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寫《出師表》並準備北伐的時候,明明還有趙雲,魏延等人,為何有人認為其只在表中只提到了向寵?

戲無足地


三國演義受限於歷史篇幅,我們一路看著關羽、張飛……他們打出來的,自然就覺得這些人天下無敵。但其實,哪個武將都不是省油的燈。上將潘鳳都是一刀一刀打出來的。

回到向寵: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向寵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在於:穩。

比如我們都知道的夷陵之戰,劉備帶了一堆手下砸孫權的場子,結果被孫權反殺了。

《三國志·向朗傳》:先主時為牙門將。秭歸之敗,寵營特完。

也就是說,陸遜火燒連營700裡,其他人的隊伍都快要廢了。但是向寵帶的中軍,沒事。

這是什麼概念呢?向寵留下的,是蜀國的翻盤點啊!

所以等劉備捐了以後,諸葛亮北伐,向寵接著帶中軍。

只要向寵在,北伐的事情,就走不歪。贏不了也虧不了太多。

但是我們看別的武將,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問題:關羽太驕傲、張飛太莽撞、魏延喜歡幹一票大的。

但是向寵呢?安安靜靜的當一個帥哥,誰也不得罪,但是任務完成的很好。

這不就是諸葛亮最心儀的武將嘛。


酒騎風


讓我們來看看原文是怎麼說的。

  •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出師表》是初中課文,想必大家都學過,我就不翻譯了……總而言之,這一段是給劉禪提施政建議,提到的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等人,諸葛亮認為都是可以信賴的人才,應該給予重用(悉以諮之)。

在諸葛亮上表北伐時,趙雲是鎮東將軍,魏延是鎮北將軍,而向寵是“中部督,典宿衛兵”。顯然趙雲、魏延的官位高於向寵,這二位已經得到重用了,所以沒必要再提。而諸葛亮認為向寵還可以承擔更大的重任,所以才向劉禪特別提出。

再者說,諸葛亮在表中提到向寵的目的,是讓劉禪多諮詢他的意見。但上表的背景是諸葛亮即將北伐,趙雲、魏延都參與了這次作戰行動,不在成都,劉禪就是想向他倆諮詢,也找不到人啊。

(遊戲中的向寵)

諸葛亮的意見還是很受重視的。上表之後,向寵職位調動,從原來的中部督“遷中領軍”——升遷做了中領軍。

蜀漢的中領軍是個什麼職位,史料記載貌似比較缺乏。《三國志》裡有這麼兩條:

  • (諸葛)亮卒,(張翼)拜前領軍。
  • 先主東征吳,(馮)習為領軍,統諸軍。

照此看來,蜀漢可能有前/後/左/右/中領軍的職位,負責統領軍隊。而向寵原先的職責只是掌管禁衛軍(典宿衛兵),相比之下,顯然權力擴大了。


北門猿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


諸葛亮北行漢中前,特意在《出師表》中向劉禪推薦向寵。

向寵,向朗胞弟之子。劉備時任牙門將。

劉備伐吳時,被陸遜火燒連營,蜀軍慘敗,各營都損失慘重。唯獨向寵所領完好無損,被劉備稱其能幹。


劉禪即位後,向寵被封為都亭侯,被推舉為中部督,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

後來,漢嘉地區蠻夷發生叛亂,向寵率軍前往平定,在混戰中身亡,被部下軍心把遺體奪回,送回成都安葬。


諸葛亮之所以推薦向寵,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向寵的職務,此時北伐留守人員中向寵為中部督,負責宮廷安全;

②向寵的能力,向寵的軍事能力得到先帝劉備、諸葛亮等大家都一直認可,諸葛亮推薦後主劉禪在軍事上有疑問要諮詢向寵;

③向寵的人品,向寵的人品很不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向寵“性情平和,為人善良”,大家才推舉他為中部督,還有後來部下聽說向寵戰死,奮力奪回他的屍體可見向寵平時很得軍心的。



蘇紀龍侃歷史


諸葛亮寫《出師表》他的目的就是為了勸當時的蜀國後主劉禪,你老爹打下這份江山不容易,所以你這個做兒子的必須得好好的替你老爹發揚光大,奪取天下,才能夠安慰你老爹的在天之靈。

我現在呢,要率領軍隊出去攻打魏國,發動北伐,我的總攬蜀國的朝政大權,但是我必須要在前線指揮戰鬥,我恨不得把自己劈成兩半,一個留在蜀國,一個留在前線,但是我不可能這麼做,所以我希望你能夠好好的運用一下朝中留守下來的那些大臣,用這些大臣去做一個好皇帝,去做一個能夠守疆拓土的好皇帝,不要去用小人去敗壞這個國家。

至於說在前線所要運用到那些將軍,比如說趙雲,魏延之流都在我手底下任,用我知道該怎麼使用它們,但是你手底下這些人你還太年輕,我一個一個指給你看,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壞人不要去用,好人一定要重用。

蜀國當時面臨的形勢特別嚴峻,劉備兵敗夷陵,可以說加蜀國之前積攢的一些底子全部敗乾淨,現如今,諸葛亮面臨的形勢比白手創業還要艱難。

在亂世之中如何才能夠保存下去?如何才能夠奪取天下,那就是不斷地去搶奪別人的國土,搶奪資源,搶奪人口,來武裝自己的實力,(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來拓充自己的領地,然後不斷地強大起來,最終戰勝敵人。

北伐必須要打,而且必須要有成績,否則祖國必將滅亡。你跟魏國去比消耗戰,你玩得過人家嗎?這就好比現在一大堆人都事後諸葛亮說納粹德國肯定失敗。當時諸葛亮已經看到了這一點。

所以諸葛亮竭盡全力的歷次北伐,就是為了改變魏國和蜀國之間的基本實力對比人不去奮鬥一下,那和鹹魚有什麼區別?所以有人替劉禪在那裡說話說他是個明君,屁!

但是諸葛亮北伐離成都可以說相距千里,諸葛亮總不可能說一手管著前線,另一手,還要把後方的事情全部處理乾淨吧。所以後方必須要交給劉禪來管理,將軍領兵在外,就害怕後院失火,後院失火之前我做的一切努力都將白費,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裡面不斷地提醒劉善用的那些人都是留守後方的人,告訴他們,聽他們的話,不要鬧事情,你只要別送人頭,我在前面就替你在那打江山。


漩渦鳴人yy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稱: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劉備有識人之明,應該不會看走眼,向寵是一個有軍事才幹,治軍有方之人。

據《三國志》記載,向寵剛開始為牙門將,牙門是一種在戰鬥中抵禦敵人用的一種建築物,比土城小,屬於防禦工事,一般修築於險要關隘之地,說明向寵早期主要是以守為主,蜀漢王平、張嶷都擔任過此職。

讓劉備稱之曰“能”,主要是因為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潰不成軍,唯獨向寵所部完好無損。

劉禪即位後封都亭侯,後為中部督,典宿衛兵,諸葛亮北伐前提拔其為中領軍掌管禁軍、主持選拔武官、監督管制諸武將,是劉禪近臣,諸葛亮讓劉禪向向寵諮詢軍中之事,一是因為劉、向君臣關係比較好,二是因為向治軍有方。

《出師表》主要是勸勉劉禪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確保後方穩定,而向寵在後方鎮守,所以才會提到他,另外趙雲、魏延都得隨軍北伐,沒有小編你想的那麼複雜!


讀史—正衣冠


除了上面幾位所說的以外,還有一個深層次原因!

就是託付!

孔明嘔心瀝血,匡復蜀漢。也知自己勞累不堪,這篇《出師表》雖然看上去是征伐之前的陳情。實際上讓眾多後世人涕零的是另一個原因,因為《出師表》一是表,二是……

遺囑!

是的,孔明擔心自己無法長期輔佐劉禪,更擔心北伐期間無法(活著)回來,那麼,如果自己死於北伐途中,那麼身為帝王,應當如何避免紛爭或變動,如何維繫蜀國的安穩局面呢?

所以他重點推薦了向寵,先說他德行好,處事公平,潛臺詞就是許多人都心服。然後又說他“曉暢軍事”,即文武雙全之意。更重要的是先帝劉備也稱讚不已,從側面交待了這個向寵是先帝留給劉禪使用或加恩的人才!而有這個人可以達到“行陣和睦,優劣得所”的理想狀態。最重要的是,這個人不是先皇嫡系,也不是孔明派系,只要陛下施恩重用,這個人就是皇帝自己的力量。內政人才都留給了劉禪,同時也留給了一個外政人才。

君權和相權衝突,孔明心裡是明白的。哪怕劉禪真如某些人所說,不喜歡孔明。但連他自己也明白,孔明沒有私心。

所以這個出師表,哪裡是表?明明就是一份遺言,而在這份遺言裡,從未提及自己,更未提及功勞,連死後如何也不交待。在這份遺言裡,重點講述的是權力的平安過渡,局勢的把控,以及自有嫡系力量的構建方式。所以,後面才有“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

向寵,是劉備和孔明故意留給劉禪一個人的軍事力量!



亦有所思


提向寵之前,還提到郭攸之、 費禕、 董允呢;能不能結合一下當時情況好好想一想,諸葛亮帶著大隊人馬去北伐,讓劉禪在朝政上詢問的人,肯定是留著朝中的賢臣良將,不可能是自己帶出去的北伐將領;你可以想一想,如果劉禪派傳令兵或者使者大老遠的來北伐前線問問題(當然,劉禪不可能親自去前線的);有這個功夫,遇見軍情緊急的早就耽誤了,再說即使問問題的使者來了,諸葛亮也會提出自己的建議。諸葛亮為什麼寫出師表,一是表達自己的忠貞之志;二是告誡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告訴劉禪朝中拿些人是可以親近重用的。


貪吃的粑粑巖


因為諸葛亮在出師表提到的蜀漢大臣都是負責留守的,是讓劉禪放心,有所交代。

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在宮中管理事務: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向寵在宮廷禁衛軍中管理事務: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趙雲魏延要跟著出征,自然不用提到。


石魚湖中魚


諸葛亮事必躬親,對整個蜀漢的政治、軍事、商業、農業等等都要花心思去管。

其實在大家身邊就有這樣的人,能力強,什麼事都管,把自己活的很累。

別人寫出師表,就寫感謝領導信任、準備如何打敗敵人的A計劃。諸葛亮寫出師表要想A計劃、B計劃、C計劃,以及每個計劃失誤了怎麼辦。

寫著寫著突然想起來某件事忘記說了,連忙在裡面補上一句:向寵是個能人,能當大任。下次記得讓他擔任業務經理。


難得浮生閒半日


假如你帶著家裡的家屬出遠門,家裡只有一個小孩和一個長輩,你肯定會說在家要聽長輩的話,要乖之類的。

雖然是個不恰當的比喻,不過諸葛亮的出師表與這個道理相似。帶出去的人不必多說,留在成都陪伴在劉禪旁邊的人,諸葛亮肯定要告訴劉禪那些人能用之類的話語。

不必多想,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