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手機用戶56611285598


今天看到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問題,一起心動念,就住在這裡了。這句話出自金剛經,很平凡、很普通的一句話。之所以這麼有名,傳播的這麼廣,主要是因為六祖聞此而悟道,從而開啟了禪宗以心印心的法門。



從字義上看,這八個字非常容易理解,就是:應該不停留在任何地方,而後自會生起菩提心。這是佛祖關於須菩提尊者提出的發菩提心後如何安住、如何降服的解釋。除此之外,佛祖還告訴他要破四相,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破法相,這裡的法相包括空相。所以,這段文字套用一句莊子的話就是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連空都不要住的時候,菩提心就安住了,自然也就降服了。好比我們看電視一樣,打開看到圖像,關上就沒了,您要是天天跟著劇情裡的人物一會哭一會笑,肯定會影響生活。



佛教認為世界是心物一元的,因此漢傳大乘佛法通常是用減法來分析解答問題。當我們不執著於六根,去除表象,掃清妄想,自然就會看到事物的本質。譬如禪宗教義就是四句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淨土宗的特點就是念佛往生,一句彌陀到極樂,不需要有什麼修行功夫,任何人都可以帶業往生。這不是騙人的迷信,這是以心印心,南無阿彌陀佛也是無上密咒啊。



菜根譚裡有一句話叫做: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我認為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告訴我們要看淡現實的繁華與寂寥,放棄對功名利祿的執著與眷戀,呵護心靈的純潔與寧靜,保持智慧的增長與無礙。仔細想想,生活中一切事物不都如此嗎?你自花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與其整日處心積慮的算計,不如踏踏實實的吃飯睡覺打豆豆。



不過話又說回來,現代社會中,每個人壓力都很大,要工作學習,要孝敬父母,要培養孩子,對老闆和老婆這二老更要小心伺候,誰又能沒有煩惱呢?誰又能真正放下呢?我看少之又少,即使有幾位真性情的人,心中無牽無掛,閒來之時,還會寫幾句“綠水無憂,因風皺面,青山不老,為雪白頭”這樣瞎操心的詩句。所以,想要真的做到心無掛礙,難上加難。



對於佛法,現在很多人都是拿來主義,臨時抱佛腳,有事兒燒香拜佛,求菩薩幫忙保佑,沒事兒的時候,該吃吃,該喝喝,什麼也不耽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覺得挺好,這碗雞湯比喝藥強多了。能夠有一份寄託,一種信仰,無論是否是正知正見,先進佛門再說吧。也許會有人批評我說的不對,是歪理邪說,誤人子弟。那您先來說說什麼是五蘊六道十二因緣?看看有幾個人能聽明白?聽明白了有幾人能做到?能做到了又有幾人能成佛?



佛法其實就是生活中的智慧和感悟,沒有必要搞得滿身佛氣,滿口佛話,五迷三道,玄之又玄,那才是迷信。先把我是誰弄明白了,把我來幹什麼弄明白了,佛法就通了,為人處世就知道怎麼做了。因此,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本意就是少點私心雜念,用一顆平常心,沒有分別的心,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孔老先生用三個字總結了一下這個意思,叫做:思無邪。


盛世南迦


因為“心”就是一切,萬法因“心”有體(見《楞嚴經》卷一“七處徵心”),包括四大、五蘊,六入,七科,十二處,十八界!整個宇宙就是一顆“心”。

“物”是有形有相的心,“心”是無形無相的物,即物即心即用,體、相、用、三位一體,都是一“心”的妙用,也叫一念萬法,萬法一念!

“心”如果住在“風大”之相上,那麼“心”就被定義了,定格了。因此,“心”就不能變現成水大,火大,地大,人,鬼,畜牲,一切有情無情,無量眾生……!所以,整個宇宙就成了一股強風,再也沒有其他,包括你,我,他,她,它!

因此,“心”無所住,無所不住!

從根本上說,“心”無所謂住與不住,這才是絕對的真理!在《楞嚴經》裡,叫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句經文也是佛家的一個重要思想。

正因為“心”無所住,所以“心”才能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遍一切法!十方三世的佛菩薩正因“無所住”,才直超十地,一念越千劫!

相反,心若有所“住”,必有塵勞之相。心“住”什麼,就是對什麼加功用行(heng),就會成為什麼,無論善、惡、聖、凡,必有煩惱和輪迴,不得大自在!





今令我見


我回答了過幾篇關於佛經的問題,然後就產生了新問題。

佛經,是佛說的,可以說是人類的最高智慧,也是人類思想的一個高度的概括。佛經是從佛陀從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提煉出來的思想精華。其實我們也可以再把它還原回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佛經就像是油,我們可以拿他來炒菜,也可以燉菜,也可以拌涼菜......其實就是誰用都可以,怎麼用都行,因為每個人的條件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也是因人而異。

有很多不信佛的人比較樂於沒事攻擊兩句,這都是有情可原。他不瞭解,有誤會,很正常。但在網上也有一些信佛的,他學了幾天,開始四處跟人較勁,矯情,看見別人寫的就是:一派胡言、胡說八道。這些人才是最討厭的。

有的人就是以為他知道的那個就是唯一答案,標準答案,別人說的,跟他想的不一樣,他就得上來攻擊幾句。咱給你扣個大帽子:佛說的,是你能全部理解的嘛?你敢說你瞭解的就是佛的全部意思?而且是完完全全的正確?對不對?我們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了解佛經的一點點。你非得說你那一點點比我這一點點對,那不是胡鬧嗎?

所以希望大家再看見這類文章的時候要說:隨喜讚歎。

佛的世界就是一座城,你從東門進,我從西門進,都能到達目的地,但沒必要也不可能大家都走一條路。

下面咱們書歸正傳,鋪墊的有點多哈。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大家都知道這是金剛經裡比較著名的偈子。住,就是立個知見,在自己的心裡立了個知見,在自己的心裡立了個點,可以有所依的點。

就像我上面說的,有些人認為:我對,你不對。你說的佛法不對,我說的才是對的。這就是在自己的心裡立了知見。這就是心有所住。

就像有的女士:我是女人,你應該關愛我。這就是在自己的心裡立了個知見。這樣的知見有沒有錯?我們知道這是一個女士最正常的想法。但是,世間的事總是不如意十之八九。我是女人,你應該關愛我,但你沒有關愛我,這樣我就很痛苦。

我是男人,我應該事業有成,我應該有錢,我應該有面子。這就是在自己的心裡立了知見。心有所住。當我沒錢的時候、當我事業失敗的時候、當我很沒有面子的時候,我也會很痛苦。

而他關愛你了,你就會希望他天天關愛你,甚至希望所有人都來關愛你。最終他沒能做到每一天都關愛你,也不可能做到永遠的關愛你,或者身邊有其他的人沒能照顧好你的情緒,到最後還是煩惱。

你想有個房子,努力了半輩子,買了個60平的。住兩年,經濟條件不錯了,又想換個200平的。房子換新的了,該車了吧。新房子新車,是不是看滿臉皺紋的老婆就不舒服了?

心有所住,就是我們不快樂、不幸福的根源。每時每刻都被知見牽引著,也不自由。

你看,你上個網,看我寫的不合你的意,還會生點氣。這都是心裡有個事先已經立得牢牢的知見。

信佛,是為了解脫,心的解脫。你立了個知見,就把自己栓在了那裡。

我應該有錢的、我應該有人愛的,我應該家庭美滿的,我應該身體健康的......

先前聽了很多慧律大師的講法,說實話,我學到的,覺得最受益的並不是經義,而是他的一句口頭禪:哎,一點辦法都沒有。現在想想,這句一點辦法都沒有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就是窮,又有什麼辦法呢?我就是身體不好,又有什麼辦法呢?有的人很不幸,家裡出了問題,哭啊,喊啊,痛苦啊,可又能解決什麼問題呢?沒辦法,一點辦法都沒有。

我先前的觀點就是辦法總比問題多,問題解決不了,只不過是你還沒找到解決的辦法,但一定是有辦法解決的。在這樣的人生態度下,其實我前些年活的很累、很痛苦,身體也垮了、脾氣急躁。但自從學會了這句一點辦法都沒有之後,幸福多了。物質條件什麼都沒改變,就是幸福了。呵呵。今年冬天的時候,下著漫天大雪,獨自走在路上,我當時就感覺自己過著神仙一樣的日子,哎,不行了,太舒適了。

當我奉行一點辦法都沒有,神奇的發現一個現象:問題也沒有了。沒有問題需要我去想辦法去解決。水到了,渠成不成,無所謂。但我肯定是得先做到水到了。不去強求結果。

信佛,其實很簡單,就是謙虛一點。我先前的痛苦就是來自於自大。我覺得只要我努力,什麼問題我都能解決。現在我明白了,一件事能不能成,是很多因素構成的,我沒那麼大的力量,我也不是上帝,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屌絲,很多事的結果是不受我掌控的,也絕對不是隻要我付出了,我就肯定能收到回報。

所以,我還是做我該做的,但不強求一個結果。

當然,做我該做的,還是立了個知見,但貌似要比:我付出了就必須有回報,強一些。

所以,修行人不要給自己在心裡立上知見,更不要把自己綁死在上面。這就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當然,人類最大的知見是:我。我應該如何如何,你必須對我如何如何... ...

而且大家千萬也不要忽略,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後面還有一句呢: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在自己的心裡立了知見,實際上是把自己綁在了假相上,那些知見是靠不住的。你用一生去追求房子、車子、票子,最後生命耗盡的時候,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你男朋友也會變心的,他不變心,你自己也可能變心的,都靠不住。


銳視覺何老師


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來自金剛經,看似簡單,實則你要對金剛經有很全面的瞭解。

這句話鳩摩羅什翻譯的非常好,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簡單講就是你怎麼才能生出清淨心?不應該住色生心,這裡的色,不是指美色,指的是看到的所有事物,你看到喜歡的自然會留戀不已,聲就是聲音,如好聽的歌曲,香就是香味,味就是好吃的,總之,這世間你所有感知到的東西,都不應住於心,住就是念念不忘,時刻在心的意思,你的慾望多了,不管是留念什麼東西,執著什麼東西,都不可能有一顆清淨的心。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都能理解了,因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因為沒有執著,才能生出清淨之心。



紫玄修行


無所住是“體”,生其心是“相用”。

打個比方來說,以圓心為軸來劃一個圓周,圓心是“體”,劃圓周的過程是體起“用”,因為圓心不住任何一個“點”,所以才有了圓心外面的那個圓圈,否則可能就是一個圓弧或者半圓。



圓心不著任何一個點成就了一個二次元的圓周,不著任何一個圓周呢便成就一個立體的圓球……如此不斷循環下去,圓點就成就了一個無窮大的大千世界。

由此可見,執著是侷限,不住則可任運虛空、無有窮盡。但無論這個虛空裡有多少個“圓周”“圓球”,全來自最初的圓心,儘管形殊卻實為一個,這就是華嚴經講的“一即多”“多即一”。

否定其中任何一個,等同否定了全體,所以佛家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法無高下。萬法唯心。


因為無所住,所以千處祈求千處應、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聖人無心,隨眾生心而現心即“生其心”,目的是隨緣度化。好比甲方喬裝打扮接近乙方,乙方說“好”,甲方必點贊,目的是交朋友,然後影響、教化。


菩提月滿西樓


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原文意思:應該無所住著,別因為有住著而去生這個住著之事的心。

朋友們,理解的跟我一樣嗎?別以為這個心,是什麼心了?還是佛心了?連佛心都沒有。

這一個句式,很迷惑人,一般人都給弄糊塗了,會誤認為是應該無所住著,而生什麼心。所以本提問作者挺聰明的,句子摘錯有理。這句話如加個字,就非常明顯了,如“不應有所住,而生其心。”

我們來看一下原文。

金剛經第十品: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原文解釋下:佛對須菩提說,你怎麼想呢?如來之前在燃燈佛那裡,有學得了什麼法沒有? 須菩提回答說,沒有吧,世尊,如來在燃燈佛那裡,對於法來說,也沒得什麼法。 須菩提,你又如何想呢?如菩薩會認為他在莊嚴佛土嗎? 不會,世尊,為什麼呢?真正莊嚴佛土的,不會認為是在莊嚴,也一樣是在莊嚴。 佛說,所以啊須菩提,諸佛菩薩,就是這樣的清淨心,不應該住著於諸形態形式來生分別之心,不應該住著於聲香味觸法五官感受來生分別之心,應該無所住著,不因沾染分別而去生那份分別之心。

我就著原文解釋啦,文筆表述有不詳盡,請理解。

其實,如果結合原文的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很好理解,不會說差一個字。所以,現在特別怕心靈雞湯式的摘字斷句,導致斷章取義。


命理師陳一宏


這句話準確的說法,應該說成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對,不是“因無所住”。出自著名的佛教經典《金剛經》。簡單地來說,這是一種“養心”的要訣或方法論,比我們現在日常從互聯網媒體上獲得的各種“心靈雞湯”要管用得多。這是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教給他的學生須菩提,安住自心,降伏自心的一種非常好的能根本解決問題的辦法。


佛教講究用恰當的辦法來解決人的煩惱問題,所謂斬斷“煩惱心”,而生起“清淨心”。煩惱心的根源在於“有所住”,也即執著於各種感官境界,完全被動受制於環境。這樣就會自然隨環境好壞,隨人生遭際而有各種煩惱。因此需要練習“泰山崩於頂而不變色”的定力,才能從煩惱中解脫出來。而破壞人的定力的,其實就是一個“迷”字。

(戰勝煩惱,需要學會像孫悟空一樣“悟空”)


歸納而言,人會“迷”或“住”在六種境界中,分別為: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境界又分別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所對。

這些境界的一大根本共同特點是一定是變化無常的。有最起碼的哲學認知,中學裡學過辯證法的人應該知道,一切現象的變化無常,甚至就像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的,“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我們在這裡只略解釋一下較為抽象的“法”為什麼也是無常的,其他五種類別現象的變化無常在此就不贅述了。這裡的“法”指的是人的認識觀念。我們常常會錯覺人的觀念是一成不變的,但其實人的觀念是在不斷地在發生變化。乃至人所認識到的科學法則,也是會隨著進步而產生變化的。比如牛頓力學的觀念會被相對論的觀念所逐步替代,而相對論觀念也會進一步被深化而轉變。

正因如此,如果我們固執於世界上一定有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想試圖死死去抓住,肯定就會反而掉入一種徒然的妄想之中,這就必然會導致心生煩惱。

解決的辦法是什麼?路徑其實很簡單,就是放下這樣一種固執心態,認知到一切現象的本質其實是無常的,人總是應當隨條件的變化而做適當的改變。這樣的一種基本心態與認知,就稱為“無所住”,也就是不應被任何一處、任何東西所迷惑,這甚至包括不要被佛教自身的觀念所迷惑。佛陀的理由是佛教的觀念也只是一種像船一樣的工具,要是你始終呆在船上不肯下來的話,那肯定也是會上不了岸的。

“無所住”的結果將會是一種自然生起的“清淨心”。因此,如果我們想拋棄“煩惱心”,獲得“清淨心”的話,必須學會“無所住”;並且,將這反覆訓練為自己的基礎認知模式。

這個辦法的要訣,簡單歸納為一句話,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理解上是一點都不難的,但要實際做到相當不容易。


建章看世界


金剛經"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清淨心就是佛性,也就是自性,塵世是由色身,聲香味觸法構成的混合體,是覆蓋在自性上的汙垢,不應對這些汙垢產生迷戀之心。
塵世中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的,皆是變化無常的幻影,修行,獲得加持能量,摧毀虛幻,展示自性光芒,入極樂淨土。


世間一切法,深處皆為空,都可成為修行法門,都可以體會到,塵世中,沒有任何財富,給人帶來永恆的幸福,沒有任何人能擺脫“生老病死”的劫數,只有修行獲得能量,才能衝破"六道輪迴",入極樂淨土。
化空塵世,實修經歷,所有物質開始失去實體形態,變成波形,能量進一步加強,這些波形也消失,極樂淨土顯現。

塵世中任何存在都是幻影,包括佛祖身相。這不是語言,文字,思維,道理能說清楚的,事實上,語言,文字,思維,道理本身都是幻影,唯一途徑是實修,吸收足夠般若能量,化空塵世,幻影消失,自性(佛性)顯現,進入極樂淨土(無餘涅槃),自性即是如來,既沒有來,也沒有去。
直接進入無餘涅槃,需要無限般若能量,某些修煉功法,用有限般若能量,體驗塵世消失過程,功法本質,應用虔誠願力,獲得菩薩能量加持,瞬間摧毀塵世存在,展現極樂淨土,雖然是暫時展示(有餘涅槃),足以使人認識到,塵世一切皆空,而極樂淨土,既沒有去,也沒有來,如來,就在那裡。

五光十色,實實在在的塵世突然消失,出現妙不可言的極樂淨土,這情景,帶來的震撼,不可言喻。需要說明的是,塵世的消失不是在夢幻中,也不是在冥想中,通常是在日常生活中,一股強大的加持能量湧來,在能量作用下,五蘊(色身,受,想,行,識)皆空,極樂中,進入"不可說"淨土世界,"不可說"是因為"淨土"存在於五蘊之外,沒有辦法用語言描述。


能量加持


昨天去銀行打卡,看看這個月的工資到帳了沒有?去之前,陰陽眼心裡非常愉快,工資到手後,打算去揮霍一下,瀟灑瀟灑。接過銀行小姐遞出來的工資存摺,他傻眼了:上個月的工資,東扣西扣,只發了一小半。陰陽眼高興的情緒立即化為憤怒和失落,他在銀行大廳呆愣了好幾分鐘,才怏怏地離開。

坐上擁擠的公交車,陰陽眼無意中踩了一下一個時尚女子的腳。陰陽眼誠懇地向對方道歉,那女子並不接受,當著車內眾多乘客的面,大罵他耍流氓。車內許多乘客不明真相,以為陰陽眼真的耍了流氓,紛紛指責他。有位好事的乘客,還撥打了110。陰陽眼的心情糟糕到極點。

陰陽眼垂頭喪氣地回到家裡。他歪躺在沙發上,打算假寐一會。他休息不到幾分鐘,手機響了。他無可奈何地接聽電話,對方聲稱是彩票站的工作人員,對方對訴陰陽眼,說他上期買的彩票,中了10萬元大獎,要他速去辦理領獎手續。陰陽眼聽到這個消息,立刻高興得從沙發上站起來,一蹦三尺高,一天的陰霾一掃而光。

陰陽眼平靜了心情後,門鎖響了,門跟著吱呀一聲打開了。只見自己的妻子,正挽著一個男人的手臂,款款地向屋內走來。陰陽眼一見,氣不打一處來,火冒三丈……

以上是"有所住而生其心","有所住而生其心"的反面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意思是說,一個人不論身處在何種環境中,比如幸福、安逸、勞苦等等;一個人不論身處何種情緒中,比如喜怒哀樂等等:都能保持內心的安寧與恬淡,不因環境或心情的不同,時而憂傷,時而高興,時而憤怒……南宋文天祥,他被俘後,元朝的皇帝要想他投降,各種威逼利誘的辦法都用盡了,文天祥就是不肯變節。無法可想之下,元朝的皇帝將文天祥關在豬圈裡,文天祥日夕與豬同吃同住同眠,環境之糟可想而知,常人是無法忍受的。文天祥不惱不怒,在豬圈的一角盤腿而坐,心內一片光明與寧靜。文天祥是位真正做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高人!


卿雨潤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

此經由須菩提提起話頭,為後世善知識如何得到真知而詢問如來。

所以說,金剛經是普世經,渡人自渡的經。與修行不修行沒關係,與能不能開悟開智息息相關。

菩薩的稱號是人類師故,師是智慧的名號。

所以解釋此經,不要以修行人身份去講解。因為凡人也能很好地理解。智慧與生俱來,足以讓人好好生存。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們就從字面去理解。

住,依靠之所。源於依靠之心,才有住下之行。

生其心,生髮某種想法。

全句的意思是:不要依據什麼而動心。

再結合整句環境來理解,說得更生動些,就是不要執著。什麼是不執著呢?佛祖說不要住色生心,那是不是要住於虛空呢?虛空也是一種相,實與虛都是一種相,不執著的意思就是即不住於實,亦不住於虛。不推崇善,亦不惡惡,借用六祖慧能的偈子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不要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作金剛骨,這是著相,是住於正而生其心。如來為什麼說這句話呢?人說話總要表達一個意思,從而達就一種目的。佛祖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為了讓我們的心練就空靈狀態。以靜達制動,以不變應萬變等等上乘智慧,以靈動成就最佳碩果。

相信人生智慧第一者,貧不得苦悶;難不得消極;富不得無良;貴不得反覆。

應無住而生其心。

是這麼一種狀態。

不執著

不執著

我不執著了

其實對於不執著的追求

原來也是一種執著

我不執著這不執著了

不執著這不執著了

原來對於不執著於不執著的修正

也是一種執著

這個順序就是開悟

境界瞬間提升

從而進入空靈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