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種人體型不如白種人高大強壯,這樣會對軍事作戰產生什麼影響?

軍史吐槽君


首先不得不說,並非所有的白種人都比黃種人高大強壯。白種人也有矮小瘦弱的,也有瘦高得像竹竿的。目前高加索人普遍比東亞人高大,有一定的基因遺傳因素,但營養水平因素也不可忽視,畢竟人家已經富足了一兩百年,我們才剛剛小康。


全球營養狀況與平均身高範圍的關係

體型方面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William Herbert Sheldon(謝耳朵他們家的)的一種直覺性的體型分類學說(不一定科學,但因為提出較早所以被學界沿用,這裡僅作參考,此外體型不完全是基因決定,只是一種發育表型),人的體型有三種:

  • 外胚層型(Ectomorph):
    外胚層型體型的特點是細長的身材,細長的骨骼結構,輕盈的構造和小肌肉。肩膀往往很薄,胸部扁平,身體脂肪低。它們不容易增加體重或肌肉。有些判別標準要求滿足較長的四肢,而另一些也包括四肢較短但細長的類型,否則許多東亞人將無法歸入此類。 外胚層型體型在乾燥的熱帶氣候中廣泛存在,因此大多數非洲草原部落和圖阿雷格人,阿拉伯人和科伊桑人等大多數沙漠族群都有較為細長的身體。在歐洲,這種體型出現在幾個北歐和地中海族群中,遍佈印度的亞洲以及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的部分地區。 常見於澳大利亞原住民,在美國較為罕見。


    上圖:外胚層型體型的世界分佈(根據“人類表型”網站,前殖民時代人類分佈研究數據,所以不一定契合現代的族群分佈以及混血群體的變遷)

  • 中胚層型(Mesomorph):
    中胚層型體型的特徵在於運動型身材,大骨骼結構和大肌肉。肩膀往往寬闊,胸部強壯,身體較矮。他們很容易快速增肌和減肥。這種體型在舊石器時代社會中是強大的獵人,也是體育運動中的優秀運動員,另一方面,他們需要比其他類型更多的熱量,這可能是他們的劣勢。中胚層型體型在非洲大草原群體中也很常見,多生活在潮溼的氣候帶,而非乾燥氣候帶。此類型也分佈於歐洲和北美原住民和南澳大利亞人當中。

上圖:中胚層型體型的世界分佈

  • 內胚層型(Endomorph):
    內胚層型體型的特點是身材矮壯,身材柔軟,通常肌肉較大但不明確。他們肩膀與臀部相比相對較窄。身體脂肪很高,很容易發胖,鮮有較長的四肢。 內胚層型體型對於在寒冷的氣候中生活是有利的,因為它提供了更好的抗寒能力。 內胚層型體型對熱量的需求更少。這種體型也出現在中歐、北歐和東歐,西亞部分地區以及北亞大部分地區。此外還有印度次大陸和墨西哥的一些山區。上圖:內胚層型體型的世界分佈


注意上面的研究數據是對前殖民時期的原住民世系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反應的是當時的表型,而隨著社會發展,族群營養水平的變化,這個分佈式會改變的。

從上述研究可以大體得出結論,在前殖民時代歷史上,高加索人實際上是以中胚層型和內胚層型為主,體型粗壯甚至肥胖者居多。而東亞人則以外胚層和內胚層為主——這種分佈有一定的族群基因因素,並且延續到當代(下面身高的分佈數據也大抵如此)。


而在身高方面

上圖:“中等身高”檔次族群的全球分佈圖。

上圖:全球身高“偏高”族群分佈,雖然這一檔東北亞幾乎沒有點亮,但歐洲有部分區域屬於此檔,中國東北是東北亞唯一的一塊亮色。

上圖:全球身材“高”檔族群分佈圖,歐洲也就主要是北歐一帶。

上圖:全球身材“極高”檔,基本上沒白人什麼事。

上圖:全球身材“偏矮”檔次分佈圖。在亞洲主要分佈在北極和東南亞。中國人在長江以北基本上不在此檔,而歐洲也有不少星星點點的分佈,似乎西南歐和中歐某些國家(像是匈牙利周邊-受到蒙古人殖民影響?)比較多。


與戰力關係

自然,人高馬大和中胚層體型的人在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當中是有一定的有利因素,無論是騎馬衝鋒、步兵械鬥還是徒手肉搏都有一定的制高優勢,這在現代體育競技當中就有所體現,尤其是與傳統戰爭有著類似運動特質的三大球類(但不要把中國足球雄不起跟身高和體型因素聯繫在一起,馬拉多納就是個矮個子,梅西也不高)。但畢竟戰爭比體育競技有著更復雜的素質要求,而且戰爭的組織和管理智慧不是體型能夠提供支持的。

但是在現代高科技戰爭的情況下,未必身高就是優勢。陸軍的戰鬥範圍和應用受限,而遠程武器和精確打擊武器的廣泛應用使得個體的身高不再是重要的優勢,這方面已經有大量的文章闡述,這裡就不再重複了,讀者感興趣的話可以自行腦補。這裡主要詳細說明一下體型的歷史實際分佈。

人類的身高表型受到環境的影響,尤其是營養狀態的影響十分大,可能在數代人之間就可能發生戲劇性的變化,所以著眼於較長的歷史時期來看,沒有必要去糾結某族群或者國家目前的體型優勢。(只要大家努力生二胎,還怕生不出一群類似姚明的小巨人嗎?)


小宇堂


實際上,戰鬥力並不是來自於身材高大。在武器以外,還來自於訓練,組織,精神和紀律這三個指標。

我們以奠邊府戰役為例子,越南士兵算是黃種人裡最瘦弱的士兵了。而奠邊府的法軍,大部分都是法國人,阿拉伯人,黑人,還有二戰德國黨衛軍退伍老兵,在身材上,戰鬥經驗上,都遠遠超過瘦小的越南兵。

其中外籍軍團第13團,因為在1942年加扎拉戰役,在英國第8集團軍丟盔棄甲逃跑慘敗的時候。獨自在比爾哈凱姆阻擋住隆美爾的3個精銳師七天七夜,而聞名世界。法軍還有一批在意大利卡西諾山戰役,被稱為綠魔鬼的德國傘兵師老兵。

更何況法軍還有大量B-26,B-25轟炸機提供空中掩護。但是,越南人以黃種人特有的耐心刻苦精神,在2個月的時候,經過幾百次偵察,摸清了法軍所有陣地的地標數據,進行了精準炮擊。步兵繼續以這種高度自律性,組織性和刻苦耐勞精神,每天只有少量補給,卻挖掘了多條隱蔽戰壕接近法軍陣地。在最後的近戰和白刃戰當中,也並不輸給法軍。黃種人相對其他人種也有一個種族優勢,那就是手部靈活。

這也是為什麼黃種人善於乒乓球和羽毛球的原因。具體到戰鬥當中,就是聯動反應快,腦子反應快,手部動作也可以跟上腦子的反應速度。身材再大,先挨2發7.62毫米子彈誰也受不了。我國志願軍也是同樣的特點,雖然在絕對力量和身高上,比黑人和白人相對差一些。但是在忍耐力,紀律性,高度自覺性和聯動反應速度上,具有優勢。尤其在軍隊紀律性上,相對其他種族,東亞黃種人可能是最好的了。


深度軍事


看完這個題目我想,如果1000年前有悟空問答,題目應該就是:

白種人體型不如黃種人高大強壯,這樣會對軍事作戰產生什麼影響?

因為,在1000年前的宋朝黃種人是比白種人更高更強壯的,最起碼在面對歐洲白人的時候是這樣。

當時,歐洲正處於中世紀時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極低,大多數人吃著又乾又硬的麵包,就這樣還經常食不果腹。所以,營養攝取補不足,導致身材矮小。那時候歐洲白人平均身高還不到1米65,一些生活水平極差的地區身高也就1米6出頭。

(描寫歐洲中世紀生活的畫面)

這個身高的歐洲人要是來到宋朝就會發現他彷彿來到了巨人國,放眼所見人們的身高普遍比他高半頭。那時候人長得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是有關係的。雖然當時人們牛羊肉吃的少,但在大部分地區豬肉的供應還比較充足。尤其是汴梁城這種一線城市,每天需要屠宰上萬頭豬。假如當時汴梁有100萬人口,每100人1天就吃掉了一頭豬。

(宋朝是當時世界第一豬肉消費大國)


充足的營養,讓宋朝人的身高還可以。雖然“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這句話出自宋朝,但當時宋朝士兵的身高也不低。最精銳的80萬禁軍最低身高要求為1.72米,最高身高要求為1.81米。

(影視劇中的宋朝正規軍)

取這一區間,是因為宋朝的鎧甲為標準化製作,在規格上有嚴格要求,身高太高和太矮都穿不了。從宋朝禁軍的身高標準可知,當時人們的普遍身高應該在1.72米到1.81米之間。當1米6幾的歐洲人來到宋朝後會發現,他連最小號的鎧甲都穿不了。

宋朝鎧甲不僅大還很重,以供長槍兵穿戴的步人甲為例,宋朝步人甲由1825片甲葉組成,重量32到35公斤。再加上宋軍裝備的長槍,總重量在40公斤之上,如果身體不夠強壯是負擔不起這個負重的。

所以,那個時候要是有悟空問題,該歐洲人很可能會登陸大宋網站提出這個問題:白種人體型不如黃種人高大強壯,這樣會對軍事作戰產生什麼影響?

當然,隨著歐洲農業革命的到來,歐洲人吃的好了,身高也竄上來了。比如,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英國人的身高比生活條件優越的北美民兵要挫7釐米。但今天,英國人和美國人的身高已經持平了。而荷蘭人的平均身高在最近100多年竟然增長了將近20釐米,已經成為世界上平均身高最高的國家,達到了1.83米。他的鄰國德國緊隨其後,也有1.81米的平均身高。法國的身高也增加到了1米77左右。

(圖中為荷蘭、德國、法國1810年到1980年的身高變化)

然後,風水輪流轉,東亞地區由於近代以來的落後,黃種人國家的身高不升反降,結果在面對白人的時候反而變得瘦小了。

好在最近幾十年隨著東亞地區的經濟發展,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身高有了明顯上升。就連日本人的身高都超過了1米7,而北方山東、黑龍江、北京等地的身高已經達到了1.75米以上,與歐洲中南部地區的法國身高持平。

以最近1000年的發展趨勢看,當黃種人的生活水平與白人持平時,身高應該是差不多的。至於健壯程度,那就得多鍛鍊了。畢竟宋軍是穿著幾十公斤重甲作戰的,足以說明這片土地上的人是有健壯基因的。


至於題主問題中的第二條:不同身體條件的士兵在軍事作戰上的影響。我倒認為這不是問題。

目前世界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戰爭考驗的是軍隊的科技水平和背後的國家制造能力,對個人的身體健壯程度的要求反而在其次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將來軍隊的智能化程度也會越來越高,最前線作戰的士兵將會變得極為稀少,代之而起的將會是以智能機器為主的作戰武器,比如目前被各國爭相裝備的無人機,就已經在戰場上越來越多的被應用。

所以,哪個國家在未來佔有科技制高點,哪個國家就會成為最強大的國家,而不是單靠胳膊粗力氣大。

你們覺得呢?


歷史風暴


眾所周知,世界上人類按照膚色分類可分為分為三大類:亞洲地區的黃種人,歐美地區的白種人以及非洲的黑種人。人種的不同,其體力,耐力,速度,身高體重均不同,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是與生俱來的,不隨人的意志而發生改變。

印象中的歐美國家的白種人士兵,大部分都是膀大腰圓,肌肉發達的大塊頭,那是因為白種人身體的肌肉,主要以紅肌為主。紅肌是一種相對於白肌顯得更加膨脹的存在,所以白種人體型普遍比黃種人更強壯。雖然紅肌在爆發力上偏弱,但是紅肌儲存氧氣的能力強於白肌,這使得紅肌可以長時間持續運動,也正因如此,白種人的體力和耐力要強於黃種人。

我國士兵的肌肉,不如白種人士兵的肌肉塊頭大,但是給人一種精悍的感覺,這是因為黃種人身體的肌肉以白肌為主,白肌具有很強的瞬間爆發力,可以輕鬆完成強暴發的無氧運動,但是白肌的儲存氧氣的能力偏弱,不如紅肌,所以白肌做持續運動時,持續時間不如紅肌長,也正因如此,黃種人的體力和耐力不如白種人,但是速度和爆發力強於白種人,在戰場上表現相比於白種人要靈活的多,在近身肉搏戰中,只要戰術運用得當,未嘗沒有戰勝白種人士兵的可能。但是在槍林彈雨,形勢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尤其是現在的非線性現代化戰爭,給士兵們近身肉搏的機會越來越少,所以先天性的身體素質,並不是決定戰爭勝利的決定性條件。


楠竹一


首先聲明一點,在古代,歐洲的白人和亞洲的黃種人相比較,身高上並沒有明顯的優勢,歐洲人身材也不是許多人想象中的那麼高大。

蘇聯專家在1950年統計的資料顯示,身材較高的是北歐人在174-177之間。中歐168-170,南歐的意大利南方人身材只有163左右,而美國男子的身高在167公分左右,而同時期的中國,平均身高只有161公分。

而造成這個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營養不良。韓國人現在的平均身高比朝鮮人要高出15公分,也是這個道理。

黃種人和白人身高差距拉開距離,是從明代開始的,隨著玉米和番薯等高產農作物的引入,中國人數千年的膳食習慣被改變,這些高產作物只能填飽肚子,並不能提供均衡的營養。

黃種人也由世界上最優等的民族淪落為東亞病夫,黃種人的優越感被徹底閹割,營養不良造成身體上的羸弱,也造成心理上的缺失,面對身材高大的白種人時,會生出一種莫名的畏懼感,而本身並不強大的白種人,也逐漸被寵得驕橫起來。



其實翻開歷史看一下,白種人和黃種人之間的戰鬥互有勝負,尤其是到了近代,白種人在亞洲作戰更是鮮有勝績。

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血戰三年,徹底顛覆了黃種人在白人心目中的形象。

志願軍的總司令彭德懷元帥則自豪的說:“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花近高樓1


身材高大與矮小在肉搏戰中會有一定的體現。

這就象摔跤,個子大的身壯力不虧在肉搏戰中是有優勢的。

但是,也僅僅在肉搏戰中。哪怕就是變成白刃戰,身高力壯的優勢也不是很明顯了。

按歷史順序舉幾個例子吧。

例一,日本人原來矮,明朝在戚繼光抗倭之前,中國人在在白刃戰中就不及倭寇刀術精湛,那時明朝軍隊就吃虧。

後來戚繼光讓手下士兵使用了鳥銃、狼筅,擺出了陣形才把劣勢扳了回來。

例二,俄羅斯人個子高。

但是俄羅斯人並沒有特意訓練過拼刺刀。

記得應當是諾門坎戰役中,日軍和蘇聯紅軍也是拼過刺刀的,結果是蘇聯紅軍完敗。

日軍三八大蓋加刺刀近一米七長,日軍平均身高一米六,可白刃戰就贏了。

蘇聯紅軍對此解決的辦法是,並沒有訓練拼刺刀,而是採用了強大的火力,比如波波莎衝鋒槍,彈鼓子彈應當是三十發以上吧,不查了。

例三,珍寶島戰鬥。

當時中蘇關係緊張,在未發生戰鬥之前,雙方巡邏隊便常發生衝突。

開始解放軍是吃虧的,就是上去的是身體好的偵察兵在肉搏中也打不過“北極熊”。

但後來我方一人拎了根棒子,北極熊就是拎棒子卻也打不過咱們的人。

從上面實戰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身材矮小也僅僅是在肉搏戰中吃虧,哪怕雙方手裡多了把刀變成白刃戰就涉及到訓練,結果已自不同。

至於現代戰爭不說決勝千里之外,但雙方戰鬥也是在子彈的射程裡,白刃戰的機率已可以忽視了。

身體素質又可以細化成力量、速度、耐力等等。

個子小的人在力量上吃虧,但在耐力上卻佔優勢。

比如抗美援朝中,中國人民志願軍鐵腳板的行軍能力是美軍所不具備的。

就說這些,綜上,身材高大的優勢在戰鬥中有,但絕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


我是老哲


有小夥伴問,人種的差異,會對作戰有什麼影響呢?嚴格說來,還是有一些影響的。不過總得說來,影響不是很大,而且完全可以通過正確的戰略戰術、科學良好的日常訓練以及先進的武器裝備來彌補。


刺刀見紅是人民軍隊的看家本領


在二十世紀初,東西方的兩個列強在我國的土地上爆發了一場爭奪殖民地的戰爭。沒錯,那就是著名的日俄戰爭。在日俄戰爭中,來自東方的列強打敗了一個強大的西方列強,這也使得洋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日本這個矮小的東方列強。


日本軍隊向俄軍發動進攻


要知道在日俄戰爭開戰之前,俄國指揮官看到日本軍隊中的那些矮小的士兵,曾狂妄地認為,一個俄國士兵可以輕鬆打倒三個矮小的日本士兵。在當時,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也不過一米五左右罷了。後來在侵華戰爭中,中國人就把矮小日本侵略軍蔑稱為“小日本鬼子”,可見日本人的矮小程度。


小日本鬼子雖然矮小,但是身體卻比較強壯


但是戰爭的結果,令當時的列強們都吃驚不已,日本最後竟然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強佔了俄國在中國東北的利益。由此可見,矮小瘦弱的黃種人,一樣可以打敗身強體壯的白種人。

而新中國的“立國之戰”抗美援朝中,新生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暴打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迫使他們退後到三八線附近。這一場戰爭,讓中國人徹底脫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讓中國成為了一個完整獨立的國家。這完全可以說明,人種的差異並不是不可逾越的。只要我們的戰鬥意志足夠頑強堅定,強大如美國這樣的軍隊也會在我們面前敗下陣來。


上甘嶺陣地上的一抔土,裡面全是彈片。即便是這樣,我們依然打敗了聯合國軍


當然,強壯的白人往往能夠負擔得起更重的武器裝備等等。以美軍和我軍為例,美軍可以在一個班內裝備2~3挺M249輕機槍(視大班還是小班而定),而且機槍手不需要機槍副射手。而我軍的負重量達不到那麼高,只能選擇一個班裝備一挺95-1式班用輕機槍,並且還要專門設置一個機槍副射手來攜帶彈藥等物資。總的來說,我軍班排級的輕武器火力還是要弱於美軍的。


AR就是指自動步槍手,這是美軍對於班用機槍手的稱呼


不過伴隨著我國軍隊的高度發展,機械化水平也是越來越高,對於士兵的負重能力不再要求那麼高了。畢竟以前機械化程度低的時候,走哪兒都得靠兩條腿,自然對於單兵的負重要求很高。而現在機械化水平高了,到哪兒都有載具,自然也就不需要太強的負重能力了。


我是戰甲裝研菌,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


戰甲裝研菌


非洲人民比我們強壯麼?呵呵,黑白人種素質強於黃種人這是個絕對的偽命題。

個人身體素質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蛋白質攝入量和鍛鍊程度。

中國人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處於半飢餓狀態,清中期紅薯土豆這類高澱粉食物的增加,對身體素質的改善並無好處,長身體重點是蛋白質。

長時間的吃不飽導致各類生長激素受抑制,自然長不高,即使有少數長的高的人,蛋白質不足也會使其瘦弱,遇到災年也更加容易餓死。這是個自然選擇的問題。

改革開放之後的現在,尤其是90後00後,膳食中的蛋白質攝入量有了極大的改善,身高上比他們的父輩祖輩相比可不是一丁丁的增長。我去過福建某個比較貧窮的小縣城,當地的初高中生的平均身高比三四十歲的當地人普遍高出一個半個頭甚至一個頭!這還是比較貧窮的地方,大中城市這種現象更明顯。

不過話說回來,身高高並不代表身體壯,缺乏鍛鍊是我國人民的普遍問題,尤其是在身體發育關鍵時期的學齡兒童缺乏鍛鍊是個普遍現象,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多種,既有積弊已久教育習慣的原因,也有受到日韓殖民地類文化侵蝕社會風氣導向的原因,這個問題希望能得到大家的重視,一群大胖子和瘦麻桿可撐不起我們民族的未來啊


訓龍6


作戰與人種的體型沒有直接關係,古今中外很多實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日本人在一百多年前是公認的身材矮小的民族,我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美國大兵接收日本時小美國大兵一頭的日本士兵。

但是就是這樣的日本兵在1905年打敗了沙皇俄國,奪去了俄國在中國東北的利益。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人先後打敗了英國和荷蘭人,奪取了他們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論體型,日本人完全無法跟俄國人以及英國人、荷蘭人相比。

60-70年代,越南人打敗了法國人和美國人也是一個重要的例證。越南人同樣是身材矮小的民族,但是其性格極其堅忍,且非常好戰,所以即使美國大兵個人素質再厲害,碰上越南遊擊隊一樣沒招。

真正決定戰爭成敗的不是體型和身材,而是一種戰爭的綜合實力,包括人員素質、兵種配合、武器裝備、後勤保障等多種因素在內。

如果誰的士兵身強體壯,誰就能獲勝的話,世界歷史早就改寫了。兩軍交陣,唯智者勝。


青年史學家


戰爭中的兵沒有高矮之分。尤其現代戰爭,都不是羅漢,不是神仙。誰也經不起一顆要命的孑彈。最主要的是對戰場適應性和鬥志。還有必勝的信念。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一張抗美援朝的一張照片一位志願軍班長在雙腿被炮彈炸斷的情況下,仍然拿槍在戰鬥,消滅七八十美軍。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鬥志。還有一組一百二十五人潛伏被凍成冰Jα0。仍保持戰鬥姿態。這也要紀律性和鬥志,仁邱少雲他只要向旁邊小水坑動一動就不會被燒死。但他沒動。怕暴萬露目標使行動失敗。以上足可以說明三點:紀律性.信仰和鬥志是最重要。跟個孑大小體型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