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玠、吳璘:南宋戰場上的兄弟連


吳玠、吳璘:南宋戰場上的兄弟連

▲立於陝西寶雞大散關的吳氏兄弟塑像

南宋初年,金人南侵,兵禍連結,戰火紛飛。在抗擊金兵的戰場上,既有劉韚、劉子羽這樣的父子兵;韓世忠、梁紅玉這樣的夫妻檔;還有吳玠、吳璘這樣的兄弟連!

上陣兄弟兵

吳玠,我們昨天就為您介紹過(文章鏈接)。今天來說說他的弟弟吳璘

吳玠、吳璘:南宋戰場上的兄弟連

吳璘比吳玠小九歲,生在西北,愛好騎射,善讀兵書,跟哥哥一樣,屬於智勇雙全型的漢子。

吳璘小小年紀,就開始跟隨哥哥一起上戰場。起初是抵禦西夏,後來是對抗金兵。富平之戰失敗後,吳玠、吳璘兄弟曾先後扼守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等地,屢屢以弱勝強,大敗金軍,為保衛關陝、屏障四川立下了汗馬功勞。

尤其是公元1134年,完顏宗弼率重兵進犯仙人關,吳璘奉兄長之命,自和尚原星夜馳援,血戰數日,大敗敵軍,從此聲威大震,令金兵對其聞風喪膽。但不管怎麼說,只要有吳玠在,吳璘始終是個配角,甚至每次升遷都要沾哥哥的光。

直到公元1139年,四十七歲的吳玠英年早逝,這個存在感不高的小將才真正走向了前臺。

吳玠去世後,吳璘繼承兄長遺志,代為統帥,接過了抗金守土的大旗,朝廷加授他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從此人們才發現,原來弟弟也早已成為獨當一面的成熟大將了!

未雨綢繆,
他時刻都準備著

南宋時期,宋金關係時緩時急,但吳璘卻是從頭到尾緊張著。他治理軍隊,經營武備,隨時一副要上戰場的架勢。

公元1139年秋,在秦檜等人的操縱下,宋金議和初步成功,南宋答應向金稱臣納貢,金則把黃河以南及陝西地區歸還南宋。根據協議,南宋朝廷下令讓原本駐守四川關隘的吳璘等將領,向北轉移,駐守陝西。

剛剛得到提拔的吳璘,堅決不同意,“金朝反覆無常,難以信任。如果我們移師陝西,那麼入川關口將陷入空虛,一旦金兵南下,便可輕易入川,到時候我們將不戰自敗。”他建議依託山險為營寨,控制要害地區,等到敵人確實無力南下時,再逐漸轉移陝西地區。朝廷最終採納了吳璘的建議,讓他繼續駐守陝川交界處,守住入川關口,只派一部分兵力轉移陝西。

此後一段時間,金朝陷入內鬥,自顧不暇,遂無力南下。南宋朝廷卻以為這是議和帶來的效果,於是放鬆了警惕,結果不久後,恰如吳璘所料——執掌了朝政的金兵統帥完顏宗弼撕毀和約,集結全國兵力,分四路浩蕩南下。

南宋君臣頓時陷入慌亂,有的將領甚至直接撒丫子逃跑,但一直有所準備的吳璘,立即奮起抵抗。金兵西路軍佔領長安,直趨鳳翔。在四川宣撫副使胡世將的支持下,吳璘率部迎敵,浴血奮戰,幾場激戰下來,大挫金兵銳氣。

知行合一,他是學院派將領

相比於兩宋的許多名將,吳璘身上還多了一股子“學院派”氣質。他博覽兵書,深明大義,一方面用理論指導實踐,一方面又用實踐拓展理論,打打殺殺之餘,竟出了兩本兵法論著。

吳玠、吳璘:南宋戰場上的兄弟連

儘管論著已經失傳,但史書還是記載了他不少精闢理論,比如他認為“金兵有四長,我有四短,在實踐中要注意以我之短制彼之長。以分隊制其騎兵,以輪番迭戰制其堅忍、制其重甲,以勁弓強弩制其弓矢,則以遠封近,以強制弱。”在強敵面前,他提出“以弱為先,強者繼後”,靈活運用了孫臏的三駟之法,以小敗而換得大勝,以小失而獲取大得。在選拔人才上,他堅持在實踐中選其有才能者,“兵官非嘗試,難知其才”,論功行賞,量才錄用。

吳璘絕非紙上談兵。他的研究能力,是能夠轉化為實際戰鬥力的。

比如公元1141年,五萬金兵駐紮在隴州劉家圈(陝西隴縣),吳璘率領宋軍三萬,與其展開對決。這一戰,吳璘便拿出了頗為高級的“疊陣法”。

具體來說,就是佈陣時,將士卒分為三排,第一排手持長槍,坐於地上;第二排手持強弓,跪於其後;第三排全是神箭手,保持站立。

吳璘先派出小股部隊,誘敵來攻。等敵人距離陣前百步遠時,神箭手先發力,專射將領和前鋒;等敵人再靠近,強弓手齊射,如果敵人騎兵衝到陣前,坐在地上的長槍手,再一起伸出長槍,刺殺敵人的戰馬和騎手。金人的騎兵衝來,經過神箭手、強弓手和長槍手三層劫殺,要麼所剩無幾,要麼元氣大傷,這時,隱藏於後方的騎兵衝出,很快把剩餘的敵人殲於陣前。經過一番激戰,宋軍殺死金兵數千人,俘虜金兵上萬人,給金兵帶來了沉重打擊。

吳玠、吳璘:南宋戰場上的兄弟連

文韜武略,晚年仍帶兵奮起

吳璘守蜀二十餘載,叱吒風雲,鮮有敗績。他也因此獲得了朝廷的重用和依賴,哪怕到了晚年還總是被叫出來打仗。

公元1161年,金朝糾集六十萬兵馬,再次南下,並很快打到了長江北岸。南宋朝野又是一片震驚,慌忙調兵遣將,組織防禦。時年六十二歲的吳璘,再度被委以重任——朝廷任命他為四川宣撫使兼陝西、河南招討使,負責指揮西線宋軍。

當時的吳璘,年歲已高,且身患疾病,連正常行動都吃力,何況上戰場。但他還是毅然決然地讓人把他抬到了抗金第一線。老將出馬,果然不同凡響。西北、西南的百姓,聽說是吳璘將軍親自指揮抗金,於是紛紛起義響應,配合宋朝官兵,四處劫殺金兵。


吳玠、吳璘:南宋戰場上的兄弟連

西線的形勢對宋軍越發有利。吳璘指揮西線各路兵馬,接連收復秦州、隴州、洮州、蘭州等十多個州,取得了南宋抗金以來的重大勝利。可惜就在西線大軍收復失地、節節勝利之時,南宋朝廷又舉起了議和大旗。朝廷下令吳璘南撤,於是幾個月來浴血奮戰取得的勝利果實,最終葬送在了議和派手中。

公元1165年,吳璘奉詔回京,被皇帝封為太傅和新安郡王,仍任四川宣撫使,不久又駐守陝西漢中。在這裡,他拖著病軀,率領當地百姓興修水利,澆灌良田數千頃。事實上這是他的一貫作風。過去幾十年裡,作為將軍的他,上馬能殺敵,下馬能安民,守衛川陝數十載,為百姓不只帶來了心安,還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發展。公元1167年,吳璘病逝於任上,享年66歲。


吳玠、吳璘:南宋戰場上的兄弟連

相比於岳飛、韓世忠等抗金明星,吳璘的名字或許有些暗淡。但我們向來不以名氣論英雄。這樣一位赤誠忠勇、知行合一、文韜武略的將領,值得被歷史銘記,更值得後人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