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頻繁換工作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N山貓


個別出人頭地,大部分越混越差。對於一個行業,或者說一個公司,沒有三五年的時間,是很難全面掌握裡面的知識。頻繁的換工作,往往只能圖一時之快,而浪費了自己的青春。

年輕的時候,不要總想著這個工作沒有那個工作好,總想著換工作的人,不僅自己的本職做不好,更會讓自己在職場生涯中變的心浮氣躁,眼高手低。看著什麼都會,做起事情卻什麼也幹不好。

我一個朋友,是做人力資源的,上次在一塊吃飯,他說了一句話,特別耐人尋味。在面試中有一種人,一定要謹慎錄取。只要不提專業知識,他就能回答的非常完美,一提到專業知識,他就一塌糊塗。這種人就如一個破了底的水桶,外面看上去非常完好,實際上卻沒有什麼價值。

我從不反對有能力的人換工作,找到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崗位。我也不希望有抱負的人,因為沒有伯樂相識,而壯志難酬。但歸根到底,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自己真正有本領了,才能有籌碼與這個社會談條件,盲目的跳槽,傷害不了你的老闆,只能毀掉你自己的前程。願你安好,親愛的陌生人!


西瓜二哥


這個問題好像是為我打造的吧!我本科畢業4年半,換了8份工作,最短的工作幹了半個月,最長的工作幹了15個月,有的工作是我主動辭職,有的工作是我被辭退。


來分享下我這些年來的曲折又心酸的職場故事吧,希望能博大家一笑。


Part1:在上海,月入2000元是種什麼體驗?

2014年,當時在上海一家單位實習,實習工資2400,但是因為自己要租房子,房租扣完在加上吃飯,基本就是窮光蛋了。再加上公司裡有個超級毒舌的女博士,我就離職了。

當時我覺得打工就是別人安排我幹啥,我安心聽話就好了。

後來跳槽到一個包吃住的網絡醫療公司上班,負責撰寫網站的醫療文章,到手工資平均2000。

有一天上班路上,我看到一位帥哥拿著最新款的蘋果6接打電話,戴著最新款蘋果手錶,蘋果6當時是世面上最貴的手機,大概要5000多,我要攢3個月才能買一個。

當時,我很羨慕那些使用蘋果手機的”有錢人”,我那時用的是1000塊錢的安卓低端手機,和一群大專生住在陰暗潮溼的公司宿舍裡。

雖然這份工作工資不高,但是我卻意外交到一位很好的朋友,那時候他收入比我高,我們經常一起在華師大中北校區約跑步。

在幹了不到半年後,我又離職了。這次厲害了,我選擇了離開上海,去杭州發展,買完去杭州的火車票,銀行卡的錢只剩下3位數。上海的消費實在太高了,到處都是花錢的地方,可是賺錢似乎和我無關。

而且,和一群大專生住在一起的後果是:他們的業餘時間竟然都在打遊戲!我也受他們影響,沒事就打遊戲。

現在我知道,我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


用個成語總結我的2014年,那就是眼高手低。


Part2:杭州我來了!


來到杭州,我沒花幾天功夫就找到了工作,一個家裝公司的老闆請我去寫軟文,一月工資4500,但是每月只發我3000,其餘的1500放在年終獎裡發。

現在想起來,這個公司的老闆明顯是在套路我,如果我提前走了,每個月就少了1500塊錢。

還好我和那個老闆溝通有問題,在入職不到20天后他把我炒了,理由是我寫的軟文他很不滿意。

當時我在寫軟文上確實是一個菜鳥,因為經驗不足,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

老闆其實都希望找一個專家,幫他處理某方面的難題。不過當時他給的工資,是不可能招到專家的。


2015年初,我又順利找到一家電商公司寫文案的工作。

雖然說是文案,但是基本啥活都幹,什麼微電影拍攝協助工作,公司活動文章、品牌軟文、H5策劃、電商寶貝詳情頁文案,公司視頻拍攝剪輯、新媒體活動文案···


當時我以為自己是全能型“人才”,後來我發現自己其實什麼都不是。


我們原先部門有3個人,後來走了一位,就只剩下我和主管。後來我們部門的業務進展不順利,我也被轉崗到其他部門,其他部門的老大嫌棄我做事情不細心,叫人事把我勸退了。

就這樣,我又失業了,而且是連續兩次被辭退。


總結這兩次的工作經驗:一方面,是我在某個領域的經驗不足、也沒有什麼學習的計劃,甚至有點自負。比如在第一家公司寫軟文寫的很差勁,比如在第二家公司缺乏營銷創意。


另一方面我沒遇見很好的領導,他們也給不了我什麼有用的指導,全憑我摸索。

我想,這是大部分小公司的通病:公司根本不會培養新人,或者說他們也沒有能力培養。

放大點說,這也是我們目前大學教育的通病:重理論,輕應用。

所以,我建議,每個剛剛走上社會的人,最好先去大公司或者是明星創業公司鍛鍊一年,因為在大公司,他們能給你的不僅僅是一份工資,更重要的是學習能力、思考能力、溝通能力。

其次,除去學歷,精準的簡歷是求職大公司的敲門磚

找工作千萬不要海投簡歷,應該有針對的應對某個職位修改簡歷,一份很“漂亮”的簡歷在求職時候很容易獲得好公司的青睞。

(如果你有修改簡歷的需求,我可以免費幫你。)

被辭退之後,我玩了一個月。錢快花光後開始找工作,但是工作真不好找,因為我的每份工作時間都不長,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作品。

因為這個原因,我很難找到工作,換句話說:我在勞務市場上缺乏競爭力,這是最致命的。

也許你好奇我為什麼不在在職的時候尋找機會,我可以告訴你,因為我很懶。


Par3:我要轉型!

<strong>

不過,只要努力找工作,機會總會是有的。因為我在前一份工作裡有接觸過企業的新媒體,我就把如何經營企業新媒體的經驗寫進我的簡歷裡,再加上一些數字強調下我的個人能力。

正是因為簡歷比較有針對性,我就被一家零食公司看上了。我的新領導是做廣告出身的,他也不懂新媒體,但在文案以及設計方面絕對是專家。

然而,因為他也不懂新媒體,然後公司本質上還是一家電商公司,一切以銷售為核心。公司當時的新媒體策略還是以導流到電商為主,並不能想出一些高級、可持續的玩法。

在那家公司,我暴露出另外一個很致命的問題:我和團隊的成員的溝通有問題。主要是團隊裡全是女生,就我一個男生。男生和女生在思考問題上很不一樣,這也導致了我和一位女生在溝通時候經常發生意見不一致的情況。

後來,人事找到我,說我不能很好地適應團隊氛圍,在試用期最後一天,她告訴我,我的表現不能轉正。

在杭州的第三家公司,工作了90天,我又被辭退了,時間是在2015年的末尾。

總結下這次工作失敗的教訓:加入一家公司,一定要和同事搞好關係,千萬不能因為個人原因,影響了團隊的和諧,否則團隊也容不下你。

不過那個女生在我現在看來,完全就是佔了性別和先入為主的優勢,作為新人,特別是你的地位還沒有樹立起來,千萬不要和老員工發生矛盾,否則領導會先考慮開掉你。

在證明自己的能力前,千萬不要讓自己的脾氣大過本事,有委屈請憋著。

整個2015年,我基本就沒好好工作,要麼是在找工作,要麼就是在被辭退的路上,週而復始。

那一年,我的最高月收入是3800多,畢業已經一年半,因為窮,平時的娛樂就是宅在家裡打打遊戲。


2016年,我進入了一家自媒體公司上班,月薪5000,三個月後調薪到了6000,我心裡很開心。因為月薪剛剛過5000,這意味著我除去房租和日常開銷,有餘下的錢可以買買買了。


那一年我發現,人一旦手頭有些閒錢,就開始考慮精神方面的享受了。

比如我那年買了一大推書和kindle包年會員,音樂app的vip會員,在去上海的火車上,我用kindle看完了馮侖寫的《野蠻生長》,元旦節的時候,還去蘇州玩了兩天。

這家自媒體公司,陪伴了我度過整個2016年,在2017年元旦節過完沒多久,我就主動辭職了。

因為我覺得在這家公司我的創造力已經耗盡,除了工資外,它已經不能給我驚喜和進步了。

總結我的2016年,一邊是充實,一邊是進步。


2017年,我加入一家杭州小有名氣的自媒體公司當運營,但是因為我在薪資談判上沒有經驗,導致錯失了漲薪的機會。在這家公司幹了15個月,公司遲遲不給我漲薪,而且工作內容我也不大感興趣,所以今年夏天也離開了。


總結我的2017年,出錯不斷,工作能力見長,但是收入卻在負增長。

因為杭州的這兩年房價、房租、物價飛漲,工資不增加就等於降薪,我不想消費降級,所以選擇辭職。

2018年夏天,我離開公司,面試了很多家單位,有很多單位覺得我不錯,但是不能給我我想要的薪水,都被我一一拒絕了。

現在,我找到了工作,到手收入在1萬出頭。


我是江少,一個喜歡裸辭的90後,別告訴理想是啥,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


江少在杭州


這個問題比較有討論性,咱們逐一分析,同時三個案例都是我親身經歷時間吻合,細心的人都會發現。

案例一:14年我有個下屬,是個小女孩,工作半年多了,終於有點起色,每月收入大概6000左右,在鄭州,這個工資完全可以在鄭州生活,不說多但養活自己完全足夠。最後小女孩吵吵要和對象回老家當老師發展,我盡力了沒留住人,畢竟那個時候分公司剛開始,再說這個女孩工作也可以。一年半左右,突然有個當時其他同事聯繫我,說這個女孩要再跟我這上班,說實在不好意思來,怕我罵她。我都快忘卻了。我說那來吧,這個時候她上班了,然而進來4個月又離職了。因為我瞭解她當初去當老師輔導班一月大概3500左右,在到我這上班,看見當初同時跟她進入公司的已經月收入平均8500左右,受不了刺激和各種原因吧。非常的可惜...

案例二:大學同宿舍有個哥們,我們同宿舍八個人都是電氣工程專業,就我兩個當時背道而馳,2013年畢業出了校門並沒有選擇本專業工作。他進入了房地產而我進入了知識產權行業,同為銷售業務員。當初的樓市可是不錯的。我清楚的記得我底薪1200+提成,人家2000+提成,在西安不管吃喝住每月月光族,經過半年多人家水平已經平均每月5000左右,而我還是2500左右,無數個念頭當初想離職卻沒走,因為遇到個好師傅。在經過半年,他說他們總監領著他們出去自己幹開公司,據說不錯很羨慕。感覺自己好自卑,就開始慢慢斷了沒聯繫。過了兩年吧也就是2017年底,我們宿舍聚會,才知道他當初跟著總監去的那個公司做不下去,他又換了一家還是不行,現在在萬科。大概月入剛好過萬,酒桌上宿舍其他幾個都挺羨慕,各種誇吧。都在問我,我沒有回答就說跟他一樣,不是說刻意的強調自己多麼低調,而是感覺分開幾年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改變了,每個人辛苦的路線不一樣。反而說實話怕罵你吹牛逼之類。17年時候我已經買了15萬的車和老家首付的房子大概下來16萬左右。

案例三:14年我從西安調離來鄭州分公司的,案例一的姑娘就是我分公司的同事。

14年同時和我調動的還有一個同事,同時在分公司,算是我得前輩,比我入行早。因為分公司成立可能比較累,做過企業的都知道新公司多麼不容易,我這個同事就是沒堅持住,離職去了同行公司當然還是職業經理人,離職時候抱怨了很多公司的不好。大概去了八個月左右,他又離職了說:老闆給他的空架子,不幫助他。兩個人好像弄得非常不愉快,後來我也跟那個老闆有接觸,其實那個老闆非常不錯也是後來知道的。同事又去找了信貸行業,幹了三個多月,又離職。中間可能換了好幾個工作,現在還是住在出租屋,乾的是房產中介。基本上我們兩個之間的聯繫就是他向我借錢,並且還損我一頓。我已經借錢幫過一兩次,不借就說我沒有情誼。直到18年感覺這個朋友算是放棄了。

現在幾乎和我沒有任何來往。也確實我不敢在借,我相信明白的人都能理解。

言歸正傳:什麼是好工作?

不影響生活,不影響家庭團聚,能養家餬口,有個好領導。這是必備條件,勤奮努力多學習都是必不可少的。

最後總結:頻繁跳槽的,大多數不是什麼好事,幾年工作的親身經驗。當然萬事都沒有個絕對,這種事非常少一定要看中在行動,學會成穩、成熟會很重要。祝大家在2019年都有個好的開端、新年快樂!


標掌櫃


身邊的朋友都說我是跳槽專業戶。

2017.3.19-2018.12.29換了四份工作。

第一份工作是我的入行,跨境電商的服務商,做海外推廣。說好聽的title是數字營銷顧問,其實就是銷售,底薪4k,如果沒有單沒有提成到手只有3300.還好我比較幸運比較拼,入職27天,開了第一單,提成1700,從第二個月開始,基本上每個月到手就在8000左右。雖然依舊入不敷出,但是剛剛踏入職場,我也挺開心。

做了半年以後,感覺公司的流動性太大,留不住人,半年之內入職又離職的同事超過100個,加上公司內部矛盾,總監換,助理換,湊巧當時有個客戶說他們公司缺人來負責外貿市場,你要不要來試試。

第二天我去跟他們老闆面聊,一拍即合,辭職換工作。底薪從4000到了8000.當時我想著,這個底薪相當於我月開單2-3個,而且做的也是我比較喜歡的外貿這一塊,可以嘗試。

就這麼做了差不多半年。在這半年中。公司裡只要是跟英語相關的都是我來做。展會,所有的國外客戶,處理樣品,眾籌,海外c端銷售平臺,都是我來做。跟著一班摳腳大漢一起工作,慢慢的,我又開始懷疑自己。因為我喜歡的是跟人打交道,不喜歡每天跟海外的客戶不停的發email溝通。所以,在眾籌結束後,我提出了辭職。從一名甲方的外貿負責人回到了海外營銷推廣的行業商務BD.

底薪10000元,提成按照業績核算。做回了自己喜歡並且熟悉的事情,我還是比較得心應手,上手很快,加上之前積累的客戶,剛來公司一個月就簽約了三四個客戶。在這裡我學到了更多的海外渠道,接觸了更多同行,瞭解了更多行業內部的規則。因為我們公司對我們電商部門沒有給予很多的支持,所以我的客戶都是自己跑出來聊出來的。公司的提成是按照季度發放,在下一個季度的第一個月來核算上一個季度的kpi進行計算,但是做了九個月之後,公司連我第一季度的提成都沒發下來,我不禁疑問,我簽約的所有的客戶的利潤和提成哪去了?我跟公司的人事和財務進行核算。她們反饋,我們做的所有的利潤需要把公司所有管理層的工資成本,公司房租水電以及等等巴拉巴拉都減掉,所以我每簽約一個客戶,都是在增加我對公司的負債。基本上一個季度會多欠公司幾萬塊。與此同時,我的總監也是苦於公司的提成制度提出了辭職,我發現賺錢無望,也有了換工作的打算。

此時,應該是我生活的轉折點,我一個朋友在一家我們行業很牛逼的外企工作,他們在國內有一個BD的招聘的名額,我得知以後,馬上提交了簡歷。一週後去跟大中華區的商務總監進行了面試。交談了一個小時左右,他對我比較滿意,並且跟我核實了具體能入職的時間,然後就把我交接給我大中華區的HR負責人。

又在一週之後,我又接受了兩輪面試,有專門的全英文面試,有跟大中華區總經理的溝通面試。當時總經理說,沒問題了,你是我們想要的那個人,跟HR提交材料來上班吧。這是一家美國公司,從我確定入職到手續辦好,流程用了一個月。從手續辦好到我入職用了兩週。我的薪資水平也是在我入職之前的幾天才知道。是一個on target的package,年薪從28.5-39萬,按照每月完成kpi的百分比來進行核算。

入職的前一天我就已經跟著team出差了,現在我已經入職一個月,剛開始壓力很大。因為公司內部所有的資料和文件都是全英文,包括同事之間的溝通。幸好我英語還不錯,很快適應了。而另一方面,現在的業務跟之前有所不同,雖是同一行業,但是業務內容完全不同。我也一改之前的職場老人態度,虛心學習一切。

由於之前的做了快一年卻一毛提成沒拿到,現在公司的體系和制度非常完善,也催化了我的競爭欲。我喜歡現在努力就有回報的工作。做的多,賺的多。多學習沒錯的。

雖然我跳槽很多,但是,我現在找到了自己的路,並且想要為之努力下去。賺錢並且積累一些自己的資源,還年輕。加油吧!


葛買買


曾經一份工作幹四年,後來一年換了三次工作。

雖然每次都是自己主動離職的,但回過頭看還是犯了很多錯誤,談談得失吧。

失去:

1.換工作不可怕,更可怕的是換行業,損失的是大把的銀子。我就是在換了行業後才頻繁換工作的,因為我完全失去了以前的積累,是完全,基本上是從頭開始。而第一份工作當時薪水已經能做到了二十萬一年了。

2.換工作頻繁了會失去對於工作的恆心。幸好自己剎車比較及時,中間有一段時間真是幹一份工作就不是想要的,幹一份工作就嫌收入慢,失去恆心。

收穫:

1.知道自己沒什麼可牛逼的,世界離了誰都能轉。很多時候你看起來牛逼併不是你真牛逼,而是你正好在一個牛逼的平臺上。意識到自己真的普普通通,除了努力別無可能。

2.出現機會的時候想緊緊抓住。我最痛苦的事大概是一年換三份工作裡沒有一份喜歡的,中間有家公司錢也不少但就是覺得提不起精神來。所以後來當我從事現在這份工作的時候,我非常珍惜。

3.看到公司的不足,能接受它並試著改變它。

至於我現在,我覺得還不錯,雖然承受了幾年來收入的損失,但我若能堅持並完成好當下的事業,我估計那裡面的損失都能找補回來了。


職場貓頭鷹叔叔


說說我自己的經歷吧!我也算是一個被迫頻繁跳槽的人吧。我16年來上海找工作,入職一家外包公司月薪5800,剛入職啥也不懂,在公司半年學到點東西。後來項目組被撤掉了,讓我們幾個調到公司其他項目組去,因為我之前對大數據有所瞭解,主動要求去公司大數據項目組,做的是電信運營商的項目。在哪又做了半年,項目組又要裁人,幾個工作時間比我長的員工被挖走了,工資10K~12K,沒找我談話,於是我就沒事在網上投投簡歷找找機會,沒想到請假一天面試兩家公司都被錄取了。工資都不低於12K,當時很興奮,回去就提離職了,因為一家公司急需用人,讓一週之內到崗, 我做不到,所以就沒去。

在這家公司的工資是12k,而且不是外包公司,是一個初創團隊。在這家公司工作了9個月,由於公司經營不善,公司快要倒閉了,工資都不能按時發放了,同事們大部分都離職了,所以我就離職重新找工作。

因為不知道自己什麼水平找工作都要15k,也拿到了offer,都是外包公司,因此都沒有去。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不是外包的公司給的薪資也是15k,然後我就入職了,在入職三天後有另外一個我面試過的公司想讓我過去,然後給我出16k。因為是上市公司,於是我就打算過去在離職的時候。這個小公司就想留住我,說是稅後15k,我算了一下,稅後15k相當於19k多,於是我就和另外一個上市公司的經理說,我不打算去了,後來另外一個公司的經理說,那你過來吧,我就給你出18k,上市公司畢竟是比較可靠的,我害怕這間小公司再像上一家一樣隨隨便便就倒閉了,於是我就去了這家上市公司。

我在這家公司工作了8個月,上週被公司辭退了,這家公司還是不錯的,只是在大數據方面的技術不是很強,我們團隊搞大數據的就我一個人,而且這半年來一直幫他們做培訓文檔,也沒搞出什麼東西,我想經理覺得我不能做出什麼實際的東西,就把我辭退了,這家公司想找一個自己能獨立承擔業務的人而又不想太多錢再招太多人。

雖然我被辭退了,但是我覺得我找一份16k~18k左右的工作是完全沒問題的,而和我一起入職第1家公司的同事,現在的工資是7k左右。因為是外包公司總是被調來調去,也沒有什麼技術沉澱,我是幸運接觸到大數據才因此兩年多的時間工資漲了兩倍。

頻繁跳槽是不是對個人的職業發展有利要看你所從事的行業。在互聯網行業你必須頻繁跳槽才能漲工資,如果你在一家一般的公司工資長的非常非常慢。畢竟每個人都要養家餬口,跳槽就成了互聯網行業的常態,但是也不能過於頻繁的跳槽,沒有技術的積累,雖然我一直在換公司,但是我並沒有在公司裡混日子,而是在一直利用有利條件來積累自己的技術能力。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你是否頻繁跳槽,只有技術積累能夠為一家公司創造價值,才會有頻繁跳槽的資本。得頻繁跳槽只會讓你更加的焦慮。


雲成鵬


我就是我身邊朋友中頻繁換工作的,我沒有覺的沒有什麼不好的。當你有能力的時候。

1.我在第一個美容院的時候上班工資有4000多到6000多。還是前幾年。朋友問我工資我都說是3000工資。做了一年半我跳槽了。

2.我在第二個美容院上班3個月時間我從工資3500到7000以上10000左右。朋友問我工資多少還是3000。我覺的這個沒有什麼不好的。

3.你有能力去到哪裡都可以發展起來。也不要在乎人家對你的看法。你也不活在人家的世界了。有些工作我就去人家公司學習學習。看看人家怎麼樣做的。身邊的朋友都不理解我,但是自己理解自己。就算換工作頻繁也會有自己想穩定的工作。


吃貨小穎yzy


那些頻繁換工作的人後來都被工作拋棄啦。

5年前,我的團隊引進一個下屬,大學學歷,年齡和我差不多,簡歷上明顯的顯現他之前的公司的規模不大,而且工作的時間都不長,作為當時年少輕狂的心境,讓我有點看不起他,但是由於當時團隊因為缺人而工作難以開展,也就嘗試用下。果然,不到一個月,這個哥們就提出離職,理由覺得自己有點大材小用,對於這種結果算是我意料之中的,面對他的離職申請,我勸都沒勸,直接簽字同意。因為,他在我的心理已經歸納為那種眼高手低,頻繁換工作的人,前途有量。

果然幾年後,當我負責全盤管理的時候,我在行業群裡,順便發了個招聘職位,誰料一個QQ號出現我的信息提示裡,還竟然說曾是我下屬,並且向我打聽下崗位情況和需求情況,我搜索自己的職場圈竟然沒有想起來,後來讓他發份簡歷後才知道是哪個?然後我問他目前在什麼行業待,得到的結果和當初的想法一致,他還是不斷的跳槽,雖然目前在一家物流公司做什麼經理,但工作不久覺得不適合想換工作。出於好奇,我打聽了那家公司,事實驗證5年前的他和5年後的他除了年齡的差異,忠誠度依然沒有,其他沒有太多變化,即使薪酬水平還比不上我目前的下屬。

通過這個案例,我是想告訴大家,合理的跳槽可以有助職業的提升、閱歷的增長、身價的增值,但頻繁跳槽的結果只能是被很多企業HR排斥在外,失去很多就業機會,也就是所謂被工作拋棄。

奮鬥的小強2018專注於職場疑惑解答,歡迎大家關注。


奮鬥的小強2018


這個問題好像問的就是我,12年畢業,到現在已經數不清換了多少份工作了,嗯,一般最長的時間是一年多一點,最短不到幾天。

總結下這麼些年,換工作有好處也有不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應該佔大半吧,只能說我不是一個安分的人。公司HR看到我的簡歷,都會驚歎我換工作之勤!

實習期待的物流公司,然後都是電商公司,只是從打雜轉向了電商美工這個行業,需要的也是自己不斷學習,才有勇氣跳槽!

當然也不否認很多人在一個公司也在不斷學習進步,主要看公司對於員工的努力付出有沒有相應的回報了,如果不值得還是請你跳槽!

另外還有一部分人,待一個公司五六年,七八年,甚至更久,職位,薪資,福利待遇都沒有明顯提升。嗯,很多公司就是這樣,老員工反而沒有新進的員工工資高。那為什麼會一直待一個公司很多年不跳槽呢?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是因為安逸,他們習慣了,也停止了學習和進步的步伐,所以他們不敢向前踏出一步。

一直跳槽的我,月薪還是隻有六七K,未來加油!


湘女小舒


不喜歡一概而論的說法。頻繁換工作的無非是兩種心態,一個是積極主動的,一個是消極被動的。

一、積極主動

我自己換工作算是比較頻繁了。大學畢業,想學活動策劃,但實習的時候從事專業無關,於是開始兼職一些活動策劃類的活動,後面成功進入一家創業公司,工作8個月。對自己的目標是想成為互聯網運營人員,於是辭職,跟著朋友學習互聯網相關的知識(主要自媒體、小程序),自己還開了個小程序,並且看運營書籍。後來覺得差不多了,就去面試現在的工作,成為一個互聯網運營策劃人員。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工資也有所上漲。

有個朋友,她比較隨性,她換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旅遊,她每次打工3-6個月便會換工作,原因是這3-6個月的錢可以支撐她去一趟旅遊,至今她走過很多的城市,對於她來講也是一個不錯的經歷。

二、消極被動

有個朋友,第一份工作覺得房地產行業很好就去做房地產,後面覺得太辛苦了,便想著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找工作(美術專業),找了個美術機構,做得還算可以,後面覺得在一家小機構沒有前途。後面辭職,再去找工作,很少有他看上的或者接納他的。再後來,跟著朋友去開宵夜店,後面堅持不下去,就待業在家。


頻繁換工作有好有壞,對於有明確目標的人來講,不用在意別人的想法,該換就換。而對於一些等著職場適應你或沒有職業規劃目標的人,就要注意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