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置身於英語環境中,聽到看到的全是英語,久而久之我能掌握英語嗎?

老許


有兩類詞,一類是中國人放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可以自然習得的,如taco, burrito, cracker, biscuit(triscuit), bicycle(unicycle, tricycle).

但是第二類詞,可不是完全脫離母語、完全使用英語就能理解和熟練運用的,如ascomycota(ascomycetes), basidiomycota(basidiomycetes), bizarre, blizzard, combo, meal bundle, ROTC(reserved operational training corps).

對待語言環境的作用,人常有兩種極端想法:①完全放在英語環境中就能熟練運用,②完全不用母語、完全用英語思考才能夠地道。這兩種極端想法不太可取。

我把詞語分類如下,你會看出問題所在。

①beet, beed, mead, meadow, bead, flip, clip, jet, grill, creek, sheet.

②clipper, shipper, giver, lover, climber, seeker.

③cuisine, pasta, beverage, beddings, clothing, electronics.

④campanell, lounge, pillar, pavilion, hall, Halloween, arches, capitol.

⑤organismal, organelle, cytoplasmic, miscellaneous, membranous, ribosomal.

scriptural, orthopractical, orthodoxal, monothesm, polythesm, Catholic, presbyterians,

evengelical, apostle.

des moines registrar, legislation, supreme court.

以上是粗淺分類,①類是短詞和具體詞語、是在英語國家可以慢慢習得的,②類是變詞、在生活中慢慢學會,③類是類詞、需要猜測和歸類思考,④類是常用用品和實物、但是詞語比較複雜,⑤類是學術用詞(生物學、宗教學、官方報刊)。

⑤不通過思考、解釋、邏輯解析是學不通的,④也有這個問題,③需要一些思考和解釋。①②可以通過語言環境自然習得。

由此可見,全英語語言環境是否奏效,取決於自己對自己掌握程度和層次結構的需求。

對待口語發音,也是看個人是否動腦筋琢磨研究,問題不是那麼簡單地換了環境就成的。一些變音技巧,如果不用心琢磨,是無法自然習得的。


科學與智謀


我應該有些發言權,我的博士以及博士後都是在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在那裡生活過5年。去讀博士之前,我雅思成績是6.5分,馬馬虎虎吧。但是我到了都柏林之後,住在學校裡(就是一個公寓,裡面有六個臥室,六個衛生間,男女混住,來自全世界各地的人都有),沒到晚上在實驗室忙完回宿舍,大家一起做飯聊天,我發現我根本插不上嘴,愛爾蘭人說英語語速很快,我只能聽懂大概30%,所以根本插不上嘴,當時鬱悶死了。

後來請教一個華人老大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他給我建議是硬著頭皮和老外多交流,同時還要每天抽出至少一兩個小時去新聞網站看新聞,一是可以有話題和老外朋友們聊,二是可以學習新單詞。

於是我就這樣艱難的學習以及試著融入當地的生活,大概一年多一點的時間,一件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一覺醒來,我發現我能聽懂他們90%的對話了!世界一下在我眼前就開闊了。然後英語就突飛猛進,和別人英語交流的時候,寫英文文章之後,我腦子中根本不會把英文翻譯成中文,而是很自然的用英語思考,交流。甚至一個單詞我沒學過,只要對方英語發音準確,我都能把這個單詞拼出來。

綜上所述,對於成人(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好像11歲之前的孩子“腦子中語言通道沒關閉”,學起新語言很快),即使在英語國家,想提高英語的話,一定還是要多讀英文,多個當地人交流,切忌,不要和華人住一起,那樣你的英文提高很慢


思維的邊際


親身經歷。

我剛移民洛杉磯時,英語基本上可以說根本不會說,後來因為生計問題,硬著頭皮開uber,每天12小時被逼著和客人說話,一開始,根本聽不懂,客人想去東,可我往西走的笑話出了很多。可是過了半年後,突然有一天,我發現客人跟我說的,我基本上能聽懂80%了,我無法重複客人的話,中間很多單詞我也不知道具體意思,可是,我就是能聽懂他們說什麼

再有個栗子

大家都記得洛杉磯中國小留學生的霸凌案吧,一幫小富二代留學生,不讀書,天天欺負其他留學生,最後被美國法院判了重刑。那幫孩子在美國就不念書,每天都是和中國孩子混在一起,剛被拘押的時候,英語一個字都不會。在重刑監獄關了7個月後,上法庭不需要翻譯,英語對答如流

結論,當把你置身於純外語環境,和母語完全隔離後,由於此時你會面臨極大的生存壓力,所以,語言學習速度奇快無比,大約半年左右,就可以進行流利的日常對話。小孩更快,我女兒只用了2個月,就可以和同學無縫對話了


洛杉雞的蛋


堂妹4歲的時候,隨父母去廣東湛江待過一段時間,大約不到一年,她便講得一口流利的粵語,即便是當地人說的那種很難懂的白話,她也聽得懂說得溜,於是小小孩童倒成了大人們之間對話交談的“翻譯官”了。


5歲時,堂妹回鄉,一開始還肯說粵語,我經常逗她,讓她講一些“雷係邊個(你是誰)”之類的常用話。過不多久,再問她便死活不說了,小臉羞得通紅,想必她覺得就她一個人說這話顯得很另類吧?再之後,她便把粵語忘了個淨光,而一口本地土話卻說得倍兒好,可能是報復性反彈吧。


表弟家的女兒在德國上過一年半幼兒園,德語說得相當好。歸國後,在上海上小學,表弟就花錢請了個德國人家教,每週兩次專門搞口語對話。表弟說,不能讓孩子忘了怎麼講德語了,我覺得很有道理。

表妹夫妻倆都說漢語,現在新西蘭定居,孩子上學講英語,回家跟他們說漢語普通話,雙語搞得挺不錯。

說這幾個例子,意在表明,語言學習一來離不開使用環境,到了適合的語言環境下,不說也不行,就自然很快就學會了;二來語言學習必須要反覆運用,口語和書面語結合起來,千萬別搞成那種純粹為了考試的啞巴外語;三來語言學習的確是講究天賦的,相較而言,女孩子更有優勢。比如新入學的大學生,一學期過去,女生往往已經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而男生們卻還操持著本地方言+室友方言+夾生的普通話。

語言是為了傳遞信息、分享思想的,最大的功能是達到有效且高效的交流溝通,學習語言理應在運用方面多下力氣,若是搞成了考試工具,除了考試再也不用,耗時費力去學真沒有多大意思。若是用不上,會拽幾句洋文,往臉上貼金的目的怕也實現不了。


劍客談教育


如果置身英語中,聽到的全部是英語,英語會不會提高?我說一下我切身體會,本人是學英語專業的,大三的時候我們有出國做交換生的機會,但是學費要自費。因為家裡經濟條件不允許,所以我沒有去,我室友去了。

一年後她回來了,她的口語有了明顯的挺高。我問她怎麼學的,她說她經常和國外的同學一起吃飯,一起逛街,一起聊天。一開始融入他們很難,只能聽懂一點點,現在對話完全沒有問題了。而我呆在國內,除了上課老師逼我們用英語交流,其他的時間都是在說中文,久而久之學的一直都是啞巴英語。

所以一個需要環境真的很重要,但是前提是你到了那個環境,必須要努力開口說,鍛鍊你聽力的同時,口語也大大提高從而提高了你的思維能力。如果不開口說,不用這個需要交流的話,在英語環境呆十年都沒用。



小梁愛英語


這個其實是和學方言一樣一樣的。

在南方呆了十多年,周圍接觸的人全都是南方當地人。但我並沒有學會當地方言。

問題出在哪呢?我根本就沒有想學南方方言。作為唯一的一個外地人,開會的時候,老闆講方言,同事們講方言,只有我在講普通話。而這並不影響我的溝通,因為我一旦開口,別人回應我的也會是普通話,即使帶著口音,勉強也是聽得懂的。

當你周圍人無時無刻都在使用方言的時候,耳濡目染,你也會聽懂一兩成。但這些並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當時就覺得方言太難懂了。英語反而會簡單一些。

好,現在你出國了,置身於全英語環境中,你的身邊沒有中國人。你不講英語,就沒有人聽得懂你要幹什麼。這個時候你會硬著頭皮去聽,去學,去用,時間久了,才能有所長進。

這還不夠,你還需要主動獲取。需要經常收看收聽英文的電視節目,讀讀報紙,寫寫文章這類,融入到當地人的生活中。某一天你會驚奇的發現,當地的語言你已經能聽懂80%,不再翻譯成中文,就能做出回應的時候,這門語言你基本上就掌握了。


晨露說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長久以來,我們都有這麼一種想法:

把一個人丟到英語環境中,比如送到外國去留學個三個月半年的,英語不就提高得飛快嘛!何必苦苦地背單詞學英語呢?

要是真有這麼簡單,那我們國內那麼多的英語課程,豈不是統統沒用了?可事實是,英語教育的需求一直都很旺盛,熱度有增無減,說明我們的認知是有偏差的。

一語習得:孩子的天賦發揮到極致

這涉及到語言學上的問題。我們來思考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孩子出生後,大多數父母關注的一般是孩子的吃喝拉撒,很少有父母會擔心孩子不會說話的。

確實,孩子會說話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不用刻意去教。語言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本就具有語言學習的天賦,在嬰幼兒的某個成長時期,這種天賦發揮到了極致。

一個孩子從小在美國長大,他就自然而然會講英語。此時的語言天賦,猶如一顆種子,只要有合適的土壤便能生根發芽。也就是說,把孩子放在哪他就會講哪國語言。

二語習得:這下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對於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來說,第二語言便是英語。可以發現,這下的語言學習變得十分“刻意”甚至“艱難”。我們需要從字母學起,再到音標、單詞、句子,最後到達語篇。而更為頭疼的是,我們付出成倍努力之後,第二語言的學習(英語)都很難企及母語的高度,如果老外和你交流,你多半會磕磕絆絆。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已經過了大腦發育的特定時期,學習第二語言自然就十分艱難了。

正確理解“沉浸式”學習

設想一個外星人突然降臨在地球上,他遊走在街道上,聽著各式各樣的口音,他光分辨出自然界的各種噪音和人類的語言就要費不少功夫(咱們不考慮科幻中的各種超級技術,比如往大腦中直接輸入一門語言什麼的)。

同樣的情景也適用於你我他。假設你完全沒有接觸過俄語,現在把你帶到俄羅斯的街道上,面對熙熙攘攘的人群,相信你肯定會手足無措吧。如果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從字母、發音到簡單的單詞、句子一路鋪墊下來,而是直接把你置於完全陌生的語言環境中,你是無法通過語境去完成學習的。

如果你硬著頭皮要去嘗試,那隻能是從大量的對話中找出相同的“聲音”,再根據語境推斷出這個單詞的意思。例如你在糖果店蹲了半天,可能就能抓到哪種聲音是表示“糖”的。靠這種方法來學習,簡直就是在破譯一門語言,比登天還難!

因此我們要正確理解好十分興盛的“沉浸式”學習來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先在國內完善的英語教育體系下打好基礎,再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體驗真正的native speaker是如何講出地道英語的。千萬不要本末倒置,盲目跟風,以為出國是學英語的捷徑。

事實上,很多留學生歸國後仍然講著一口“啞巴英語”,不見有提高,原因是他們出國之後並沒有大膽地與當地人交流,去接觸融入當地社會文化,而是隻和自己“圈子”裡的人交流——雖說是海外留學,但天天講的還是中文,而大把的時間花在吃喝玩樂上。

因此,用好“沉浸式”學習,懂得自己最需要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點擊關注For Our Dreams,一起學英語,予你乾貨與思考!


ForOurDreams


如果一個人置身於英語環境中,聽到看到的全是英語,久而久之,他肯定能熟練掌握英語的聽說技能,但是不代表他就完全掌握了英語。現實當中有許多這樣學習語言的例子,讓我們從中借鑑一些學習英語的方法。

例一

這幾年,有一些緬甸老撾偷渡到中國來的女孩,嫁給了我們這裡的單身漢,她們剛來時,人地生疏並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語言溝通上的障礙,她們和家裡人交流,完全憑藉手勢語言,但是隻需一年的時間,奇蹟就發生了,這些緬甸老撾過來的女孩子竟然能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甚至還能使用微信聊天和網上購物。

例二

我的女兒到今天才剛剛18個月零3天,斷奶那會兒,為了方便餵飯,我們經常打開手機讓她觀看小兔子乖乖視頻,後來聽煩了這首歌她自己調換到其他小視頻,其中有首英文歌曲《bingo color》讓她特別感興趣,歌詞也非常簡單“ Binggo color Binggo color,where are you? Here I am,Here I am. How do you do?” 剛剛才會叫爸爸媽媽的她居然根據視頻慢慢學會了七種顏色的單詞,現在她能辨認和用英語熟練讀出七種顏色的單詞。

我女兒學會這組單詞純屬偶然,這並不能說明她掌握了英語,也不能影響到她以後的英語學習,但是她和前面那些緬甸新娘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啟示: 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需要環境。

我們中國人學英語永遠不缺勤奮,缺的是接觸英語的機會和使用英語的大環境。因為沒有這樣的環境,我們被迫通過背單詞、記語法等這些低效的方式學習英語,而且費時費力,雖說英語語法比正宗英國人掌握得還要好,但是活生生的英語給我們學死了,真正需要使用英語交際時都成了啞巴。

現在讓我們回到這個問題上來,如果置身於英語環境中,能大大提升我們的聽說能力,但是要想真正掌握英語還要加以足夠的讀寫訓練。鑑於此,我在實際教學中會兼顧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通常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1、激發學習興趣。

幾乎每一節課前,我都會播放一些流行的英語歌曲讓學生們聽,偶爾也利用多媒體放一些英文原聲電影,目的就是激發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有了興趣,他們就會主動去學英語和用英語。

2、創造聽說環境。

我深知聽說對於學習英語的重要性,所以我經常給孩子們創造聽說英語的機會,目的讓他們在“學中用、在用中學”。比如每週開展一節口語課,讓孩子們學英文歌,用英文聊天、玩遊戲、演小品等等。

3、培養讀寫能力。

但是要想真正掌握英語光憑聽說是不夠的,還要讀寫。所以,除了學習課本知識以外,我還建議孩子們閱讀《書蟲》系列英語小說,而且基本上一週一篇英文小練筆。


目前中國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考試只側重於聽讀寫能力的考查,而沒有口語考試,這真是一大弊病,因為我們都知道學習英語最大的用途之一就在於說。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口語考試肯定會納入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考試當中,中國的英語教育也肯定會越來越好!

------------------

本文是我一家之言,不喜勿噴,如果你喜歡這篇回答,就隨手關注我吧,你的支持必將讓我加倍努力。對此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嗎?請來評論區留言吧!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017


這個不一定,我教英語同時有機會接觸不少外國人,曾經有個加拿大人在中國生活了18年,她會說非常有限的中文單詞和句子,根本不能和中國人用中文順暢溝通。

很多外國人到中國都需要花不少時間學習,才能掌握中文; 同時不少中國人到美國或者其他英語國家,即使沉浸在英語環境中,看到聽到的都是英語,但如果Ta不用心學,不開口用英語和別人經常溝通,Ta也不能自然而然學會英語聽說,至於讀寫,那更是要花時間專門學習才能學會。

有人說,嬰兒或者孩子如果置身這樣的環境是不是長大了一定會說英語呢? 孩子有自然獲得語言的能力,如果聽到的看到的都是英語,他們很容易就會聽會說,但認字也是要通過學習的。

總結一下: 不是置身英語語言環境,你就一定會聽會說,更別提讀寫了,用心學習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才是重點,不過,有某種語言環境肯定學那種語言得快得多,這是毋庸置疑的。


麗絲英語


這肯定是不可能的。

很多長期生活在少數民族地區漢族人,一輩子都不會說幾句當地語言。很多跟隨子女移民國外的老人,生活十幾年,也甭不出幾個單詞。

語言是一個體系,只有進入了這個體系,逐步開始去理解這個體系,語言習得才會發生。如果只是聽到了語言,而沒有嘗試著去理解,這些聲音對你來說,只是噪聲,是沒有意義的,會被你的大腦過濾掉。

語言學習的關鍵一是語言的輸入,也就是要有語境,這也就是為什麼到國外去學當地語言是最靠譜的語言學習方法。

第二是,這種輸入,必須可以被你可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被你解讀,不斷地解讀,不斷地積累,慢慢地你就可以輸出了。

語言環境一定是學習語言所必須的,脫離語境是不可能學會語言的。

有了語境,如果你不去主動學習,主動解讀語音信號,語境對你來說也是無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