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書畫藝術家來說,在藝術道路上不斷髮展和努力的過程中,最需要什麼?

畢生書畫藝術


以我的理解,想做一名成功的書畫藝術家,需要志向,天賦、毅力、勤勞。

有個成話這樣說:有志者事竟成。其意思也很明白,是指在做任何事情時,只要具備堅定的意志和志向,有那種乘風破浪的鴻鵠之志,到頭來,早晚會走向成功,早晚會品嚐到成功帶來的喜悅和榮耀。

做書畫家其實也一樣,擁有強烈的志氣和志向非常關鍵。就跟打仗一樣,若心中有必勝信念,最終取得勝利是水到渠成的事。可見,志氣和信念是做任何事情時,通向成功的基石。

當然,書畫家是藝術工作者,究竟能不能取得成功,除過志氣外,天賦也很關鍵。天賦是對藝術與生俱來的感受能力和領悟能力。

有藝術天賦的人,他的靈感更多,能比常人能更快、更好地進入狀態,在藝術思維和技巧上,會比常人表現得更全面更深刻,因為他們天生擁有這種優勢。

但是,沒有天賦的人也不必灰心喪氣,通過正確方法訓練,完全能鍛煉出較強的藝術感受力。這跟“笨鳥先飛”的道理是一致的。

在當今書畫圈,實際上“毅力”的作用非常大。因為當今物質生活異常豐富,有許多誘惑在每個人身邊盤旋,有些書畫家可能是好苗子,取得了一些成績後,但經不過名利和地位的誘惑,為了爭取更大的名利,漸漸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到頭來逐漸變為平庸的藝術家,在藝術道路上再也無法前進。

這是毅力不夠堅定的表現。搞藝術,擺正心態,耐住寂寞是重中之重。連大詩人杜甫也說:文章千古事,得知寸心知。

勤勞就是指,不論你在藝術上有多麼高的才氣和天賦,一定要堅持天天練習和創作,如果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態度來對待藝術,最終會一事無成。像寫字畫畫,如果幾天不寫不畫,比起天天磨鍊的人,手底下肯定會生疏起來。

人們常說,“勤能補拙”就是這個道理。


鴻鵠迎罡


想要在藝術上取得一定成就,最重要的不是天賦,而是耐得住寂寞。在藝術道路上,無不充斥著名和利的誘惑,當看到別人去用現有的水平去獲取名利時,自己還在埋頭苦練,心理多少有些不平衡,這就需要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來支撐自己。

每種個性都有敵人,天賦最大的敵人就是寂寞。我見過很多有天賦的人,但是最終能堅持下來的人不多,他們甚至不知道天賦的重要性,只是看到眼前的一些功利便索然放棄自己的未來,顯然是眼光不夠長遠。

這個世界上能成為藝術家的人很多,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極佳的天賦。有人靠天賦吃飯,有人靠努力吃飯,終究,最重要的還是努力。即便缺少百分之一的天賦,不能成為大師,但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已經足夠讓一個人在藝術道路上取得一定成就。

如果有天賦,又能耐得住寂寞,那未來的藝術成就是不可限量的。有一句話說的很好,藝術家都是孤獨的。很多藝術家在成名之前窮困潦倒,並非他們不喜歡賺錢,而是因為他們心裡有比賺錢更重要的東西,根本無暇顧及賺錢,這種力量會支撐一個人不斷髮展,直至成功。


名師巨典


最需要的是一一功力。功力,是笨功夫,學人總以為自己是聰明人,也總喜歡尋找一些巧妙,以顯示自己的高明。但卻忘記了一一功力,這種笨功夫帶來的長久益處。以為技術、技法可以說明一切,卻不知,缺乏功力的技法、技術,只不過是表面文章。中國古人說得好:練武不練功,到老一世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書畫又何嘗不是這樣?不要小看”功力"這種笨功夫。這種笨功夫的深入,需要學問、學識、學力的支撐,缺乏這三學的功夫,同樣無法深入於"功力”,更難達其深厚。這樣講,也許年輕人會不以為然,但只要年過六旬的過來者,都會深有感觸。缺乏功力到頭來一事無成,那怕有幾個頭銜也會心有餘悸。當然,除了功力,還有許多條件,才可學有成就。但缺了這一一功力。其他不可能會有大造詣。(書畫自作)。




乾德堂1


我以自身的經歷和體會來談談藝術家人生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最需要什麼的問題。

一位藝術家不論是科班出身或是自學成才在成長過程中必須有以下幾方面需要。

1,需要對自己從事的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只把自己從事的藝術當作事業或工作,總是趨於被動的責任而所為,還會產生不同的壓力,只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主動甘心情願的全心投入,既無壓力又不成負擔還不計報酬,因此興趣是選擇人生的第一步,我從小對美術感興趣,才會全心地去學習美術,見縫穿針地去閱讀、去研究,去臨摩、去創作…,確定了自己人生目標,不間斷經歷了五十多年的美術人生。

2,需要有堅強的毅力,沒有毅力就不能長期地堅持,受到一些不順心、困難和各種壓力的情況會間斷或放棄,最終且一事無成。而毅力又來自己自信,只有充分相信自己的天賦和才智,相信自已只要能堅持努力下去一定能成功,你就能產生堅強的毅力。

3,天賦和勤奮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兩大要素。天賦是先天的,有天賦的人認識、理解比常人要快些好些; 而勤奮是後天的,只有你勤奮才能充分地發揮和利用你的天賦在你藝術人生的道絡上取得理想的成就。

4,夢想和目標是藝術人生中走向成功的動力。

一個人的人生只有有了其種夢想,才能建立人生的目標,目標明確了,人的前進就有了方向。二十年前偶爾的機會看到中央美院張仃教授給學生授課的光盤中,聽他給學生說,用渴墨枯筆很難畫雲、水、霧等虛景,故此在他從事的二十九年焦墨畫的生崖中基本上回避了雲霧繚繞的江南風光,多數畫的是蒼茫雄壯的西北山水,但我當時認為,作為完整的中國焦墨技法應該能反映大自然的全貌及它的全面的真善美。為此,我產生一個夢想,能否突破用渴墨枯筆畫雲、水、霧的難點,創造出用焦墨枯筆繪畫的“江南風光焦墨山水畫”。有了夢想就有了明確的藝術人生的奮鬥目標,我深入學習和研究了古今中外的繪畫藝術,通過整整十年時間的努力奮鬥、拼博,最後終於創造出“江南風光焦墨山水畫”的新畫種,我創作了一幅丈二的巨幅山水畫《雲海松濤》,參加2011年北京的全國建黨九十週年詩書畫大展一等獎,轟動了北京城,引起了全國書畫界的關注。而後這些年中我相繼創作了上千幅江南風光的焦墨山水畫。

5,外師造化是獲得知識的源泉。向大自然學習,通過對大自然實地考察、採風、寫生、和攝影所獲得的資料,這是藝術家創作所需要的第一手資料,也是藝術家創作道絡上最需要、最基本的資料。

6,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是提高、昇華是走向成功所必需的。

學習前人的經驗與理論可以指導自己的學習和實踐,不斷的提高自己,然而當自己有了一定成就、取得了一定功成時決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斷的總結自己曾經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去提高到理性進行昇華,豐富前人的理論,不斷地進行創新、再發展,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也是藝術發展的必有之路。

7,計劃是實施目標中最需要的手段。實現一個夢想和目標決不是一早一歹的事,有的還需要經過長達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時的艱苦奮鬥的努力,比如,我二十年前建立了創新焦墨山水畫種的目標後,我作了一步一步的計劃,經十年努力成功地創造了新畫種後,我又建立了第二個目標,要建立與我新畫種配套的理論體系,於是我又建立一步一步的計劃,學習、總結、研究並寫配套的藝術理論文章,我雖近八十的老人,但我每天都有每天的計劃內容,我從去年四月份開始至今,在今日頭條上已發表了四十餘篇的有關創新畫種的藝術論文、技法交流、作品介紹及視頻等,我生活得很充實,因為我還有夢想、有目標,我要充分發揮晚年的餘力為振興中華藝術而作點貢獻,現在我的人生最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和力量,使得我有意義地度過我的晚年。下面展示幾幅我創新的江南風光焦墨山水畫。











秦國健


一個藝術家在自己藝術生涯中,其最主要的宗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發揚華夏幾千年的文明,用藝術的形式表達自身的道德品質,在努力發展中具有創造性的新素質,新理念,同時不留餘地去創造輝煌。

一個書法家,不僅有書法家的專業素質修養和創作精神的意志,還必須有,技法以外的社會道德思想理念,做到德才兼備表裡如一,觀其字知其心,的思想境界,用大書法家柳公權一段名言概括號為“尚道德”“重修養”“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的論述。


亮劍2370


最需要真善美。

真就是創作源頭要體驗生活。畫盡群峰寫草稿。以自然為師,方為上道。

善,要靜下心來,放下名利,才會創作一些打動人心,有震撼力的作品。

美,具備了上述兩個要素,才會自然形成美。

這樣的作品才能流芳百世,藝術才能傳承下去。才是真正的書畫藝術。



諾亞方舟蕩乾坤


書畫是融入我國書法和繪畫造型和形象的藝術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和藝術傳統。千百年來書畫藝術家們代代傳承著祖國文化藝術,把我國的書畫藝術不斷地繼承和發揚光大。在書畫藝術創作的道路上學習、借鑑、探索精神,是藝術家以自己的藝術風格,創作出反映社會時代感的書畫藝術作品。

書畫藝術家不但要創作繪畫作品,還要創作書法作品;不但要會創作,而且還要創作藝術水平高的藝術作品。書畫藝術是難度很大的高雅藝術,要成為有名望的書畫藝術家難乎其難。作為書畫藝術家要有天賦的聰慧,還要有艱辛刻苦的努力,才能成為有名望的書畫藝術家。不過有些人沒有書畫藝術方面的天賦,但是經過他加倍拼搏的奮鬥,也能創作出經典出名的書畫藝術作品,成為有名望的書畫藝術家。



書畫藝術家不管有沒有天賦,都要經過漫長曲折艱辛的道路,還要不斷地學習和努力創新。“學海無涯苦作舟”,藝術無止境。書畫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中,不能有“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師”。要廣交有書畫藝術造詣的朋友,相互探討和切磋,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創作出具有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


黃智637


不論是書畫還是其它藝術,藝術家都存在不斷完善自我、迭代超越自我、體現審美理想的過程。因為誰都不願意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不思進取。

那麼書畫家在不斷努力的進程中,最需要做的是什麼呢?個人認為有三件事特別重要,第一是堅持讀書,第二是刻意練習,第三是教學相長。那如果一定要抽出一個作為“最重要的”,那麼應該是:堅持讀書。

書畫藝術類的美學理論書、專業技法書浩如煙海,古今中外不一而足。尤其是要經典性強、格局大、前瞻性好的書籍中汲取營養。

堅持讀書能完善知識結構。

這可以理解為從橫向認識審美。無論哪一門藝術,哪一種藝術家,學習的領域都是存在短板的。比如有的人擅長寫行書,就可能會對感興趣的相關書家論述,做研究,並加以實踐。這當然是需要的。但如果能從寬廣的視野,更歷史的眼光,看待所從事的藝術,藝術家的眼光就相對不會侷限,這有利於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也能鍛造出作品的格局。

堅持讀書能使自己的認識更深更透。

我們不妨把這樣的閱讀,是審美縱向的深入。像學習鑽研書法,要帶著問題讀書學習。

打個比方,看到白謙慎先生《傅山的世界》這本書裡,談到“四寧四毋”,說學書法要“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前面兩句還好理解,但當讀到“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這兩句的時候,有點懵圈。特別是這個“支離”,意思並不可以理解為“破碎”,如果想當然的認為支離破碎,那就錯了。

白先生專門單列一篇,專門論述“支離和醜拙”。引用大量資料印證,所謂“支離”是殘缺的意思,是體現傅山對當時社會的觀照,是把當時社會文化作為底色的審美活動,這樣的“暗喻”其實是深沉而意味深長的,不能認識到這一點,無法理解“支離”的真正含義。

支離疏者,頤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挫針治繲,足以餬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徵武士,則支離攘臂而遊於其間;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鍾與十束薪。夫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

莊子說的“支離”具有政治上的深刻寓意,傅山把它引申為逃避當時現實,其實是一種消極抵抗。

古代畫家石濤有一首題畫詩說:

古話如見古遺民,
誰遣花枝照古人。
閱歷六朝惟隱逸,
支離殘臘倍精神。

從上述詩文裡可以看出,並不是只有傅山有“支離”這樣的審美趣味的。事實上,當代有不少書家是寫“醜書”的,也有不少人看不懂醜書,一上來就“吐口水”當噴子,這不理性,也不是審美應有的態度。

堅持讀書能不斷更新有效迭代。

讀書是自我“投資”最方便快捷,又特別有效的方式。

黃山谷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作為江西詩派的領袖,他認識到讀書可以去除“塵氣”,或者說“匠氣”。他老人家一輩子都在努力去除書法裡的“俗氣”。通過讀書,不但消除塵俗,還開闢書法獨特氣象,順利躋身“宋四家”的行列。

最後,還是引用三毛的一段話,結束藝術家讀書的重要性: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孤山踏歌288


首先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因為必須有相應的前提,這個問題才有價值。

這個前提是你把畫畫當成什麼?自己玩?謀生手段?未來當大藝術家?純愛好,啥結果無所謂?交朋友的通道?裝逼?等等等等。

大類上講分為三種:

1.沒有名利追求,就是喜歡愛好,如果是這種這就好辦了,怎麼爽怎麼來,不需要徵求任何人意見,也不需要在乎任何人看法,想要提高水平,就是苦練加視野,苦練好理解,視野就是至少轉遍所有世界博物館和拍賣會,拜訪所有大收藏家和大藝術家,尋找藝術作品的規律和秘密。

對結果沒要求。

2.青史留名,進入藝術史。

這又有兩個分支。

一個是想辦法成為中國美協副主席以上的職務,同時拼命寫文章,開宗立派,擠進歷史大事件,作品要有思想,或者讓人編出一套思想。

另外一個分支,就是藝術創新,無論是技法,主題,甚至是材料,總歸要和以前不一樣,尋找到不同於以往所有人的風格,給時代烙上自己的烙印。

有人說這兩個都很難,廢話,想名垂青史當然難了。

3.市場表現好,多掙點錢。

我估計大多數人會選擇這個方向,關心這個問題。也就是所謂“在藝術道路不斷成長和努力過程當中,最需要什麼”,我認為四個準備缺一不可。

A.心態調整好,別想一口吃個胖子。做好捱罵的準備。天下不存在紅還不被罵的可能是,聖人都不能例外。

B.深刻理解市場的客觀規律,那就是渠道為王。掙自己該掙的錢,別怕大頭被別人拿走,很多人過不了這一關,總是認為這是我的作品,憑什麼別人掙得比我多,如果是這種心態,永遠掙不著錢。

C. 藝術的(市場)本質是品牌,怎麼才能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是關注焦點。品牌的形成有著明顯的規律。具體來說跑不掉二十二條商規。

以上簡略回答,更完善的請參照我的下一本書,《藝術行業二十二條商規》


時尚全集


書畫說為同源可是近代難見書法繪畫具佳者,其原因是在書法上的功為太薄。如吳昌石與齊白石在民國之初不受歡迎,主要在書法上過質樸失去了藝術美。書者如君子也,文與質都須彬彬也是書法。這兩個人為大名頭然畫畫不見皴法是一大失敗,技能上傅抱石有抱石皴,天津劉奎齡一個孔雀畫三年都取大法。

當今多數人都走齊的路子,範的路了這些東西百年後難見。不論書法繪畫都應該厚古薄今,切不可幾年見效果。有一些特殊的人二十幾歲即成為大家,這些人成功背後的因素很多不是多數人具備的。多數人還是在人與書畫具老才有所收穫,只有個人技法,文化底蘊,思維空間打開後。如同夢裡巡他千百度,暮然回首哪個找的東西確筆下。

書者多練筆法觀寫名帖,從“二王”門下吸收為己用。繪畫上從皴法上下功夫,多觀察取其思想為上形為同。書法與繪畫可以說技能上只佔五成,文化上佔二成,天份上佔三成。古代科舉用官閣體練書者很多,功力學養都不差,然名書家後世知道者幾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