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懂《道德經》?

亞亞X


我是文開石,我有些通俗點的答案。

研究這種傳統文化著作,”沒讀錯“比”讀的更深“還要重要。一旦從錯誤出發,得出的就是於己於人無絲毫用處的廢物。

讀懂道德經,關鍵有三:

  • 儘量讀最權威最接近原本的版本。

  • 不要用現代字詞意來解讀古籍。

  • 歷代的註疏一定要參考,但千萬別迷信。

現階段《道德經》最權威的版本是哪版?

我們發現很多人都在用所謂的”傳世本“來閱讀理解道德經,這是極其錯誤的。

”傳世本“在傳承過程中,因為流傳、刻版、抄錄的錯誤,與原文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跟重要的是,歷代因為不同的目的,也許是摻雜個人意見,也許是政治環境的需要,存在大量的刪除修改,甚至有部分內容和原本完全南轅北轍。

就現在已經發現的各種版本,離老子所在年代最近的,相對最權威的,是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版《道德經》,馬王堆一共出土兩個版本道德經,稱為甲本乙本,經過對避諱的考證,其中帛書版的甲本,被認為成書最早,相對來說最接近道德經原本。

所以,讀《道德經》一定要從這個帛書版甲本《道德經》入手,這是至今為止最好的選擇。

有些古今字詞完全是兩個意思,用現在的解釋古代,可能靠譜麼?

《道德經》體現的是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思想主要是”無為“,按照現在這兩個字,你可以理解成不要做,不要做任何違背自然違背規律違背道的事情。還有很多人把這個”無“大講特講。

但是,你知不知道,這個”無“在甲本里根本不是這個字,而是”王+恩“,在用一個簡單的”無“去解讀,可能靠譜麼?


研究古籍,一定要研究當時的文化,書寫習慣,當時字詞意,千萬不能用現在的字詞意去一概而論,在這方面多下功夫,絕對不會吃虧。

註疏到底要不要信?讀註疏有什麼作用?

註疏,就是註文和疏解的合稱。歷朝歷代都有一些先賢大能對估計進行研究解讀。

讀註疏,是研究研讀文化古蹟經典的必行之路。

做註疏的古人,他們的思想比我們更接近作者,閱讀研究他們的註疏,對我們理解《道德經》有很大的幫助。

但是,人都有自己的侷限性,尤其是各朝代註疏,受其作者的時代侷限性、研究角度、個人信仰影響還是很大的。

所以我們要看註疏,但不要太迷信。讀註疏最重要的是能夠根據時間線,去了解理解人們對《道德經》研究的思路變化,根據這種變化規律,倒推瞭解《道德經》原文的含義。


文開石


想讀懂《道德經》,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該選擇哪個版本的《道德經》?

流行最廣的是王弼本《道德經》,又稱為通行本,這是由魏晉時期天才青年哲學家王弼註釋過的版本。20世紀,考古工作者又發現了兩種版本的《道德經》,一種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版,一種是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版,這是目前見到的最古老的《道德經》,抄寫於戰國中期。

研究者經過對比,發現通行本《道德經》與郭店楚簡本《道德經》存在著諸多不同,顯然通行本經過了後人的修改,而郭店楚簡本則更符合老子的原意。

那麼,我們應該選擇哪個版本的《道德經》呢?其實,這取決於你的目的。

如果你想了解道家思想,汲取道家的智慧,那麼選擇通行本《道德經》就可以了,如果想擴展思路,還可以同時參考一下郭店楚簡本《道德經》。因為通行本《道德經》雖然不完全符合老子的願意,但它卻是道家,包括莊子學派,集體創作的產物,是道教的經典之作。而且通行本《道德經》為中國後世的學者提供了很多思想養料,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智慧聖典。

如果你想想要梳理先秦學術,瞭解老子原本的思想,瞭解《道德經》的原貌,那麼應該選擇郭店楚簡本《道德經》,因為這是最古老的《道德經》抄本,與通行本《道德經》有很多不同。比如通行本《道德經》中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而郭店楚簡本卻說:“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一般認為,通行本《道德經》中混入了莊子學派的思想。

那麼具體該怎麼讀呢?首先要選定一個好的註疏本,因為《道德經》是兩千多年前的作品,必然有很多字、詞的意義與用法發生了很大的差別,因此想讀懂《道德經》,首先要藉助別人的註解。一般來說,中華書局或商務印書館出的版本都不錯,比如陳鼓應的《老子今注今譯》。

選擇了合適的註疏本後,首先要拋棄任何成見,虛心地跟隨註解者,去認識、理解《道德經》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而不能望文生義,自作聰明。

在瞭解的字句的意思後,就要去理解字句背後的意義,也就是《道德經》中所蘊含的思想。當然,這是最難的事情。要了解老子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閱讀不同學者對老子的評介、對《道德經》的解釋,學習先秦各家學術思想,最終對《道德經》提出自己的見解。到這個程度,可能才算真正“讀懂”了《道德經》。

不過,如果只是想一般性的瞭解《道德經》,那麼只要閱讀一本靠譜的註釋本,在對照一兩本學者對《道德經》的解釋性著作來閱讀,就可以讀懂《道德經》的大致意思了。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讀文史


謝謝!感謝有這樣的一個機會在這裡交流交流心得。

1、想要讀懂《道德經》也很簡單,先要給自己樹立這樣一個信念,不要一上來就認為很難很難,如果是那樣就真的很難,你想要讀懂就真的很難喲。

2、《道德經》裡面的智慧博大精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讀出君子,有人讀出小人,有人讀出科技,有人讀出自然,有人讀出戰爭,等等,還有人一輩子都沒有讀懂《道德經》,其實我想告訴你的是《道德經》不是知識,裡面蘊含的都是大智慧,是要我們去體悟的,沒有一個人該隨隨便便就說自己讀懂《道德經》。就拿道德經開篇第一句話來說:道可道非常道,至少就有3種解讀,可想而知,道德經81章5000字,裡面的智慧都是很深的,當然這些都不要害怕,我們可以靜下心來,一句一句地去讀,去體悟,去行道,再去體悟。

3、我對你的題目的“讀懂”做一點自己的理解。《道德經》裡面蘊含的智慧,從我們開始去讀,去體悟,最後要去行道,如果你只是在哪裡天天悟來悟去,最後沒有去行道,你覺得你算是讀懂了嗎?在行道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再次體悟。老子《道德經》最高的智慧就是“無為”,何為無為?就好比是大草原上的綠草,牛羊可以自由地吃草,綠草沒有任何怨言,甘願奉獻自己給牛羊。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為人民服務,這5個字可謂高度的大智慧,所以想要做到這5個字,難啊難。

所以一個人敢說讀懂《道德經》,試問你是否有做到“為人民服務”這5個字呢,如果你都沒有做到,只是在那裡說說,有何意義?就像作家韓寒說過一句話,這些年聽過很多的道理,到頭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請問這是為什麼呢?我可以一句話給你做個總結:光說不做,只顧耍嘴皮子了,古代有一個故事叫紙上談兵,說得就是趙括這個所謂的大將軍的故事。所以我們需要做到4個字:知行合一,這是王陽明的心學思想,這裡暫時不具體談。

4、在這裡我也給你一點點方法,想要讀懂《道德經》可以去聽聽曾仕強先生的《道德經的奧秘》,曾老師講解的道德經是從《易經》的思維來解讀,而且算是比較正的方向,符合這個時代的解讀,我覺得你應該去聽聽,這樣對於你學習《道德經》很有幫助的。

5、我們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點,不要侷限於某一個老師,比如我學習曾仕強老師的《道德經的奧秘》,不要只聽他一個人講的,還可以聽聽其他人講解的《道德經》,這樣可以讓你的思維不受限制,不迷信某一個人,換個角度來讀《道德經》可能更好。

其它的方法暫時不說了,如果覺得有益可以試一試。

謝謝!


自由小小影


老子的智慧,在人類歷史中,除了伏羲,馬克思之外,無人企及。他代表人類最高的智慧。標誌著人類智商的第二次大爆炸。

老子很好地解釋了宇宙的起源,萬物發生,發展及其規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萬物皆由規律產生。根本規律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要按照地球的規律運行。地球要按照宇宙的規律運行。宇宙按照規律運行,規律產生於自然法則。自然法則是什麼?就是動,運動。演化,進化。規律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規律的變動,才發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規律有這樣幾個特點:1,有無相生,萬物皆無中生有,宇宙地球人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皆無中生有。有中生無,有,會不斷走向滅亡。宇宙地球人類會滅亡,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同樣會滅亡。這就是資本主義必然滅亡,被新的社會形態所代替的哲學原理。有無是共生的,房子有了框架,有了空間(無),才有了房子的事物。

2,從事物變化的規律分析,難易相成。難,總是從易開始做成的。難做成之後,又變成容易的了。而這第二個易,是易的二次方了,是更高層次的易。人類從這個易出發又開始認識更高的難。這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規律。例如,在社會科學方面,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是從易開始的,當社會主義遇到難時,急需突破,這就有了鄧小平理論的第二次飛躍,突破難,我們對社會主義規律,有了新的認識。自然科學也是如此,牛頓的突破,愛因斯坦的突破,都是易難易,難易難的過程。這是認識論的根本規律。當今人類又遇到的難題。就是怎樣認識科學,科學的雙刃劍已經十分明顯,已經威脅到生物圈和人類的生存。如何趨利避害,是人類必須解決的。否則,科學會導致人類滅亡的。

3, 從事物的形態上分析,長短相形。普朗克時間和普朗克單位,告訴人們,無論是空間和時間 ,長是短的堆積,短是長的聚集,任何事物都有長和短的兩個方面。事物形態處於一種長短變化之中,任何事物都有長處,也有短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長處變短處,短處變長處,如果事物只有長而沒有短,只有長處沒有短處,這樣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4,從事物的空間上分析,高下相傾。事物無論是處於高還是處於下,都是一種相對完美狀態中。事物的高下是事物運行的結果。如果沒有下墊底,就沒有高的存在,事物總是有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看事物高下,是人們站在角度不同,看法不同,因此必須全面的,發展的看問題。從多個角度去看,不能因為高的存在而否定下。並且看高和下,也要同時看出他的短處和長處。例如,當前對中國歷史上自然經濟完美的文明,就不能因為沒有出現現代科學就否定他。而對現代科學也必須看到他的短處。

5,音聲相和。聲響和迴音是互相和諧回應的,任何事物都會留下蹤跡,這就是事物的迴音。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在做天在看,這就是事物的規律。沿著事物聲響(蹤跡),可以追尋到他的迴音(事物的影響及其作用),沿著事物的迴音(蹤跡),可以尋找到事物的本來面目。這其實是一種科學方法論。

6,從事物的發展角度看,前後相隨。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從歷史到現實而來,任何觀點,思想,理論都是前人的繼承和發展,任何文化,文明,社會形態都是繼承和發展的結果,沒有突然出現的事物。突然出現的古蘇美爾和古埃及高度文明,既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所為,是黃種人所為,而黃種人在中華大地誕生,又有當時中華的古文明,所以有的學者認為這兩處古文明是中華的另一隻古人所為,不是沒有道理的,並且考古正在證實這一點,亞里士多德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突然出現在古希臘,而在這之前,古希臘乃至人類都沒有這種知識,古希臘當時的社會形態,也不需要這些知識,並且在文藝復興之前沒有人引用這些知識,文藝復興之後才出現這些知識,所以有人懷疑這是偽造的,不是沒有道理,因為這些不符合規律。研究事物的歷史和現實,甚至可以判斷出他的未來,這就是前後相隨的哲學。

老子對宇宙萬事萬物產生及其規律的學說,從根本上否定了創世神之說。那時已經有了鬼神之說,老子斬釘截鐵的說,這些規律在“象帝之前”就有了。中國人的上帝,實際上是一種自然神,也就是老天。後來基督教為了便於他的發展,又使出這些強盜民族慣用的手法,把中國的上帝之名剽竊去,變成了他們的上帝專有名詞了。

運動產生規律,規律產生萬物,規律是不斷變化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人類製造汽車,科技就是汽車規律。汽車不斷更新越來越好,規律也不斷變得複雜,大自然事物也是如此,不斷運動中規律才越來越複雜。比如基因就是這樣。

老子認為人類最高的德,應該像嬰兒那樣只有本能沒有慾望,像水那樣滋潤生長萬物,沒有所求。這是人類最高最高的道德。誰能做到?這同資本主義鼓吹極端 自私自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弱肉強食,是水火不相容的。做到這樣的人,毛主席把家產分給窮人,帶領全家鬧革命犧牲六個親人,馬克思為了全人類的事業貧困而死。斯大林寧可犧牲自己的兒子,去世時,窮光蛋一個,沒給子女留下任何遺產。這些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他們的德是全人類最高的德。中華民族最高的德,《道德經》哺育出中國無數仁人志士,為民族奮鬥的英雄。中國的英雄加起來,比全人類的英雄都多得多。任何一個民族,勉強數的出來的,人造拔高的英雄,也不過廖廖無幾。在美國,這樣英雄一個也找不到,只好鼓吹大奴隸主華盛頓。這就是《道德經》的力量。開創史學的司馬遷,歌頌的主題是,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讀他的著作,慷慨悲涼,心潮澎湃,英雄之氣油然而生。看看現在流行的的東西,寫權謀鬥爭,寫腐敗,醜化抹黑英雄,正在肢解我們的民族基因。許多歷史學者連怎樣寫歷史都不會了。我們不得不痛心的說,我們真的被和平演變,西化了。

道法自然是人類的根本規律。老子認為迴歸自然是人類遵“道”的最好表現。老子反對人造規律,他連馬車都不坐,最好的狀態是清靜無為,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就是中華民族自然經濟的表現。人法地,人是地球孕育出來的,要遵循地球的規律。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不破壞自然。在生物圈承受的範圍內,繁育人類,發展人類文明。由此中國發展出光輝燦爛的自然經濟文明,領先世界數千年到1萬年。就連中國四大發明,造紙,就是一種自然循環原理。而西方,直到15世紀還是最野蠻,最愚昧,最落後的神統治社會。資本主義道德是弱肉強食的獸類道德。現代工業是反人類反自然的產物。既然不受自然規律選擇,必須人為的限制他。資本主義不滅亡人類就會滅亡。現在工業的科學,有可能把人類引向更高文明,也有可能把人類引向滅亡。西方以萬計算的科學家,社會活動家,呼籲中國文明救人類,歷史學家湯因比說,只有中國文明,才能救人類。美國哲學家威爾杜蘭說,或許除了《道德經》之外,我們將要和焚燬所有的書籍。這裡當然包括聖經,包括所有科學書籍。人類已經普遍意識到,只有中華文明與馬克思的計劃思想,同現代科學結合,才是人類的唯一出路。

\b


大雪2006


從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本《道德經》看,通行本序列的38章之後為德經,排在前面;1-37章為道經,排在後面。應該說這不是原文的排列,既然稱為“道德經”,就應該道經在前,德經在後,至於傳經者為什麼要改變兩經的排列順序,就不得而知了。如果說起先沒有“道德經”之稱,稱為《老子》,道經也應該排在前面,這與老子寫作所依據的題材有關。

“道經”和“德經”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我認為是老子當初在寫經文的時候就是如此寫的,並不是後人劃分的。這樣說的依據是什麼?依據在於道經和德經並不是老子特意劃分的,而是在寫作時根據《周易》上下篇自動生成的。因為《道德經》是《周易》的闡釋之作。

從帛書本可以看出,《道德經》原來是不分章的,根本沒有八十一章的數字之說,而是一個章節一個章節排著寫。後學為了湊八十一章之數,把有的一個章節拆分為二,變成了兩章;又添加了九個章節,就形成了八十一章。添加章節的問題在今後的文章中會涉及到,現在重點談談為什麼第1章至第37章為道經。

文 | 楊吉德

第1到37章被稱為道經,是因為《道德經》是對《周易》上篇各卦的闡釋,可能老子認為《周易》上篇是周文王專門論述國家體制建設的問題,老子也就在道經重點表述國家建設的問題。老子在第70章說:“言有宗,事有君。”每章之宗即是指《周易》對應卦的主題思想(道),由卦的主題思想再引申出個人的見解。

《周易》上篇為三十卦,下篇為三十四卦;《道德經》闡釋完上篇的三十卦,就名之為“道經”;對下篇的闡釋就名之為“德經”。按通行本《道德經》計算,道經有三十七章,是怎麼和《周易》上篇的三十卦對應分配的呢?我在互聯網上發表的連載文章是從第一章開始解讀《道德經》的,按順序解讀到本篇的第35章(上篇文章是第36章,下篇文章是第37章),每章都有關於《周易》對應卦的分析,現在把兩本書的對應分列一下,使讀者明白道經的整體脈絡和產生依據。

這是筆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今天奉獻給各位學者,可以此追溯《道德經》的創作源頭和老子的思想根源,以及分析傳統解《老》的正確與謬誤,希望大家珍惜。以往我寫的文章受到很多讀者的指責,其實他們不明白,如果我沒有一個完整的解讀體系,怎麼敢隨便否定像河上公、王弼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解《老》大家的理論呢!而且老子明確講了:“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易知”易在哪裡?“莫能知”莫在哪裡?沒有人深入探討和解答過這個問題。下面對應的章和卦,就是在揭開這個謎底。

《道德經》——《周易》

第1章——論周易筮卦和卦名

第2章——論陰陽

第3章——闡釋乾卦

第4章——闡釋坤卦

第5章——乾坤卦綜述

第6章——闡釋屯卦

第7章——闡釋蒙卦

第8章——闡釋需卦

第9章——闡釋訟卦

第10章——闡釋師卦

第11章——闡釋比卦

第12章——闡釋小畜卦

第13章——闡釋履卦

第14章——闡釋泰卦

第15章——闡釋否卦

第16章——闡釋同人卦

第17章——闡釋大有卦

第18章——闡釋謙卦(一)

第19章——闡釋謙卦(二)

第20章——闡釋豫卦

第21章——闡釋隨卦

第24章——闡釋蠱卦☆

第22章——闡釋臨卦

第23章——闡釋觀卦

第25章——闡釋噬嗑卦

第26章——闡釋賁卦

第27章——闡釋剝卦

第28章——闡釋復卦

第29章——闡釋無妄卦

第30章——闡釋大畜卦(一)

第31章——闡釋大畜卦(二)

第32章——闡釋頤卦

第33章——闡釋大過卦

第34章——闡釋習坎卦

第36章——闡釋離卦☆

第35章——道經綜論(一)

第37章——道經綜論(二)

《周易》卦的卦象和卦名就是相對應《道德經》章節的言之宗,如第20章對應豫卦,豫卦的六爻卦象和卦名“豫”就是第20章要論述的主題(道)。也就是說,20章講的是《豫》卦之道;21章講的是《隨》卦之道;24章講的是《蠱》卦之道。故要學通《道德經》,必先學懂《周易》。《周易》又有通行本和帛書本之分,從一些章節上分析,老子很有可能是學的與帛書《易》相近的版本,但卦序與通行本是一致的。

以上是探討道經和德經的來歷,也是對35章內容的延伸討論,下面分析《道德經》第35章的內容。從內容看,本章應調至第36章之後,與37章合成一段,是關於道經的總論。本章講了道的起源,即從卦象中來;講了道的作用,即“天下往”;講了道的玄奧,即不為一般人所樂見樂聞。所以人人耳熟能詳的道並非真正老子之道

話說《道德經》第35章

(據竹簡本解之)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坪、大。

尹喜:“掌握了大象然後可以行走天下,何為‘大象’?”

老子:“大象指《周易》六爻卦卦象,六十四個卦包含了不同的社會現象,卦名則是對這些社會矛盾的解答。卦名和卦象結合在一起即為道,不同的卦象有不同的道。你要明白了卦象之道,就能洞悉現實社會種種危機的根源和應對方法。具有這種深刻的思想,才可行走於天下。”

尹喜:“知道了,精通周易卦象的內涵,就能看透矛盾的本質和社會發展趨勢。掌握瞭解決各種矛盾的方法,走到哪裡自己也不會受到傷害。安是安心的做事,不會受社會思潮的影響;坪是平坦,抱著平常心態不與人爭利,就沒有許多坎坷;大是為主,要按照自己的主見去做,不違背自己的意願。”

老子說:“對,眾人都被利慾矇蔽了雙眼,往往被社會思潮所左右而做出錯誤的判斷。我們既然掌握了大象之道,能推行自己的思想去改造世界才行,否則還不如不往於天下。”

樂與餌,過客止。

尹喜解道:“聽到美妙的音樂,聞到香郁的美食,連過往的行人都會止住腳步。”

故道之出口,淡呵其無味也。

“而人生大道說出來,卻是平淡無味。”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而不可既(即)也。

“想看它的形體,無法看到;想聽它的聲音,也無法聽到。而且也不能像美食一樣食用。”

今譯解讀

掌握《周易》筮卦的大象之道,才可以行走於天下。

如此前往就不會受到利益集團的傷害,還可以做到心態安定、運程平坦和實現個人改造社會的理想。

聽到美妙的音樂、聞到香濃的美食,過往的行人都會止住腳步。

而治國大道一旦說出來,是多麼的平淡呵,沒有什麼味道。

你想看道的形態,卻難以見到;想聽道的聲音,卻聽不到它的音響;而且更無法食用。


楊吉德


《道德經》難道不是幾近於白話文麼?

下面我釋義一下《道德經》最眾說紛紜的第六章,歡迎朋友們一起討論。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創造了生命又予人稻糧的神,才是真正的生命之源頭。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這裡(玄牝之門),正是創立天地的根基所在。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生息繁衍,好象本就存在一樣,像這樣傳宗接代,綿綿不絕,人們習以為常,卻並未用心去思索生命到底是怎麼起源的。

我再釋義一下以下這兩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造物主先創造了雄性,又為雄性創造了雌性,雌雄結合,孕育後代。自此,萬物生。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溫煦著萬物,萬物都很快樂,地上充滿了和諧。

今天我先解釋到這裡。


聖依1234567ABCDEF


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道德經三個字每個字都代表著行動。所以老子在道德經的道篇就開宗名義的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可以言說的道,那就不是永恆的這個道了。


大道至簡,到只有一個,但它的表現形式卻無窮無盡,我們不可能預測預知,一旦預設過的表現形式,恰恰就不會以這種形式真正的表現出來。

客觀物質世界與意識的心念世界,有著必然的聯繫,老子通過實踐發現了其中的鏈接秘密。

所以老子說:“同意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換句話說就是福禍無門,惟人自召。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遇到什麼樣的事兒,一切由心念來決定,一念一世界。



遇到的不順利,不再去抱怨社會抱怨他人,而是從當下努力做好自己,不再錯上加錯,才是對未來人生道路負責任的做法。

老子還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說天道是至公至平的,永遠幫助的是良善之人。


漢字在人間


首先,當一本《道德經》出現在你面前時,一定不要想像它的作者是神一般的存在。它只不過是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試圖傳播自己思想的文字作品,它其實是與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物理學》一樣的作品。它們都是人類理智的作品而不是神聖的詔諭。

其次,我們要了解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這樣一本著作。《道德經》究竟是在研究自然還是社會?它主要是研究物理還是研究人事?如果我們將老子與孔子放在相同的時代裡去思考,《道德經》就只能是在研究社會和人事。我的理由如下:

老子與孔子生於相同的時代,就是我國的春秋時期,此時正值周王朝禮崩樂壞的衰退期,天下已分崩離析,動盪不安。這個時候思想家們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天下為什麼會亂以及如何才能使天下由亂變治。孔子正是為這些問題思想和作為的,他關心整個社會的未來前途和命運,為如何使天下安定而殫精竭慮,他時時刻刻都夢想著自己如周公一般將天下歸於尊禮敬樂的安定的秩序中。為此他奔走於諸候國之間,遊說那些君王們採納自己的政治思想。但當他年老體衰眼見自己的政治報負施展無望時,就決定以講學為職,目的是要將周代的優秀文化傳承下去,以致於成為我國後封建社會的主流文化,後世稱之為儒學。孔子終以以講學終老,他的一生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只為社會未來而思想,如此情懷,誰能不稱其偉大?,他的思想作為誰能不效法?但如果我們的老子看到天下大亂,卻獨善其身,只顧自己修道昇仙,不問世間疾苦,您還能認為老子這樣的思想和作為值得我們後人追捧和效法嗎?

所以,我得出結論來,老子的學說其實也是為解答天下為什麼會亂以及天下如何才能從亂變治的問題,它主要是一個社會和政治的學說。

再次,一定要正確理解無為的概念。什麼是無為?無為就不能按照它字面的意義去理解,無不就是不,沒有的意思麼?無為不就是不為和沒有做為麼?其實不是的。老子在經文中對於無為是下過定義的,它的定義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所以老子講的無為不僅不是不為,而是必有所為,而且是有所為而不恃,有功勞而不居。老子為什麼要說"上善若水\

國學新邏輯


我這裡有兩問題如下:

第一,我們究竟要如何叫“悟”懂《道德經》

其時不然,老子之道,簡單玄妙,在第一篇,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了,“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傲。此兩者,同謂之玄,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眾妙之門也”。大意是這樣,關於天地萬物之大道,是非常簡單明確的,天地萬事萬物都是從無開始的,是從“無”而來的,而“無”究竟是什麼呢?象徵就是“天”,象徵就是“道”,故而“天道”。“無、天、道”的真正作用就是形成萬事萬物之本;有了這個“本”,才有萬事萬物形而上的“體”,這就是無、天的作用。而這個形而上的“”體”就被稱謂“有”,而“有”這個形而上的“”體”指的又是什麼呢?那就是大到天體,小到基本粒子,指的就是“大地”,自從有了這些“體”後,宇宙萬事萬物才有了根基,才可以生生不息的繁衍萬物。所以,“有”被稱謂萬物之母,而“有”又生於“無”,無中生有就是這樣而名的。而沒有這個無、天的作用,哪有宇宙萬物形而上的體呢,反之,沒有這個形而上的體,天也就沒有了作用。所以,老子才說,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也。這叫,天形成萬物之本,地孕育萬物之根。這就是宇宙萬物的啟源和形成。而“無”和“有”代表的就是天和地,同時,也代表著宇宙的萬事萬物。“無”代表的是空虛不實,無形無體一切負面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而”有”代表的是一切有形有體看得見摸得著正面的事和物。所以,一切都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一個反復循環過程。這是不掙的事實,一切都是從無這個空而不虛的天演變出來的。而無和有就是打開天地萬事萬物的大門。所以,才被老子稱謂眾妙之門,如果我們悟懂了無和有之玄妙,我們才算悟懂了老子之道也!悟懂了老子的道給我們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價值呢?這就是我第二關點。

第二,為什麼要悟懂?給人類帶來什麼價值?

我們為什麼非要悟懂它,給世界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價值?這才是我們所關心的重點。我們之所以要悟懂它,就是要解開天、地、人之謎,自然之謎,佛、道之謎,無極太極之謎,以及河圖之謎,還有就是“卍”字之謎和“萬有引力”之謎,這些困繞人類幾千年的謎都會被迎忍而解。難道老子的道是如此的霸道嗎?理所當然是,因為老子是結合天地自然萬物,以及吸取無極太極的智慧之精髓,才道出的五千真言,才被世人所推崇!如果沒有老子的無和有的哲學理論,無極和太極就是一副掛在牆上的畫而以,只夠欣賞而以。天地自然永遠都是一個謎。這就是我們非要悟懂他的道理。只要我們把上面所有秘密解開,我們才會明白天體運動的規律原理,以及自然繁衍的過程。我們一旦掌握了這些,就可以模仿它們,用來造福於人類,這就是他的價值所在。直於是不是我所講的這樣,僅供大家參考。


反觀世界論


我喜歡看那些之乎者也的先賢道理,也喜歡在被故事感動時,寫一些文章,將這些感動記錄下來。

我喜歡寫一下人生淺顯易懂的道理。很多同學問我:“為何寫這些沒用的東西。你寫的這些道理人人都懂。現代人都喜歡明星娛樂、幽默段子。你寫這些東西根本沒人會去看。你是不是傻啊。”

我傻嗎?

人的一生可以說都在學習道理,而不是為了掙錢。掙錢只是人活著的必要基礎,只是人生在世最簡單的一件事。不是嗎?你可以仔細回想一下:與朋友的相處,孝敬父母,尊敬老師,舍友的相處。這些事情,哪一個不比掙錢艱難?假如你很窮,相信你與身邊的人相處一定不是很好,即使是與你的父母也不見得關係良好。當然你很富有,也不見得人際關係就好,萬事都有例外。

前幾天在悟空問答裡,一直有一個問題,就是讀懂《道德經》。有人說不是聖人,根本讀不懂道德經。也有人說,現代人根本讀不懂道德經。還有人甚至說現代所謂的國學大師對道德經的世界根本就不對。

《道德經》一書,被奉為道家經典。對於後世的影響,深遠廣袤,並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清的。

其實,縱觀《道德經》一書,都是老子經過觀察宇宙萬物所得出的道理。也是他一生所悟。換言之,就是在講什麼是“道”。真的玄奧嗎?在老子看來,其實只是一些簡單的道理。放到如今,再看究竟有誰能讀懂呢?答案是沒有。為何這麼說,請看我一一道來。

究竟什麼是“道”,也許老子心中清楚。但是假如你想通過《道德經》一書,理解什麼是真正的“道”,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道”並不在書中,而在宇宙萬物。這也是為什麼說沒人能讀懂道德經的根本原因。

《道德經》開篇就講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認識到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語言的侷限性,語言確實是人類交流的偉大工具,但是它也有不準確性。”因此,其實整篇《道德經》的描述,都存在著侷限性和不準確性。即便是老子,也改變不了語言的這種特性。那為何老子明知這些還要把《道德經》此書,流傳後世呢?他又不傻是吧。他流傳此書的真正目的,應該是讓人去追尋他的足跡,尋找真正的“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