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學招收研究生都想要自己本校的學生,是本學校學生質量的真的會比其他學校高嗎?

段勇賓


不知道題目中的說法是否有先入為主的印象,這樣的說法似乎並沒有太合理的依據。先說一個今年剛剛結束的考研例子。今年有三位同學報考的本校(985高校)的研究生,另外有一位報考的外校。本校的三位,一位進了專業的複試分數線,但在提前聯繫好了導師的情況下,因複試表現不好,沒被錄取;另外兩位都沒進入志願專業的複試,三位同學同時申請了調劑,結果仍然只有一位同學被錄取;而報外校的同學也選擇了調劑到同一專業(本校接受調劑的只有該專業),順利被錄取。同時錄取的還有很多來自外校(非985高校)的同學。

所以招收研究生都想要本校的學生這並不一定是事實。但之所以有這樣的印象,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考本校研究生的同學相對較多,畢竟近水樓臺先得月,考本校在複習備考,聯繫導師,獲取信息等各方面都要方便得多,專業課也相對熟悉,考取的難度相對較低;其次,畢竟是自己培養的學生,學校為了幫助同學解決出路問題,也為了提升自己的就業率等,同等情況下有可能會優先錄取本校的學生。

但實際上,考研畢竟是一個綜合考察,選取的也是適合做科研,各方面表現突出的同學。綜合起來說,來自985,211高校的學生有更好的平臺,更優秀的師資,更良好的學習氛圍,總體水平會高於普通學校,如果本校是985高校,考研時本校學生錄取人數相對較多並不意外,但這也是源於擇優錄取的基礎之上;如果本校是普通院校,會非常歡迎層次更高的學校的學生;就去今年廣州某高校,調劑到該校的985,211高校直接獎勵現金3萬元。

即便在985高校裡,也有學習不好,基礎不紮實的同學,985考研的同學,本就是除了申請出國和保研的那一部分同學,學科知識相對較薄弱,在考研時往往準備還不如普通院校的同學,在這樣的情況下被淘汰並不意外,學校選擇研究生也要為將來的學科發展負責,導師也不會因為是本校的同學就優先錄取,某種意義上來說,考研是選擇優秀的學生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並非為了本校學生兜底。所以題目中的說法,個人並不贊同。


象牙塔裡講故事


現在高校教育界存在著一條歧視生態鏈。

一類校:985,211高校。

二類校:位居985,211之下,省市屬高校,多以“**大學”命名。

三類校:位居普通大學之下,一般以“**學院”命名,公立校,事業單位性質。

四類校:三本院校,民營企業辦學模式,學費高,分數線低。

這樣一套生態鏈中,一類校看不起二類校,二類校看不起三類校,三類看不起四類。這屬於高校外部歧視鏈條。



各級生態鏈中,還有歧視,排名靠前的看不起排名靠後的,一線城市的高校看不起二線三線的城市。

在高校內部,每個層級也有自己的歧視生態鏈:一本專業看不起二本專業;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學科看不起非重點學科;熱門學科看不起冷門學科。



這種歧視生態鏈,像極了錢鍾書《圍城》裡描述的情形:

“理學院的學生看不起工學院的,工學院的學生看不起文學院的,文學院的學生裡外文系的看不起中文系的,中文系的看不起哲學系的,哲學系的看不起社會學系的,社會學系的看不起教育學系的,教育學系的學生沒有學生可看不起,只好看不起系裡的先生。”

為了擺脫這條風行於大學校園內外的無形的歧視產業鏈,考研,儘量攀升到生態鏈的上端就成為眾多考生不二的選擇。

表現在考研究生的時候,三類四類校考生選擇考二類校,二類校考生選擇考一類校,一類校考生選擇考頂尖極名校,頂尖級名校畢業生選擇或留校保研或出國讀研。



在這樣一個生態鏈之下,除了三四類院校實在無可選擇,一二類院校的選擇自由度是比較大的。選擇中“就高不就低”是常態思維。一類,二類校導師與其挑三類校,四類校的學生,不如挑自己本校的學生。這裡有一個刻板印象,總覺得本科所佔有的優勢會延續到研究生環節。當然,還有情感因素,自己的學生,知根知底,總比“外人”要強吧。

這意味著,如果你輸在了起點,要在終點贏回來,你面臨的挑戰和要克服的障礙比別人多出了不止幾倍。

這也正是你問題中提到的現象。


孫衛華


一般來說,有這種想法的大學,以一些比較好的名牌大學為主,分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正常在考研的時候,很多人第一想法,肯定是要報考一個比原來學校稍微好點的大學來讀研,這是人之常情。於是,我們才會經常看到,考研的主力軍大部分是普通院校的學校偏多,211或者985大學的學生,想讀研的基本上會選擇保送這條路。

於是,現狀就變成了:大學招收到的研究生,很多是來自比這所大學實力要差些的學生,比這所大學實力強的學生,一般會報考更好的大學,畢竟人往高處走。

第二,就是由於有第一種情況的出現,所以從招生單位的角度出發,大學既然很難招到比自己學校更好的學生,那自然就更傾向於選擇自己本校的學生,希望他們能夠繼續留下來讀研,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好處:

一是本校學生本科階段學習課程,培養計劃都是院系自行制定,對學生的培養質量自己有把握,而且情況更加熟悉,從本科轉向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也更順暢自然,不存在專業課程上的斷檔。

二是,一般來說,高考要比考研難度要大一些,好大學與普通大學在本科生源上,學習氛圍上,培養質量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從招生單位的角度出發,自然更加傾向於招收自己學校的學生來讀研。

三是每個學校在畢業的時候,還要注意自己學校的學生就業率問題,能夠將自己的本科生直接變成研究生,這也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本科生的就業率。

所以,站在學校招生的角度上,喜歡自己的學生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自己的孩子自己疼,這並沒有什麼錯。

不知道你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教育有故事


一般還真會高一點。

我舉個例子,985、211的有考普通一本的嗎?只有調劑的。然而,這個並不是最重要的。


我認為最重要的在於校園文化這一方面。從眾也是有道理的

在不同學校薰陶了四年,人與人之間差異是很大的。

處理問題的習慣,思考問題的角度,甚至說是辦事流程、作息時間、師生之間特有的梗等等許多東西。這些對於外校的來說都是全新的。

自家院系裡實驗室怎麼做,空閒教室怎麼申請,一天做多久,怎麼補充自我知識,學校裡常用的基礎設施使用....所有的東西不需要另外交代,本校學生就會做了。

本科決定的東西太多了

學習課程與強度不一樣,本科好一點的學校所學的東西更加深奧一點。

思考問題的全面性與角度不一樣。往往本校的學生思考的更有邏輯性,更全面,思維角度普遍更有價值。

學習能力更強。衡量一個人能力強與否,最簡單的就是讓他做一件簡單地事,就是簡單地事有的人做的好,有的人只會說:我會做,要是我怎樣就怎樣?比方說今年前全民參與的統考。

所以,不管你相信還是不相信。90%以上的優秀研究生都是來源於本校學生的,即便是中國最牛逼的兩所學府。你也會發現牛逼的出國確實多,而留下來的仍然是你大哥。

教授,或者說普通碩導不是你的啟蒙老師

他們不會也沒有義務去教你們那些基本的東西。以工科為例,大多是以項目為導向,本校的學生顯然更適應。缺失哪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本校的學生往往會用更加適合的方式去補充。

至於學習課程,研究生遠遠沒有本科學分多。更何況,牛逼的學校一般學的難一點,考核會嚴格一點。。。其他學校考進來的絕大部分可能本科績點高一點,而碩士就相差很大。導師沒有義務再重新教你,

都是普遍狀況,未來靠自己

確實更願意要本校的學生,但是這並不代表不要別的學生。人家對你能力還是有認可的。只是說出於省事和綜合考慮,人家更願意要熟悉的而已。

就好像很多企業只要985和211,是不是他們就只招這些人呢?平臺不夠,能力來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