一個軍閥聯盟,包括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人,但是大家還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打下中國這塊大的蛋糕,至於蛋糕到手之後怎麼分,那是之後的事情了。

而北洋軍閥的格局就差遠了,他們只想守住自己那塊蛋糕,最多也就是搶別人幾塊蛋糕,根本就沒有想過要把整個蛋糕一起打下來!

所以,最終想搶整個蛋糕的北伐軍勝利了,只想守住自己蛋糕的北洋軍閥失敗了。然而,北伐雖然是結束了北洋軍閥的統治,讓蔣介石的南京政府名義上的統一,但實際上又在最後分蛋糕的時候進入了新一輪的軍閥割據!


小鎮月明


的確當時的北伐軍八個軍10萬人,鮮有人將他們放在眼裡,就連廣州政府內部對北伐也沒有什麼信心,出兵是蔣介石執意堅持的結果,當時老蔣掌握兵權,北伐戰爭勢在必行。當然說北伐軍幾萬人就敢去打北洋軍閥實在是太天真,因為戰鬥打響之後,包括閻錫山的晉軍30萬人還有馮玉祥的殘部40萬人都在支持北伐,只不過他們的目的是為了乘機擴張地盤而已。

當時盤踞著大半個中國的三大軍閥一共有多少人呢?張作霖手下35萬人馬,吳佩孚20萬人馬,孫傳芳20萬人馬。這麼算來北伐勢力80萬對北洋軍閥75萬,從人數上來看,北伐軍甚至還佔據優勢。

三大軍閥雖然同是北洋一脈,早在袁世凱稱帝之時,內部諸侯就各懷鬼胎,一直有爭端,即便是打到了其中一個家門口,另外兩個都還是保持觀望的態度,只要沒有染指到自己的地盤,他們是不會去伸手幫一幫的。北伐軍剛剛出師的時候,吳佩孚雖然得到了一手情報,但是根本沒有重視,只會直軍主力攻打馮玉祥的軍隊。後來北伐軍把吳佩孚逼得發瘋,孫傳芳不但不同情,竟然還有點落井下石的意思。而張作霖呢,他早就對直系出身的吳佩孚看不順眼了,此時此刻恨不得早點看到他被滅掉。還有一點就是張和孫曾經被蔣介石拉攏過,對形勢嚴重誤判。

果然如他們所願,吳佩孚面對北伐軍的南北夾擊,迅速潰敗。後來北伐軍又去攻打孫傳芳,張作霖依舊眼睜睜看著孫傳芳被消滅,這才有點害怕了。畢竟張作霖的主要軍隊在東北,他準備回東北老家躲一陣子。很遺憾日本策劃了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被炸慘死。後來即位的張學良更是不行,很快東北就易主了。

這場勝利對於北伐軍來說的確是以少勝多,他們贏在了戰略之上,沒有選擇對三個軍閥同時宣戰,而是巧妙地運用了三者一盤散沙的局面,選擇各個擊破。先打得吳佩孚首尾不得相顧,一路將其吞併。所以北伐軍的陣容越打越大,到最後面對實力最強的張作霖時也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北伐軍得到了蘇聯的支持,包括一戰之後的德國也曾經因為自身的利益大量出售武器,美英對於北洋軍閥雖然在精神上支持,但是依然處於只用不養的層面

。最後不得不說蘇聯為北伐軍隊培訓了一大批先進思想的軍官,使得北伐軍精神素質提升一個檔次。

北洋軍閥輸在各懷鬼胎,過於輕敵,都想制衡對方,都想撿便宜,誰知就被北伐軍各個擊破。


木劍溫不勝


北伐軍戰勝北洋軍伐看似偶然,實則是歷史的必然。

當然,北伐軍初建之時確實也只有幾萬軍隊,甚至蔣介石真正能夠指揮得動的也只有黃埔軍,可是卻偏偏創造了奇蹟,北伐軍最後打倒了直系吳佩孚和孫傳芳,逼得奉系張作霖退回東北、張學良該旗易幟。

實際上,北伐在孫中山時代已經提出來了,只是後來孫中山在北京猝然離世,然後又逢廖仲愷遭人暗殺,以致讓蔣介石掌握了國民黨的槍桿子,最後北伐也就成了蔣介石嘴裡的肉。

在北伐初期,國民政府能用的兵有哪些?

黃埔軍自不用說,這個可是蔣介石起家的資本,沒有黃埔軍,哪有後來的蔣委員長?在東征之後,國民政府也算是拿到了粵軍的指揮權,雖然說不可能唯蔣之命令是從,但是在北伐這件事上,粵軍也不會拖後腿。李宗仁當時剛拿下桂系,正是鞏固地位的時候,況且北伐對桂系的發展也好處,所以桂系當然也會出力。除了黃埔軍、粵軍、桂軍這三大主要派系的軍隊以外,實際上還有譚延闓的第2軍、朱培德的第3軍、李福林的第5軍和程潛的第6軍。

這些軍隊加起來肯定沒有10萬,但是為什麼北伐戰爭卻能勝利呢?

北洋軍閥之所以會敗給蔣介石,說到底還是他們內部出了問題。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和黎元洪發生了“府院之爭”,即使後來請了馮國璋到北京也仍然沒有停止“府院之爭”,段、馮的爭鬥激化了各系之間的矛盾,也加快了北洋系分裂。這一分裂,也就再也沒有人能夠重新整合這個龐大卻有派系林立的北洋系。從段、馮之爭開始,各系就已經陷入了無休無止的爭鬥中,誰也不服誰,誰都想控制北京政府,成為北洋的當家人,一言不合就開打。不斷的內耗,讓北洋系自己的實力處於不斷地下降的狀態,雖然表面上看去他們仍然強大得讓南方喘不過氣來。

段祺瑞掌管北京政府的時候,曾經打算以武力解決南北問題,可是這時候的馮國璋死活不同意,因為政治上的矛盾讓馮國璋明明知道南方是個威脅卻也寧願讓它卡在喉嚨裡。如果當時馮國璋肯配合段祺瑞的話,段祺瑞大軍南下,孫中山恐怕也只能再次逃亡日本,又怎麼可能有機會創辦黃埔軍校?後來,曹錕和吳佩孚上臺後,又忙著對付剛剛崛起的奉張,根本沒有精力去理會南方。

張作霖成為北洋政府的領頭人的時候,黃埔軍校已經產生了。北洋軍閥可以說是錯過了消滅南方的最好時機。

即使是在黃埔軍校已經出現的情況下,張作霖也沒時間去對付南方。因為這時候的張作霖一邊想要吞掉直系的吳佩孚和孫傳芳,一邊又不得不放著喜歡背後捅刀子的馮玉祥,根本騰不出手來收拾南方的人,同時還要和日本人周旋。

此時的北洋軍閥不僅一盤散沙,更重要的是各系之間相互敵對,所以北伐軍能夠對他們採取逐個擊破的策略,這才是北伐能夠最終取得勝利的關鍵。

北伐軍內部雖然也有矛盾,也有派系,但是在北伐的關鍵時刻,他們並沒有鬧出么蛾子。

同時,我們還應該清楚的是,在北伐的時候,國民黨不管是和我黨,還是和蘇聯,都處於蜜月期。且不說我黨如何,蘇聯對蔣介石、對黃埔軍的支持也是北伐軍勝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蘇聯人又給蔣介石教育軍官,又給蔣介石練軍,又給蔣介石送裝備,蘇聯的支持能不重要嗎?

更有趣的是,在北伐的過程中,不斷地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投靠蔣介石,比如唐生智,比如遠在蘇聯的馮玉祥也樂呵呵地跑回來趁機發展自己的勢力,比如閻錫山眼看著蔣介石越吃越肥,最後也忍不住加入想要分一杯羹。

這麼說吧,這時候的“北伐”就像一頭站在風口的豬......

但是不管怎麼說,北伐軍勝利都是歷史的必然。


吾與吾國


蔣介石的北伐初期是靠共產黨的幫助,可以說他的軍隊起家靠的是共產黨。


北伐的組成是黃埔軍校的軍官學生,當時是國共合作時期,連隊骨幹都是由共產黨員組成,還有很多部隊指揮官怕帶不好兵請共產黨來部隊任職,有了這樣的好風氣才有了很強的戰鬥力,蔣介石部隊從廣東起兵,攻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

到上海以後蔣見到了帝國主義和大買辦這些新主子,有錢有權腰桿硬起來了,就借國共鬧分裂進一步鞏固自己在黨內的地位。


“寧漢合流”後又進行第二次北伐,可是這時軍隊沒有了共產黨人的輔佐戰鬥力大不如前,蔣介石就採用銀子戰,用錢拉這個打那個,打孫傳芳就是讓他的部下反水兩相夾擊取勝的,後來更是攻城之前先瓦解中級軍官,裡應外合。舊軍閥本來就互相不團結,你打我看不幫忙,加之缺錢缺糧,就連一個大帥下的各個部隊之間也是相互拆臺。

得到共產黨輔佐是第一次北伐成功的關鍵,花錢分化瓦解是蔣取得第二次北伐成功的關鍵,經濟手段、陰陽制衡和特務機關是蔣統治國民黨的三大法寶。



黃蜂二師兄


1926年7月9日,廣州東校場5萬軍民舉行了北伐誓師典禮。由此開始,北伐戰爭正式發動,不到半年的時間便席捲了長江流域。可謂是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的傳奇。至於說北伐軍幾萬人能打倒軍閥,這是不嚴謹的。因為廣東誓師的部隊5萬人並不代表北伐軍一共5萬。畢竟吳佩孚有20萬軍隊、孫傳芳也有20萬、張作霖35萬,幾萬人是不大可能打過幾十萬人的。即使打過了,也是不可能由這幾萬人守住大半個中國的。

北伐誓師的時候是5萬人,實際上當時北伐軍共有8個軍,10萬餘人。這八個軍分別如下:

第一軍,黃埔黨軍第一旅和部分粵軍組成,蔣介石當軍長;

第二軍,建國湘軍組成,軍長譚延闓;

第三軍,由建國第一軍改編,軍長朱培德;

第四軍,由建國粵軍第一軍改編,軍長李濟深;

第五軍,由建國粵軍第三軍改編,軍長李福林;

第六軍,由援鄂革命軍為基礎改編而成,軍長程潛;

第七軍,定桂討賊軍改編,軍長李宗仁;

第八軍,湘軍第四師改編,軍長唐生智。

在戰爭過程中,北伐軍由迅速擴大到40多個軍,近百萬人。

至於說北伐戰爭為什麼能打倒北洋軍閥,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中國各種力量對北伐是支持的,特別是國共合作。在當時南方的廣東廣西即將統一,而馮玉祥等人又支持國民軍北伐。北伐本身又是孫中山先生的遺願,加上老百姓也希望打到軍閥,建立統一全國的政府,特別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以後,農民運動又被轟轟烈烈的搞起來了,北伐獲得了大量民眾的支持,這種情況下,北伐可謂是人心所向。

第二,廣東根據地的鞏固以及民眾運動高漲。孫中山最大的弱點便是手裡缺乏軍隊以及鞏固的根據地。後來,孫中山先生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建立了黃埔軍校。第一次東征、第二次東征以後,廣東基本統一,這使得革命軍有了自己的地盤。國民軍以此為基地,不斷髮展壯大。

在1923年的二七慘案到1925年的五卅慘案,再到1926年的三一八慘案,全國掀起了反帝反軍閥的浪潮。比如整個五卅期間,全國600座城鎮1700多萬人參加了各種形式的鬥爭。這些事情發生以後,北洋軍閥的表現是非常不能讓老百姓滿意的。比如三一八慘案中軍警甚至向學生開槍,打死47人,大傷155人。這種情況下,老百姓是希望北伐軍消滅這些軍閥的。

第三,北洋軍閥自身矛盾重重。北洋軍閥多是脫胎於袁世凱的北洋軍,在袁世凱去世以後,他們便割據一方,互相攻伐。從1916年到北伐,北洋軍閥爆發過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各個派系兵變高達26次。特別是當時的馮玉祥支持北伐,在西北牽制了大量的北洋軍;湖南有爆發兵變,使得北洋軍能夠借道湖南北上。這種情況下,雖然北洋軍閥人數眾多,但是他們互相地方容易被國民軍各個擊破。

第四,蘇聯的援助的。蘇聯一方面促成了國共合作,另一方面蘇聯援助了大量的軍事顧問。比如蘇聯首批軍事顧問團長是優秀的紅軍將軍巴普洛夫,這些軍事顧問最多的時候高達六十多人。另外,蘇聯還援助了大量軍火。比如1924年,蘇聯援助了8000支步槍,子彈400萬發,另外還有機槍、大炮。1925年,蘇聯援助了2.8萬支步槍,機槍905挺,子彈60餘萬發,還有大炮90門。蘇聯共援助了5批軍火,這些極大的增強了國民革命軍的戰鬥力。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北伐戰爭是指1926年~1928年期間,南方的國民政府軍北上消滅北洋軍閥的統一戰爭。不足十萬的國民革命軍是如何擊敗擁有近百萬大軍的北洋軍閥的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分享給大家,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其一、國民革命軍得道多助,而北洋軍閥失道寡助。

從古至今的戰爭中都講一個兵貴精而不貴多,在熱兵器戰爭中更是看重兵精而不是兵多。國民政府出兵8個軍約十萬人,打著打著如滾雪球一樣發展到40個軍近百萬人,因此要動態的看北伐戰爭,強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國民革命軍得到蘇聯的支持,在軍事裝備上略強於北洋軍閥,且有蘇聯軍事顧問的直接參戰。

國民革命軍的將官基本都是黃埔軍校一期、二期畢業生,或者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戰鬥素質高。國民革命軍受到中共的全力支持,北伐戰爭是國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戰爭後期得到馮玉祥、閻錫山等軍閥的幫助。奉系軍閥在張作霖死後,張學良直接不戰而降,歸順了國民政府。相比較而言,強大的北洋軍閥沒有得到國際勢力的幫助,且內部爭鬥仍然存在。

其二、北洋軍閥各自為戰,國民軍各個擊破。

北洋軍閥都出身於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在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成皖系、直系、奉系三派。皖系的頭目是段祺瑞,靠山是日本,主要將領有徐樹錚、王永泉、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等,控制著黃河、長江中下流域及直隸地區。直系的頭目是馮國璋,靠山是英美,主要將領有曹錕、吳佩孚、孫傳芳等,控制著安徽、浙江、山東、福建、陝西等地。奉系的頭目是張作霖,主要將領有張學良,控制著東北三省。

皖系在北伐戰爭前就已經被直系、奉系聯合消滅了,北伐的主要對像是直系與奉系。直系內部的吳佩孚有軍隊30萬人,控制著兩湖、河南、直隸等省;直系的孫傳芳有軍隊20萬人,控制著贛、閩、浙、皖、蘇五省;奉系的張作霖有軍隊35萬人,控制著東北三省。北洋軍閥雖然擁兵百萬,但是分散駐防,又各自為政,北伐軍單獨攻擊一個軍閥,在兵力上還略有優勢。最終北洋軍閥雖聯合作戰了,但是同床異夢,遠沒有國民軍團結一致。

其三、國民革命軍士氣高昂,北洋軍士氣不佳。

國民革命軍在北洋軍閥內鬥得差不多的時侯出兵,軍隊士氣高昂,將領捨得犧牲,因此一路高歌猛進,不斷的戰勝虛胖的北洋軍閥。《北伐宣言》的發表則極大的調動了社會各界對北伐軍的支持,人們希望統一,共禦外侮,因此北伐軍在北伐過程中是受到各地百姓的支持的。上海就是在工人武裝起義的配合下國民軍才攻佔的。

北伐軍的節節勝利讓北洋軍閥士氣低落,不少部隊見情勢不利,紛紛倒戈投降了國民軍,這也是國民軍北伐初期只有十萬人,到後期就變成近一百萬人的主要原因。張作霖敗退回東北後,被日本人炸死,其子張學良很快宣佈東北易幟,除了張學良不想內戰外,奉軍士氣低落,不想打仗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