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爹爹”的稱呼到哪個年代改稱為“爸爸”?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用戶72918517154


我從小在山東長大,至今稱呼父親時都是喊爹,稱呼母親時喊娘。而隔壁家的弟弟,從小就喊爸爸、媽媽。記得很小那會我們就注意到了這個現象,還曾經大體統計過,村裡孩子喊爹的要比喊爸爸的多。至於多多少,那時小也沒在意,只得出一個多的結論就滿足了。


1.“爹爹”與“爸爸”其實是並存的

“爹爹”與“爸爸”都是對父親的口語稱呼,在很多人的印象裡,似乎古人喜歡稱爹爹,現代人喜歡喊爸爸。其實,就跟姥姥與外婆同樣用於稱呼母親的母親一樣。爹爹與爸爸從古至今,都是並存的。

據一些學者考證,爸爸的稱呼甚至比爹爹出現的還早,大約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在使用了。《集韻》中說,“夷語稱老者為八八。或巴巴。後人因加父作爸字。蜀謂老為波。”“吳人呼父曰爸”。這應該是爸爸一詞的來歷了。而“夷”一開始指東部地區的人民,後來在古代泛指中原以外的南方地區。“吳”則是指現在浙北蘇南環太湖一帶,包括上海。

爹出現的時間應該稍晚一些,目前我能查到的資料顯示,最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爹這個稱呼。“荊土方言謂父為爹,故云。”


2.為何感覺古人喜歡稱“爹爹”?

爸爸的稱呼,在古代南方方言中使用較多,直到現在也是如此。北方則更喜歡使用爹爹這個稱呼。中國古代歷史,歷來多以北方為正統,所以留給人們的印象是古人喜歡稱父親為爹爹。爹爹在現今湖北、安徽、江蘇部分地區,常被用來稱呼爺爺。

老張從小喜歡讀金庸大俠的武俠小說,其中好幾本書裡兒子在稱呼父親時直接喊爸爸,一開始還覺得金大俠這是趕時髦。後來自己研究了一些傳統文化,才發現是我淺薄了。在宋朝時,南方地區確實是喊爸爸而不是爹爹。這在一些史書中都要提及。


3.“爸爸”是如何戰勝“爹爹”的?

但在今天,無論南北爸爸一詞明顯是佔據了主流的統治地位。那“爸爸”是如何北上搶佔了“爹爹”的地盤呢?

這可能要從民國時期的各種文化運動說起了。近代中國的覺醒,始於南方,尤其是靠近沿海的南方地區。無論是政治上的革命,還是文化和生活上的革命,都是從南到北演變的。南方出來很多政治領袖和文化先鋒,他們在推廣革命理唸的同時,也將一些南方的習俗推廣開來。

最後,老張要說一點,約70%的人類語言中,都存在與“爸爸”發音類似的詞,且意思相近。

好了,就說這麼多。請關注 南京老張頭 ,給您帶來更多精彩實用的知識。


南京老張


其實,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古代“爸爸”的叫法並沒有普及,那時的爸爸,應該和方言差不多。在普通話沒有普及之前,每個地方對“爸爸”的叫法不一樣。只是“爸”這個詞的出現比“爹”更早,都是父親的意思。要說古代的“爹爹”改稱“爸爸”應該是改革開放以後才普及的。在普通話沒有普及之前,各地的叫法都不一樣。

在古代“爹爹”是方言的一種,北方人大多稱呼“爸爸”為“爹爹”。《現代漢語詞典》也有標註,“爹爹”是方言。口頭語的正確叫法應該是“爸爸”,書面語作“父親”。由於中國地大物博,南北差異非常大,各地的叫法也不同,在稱呼“父親”上面也不一樣,有的地方叫“爹”、“爸”、“達達”、“老漢”甚至有叫“爺”的。比如《木蘭辭》當中花木蘭稱其父親為“爺”。“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木蘭辭》屬於北魏民歌,北方少數民族稱呼“爸爸”就是叫“爺”。而在中國古代官方,“爸爸”的書寫語為“父”,漢人的一般叫法也為“父”,比如周武王叫姜子牙就稱“尚父”,秦王嬴政年幼時叫呂不韋為“仲父”,歷史典籍當中都能看見“父”的身影。但是,古人對父親的稱謂就是按照各地方言來叫了,只有古代的書寫語是統一的,叫法各不相同。

在古代,“爸”字最早出現在《廣雅·釋親》篇當中,字意為“爸,父也。”《廣雅》成書於三國魏明帝太和年間,說明,三國之前就有叫“爸爸”的。不過這種叫法應該不是普遍的叫法,也是少數人的叫法。古代叫“爹爹”一般出現在北方,而南方的叫法與北方不同。據說,南方的叫法為“老竇”。此外,“爸爸”這個詞,與其他國家的意思相似,且世界幾乎通用。有的人說“爸爸”是一個外來詞,但是中國古籍當中也有。

不過可以肯定,古代的“爹爹”屬於方言,而爸爸的叫法應該在古代也很流行。所以現代改稱“爸爸”應該是普通話的稱呼,改革以後就開始普及了。“爸爸”的叫法就是普通話的叫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逐漸普及到全國,無論地域,都開始叫“爸爸”。要具體到哪個年代,估計沒人統計得出來。不過在《康熙字典》當中古說:“今人稱父,最古稱爸,爾後叫爹,轉音為爺。”也就是今天我們稱作的“父親”,在古代稱作“爸”,然後叫“爹”,轉音為“爺”。“爹”和“爺”既然也是“爸爸”的意思,那麼應該是方言,現在“爸爸”的叫法古代貴族階級應該就有了,且現在屬於普通話口頭語,而“父親”是普通漢字的書寫語。


謀士說


在現代影視的影響下,許多人覺得在古代時候只要“爹爹、孃親”的稱呼。而並沒有“爸爸、媽媽”之說。看到很多人這樣回答,我忍不住稍微的說並不是這樣。在我國宋朝時期就沿用“爸爸”這種稱呼。

爸爸:是對父親的一種稱呼,多用於口語,在一些地區用法不同,該詞起源最甚早,從三國魏明帝太和年間的《廣雅》中《釋親》時已經存有。“爸,父也。”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中,可見數次出現,“爸爸”似“父親”的稱呼。並非只有“爹爹”稱呼。因為該詞早就在宋朝使用而還流存於世。只是當今古裝戲以及影視印象中才使一些觀眾們一知半解。



“父親”的稱謂複雜樣多,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叫法都不一樣。對於“爹爹”這詞在歷史北方地帶出現最多。《南史·謝誨傳》:“阿父!大丈夫當橫屍戰場”阿公,對父親的方言俗稱。這好似說的就是北方那種方言口語。古時叫法大多不止“爹爹”這種叫法。

類似

《南史·顏延之傳》: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之公,何以見呼為公。阿伯對父親的口語稱呼,這種稱呼在清章鉅可記錄《稱謂錄.方言.稱父》:“吳俗稱父為阿伯”至於阿爺的稱呼父親,在《樂府詩集·木蘭詩》:“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可以從中看出來。對於“爺”與“耶”在《木蘭詩》應該是“耶”為什麼用“阿爺”?不用“阿耶”。是因為後人所改。如《兵車行》:“耶孃妻子走相送”。



“阿翁”的稱呼父親,明代方以智《通雅.十九.稱謂》中有這樣那麼一段話:“方言:秦晉隴謂父為翁”:今人作書於子,自稱阿翁:阿爹這種口語稱呼普遍,《續古文苑.漢戴良.失父零丁》:“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傷”。至於阿瑪呢?女真人對父親的口語稱呼,在很多關於滿洲族人的小說裡出現“阿瑪”的稱呼特別多。不僅小說中講的多,在大眾視野中最近很火的《延禧攻略》頻次都聽到“阿瑪”這詞。

關於以上記載“父親”稱呼的不止這點,古代對“父親”叫法極為甚多,如嚴父、翁、家翁、阿公、尊、家尊、老兒、靈椿、乃公、大人、先生、乃翁、阿爹、阿八、爹爹、兄兄、官、君等。至於“爹爹”這個稱呼很廣泛。所以大多數人只知道古代“爹爹”這詞“父親”稱呼。其它那些半懂不解。



大概明末時期“爸爸”這詞慢慢代替了爹爹

哪個年代把“爹爹”改稱“爸爸”?如果要準確的話,史記上並沒有詳細的記載。說大概的話,說法其有。清末時期西方通用的“爸爸”傳入中國。地方軍閥分裂,掌握權力的首將大多數都在國外實習過或者靠南方的軍閥接觸西方引入比較多,例孫中山、蔣介石、周總理、徐世昌、段祺瑞等。以經濟、政治、文化、改革推動,可以說是這些軍閥帶動下,吸收西方的口語交際!把中國古代孔子的儒家思想改變。

未接觸西方文化時候,清末民初還處在半封建社會狀態,在近代中國各地對“父親”的稱號都是以自己方言口語稱呼。北方各地區依然以“爹爹”最為廣泛。南方地區稍微接觸多點軍事、政治、西方文化。以朱自清、魯迅、錢鍾書、梁羽生、古龍等如詩歌、散文以及小說影響下。所以南方人從“爹爹”這詞調音到“爸爸”或者“爸”的口語稱呼。


“爸爸”這發音最能使新生兒容易叫,除此之外“媽媽”的音調稱呼對嬰兒容易學,第二“爸爸”對嬰兒也特別敏感。在現代中國“爸爸”普遍形成簡單易好聽的發音。而在較偏避農村地方有可能還保存祖上流傳下來“爹爹”、“阿八”各類“父親”口語的稱呼。

所以不僅是現代才出現有“爸爸”這種1詞彙,在古代時期早有運用。只是當時還處在儒家思想引領,“爸爸”叫法聽起來怪怪的。在古代只好用方言口語稱呼“父親”。之所以改革新中國成立後通用“爸爸”口語稱呼。根據新時代發展,方言以及一些封建話語慢慢移除。


小史感


爸爸,父親,這是漢語的稱呼。

爹爹則是外來語。

按:從語言學上講,爸爸,就是父親,其發音是互相轉化的。在語言的發展史中,b和f經常出現互相轉換的情況。比如,否定詞"不"和"弗","否",其實都是一個原音b,轉化的結果,原來都是一個音,後來轉出b和f兩個音。比如"吐蕃(bo)"和"蕃(fan)",一個字兩個音,其實原來只是一個音,因為要表示兩個意思,逐漸轉化b和f。又比如形聲字"輔"和"捕",同樣的聲旁"甫",卻一個發bu,一個發fu。

英語也存在這樣的轉化,papa(baba)和father,b和f就是同一個音的轉化,也就是說文字發明之前,baba和father是一個詞一個音,和漢語是一樣的。類似英語裡還有foot和boot,腳和靴子,也是f和b的轉化,上古是同一個音。

爹爹,是漢語外來語。

爹爹,來源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突厥語,滿語等)。這個不光在漢語裡有,在其他語言裡也有:

英語的dad,daddy(丹迪)

俄語的oteds(奧臺茨)

日語的odosang(奧稻桑)

蒙古語etige(額提哥)

漢語的dada,diedie"大大",爹爹

從日俄一直延伸到日本這一線,稱呼父親都有d(t)這個音,這是在漢語和印歐語系不存在的,漢藏語系和印歐語系稱呼父親都是b和f,這都是都是受到蒙古語的影響,這些語言進而吸收的阿爾泰語系的稱呼。

反觀現代蒙古語,稱呼爸爸為abu,這是受到漢藏語系和印歐語系的影響也用了b這個音,類似bubu,baba。

所以,明白了吧?爹爹這個稱呼,是外來語。


泳思歷山


現代人一般稱呼父母為“爸爸媽媽”,而影視劇中古代人似乎都叫父母“爹孃”,但事實並非如此,古人也叫“爸爸媽媽”,只不過這兩個稱呼的起源時間並不完全相同。

單就“爸爸”而言,多用於口語,起源很早,成書於三國魏明帝時期的《廣雅》中《釋親》篇就有記載:"爸,父也。"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語言文化更是豐富,各地方言眾多,對父母的稱呼更是數不勝數,而“爹”和“爸”作為現今流傳最廣的對父親的稱呼,它們的流行並非偶然。

“爹爹”也是口語稱呼,一般在北方,這個稱呼指的是父親,然而在南方有些地區,這個稱呼指的是祖父,如客家話中把祖父叫做爹爹(da da)。

“爸爸”則是南方對於父親的稱謂,不過現在在全國範圍內都以此稱作父親,究竟何時起這個南方常用稱謂延及北方,已經難以考證,但跟南方經濟重心超過北方應該有些關係,而這段時間,就是唐宋時期,的確,在宋朝,"爸爸"的稱呼的確出現在北方一些地區了。

“爸爸”完全遍及北方,可能是在晚清以後,清朝國門被轟開以後,南方沿海地區是我國最早接觸世界的地區,其思想、教育程度都普遍強於北方,如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是深刻影響到民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進程的。

而且民國時期的文豪,南方人的數量遠遠超過北方人,而作家在作品中使用一定方言本就是常事,前陣子上海關於“姥姥”和“外婆”之爭也體現出這一特點,在方言實力更強的民國,這特點會更強。


平沙趣說歷史


現在的古裝影視劇裡面一般稱呼父親為“爹”,而到近現代劇中,有些稱呼父親就為“爸”。先了解幾個字,再來看看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始稱父

至少在許慎《說文解字》之前,華夏地區的人稱自己的父親一般都稱為“父”,不會稱作爹,也不會稱爸爸。

先來看看“父”這個字的古文字的形態,像是一個手拿著一個杖,意思就是一家之長。郭沫若說,“父”這個字本是“斧”字的最初形態。從母系社會變成父系社會之後,男子漸漸處於主導地位,斧就是男子權力的象徵。這時候社會也從知其母不知其父變成了知其父“氏”族社會,“父”做為父親之意亦是由此。


“爹”和“爸爸”的來源

“爹”這個稱呼是自古以來就有,但是最開始是少數民族稱呼“父親”的方法,像是古代羌人就是這麼稱呼自己父親的,之後胡漢大融合,這個稱呼也就被“漢化”了,“華夏”圈子就用上了這個做口語用。

“爸”這個稱呼,亦是自古已有,是古代吳人對父親的稱呼。以前用單個字來稱呼,現在一般喜歡疊用,也是一般被用於口語。


從這個口語稱呼的轉變來看,首先是“父”,這是最古老的稱呼。之後胡漢融合,不過經濟文化中心還是在北方,所以“爹”這個字開始流行。又隨著時間的演變,經濟中心東移南移,近現代更是如此,故“爸”這個字也開始流行了起來。

雖然“爹”和“爸”這兩個稱呼很流行,但是一般用於日常口語中,在古代書面語,一般還是用最正式的“父”字,我們從口語稱呼的變化就能看到各地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的認同,這就是這個稱呼發生變化的原因之一。


淡看天上月


“爸爸”這個稱呼古已有之,在三國張揖編寫的《廣雅》中就有解釋道:“爸,父也。”一般是古代南方人對父親的稱呼,如明代張自烈編寫的《正字通》中寫道:“今南夷呼父曰波蓋此字轉也,按南史謠本作爹,夷語稱老者為八八或巴巴,後人因加父做爸字。”

直到現在,南方還有不少方言還是以“爸”做為父親的稱呼,如我之老家浙江台州即是如此。

而“爹”字,《南史》中稱:“荊土方言謂父為爹”,可見南北朝時期為荊州地區的方言。但在宋朝官修的《廣韻》中稱:“爹,北方人呼父,與南史不合。”再到現在,作為對父親的稱呼,“爹”的分佈非常廣,基本上全國各地都有方言以爹稱呼父親。

產生這種不同,我認為是在歷史長河中,隨著人口的流動和文化的交流而發生的變化。但“爹”和“爸”一樣,在古代都有很強的地域性。

那爸爸一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全國流行起來的呢?具體時間不可考,大概是在清末民國時期。那時候隨著“國門被打開”,南方沿海地區成為了我國最早接觸世界的地區。當時大量的南方年輕人開始接觸新學思想,甚至赴海外留學,如孫中山、周恩來、蔣介石、胡適、魯迅等等,他們後來逐漸成為了推動中國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廣泛的活躍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相應的也將南方本土的文化習慣推廣到了全國。

尤其民國及之後,南方地區湧現出了大量的文人作家,如魯迅、朱自清、巴金、矛盾、錢鍾書、錢穆、徐志摩、郁達夫、金庸、梁羽生、古龍、溫瑞安等等,全部來自南方。他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從散文、詩歌到通俗小說,幾乎壟斷了中國文壇。

而作為南方人,他們在寫作時難免會因此混入自身的語言習慣,使的一些南方方言逐漸在全國流行。就像我們現在的一些網絡語言,如杯具、藍瘦、囧、綠茶逐漸融入生活成為常用語言一樣。

從“爹爹”到“爸爸”的演化,應該體現了不同時期,南北文化的興衰交替,這種變化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發生過無數次。

另外爸爸這個發音,是嬰兒第二容易學會的發音,第一個是“媽媽”,所以“爸爸”這個發音在70%的人類語言中有相似的含義。隨著對外文化的交流,國外口語中“爸爸”等近似的發音有著相同的含義,對我國“爸爸”這一稱呼的推廣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以至於現在很多人認為“爸爸”這個詞是舶來品。

最早期中國對於父母的稱呼,就是“父”和“母”或者是“考”和“妣”,前者用於口語,後者用於書面。如收錄勞動人民詩歌,偏向口語的《詩經》中就有無數如“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這樣的句子。而對於“考妣”,《爾雅·釋親》:“父為考,母為妣。”並不特指已過世。

但到秦漢時期之後,逐漸發生了變化,父母逐漸演變為正式的書面語。而“考”和“妣”,開始特指已經去世的父母,並在前面加上先字。

這時期“翁”和“爺”或者“耶”開始成為常用的對父親稱呼。如《史記》中項羽要把劉邦父親烹殺,劉邦便對項羽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翁在古代一般除了父親,還常被稱呼老者,長者,後來逐漸演變為丈夫或妻子的父親,如翁姑,翁婿等詞中即是此意。

而關於“爺”和“耶”的稱呼,最著名的就是《木蘭辭》中的“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寫到:“今人不以貴賤呼父皆為耶,蓋傳襲已久矣。”因此有些版本的《木蘭辭》中“爺”會寫作“耶”,現在一般會解釋為後者為前者的通假字。

這個其實才是中國最常用,延續最長的父親口語稱呼,在古代非常長的一段時間作為主流。後來逐漸演變為對祖父的稱呼,但是直到現在很多詞彙和地區的方言中依然被保留,如“爺兒兩”或“老爺子”當中依然被解釋為父親。

“翁”和“爺”是在古代流行很長時間的稱呼,除了他們之外,不同朝代對父親又有不同的稱呼。如唐代,父親和兒子交談時稱呼自己,或者兒子對父親表示親切的稱呼會用“哥”。清代梁章鉅《稱謂錄》雲:“淳化帖有唐太宗與高宗書,稱哥哥敕。父對子自稱哥哥,蓋唐代家法如是。”

另外需要知道的是,在古代,口語中大人一般指的是“父親”,只是到了後期,有些貪官汙吏為了溜鬚拍馬厚顏無恥的稱呼上司為“大人”,但依然為少數,更不能公開。要一直等到清朝,“大人”才開始成為百姓或下級對上級官員的稱呼。所以電視劇中,如果看到清代以前的古裝劇,稱呼某某大人,其實是謬誤的。

除此之外,在歷史上或者不同地區,父親還有“家嚴”、“家尊”、“家君、”、“達”、“大”、“伯”、“叔”、“舅”等等稱呼。


潘不安講究史


座標北方山東泰安,記得小時候我這邊的父輩們,我大爺叔我爸稱呼我爺爺就叫噠或者爺,咱噠怎麼怎麼的,咱爺在的時候怎麼怎麼的,我最好奇的是,我現在叫媽是媽(單數),叫爸是爸爸(複數),單獨稱呼一個字爸的時候大部分是大學用普通話和別人交流時說的,在家都是喊爸爸,“媽,囝爸爸呢” “爸爸,囝媽呢”

還有我瞭解到的北方很多地方現在的父輩們叫爺爺輩們的都是噠或者爺,陝西是,山西是,山東是。河南我只知道有的地方叫噠是叔叔或者大爺的意思。

我們這裡還有個別的叫法,比我爸大的叫大爺,這個大部分北方人都知道,大爺的媳婦叫娘娘或者大娘,有大大娘(很少說,直接簡化喊大娘)二大娘,三大娘這麼排下去,但是娘娘沒有大小說法,統一叫娘娘。。舅媽叫妗(同音 浸)子,我在外面講普通話的時候每次都得在腦子裡翻譯一下才能說出來,其他的稱謂跟普通話統一的一樣。


鐵嘴解球


不反駁,實事求是,我老家是宜興山區,口語喊父親為大大(第一聲),母親為娘(第一聲),奶奶為“親孃”(音譯)寫下來是“嶔娘”,爺爺為“喲喲”(音譯)。話又說回來,父親喊“大大”好像範圍挺廣。。


俠裡䃻人


山西臨汾,父親一般就一個字爸。爸爸(三聲)一般指父親的弟弟。爺爺叫牙。奶奶叫nio媽媽叫家(二聲)。現在已經很少人這麼稱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