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晉王羲之、謝安會來紹興?

梁春光說


說到江南必須講鎮江,江南的土著居民是古越人,講的是古越語(侗臺語)。鎮江是“江南的中原”,整個江南的開發就是不斷從鎮江輸出人、文化和文明的過程。鎮江是吳文化和吳語的起源地(沒有之一)、江南文脈之所在(沒有之一)、江南漢人的出發地。句吳最早的都城在鎮江,作為句吳都城時間長達500多年。真正的江南漢人老祖宗的墳墓都在鎮江大港及其周圍地區,發掘過煙墩山、母子墩、北山頂、諫壁青龍山磨子頂等吳王墓或吳國貴族墓,出土西周青銅器41件、春秋青銅器54件。其中煙墩山出土的宜侯夨簋銘文記載了公元前1005年周康王封宜侯(周章)宜地(鎮江),建宜邑(鎮江城),原件被國家博物院收藏了,在北山頂出土的帶漢字銘文青銅器等文物被南京博物院收藏。可以到鎮江博物館看一下鳳紋尊,上面有天黿圖案,是姬姓(吳姓)的族徽。隨宜侯過江的周人首先定居在寧鎮和茅山地區,周人帶來先進的文化和科學技術,這個地區開始講古漢語、用古漢字、製造青銅器、種小麥吃麵食。鎮江丁家村遺址出土過西周時期的碳化小麥、黍、粟旱地農作物顆粒,鎮江孫家村有吳國的青銅器工廠。

鎮江歷來是北人進入江南的登陸點,寧鎮山脈(南京淳化青龍山——常州孟河黃山)和茅山山脈區域是橋頭堡。江南土著是古越人講古越語(侗臺語),在周人登陸鎮江後,經過500多年後,從鎮江出發的古漢人,建立淹城(創造了常州人)、闔閭城(創造了蘇州人)……,江南人開始講古漢語(吳語)用古漢字開始用上了青銅器。

東漢時北人經鎮江進入江南,形成江東世族(以陸、顧、朱、張、周等大族)。三國東吳孫氏集團對江東世族既拉攏又打壓,但他們對征服山越人這點卻是一致的,經過百年圍剿,浙江會稽、安徽徽州、江西鄱陽一線的山越被剿滅,迫使越人勢力進一步南遷,這樣給漢人進一步向南發展掃除了障礙,拓展了空間。

衣冠南渡時,江東世族為了防止北方世族進入環太湖流域,不惜武裝叛亂(參考周玘有關資料),迫使25萬北方世族先定居在寧鎮茅山地區,其中22萬先定居在鎮江,移民人數超過了20萬當地居民,鎮江人漸漸告別吳語開始講官話。雖然武裝叛亂被東晉政府鎮壓了,為了避免再次造成國家動亂,北方世族(包括謝王等)只得避近就遠到寧紹平原置地,開發浙江,這就是蘭亭序誕生在浙江的原因。


Boyee2


哪來那麼多為什麼?朋友好長時間沒聚了沒說說話了。聚一聚很正常沒有為什麼。其實紹興蘭亭一直都是文人墨客想去的地方。既然好朋友相約聚一聚。肯定找一個環境優美風景獨特的地方大家一起聊聊天,敘敘舊談談理想與抱負,談談又有什麼新詩大作一起分享探討。所以王羲之、謝安、孫綽等貴族高官四十二人首選紹興。


去了之後發現環境的確優美,景色迷人所以大家心情都非常舒暢。一時興起《蘭亭序》就誕生了。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時間地點季節寫的非常清楚,環境當時天氣以及當時心情真的非常好。你也可以感覺到他們相聚非常開心。

其實王羲之都沒有想到這一聚成了千古佳話。《蘭亭序》被後人稱作天下第一行書。我想王羲之根本沒想到會這樣。因此紹興蘭亭因為王羲之同好友一聚而名聲大噪。王羲之以因《蘭亭序》而得名。其實一切是那麼自然。就是與好友一同吟詩作賦遊山玩水就那麼簡單。所以沒有為什麼?如同今天我們約上好友到哪裡哪裡遊玩一樣。


傳承文化繼承傳統


紹興有2500多年曆史,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秀美,我想,任何一個文人墨客都不會不喜歡這裡。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就是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寫出的。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等在蘭亭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揮寫了一篇《蘭亭集序》,這篇序文就是《蘭亭序》。

有人認為王羲之本就是紹興人,這是錯誤的,王羲之是山東琅琊人,在紹興定居過一段時間而已。至於王羲之和謝安為什麼會來紹興?或許是王羲之在紹興當官,邀請友人謝安來紹興遊玩的,或許是文人墨客都喜歡遊山玩水吧,況且這哥倆是好朋友,經常相伴出遊,又或許是西晉滅亡後,北方士族南遷,王羲之是遷居過來的。

所以,王羲之和謝安為何來紹興,我們只能猜測,不過原因大致就是以上三點了。


夢迴古重泉


謝安的東山再起就在紹興的上虞區,著名導演謝晉是謝安的子孫。鄙人姓王,搞不好就是王羲之的後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