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為什麼沒有納入清朝版圖?

文心採露苑


我是七哥。

緬甸原先作為明朝的藩屬國,但後來明亡,南明永曆帝逃亡緬甸。此時的緬甸政權東籲王朝,迫於清軍壓力,最後臣服緬甸,自然清朝也就繼承了明朝對緬甸的宗主國地位。(緬甸史上最強王朝 東籲王朝)

緬甸作為清朝的朝貢國一員,持續了一段時間,但不久又開始發生改變。

1752年,緬甸國內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新的王朝貢榜王朝建立。貢榜王朝武力強大,統一緬甸之後,滅亡暹(xian,第一聲)羅,同時不斷侵擾清朝邊境,隨後清朝、緬甸爆發清緬戰爭。

清緬戰爭的結果就是,緬甸勉強接受了清朝的宗主國地位,但緬甸是不服清朝的,緬甸甚至將乾隆派去的使者都扣押了。這對全盛時期的清朝而言,是屈辱的,而清朝也是無可奈何的,清的軍力、財力、國力也沒有能力再支持發動戰爭了,只能勉強放任緬甸了。(貢榜王朝)

這一歷史事實,其實是對清政府的一種末日警告,表明在清朝最強盛的時期,就已經開始與世界落伍了,而這也是清朝無法將緬甸納入自己疆域的根本原因。

清緬戰爭,持續七年時間,清軍和緬軍交鋒四次,頭兩次,清軍輕敵,失敗了;最後兩次,乾隆、將領都認真了,但還是打的艱難,贏得也不光彩,清軍也會損失慘重,清朝損失近一千萬兩白銀。

而緬甸一方,雖然也損失慘重,但依然有軍力,可以跟清朝對抗,畢竟別人用的是洋槍洋炮。清軍還用的冷兵器,騎兵,怎麼經得起別人的槍彈?(清緬戰爭)

所以,緬甸沒有被納入清朝的疆域,直接來說,就是清朝打不贏緬甸,不能用武力徹底征服緬甸。但乾隆又是愛面子的人,所以死撐著,用全國的財政支撐著戰爭,才勉強讓緬甸服了氣,緬甸國家小,經不起打持久戰,自然就敗了,做了朝貢國。

經過清緬戰爭,清軍認識到火器的力量,許多參戰將領紛紛請求發展火器,但乾隆認為,用了火器,滿洲軍隊的士兵就變懶了,就只會用火器了,騎射功夫都不會了,這怎麼能行呢?

最後,看著緬甸繼續朝貢,乾隆也依然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不知自己已經快成了下里巴人了。

——我是七哥,歡迎大家多多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我,每天帶你看看大千世界,升級認知![鼓掌]


歲七夸父


清朝沒有打下緬甸,自然也就不可能將緬甸納入版圖。

18世紀後期,清朝與緬甸因為邊界糾紛發生了戰爭,直到1769年才結束。當時,乾隆皇帝曾四次徵緬,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不過,清朝通過外交、貿易等手段,還是迫使緬甸屈服。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壽之際,緬甸王孟隕遣使入貢,雙方約定十年一貢。

將緬甸納入清朝的封貢體系內,這已經是清朝所能做到的極致了。畢竟,早自明代起,西南邊陲就一直被緬甸所侵擾,當時未曾解決,現在至少達到了一個穩定的狀態。

另外,清朝還通過這種名義上的封貢關係,獲得了實際性的好處。19世紀的英國駐華外交官莊延齡(E. H. Parker)指出:

清緬戰爭的失利儘管是乾隆皇帝一生中的瑕疵,但其憑藉嫻熟的外交手段,仍然獲得最終勝利(but in the end his diplomatic adroitness prevailed.)。緬甸對清朝的朝貢,使得英國吞併緬甸時,必須顧及這種關係。

這就是曾紀澤、薛福成等人與英國展開中、緬邊界談判的背景,根據乾隆時期達成的封貢關係,爭取部分地權。


HuiNanHistory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清朝疆域那些事兒。(約400字,閱讀需2分)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緬甸是清王朝的朝貢國。

問緬甸為什麼沒有納入清王朝的版圖,就類似於問日本、朝鮮等為什麼沒有納入清朝版圖,這是一個道理。

清朝和緬甸的關係如何呢?

雙方一開始是敵對國,後來成了朝貢關係。大家可能都知道,乾隆皇帝曾經進攻過緬甸,但並不是為了封疆擴土,而是為了教訓乃至馴服緬甸,這也屬於乾隆皇帝引以為傲的“十全武功”中的一個。

乾隆二十七年冬天,剛消滅了宿敵暹羅的緬甸狂妄自大,開始進攻中國雲南邊境,隨即遭到清軍的反擊。可以說,乾隆皇帝對緬軍的進攻是自衛戰爭,是被動的。戰爭歷時七年,儘管清軍佔據了人數上的優勢,但緬甸軍隊有裝備上的優勢,雙方打得不可開交,最終的結果可以說是中國取得了“慘勝”。

清朝和緬甸的戰爭削弱了緬甸的國力,被緬甸打垮的暹羅趁機復國,緬甸實力受損,不得不向清王朝納貢求和,從此以後進入了清朝為中心的亞洲朝貢貿易體系。朝貢體系下的國家並不具備了民族國家的意識,也就沒有近代主權國家領土的觀念。

緬甸作為藩屬國,向清朝朝貢稱臣,清朝對藩屬國的要求是守規矩就行,自此以後,緬甸也沒再鬧出多大的動靜,清朝也沒有必要更是難得折騰去吞併一個藩屬國。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緬甸現在對我們的戰略意義很重要,很多人特別奇怪,古代中國為什麼沒有把緬甸,納入中國版土 。其實不但緬甸,連挨著的越南,老撾,柬埔寨中國都沒有這種行為。



具體原因應該有這樣幾點。第一,政治上中國人儒家思想講王道,不奉行霸道。周邊國家只要能像中國納貢稱臣,重要節日定時來朝,中國不但不會打你 ,還會有諸多賞賜。賞賜還遠遠超過貢品。有什麼壞事,中國還會給與一定幫助。比如遭遇外敵入侵,中國會運用強大實力予以制止。遇到災荒中國還會予以援助。國內如果有反對勢力想另立王朝,必須取得中國同意,而中國一般會支持正統王朝。所以周邊國家很多會主動奉中國為宗主國。

第二,經濟上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喜歡耕地。中國自身已經地大物博,經濟繁榮。而周邊國家往往是窮山惡水,化外之地,沒有多大價值。一旦收為國土,中央政府反而需要一些政策照顧。對於統治者來說並不划算。統治者甚至會有意識放棄一些土地。

第三,文化交流上,周邊國家一般都以中國文化為榜樣。穿漢服寫漢字行漢禮,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對於中國統治者來說已經王化,攻打這些國家就師出無名,失去正義性。

第四,軍事上這些國家往往交通不便,民風彪悍,要攻打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即使打下來,隨後而來的反抗運動也會疲於應付,反而會極大消耗國力,導致國內危機。中國人對待戰爭態度是好戰必亡,所以無故攻打周邊國家風險極大,收益極小。

正由於中國文明是一個開放散發式文明,並非那些蠻夷的野蠻掠奪式文明。所以往往漢族中國的領土會比少數民族中國的領土更小。而這種文明也給我們帶來極大好處,讓我們與其他國家和平共處。我們的國家能幾千年長盛不衰,也是我們的文明特性決定的。


鐵馬冰河戍輪臺


大家可能不知道,緬甸雖然離我國雲南很近,但是卻從來沒有納入過我們國家歷史上的版圖。不光清朝沒有納入過版圖,就連明朝,甚至最強盛的元朝也都沒有將其納入過版圖。

先來說說緬甸和我國各朝代的關係。

元朝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版圖最大,也最強盛的一個朝代,但那個時候,雲南才剛剛被納入過中央的管轄區,在此之前,雲南一直是當地的少數民族管理,曾經歷史上的南詔國,大理國管理雲南這一塊。



大約是840年前,元朝忽必烈曾率領軍隊和緬甸的蒲甘王朝,發生過一次戰爭,戰爭的結果當然是以元朝的勝利而告終,浦甘王朝成為元朝的藩屬國,僅此而已,緬甸也沒有成為元朝的版圖一部分。


明朝在平定雲南以後也對緬甸發動過戰爭,但也都沒有取得根本性的勝利,未能把緬甸納入版圖。當然,這個時候已經有了進步,已經把雲南管轄的邊界推進到離印度洋只有300公里的距離了。這也是目前歷史上據離印度洋最近的。


清朝乾隆時期大約距今350年前左右,曾經發生過與緬甸貢榜王朝的戰爭,戰爭實際上是以清朝的失敗而告終,蜂王一萬多士兵,當然清朝也認為自己是勝的,因為緬甸也求饒了,並因此成為清朝的藩屬國。當然也未能成功納入版圖。好大喜功的乾隆也因此把這納入了他的十大武功當中。當然這是乾隆最拿不出手的一大武功吧。



從上面來看,那麼不是歷史上的各個朝代,不想把緬甸納入版圖,而是不能,為什麼呢?

首先,中國歷史上的最大的危險,基本上都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屬於個政權,始終都是把軍隊的力量部署在北方,這樣的話來說對南方,在某種程度上是忽略了。而且雲南也好,緬甸也好,都沒有對中原政權事實上構成過嚴重的威脅。


其次,那麼個朝代為什麼在和緬甸的交戰中會失敗了呢?因為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在南方和緬甸作戰的部隊比較少,因為主力都部署在北方,如果僅僅用較少的部隊,就想攻下緬甸,應該說是困難的,事實上也是沒有做到的。

第三恐怕是由於緬甸夏天天氣熱,瘴氣多,蚊子多,容易導致北方的士兵去打仗的話,容易水土不服,易生病,易導致非戰鬥減員比較厲害。

第四,很可能是跟我們歷史上中原的政權,歷來重視陸地有關,對出海口也不是很重視,在南方這麼遠的地方,緬甸的印度洋出海口,那就更不受重視了,不像現代,出海口對於地緣政治的重要性是那麼的重要了。因為畢竟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沒有出海口,就沒有能源,就沒有貿易,然後在近代中國出海口就沒有這麼重要。

總之,緬甸雖然離我們國家的雲南這麼近,在文化上,風俗上,在信奉佛教上等很多方面都與我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且又有印度洋的海口。

無奈,歷史上緬甸就一直沒有納入過我們的版圖。


因而,如果某些大國在緬甸搞事,那對我們國家來說是非常敏感的。


文心採露苑


乾隆皇帝可謂清朝最能打的皇帝,一生征戰60餘載,建立了十全武功。當然這裡面有吹噓的成分,因為清朝跟緬甸貢榜王朝大戰一場,實際上清朝是戰敗了。不是清朝不想把緬甸納入版圖,而是這個緬甸貢榜王朝也不是什麼善茬子,在中南半島實力比較強,大有稱霸之勢。

當初之所以發生清朝和緬甸戰爭,是因為緬甸貢榜王朝入侵清朝的雲南地區,把乾隆皇帝惹毛了,這才派出大軍攻打緬甸。1765年——1770年,清軍四易主帥,四攻緬甸,四位主帥皆死於緬事,兵員傷亡數萬,耗銀1100萬兩;四次對緬甸的進攻均遭到了失敗。

大清實力強大,為何都打不贏一個小小的緬甸呢?

第一、大清武器比緬甸落後。

在兩軍作戰中,緬甸所持火器明顯比大清先進。乾隆皇帝受“騎射為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八旗軍依賴火器,而不注重騎射技能的訓練,所以未予以重視對火器的研製和購買,這在作戰中吃了大虧。

第二、氣候溼熱、水土不服。

大清兵士多來自北方,尤其以八旗兵為主,不適應緬甸地區的氣候,以至於造成大量非戰鬥減員。

第三、緬甸本土作戰,利用有利地形據守。

清軍勞師遠征,補給是個很大的問題。緬甸依託有利地形,據守不出,結果清軍久攻不下,導致士氣受挫,長期耗下去,對清軍明顯不利。

清緬戰爭持續了7年之久,結果耗到最後對誰都不利,雙方只好妥協。但是實際上緬甸並不臣服大清,因為大清是緬甸的手下敗將,四次攻緬均以失敗而告終。這就是緬甸沒有納入大清版圖的原因,打不贏啊!


銘蘇先生


回答這個題目,需得知曉緬甸歷史的演進及其與中原歷代王朝的關係。緬甸地區的民族形成、國家政權的產生,主要是在中國歷史上的唐、五代和宋王朝時期,但是由於其間隔著南詔到大理國政權的存在,故並沒有發生直接的交集關係。


當蒙古族的元朝早期的擴張過程中,由於大理政權已經覆滅,蒙古軍曾大規模入侵當時統治緬甸的蒲甘王朝,殘破了大片領地,迫使後者降服納貢,也收撫了緬北、雲南交界地區的眾多小股割據勢力。當之後蒲甘王朝受到撣族三兄弟率領的阿瓦軍隊的威脅時,元朝再次於1301年派軍入侵緬甸,但是在圍攻撣族根據地木連城時,元軍遭到了激烈抵抗,統帥高慶、察罕布哈等又接受了對方的金銀賄賂,遂藉口瘴疫流行而退兵,未能挽救其後蒲甘王朝的滅亡。之後,緬甸地區陷入分裂而殘酷的內戰時期,而元朝也由於自身國力的衰落,不得不撤銷所謂徵緬行省,轉而扶持雲南邊境地區的地方勢力作為屏障,這就是孟養、孟密、木邦等地土司家族的開始。


明王朝鼎立中原後,承認了緬甸阿瓦政權,一力遏制緬北諸土司勢力的壯大和對緬甸政權的企圖,尤其是對自號“平緬宣慰司”的思氏家族進行了武力進剿,極大地削弱了該家族的軍事實力。(當然,到了1527年,孟養思氏後裔思倫發還是尋機攻佔了阿瓦城,立其子思洪發為君,不信佛教的後者,成了緬甸史上有名的殘暴之君)。


明王朝壓制、打擊雲南及緬北諸土司家族的策略,客觀上有利於緬甸新政權——東籲王朝的崛起。然而,在東籲王朝削平群雄、統一緬甸後,卻開始了不斷蠶食雲南南疆各土司家裡領地的過程,由於明王朝邊吏們的無能及中央政府的漠視,大多數土司政權歸附緬甸。到了1581年,東籲王莽應裡派軍大舉入侵雲南,這才使明廷為之震動,先後調集總兵劉綎、鄧子龍等部進入雲南迎戰,到了1584年,緬軍基本被逐出雲南,一些首鼠兩端的土司家族也重新嚮明朝納款求附。明清易代時期,南明永曆帝君臣逃入緬甸避難,遭到東籲王朝的挾制,李定國、白文選等數次入緬求索,皆未能如願,最終被其交付給吳三桂部清軍處決。


清朝建立後,與緬甸東籲王朝的關係比較和睦,邊境衝突事件大為降低。但到了十八世紀中葉,隨著東籲王朝的崩潰,新興的雍籍牙王朝(又名貢榜王朝)四處擴張,於1765年4月兵分兩路入侵雲南,前鋒逼近思茅,雲貴總督劉藻無應對之策,於1766年3月服毒自盡。新任雲貴總督楊應琚統帥兩萬二千清軍反擊緬軍,雖然開始進展順利,但很快就陷入被動,到了1767年3月,緬軍重新攻佔耿馬、孟定,乾隆帝大怒,賜楊應琚自盡。


之後,乾隆帝委派伊犁將軍明瑞為雲貴總督,再調三萬餘軍攻擊緬軍,然兩路進兵的清軍配合不力,導致明瑞一路主力陷入緬軍重圍,1768年2月,突圍無望的明瑞自縊於小孟育樹下。到了1769年,經過充分準備的清軍,在大學士傅恆、阿桂及阿里袞率領下,水陸並進南征緬甸,10月初雙方會戰於蠻莫,緬軍大敗,溺死江中者不下千人。但此後,緬軍固守老官屯,清軍卻屢攻不下,對峙日久,清軍大營中疾病流行,主帥傅恆染病,副將阿里袞、水師提督葉相德相繼病故,陷入進退維谷之狀。但緬甸方面與清軍連年作戰,也是不堪重負,在其主帥摩柯梯都羅堅持下,雙方終於談判議和,議定恢復戰前邊境、互不侵犯、互相遣返俘虜等。歷時四年之久的清緬戰爭終於畫上句號。


從歷史上看,緬甸地區的歷代王朝都是東南亞地區的強大政治勢力,在被英國殖民者征服之前,緬甸地區的政權從來沒有被外族納入過版圖,尤其是清緬戰爭時期,緬甸雍籍牙王朝的軍隊擁有大量當時購自西方的槍炮,在武器裝備上已優於清軍。在其後的1784年雍籍牙國王孟雲對阿拉幹王國的遠征中,兩萬七千人的緬甸遠征軍中竟然攜帶的火炮多達八百門,一舉結束了阿拉乾地區擁有獨立政權的歷史。這樣強大的國家,已不是乾隆帝時期的清朝所可以征服的了。


雍籍牙王朝開創者雍籍牙塑像


清緬戰爭示意圖之部分


史海悠遊閭春暉


清王朝崛起於中國的東北地區,其民族是中國北方的狩獵民族滿族,而當滿族人進入關內,在全國鞏固政權後,接著而來的漠北蒙古各個部落的威脅,尤其是在準葛爾盆地的準格爾汗國,已經向清王朝發起挑釁,在康熙時期,康熙皇帝還御駕親征,直到五十年後,才在乾隆皇帝時代,徹底征服了準格爾部落,收復了新疆和西藏,那麼對漠北新疆西藏三大地區的鞏固必然是主要任務,而西南方向就不是清王朝的重點了。再說,清朝前期和緬甸王國有國幾次戰爭,都是以失敗告終,所以,整個清朝時期在西南方向是保守的,後來被英國人還逼迫後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