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的統治者,在甲骨文裡被稱為王,在史記裡被稱為帝,如何解釋這個現象?

傅船山


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來解釋:

第一,上古歷史層累的造成

第二,統治者神化自身。

第三,「絕天地通,天人合一」的思想漸漸形成。

----------------------------------------------------------

傳世文獻所記載中國上古歷史是「層累的造成」:

  • 時代愈後,傳說中的古史期愈長

  • 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完整系統的「三皇五帝」概念,其實是到戰國秦漢才有,而且概念不一:



顧頡剛,《中國史學入門》(修訂本),北京出版社,2002年,頁20,

所以,「三皇五帝」的概念越早越模糊,越晚越清晰,越系統。

比如:《尚書》只有「堯、舜、禹」,而沒有「炎、黃」。

《史記·五帝本紀》中的「五帝」:黃帝、顓頊(zhuān xū)、帝嚳(kù)、堯、舜,是當時漢代人的「意識形態」,當時戰國秦漢才有的稱謂。

--------------------------------------------------------

而漢字「王」取像自「斧鉞」,本義是指的擁有軍權和司法權的首領,絕對不是一種「神化」的統治者的稱謂。

在甲骨文中,商王都自稱「王」。秦始皇以前君主也都是稱「王」。

在甲骨文中,「帝」是殷人的信奉的最高神靈「天帝」,也表示「禘祭」。

「帝」的造字本義有多種說法,其中最多人認可一種說法是:像一束捆綁的柴薪,是「郊外燒柴祭天」的儀式。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這樣的祭祀儀式,這是人類文化中共有的現象。

甲骨文顯示,商人是非常敬畏「上帝」的,視為命運的主宰者。

上帝主宰氣象的卜辭:

上帝主宰農業收成的卜辭:

上帝主宰城邦的安危的卜辭:

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

總之,殷人所崇拜的上帝:「無所不管,全知全能」且「喜怒無常」,稍有不敬,就會降下災禍,非常像《舊約》中的「耶和華」。

甲骨文顯示,出現一些小災禍,商王都非常害怕,卜問上帝的意圖。

所以,商王是無論如何都不敢自稱為「帝」的。

我想這就跟亞伯拉罕諸教(猶太、基督、伊斯蘭)中不得稱呼上帝之名的避諱觀一樣,這是一種「褻瀆」,耶穌就是自稱為「上帝之子」,被憤怒的猶太祭祀階層,以褻瀆神靈的罪名,借羅馬人之手送上十字架。

-------------------------------------------------------------

尚鬼的商人被周人推翻以後,中國進入了一個宗教氛圍不是那麼濃烈的世俗社會。

余英時先生認為《國語·楚語》「顓頊絕天地通」的神話,就是中國人「天人合一」思想的濫觴:

這個神話反應中國遠古時代薩滿巫術盛行,傳說中的聖王顓頊,終止了「民神雜糅」的局面,不允許這些跳大神的巫師跟天地交流,與天地溝通成為君王的特許權力。

所以,東周以後「三皇五帝」概念漸漸形成,凡人領袖漸漸可以稱為「帝」,成為了「人、神」合一的聖人:

引自:《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頁15-20

當然余英時先生一書中的論證很複雜,我這裡只簡單的引用了幾句,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看《論天人之際》原著。

所以,君王成為「溝通天地」的代理人,說是神化君主,也可以說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大轉折:「凡人——聖人——神人」,能不斷「進化升級」。

千古一帝秦始皇更是開掛,認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自稱為「皇帝」。

這好比西方君王叫自己「耶和華——耶穌-凱撒」,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另一方面,古代政府將宗教勢力納入管轄範圍內,不讓「跳大神」的祭祀做大。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一直一來都是個世俗社會,

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說反應的是中國人思想史:

商代的「帝」從讓人害怕又敬畏的「真神」,到東周以後變成凡人領袖的尊稱,到漢代「天人合一」思想定型成熟。


小漢字見大歷史


標題是最容易誤導人的,不僅誤導看的人,同時有時候也誤導答的人,下面來說說“王”和“帝”字,再來探究探究《史記·殷本紀》“帝”的意思。

是王先還是帝先?

按照文字的發展歷程,先是有最簡單的筆畫構成的文字,然後再是慢慢複雜化。《說文》:王,天下所歸往也。“三”這個字也是最早的古文字之一,不僅記數,還代表天、地人,然後再一豎相連就是代表掌握天下萬物。所以才把那古老時代的統治者稱為王。

《說文》: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過了一定年代之後,古人是覺得“王”字還不夠區分統治者的優劣等級,所以把統治者也分為了三等,第一等的稱皇,第二等稱帝,第三等稱王(也有把“皇”和“帝”等級對調的,總之王墊底)。所以是先對統治者稱的“王”,覺得統治者也有優劣才有了“皇”和“帝”的高於“王”的等級評判。


《史記·殷本紀》

《殷本紀》一開始就交代了一件事,即商朝建立者商王成湯的祖先是帝嚳,成湯把都城遷到了祖先帝嚳的都城毫,新建了一座都城。於是就有了“從先王居,作帝誥”一句,也一說是作帝幹,在下認為也是作帝幹之意,因為上文是從先王居,若是都城的名字是帝幹,這樣解釋“帝”字可能更合理一些了。

那時候的也有把居住地或者都城當做姓氏的做法很是通常,若是都城的名字是帝幹,之後的商王就把姓氏改成了帝氏(姓)也是通常做法,須知《殷本紀》中“帝”就上下文來看就是商王的姓氏,畢竟該篇裡面稱商朝的統治者還是王,當然也可以隨祖先帝嚳的姓氏姓也是可以的。



說到這裡,真的要來解釋這個現象,那麼自己看書理解問題,人家明擺著裡面的“帝”字是姓氏的意思。還有都知道漢字不止一個意思,如果自己把漢字只認為只有一個意思,那麼當然就看不懂古文啦。


淡看天上月


帝是後來的稱呼,殷商時還沒這種稱呼,通稱為王,所以後來史記又把稱為帝,同樣的人,稱呼不同而已!

當時的帝是對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一個境界之後的稱謂。

帝者,德合天地曰帝。

即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了與天地一樣,並且和天地貫通,且和諧的地步,這個人就稱之為帝。

而這樣的人,必然是所有人類中最有智慧和能力的,故而所有人都願意讓他來管理大家的公共生活,引導教化大家,於是所有人推舉他為最高管理者。

由於後來人們不再重道德,而只重地位,於是“帝”的意義發生變化,由原來代表道德修養境界變為後來的地位象徵。

到秦贏政乾脆叫皇帝!

《莊子·莊帝王》有南海之帝,北海之帝等。

商、周天子稱王不稱帝。

公元前288年,齊湣王稱東帝,秦昭王稱西帝。而當時列國均已稱王,欲尋一更尊於王之稱號,乃借上古大帝之名,用為後世人君之號。

中國人以祖先為尊,覺得祖先都是高尚有道德的人,所以才有後來史記對殷商領導者的帝稱呼!

司馬遷《史記》的首篇《五帝本紀》就說:“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頗項為高陽,帝遊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度。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姐氏。契為商,姓子氏。″



蓉兒是妹紙


關於這個甲骨文出土以來,實際情況可能是忽略了,它裡面內容的真實性,到底寫些什麼範疇方面的事吧?

據己摸索理解的真實存在於:甲骨文是『刻骨銘心』→記載『兩儀』之間的關係統治的事情,才是甲骨文內容範疇的第一要素之『刻骨』。

除此之外,什麼什麼祭祀之文,什麼什麼占卜之言,從來都沒有人敢於作出肯定的答案。

至於,為何把甲骨文裡面的內容範疇,定義為『兩儀』血緣關係統治事情的內涵記錄?

其一,一儀需要把另一儀記載入史,這是玄黃血緣關係統治歷來的祖訓規矩;比如《尚書》等等的真實存在史蹟上,帝王歷史上的經歷沒有必要否認吧?

其二,即殷商朝政治理天下的時候,需要為被統治的另一方之周室民方,記錄他們代代科舉後繼人才輩出的儲備『武發』者;一一記載入史之『刻骨』,只是記載體裁不是紙竹而是甲骨而已。

其三,古人的智慧離不開『刻骨銘記』的來源說法,即每個民方的周室後繼人才,如最後的姬昌至姬發都是被『刻骨仇恨』的記載對象。

當然了,為何會如何是好是壞的『刻骨銘心、刻骨仇恨、刻骨相思』?這是另外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了,不在這裡探討研究和破解了。

總之,甲骨文的內容範疇方面,值得深刻領會和研究破解出來。

例如提問的題目:王與帝的關係。

這裡只能簡單粗暴劃分一下原理與應用:

古時正方坐上執政者大權在握的,才稱謂:帝;

反之,負方被統治下的民方需要王儲的,才稱呼:王。

一直到後來,可能是兩者意義合一起來,慢慢搞得後世對『帝與王』的含義,變得糊里糊塗分不開的稱呼吧?


藍本動畫


甲骨文中的“王”字是斧鉞之形,代表最高統治者。

秦始皇一統中國後,以“皇帝”來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王”與“帝”都是對特定時期最高統治者的尊稱,只是時代不同,所用稱號不同而已。

正如古代普遍所使用的對妻子的一種愛稱:娘子

如今普遍所使用的對妻子的一種愛稱:老婆


史鑑一說


看了幾個答題,基本上在胡說八道。

基於這個現象,有人懷疑甲骨文中的王應讀為玉。這樣一來,原有解讀體系基本要被推翻,由此建立的商史要推倒重來。

保守一點的解讀是,生時稱王,死後稱帝。甲骨文中的占卜都在生前,史記的記載都是死後。而且從甲骨文的占卜體系來說,也是以先公先王賓天帝天神而佔,死後升為帝,合乎這個體系的習慣。


傅船山


王字是老虎頭上的圖形,是動物裡最厲害的動物。


古城140787426


帝表示神族子孫,王表示保護人民的人。


擁抱吉祥952


據說一開始也沒有“殷”這個說法,只有“商”


小胖wei


只有傳說中有三皇五帝,商周只有王!至於春秋戰國所謂什麼“東帝、西帝” 的純粹就是搞笑的!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覺得自己功蓋三皇,德配五帝,故自稱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