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覺得努力很丟人!


媽媽,我覺得努力很丟人!


媽媽,我覺得努力很丟人!

媽媽,我覺得努力很丟人!

✎所謂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奮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

上週末,一位媽媽跟我抱怨,為了讓孩子認真寫作業,按時上補習班,自己對孩子是連哄帶騙,承諾這個答應那個。早上催著他出門上學,大包小包替他拎著,也撈不著他一句好話,要考試了,自己比孩子還著急,有時候真的搞不明白,

到底是誰要學習?誰害怕遲到?這到底是誰的人生?孩子對自己的事情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各種奔波操勞的都是家長,孩子作業寫得馬馬虎虎,家長陪讀倒是認認真真,孩子對自己的成績不悲不喜,家長倒是起起伏伏。


媽媽,我覺得努力很丟人!

❶缺乏內驅力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需要家長監督都能自覺完成自己的事情,有的孩子卻需要家長一直追在後面催促卻還是“辦事不力”?根本原因就在於孩子缺乏內驅力。家長、老師的鞭策、激勵都屬於外部驅動力,一旦老師家長放鬆了對孩子的管教,孩子就像洩了氣的皮球,一下子就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拖延、懈怠、偷懶的問題很快就顯現出來。而具備內驅力的孩子,即便沒有外界的獎勵或者誘惑,依然能夠對投入的事情保有高度的熱情,自己奮力奔跑的孩子一定比家長推著跑的孩子跑更快、跑更遠。

媽媽,我覺得努力很丟人!

一旦習慣了被驅使,孩子就容易喪失自己的內驅力,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家長事事包辦,時時操心,孩子的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滿足家長或者通過滿足家長獲取自己的物質獎勵。

努力和惰性都是有慣性的,長期不努力很難突然轉變,但是一旦習慣了努力,那這種努力的感覺就會形成一種慣性加速度,成為驅動孩子持續深入學習的最大動能。

❷覺得努力很丟人

《終生成長》這本書中就曾提到,青春期的孩子不願意努力,很可能是患上了“不願努力綜合症”,這指的是一種為了維護自己聰明的形象而只做顯得自己聰明的事情的心理狀態。

小時候做成一件小事,媽媽爸爸都會誇我很棒,但是長大後,面對越來越重的學習壓力,越來越難的課文和考題,做不出來很丟人,乾脆就不做了,以免顯得自己很笨,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願意挑戰難度,其實本質只是太在乎外在的評價,希望用不努力的方式維護自己的自尊心。

媽媽,我覺得努力很丟人!

其實這種心態是很常見的,校園裡,明明考前徹夜複習,但是對著同學卻自稱“不太用功,估計要考砸了”;明明為了面試查閱了超多資料,通過了之後也只是跟朋友說句“都沒怎麼準備,還好面試比較水”;明明艱苦地健身才有的好身材,談起來也只是“隨便練練的”......

無論是自卑、虛榮還是為了維護自尊心,我們和孩子一樣真的不願意承認自己努力了,我們都害怕拼了命努力卻以失敗告終,顯得自己很笨很沒有用,所以即便很努力也要故作輕鬆或者直接放棄努力以保護那個“如果我努力了一定會成功”的可能

有一期《奇葩說》的辯題是:“ta真的很努力”是一句好話嗎?我們都能讀出這句話只是肯定了態度,卻否認了成績,彷彿除了努力,ta一無所有。所以孩子也害怕這句話被安在ta們身上,越努力就越在意。


媽媽,我覺得努力很丟人!

❶努力超越智商

晚清名臣曾國藩是出了名的“少年愚鈍”,並不是說他智力有什麼問題,而是相比於他的同事左宗棠、梁啟超確實在智力方面不突出。除了他考秀才前前後後考了7次才考上之外,背書遇賊的故事也可見其智力一般。

盛夏的晚上,曾國藩的書房來了小偷,趕巧曾國藩回來了,小偷就躲到了床底下,曾國潘開始背文章,雖然不長,但是他怎麼也背不下來,但他一直執著地背到了後半夜也沒有要休息的意思,床底下的小偷實在熬不住炎熱,直接跳了出來,摔掉了曾國潘手裡的書吼道“就你這麼笨,還讀什麼書,我在床地下聽都聽會了。”說完很流利地把曾國藩背了大半夜還沒有背下來的文章,一字不差地背誦下來,然後揚長而去。

媽媽,我覺得努力很丟人!

不夠聰明的曾國潘一生勤勉,終成大業。天賦、智商的差距是固然存在的,但依然比不上努力和不努力的人生差距。

❷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我們看到《最強大腦》裡的天才,卻不知道大多數天才的背後都付出了異於常人的努力。天賦沒有努力的加持同樣會被消磨殆盡。賭王之子何猷君曾在最強大腦的舞臺上以驚人的表現拿下百人大賽第一,直通三十強,智力毋庸置疑,身家更是直接出生在人生終點。但是優秀沒有終點,優秀的人比普通人更加努力。

2016年3月,何猷君考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金融碩士,是史上最年輕的學生,那年他才21歲,為了在三年讀完四年的課程,大二那年,他自稱每天沒能吃沒能睡,功課多到經常忘了哪一份是哪一課的,就是因為每學期讀了8門,而一個普通的MIT學生每個學期平均讀4門課。在人人都狂歡的聖誕夜,他在熬夜做習題,在考試前幾周,凌晨五點的圖書館都仍然有他的身影,在麻省理工讀碩士的那幾年,他幾乎拒絕了所有的社交...

媽媽,我覺得努力很丟人!

何猷君的賭王父親何鴻燊說過,“我時常教小朋友要用功,財富未必跟你一生,但讀書永遠受惠。


媽媽,我覺得努力很丟人!

❶父母要努力

孩子不會聽我們的話,但是他們會模仿我們的行為。如果我們逼著孩子努力學習,而自己卻安於現狀,整日癱坐在沙發刷劇,孩子會怎麼想?更好的方式是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需要終身努力。比如孩子在寫作業,我們如果沒有工作就可以在一邊看書學習,或者培養一個愛好,努力在上面做出一點成績,又或者跟孩子探討自己的職業規劃,對家庭未來的設想以及自己準備為之付出的努力。打造一個全家共同努力的環境,絕對要優於全家人一起逼著孩子努力。

❷助力孩子的努力

我舅舅是我小時候最崇拜的家人,他是我們小鎮上的一個初中體育老師,高大健碩帥氣。後來,住在小鎮上的我媽和阿姨們都搬到了縣城,大都是為了我們這一輩的教育。而我舅舅,一個大學生,卻一直待在了小鎮上,即便他的女兒多次表示希望到縣城裡讀書。舅舅有足夠的條件調到縣城,但是他覺得小鎮的生活比較安逸,也嫌調動工作太麻煩,他覺得孩子的童年,快樂沒壓力最好,他對自己也是這個態度,現在的他已經是帶著啤酒肚的油膩中年了。

媽媽,我覺得努力很丟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選擇,歸於安逸並沒有什麼可苛責的,但是可憐孩子本來是很想努力的,但是爸爸說快樂就好,也不想為孩子的努力而稍微努力一下,所謂快樂的童年是否就能擁有快樂的成年呢?我們不必去攀比上多好的學校,但是為了孩子,至少應該努力一下,這是我們對孩子努力最起碼的支持。

❸正確看待快樂教育

就像我舅舅一樣,很多人覺得不給孩子競爭壓力,不逼迫學習就是快樂教育,這對孩子其實是很不負責的,甚至可以說是剝奪了孩子人生的無限可能。我理解的快樂教育不是放棄努力,而是要在努力中感到快樂;快樂教育不是去歌頌平凡可貴,而是能夠從容接受努力後的任何結果;快樂教育不是迴避競爭的安逸,而是去努力一搏之後輸贏皆有收穫。家長要做的是探索學習方法,引導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學慾望,鼓勵孩子去爭取,從容接受孩子的成敗。

龍應臺在《寫給安德烈的信》說道: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❹培養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認為事事都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他們喜歡嘗試挑戰,勇於面對失敗挫折,而固定型思維的人覺得自己天賦受限,他們把失敗歸咎於無法改變的外因,常常受困於眼前的困難。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誇努力,而不是誇聰明。真誠地讚美孩子的努力,表揚他努力的細節,越具體越真誠,讓孩子愛上那個努力的自己,為自己的努力感到體面和自豪。

❺接納結果,關注過程

孩子和我們都一樣,不是害怕努力本身,而是害怕努力過後卻失敗的事實。只是告訴孩子結果不重要絕對是一句不負責任的空話,要讓孩子明白“結果重要,我們要去努力爭取,但是它不是最重要的,未來還有很多機會爭取好的結果”。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前提是要分析失敗的原因,從中找到成功的方法,當孩子遭遇努力過後的失敗,不要否定他的智力,也不要盲目指責他不夠努力,而是一起分析原因,為下一次成功一起想想辦法。不能讓孩子陷入盲目努力就好的怪圈,總是沒有回饋的努力確實會打擊孩子的自信。

媽媽,我覺得努力很丟人!

❻激發內驅力

著名的動機理論心理學家Deci和Ryan將內驅力的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納為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歸屬感就是“即便你做的不好,父母都會溫柔而堅定地愛你,願意陪你一起變好”,這是孩子願意挑戰難度、面對失敗的底氣。

自主感是“我可以感覺到我是個有能力的人”,孩子的能力發展也是需要鍛鍊的,一些家長心疼孩子就不自覺地事事代勞,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幫孩子的衝動,其結果就是孩子逐步變得懶惰又“無能”。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鼓勵孩子做自己能夠做的事情,讓他們在小事中獲取成就感,也要給他們足夠的選擇權,讓他們嘗試為自己的生活做計劃,尊重他們的提問和探索,要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自己人生的主人,要自己對自己負責。

媽媽,我覺得努力很丟人!

勝任感是通過表現出成功的行為和能力所獲得的一種積極的自我價值感體驗,家長要謹慎地使用外在獎勵,自我滿足的成就感一旦被物質獎勵取代,孩子很有可能演變成不給獎勵就不努力的狀態,而這個獎勵對家長來說可能會越來越大,越來越難以承受。

媽媽,我覺得努力很丟人!

旺妞

這個世界是有人天生條件優越,這個世界有功利也有不平,努力不能改變一切,努力或許決定不了你的人生上限,但是一定可以提高你的人生下限,會讓你變得更好,越努力越幸運並不僅僅是一句雞湯。讓孩子學會高效的努力,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媽媽,我覺得努力很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