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1700年的無價之寶,中國古代書法真跡《平復帖》

流傳1700多年的無價之寶,中國古代書法真跡《平復帖》

流傳1700年的無價之寶,中國古代書法真跡《平復帖》

陸機(公元261年至303年),字士衡,吳郡(今江蘇蘇州)人,一說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他出生於一個世代顯臣的家庭,祖父陸遜、父親陸抗都是三國時東吳的名將。陸機一生的最大成就在文字方面,最擅長的是文學批評,他20歲時寫的《文賦》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系統完整的言論。

《平復帖》其實是陸機寫給朋友的一封信,文章內容說到病體“恐難平復”等內容,所以後人稱之為《平復帖》。

流傳1700年的無價之寶,中國古代書法真跡《平復帖》

《平復帖》共9行84字,是草書演變過程中的典型書作。表現出濃厚的隸草風意,但又沒有隸書那樣波磔分明,字體介與章草、今草之間。細觀此帖,書風古拙,剛勁質樸,字間雖不連屬,卻洋洋灑灑,令人賞心悅目。《平復帖》從文詞到草法都有點古幻難識。用筆則使用禿筆、燥墨,有如有些書畫家所追求的“萬歲枯藤”的味道,與甜俗一路大異其趣,可見禿筆枯鋒的獨特面貌。

《平復帖》為紙本,縱23.8釐米,橫20.5釐米。乍看此帖,書法起筆大多圓渾,豎、撇往往斜側出鋒;字體左高右低,既無蠶頭鳳尾,也無銀鉤蠆尾之狀,然而全文形散而神不散,筆劃使轉自如,帶有隸書的波磔筆法;線條短小豐腴,筆劃簡練樸實,字與字之間不像今草那樣連綿不斷,但也不完全獨立,筆意緊緊相連,上下呼應貫通。這幅作品融合了章草與今草兩種字體的特徵,結構自然而輕鬆,具有樸質雄厚、古雅自然的風格,大概是當時吳國一帶的地域書風,它在漢字發展史上有著特殊地位,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作者高深的書法藝術修養。

《平復帖》作為中國書法的珍寶,在舊中國險遭帝國主義的掠奪。那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不僅瘋狂掠奪我國的財富,還把目光對準了我國的古代珍寶。國難當頭,有人想把《平復帖》獻給日本人。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大書法家、大收藏家張伯駒知道了此事,他非常憤怒、焦急,擔心這件名帖流出國門。情急之下,他變賣了自己的全部家產,用鉅款買回了《平復帖》以及其他一些古代書畫珍品,僅《平復帖》就花去4萬大洋。解放後,張伯駒夫婦把這件流傳1700年的無價之寶及自己所藏的古代字畫全部無償地獻給了國家,當時的文化部部長茅盾親筆為他簽發了褒揚狀。

流傳1700年的無價之寶,中國古代書法真跡《平復帖》


流傳1700年的無價之寶,中國古代書法真跡《平復帖》


流傳1700年的無價之寶,中國古代書法真跡《平復帖》


流傳1700年的無價之寶,中國古代書法真跡《平復帖》


流傳1700年的無價之寶,中國古代書法真跡《平復帖》


流傳1700年的無價之寶,中國古代書法真跡《平復帖》


流傳1700年的無價之寶,中國古代書法真跡《平復帖》


流傳1700年的無價之寶,中國古代書法真跡《平復帖》


流傳1700年的無價之寶,中國古代書法真跡《平復帖》


流傳1700年的無價之寶,中國古代書法真跡《平復帖》


流傳1700年的無價之寶,中國古代書法真跡《平復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