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一種什麼感覺?最能描述孤獨最高境界的一句話是什麼?

瑪法蓮


【孤獨】的感覺,簡單地說,你最為熟悉的環境,你最為熟悉的人,你最為熟悉的一切,在傾刻之間變得【陌生】,其實,孤獨是一種【內心的感受】而已……

此時他們一個個都在微笑地看著他,那種微笑是如此的奸詐,曾經的好兄弟們正用狼一般的眼光看向他,他頓覺一股寒意襲來,他的心在這一刻徹底地涼了,他無助地抬頭看向天空,火紅地太陽正懸在頭頂之上,可是他覺得很冷,他睜大眼睛看著面前的這一群人,似乎覺得在哪裡見過,在那哪裡見過呢……






楊老帥


度娘說,孤獨是一種主觀自覺與他人或社會隔離與疏遠的感覺和體驗,而非客觀狀態;是一個人生存空間和生存狀態的自我封閉,孤獨的人會脫離社會群體而生活在一種消極的狀態之中。

但在我眼裡,孤獨是一種被動狀態,是被拋棄和剩下的人才有的感覺,孤獨是“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

人生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到孤獨是剛上大一過的第一個中秋國慶節,那是我與孤獨為伍最久,感受最深的一次。

我的大學是在江西一所學校,與老家隔了1300多公里,當時班上除了我和另外一個甘肅的男同學,其他同學都是江西本地的,宿舍裡只有我一個外地人,他們平時都是講的家鄉話,一起說說笑笑,他們的熱鬧裡沒有我的容身之處,我想可能是剛開學還不熟,所以我主動和他們說話,但可能是外地人,多少有點被排擠,後來我只有等他們說普通話的時候才能插上嘴,但我們去食堂還是會一起,加上我一向是個大大咧咧的人,對這些不怎麼在意,加上當時和高中同學在群裡每天聊天,我並不覺得孤獨,後來中秋學校放假,我才感受到了什麼是孤獨。

由於我離家遠,車票難買,就留在了學校,看著其他室友同學都回家了,第一次遠離家的我也開始思念氾濫,但我不敢和父母說想家,假期第一天,整棟樓基本上都空了,每層樓留下的都是互不相識的外地人,我每天在宿舍就是看電視刷微博,剛開始還覺得很自由,可第二天那種孤獨感就深深的包圍了我,高中同學也都外出旅遊了,我沒有人說話,沒有人一起吃飯,也不知道給誰打電話,一個人也不敢出門旅遊,就躺在床上翻著空間看著別人假期多歡樂。

記得中秋那天晚上,月亮很圓很亮,我在宿舍實在憋壞了,便到校園裡走走,看到那些成雙成對的情侶,打籃球的同學,再看看偌大的校園皎潔的月光下,竟然沒有一個人可以和我說話,望著月亮,剛好父母打來了電話,聽到父母聲音的那一刻我眼淚就掉了下來,但嘴裡還是告訴他們我很適應,那時候我才知道什麼叫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那年的中秋佳節是我印象裡最孤獨的時候,整整7天只和外賣員講過電話,踏出宿舍樓大門一次,每天黑白顛倒的過日子,一個人捂著被子哭,那種被所有人遺忘和拋棄的感覺大概就叫孤獨吧。





雜談一抹


孤獨是什麼感覺?餓了得自己去買吃的,累了得自己偷偷躲在被窩裡哭泣,還不敢大聲哭;工作後精疲力盡回到宿舍,空蕩蕩一人,手機裡放點音樂陪伴自己;一個人跑到甜品店,點杯飲料玩著自己的手機,看著別人成對成群說說笑笑……

以前有看過新聞,最孤獨的就是一個人去吃火鍋,在後來就看到了專門為一個人所開的火鍋店,我也不知道什麼話可以形容孤獨,因為我一直都在獨處中生活,經常性的抱著手機看電視,不和什麼人聊微信,除了必要的客戶聯繫,閨蜜也有自己的事兒要忙,也是一個禮拜會聯繫一次,但是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一個人的時候,經常放著喜馬拉雅山在聆聽故事,放著QQ音樂裡的聽著,看看今日頭條覺得不錯就會手抄下來……

記得以前在動車🚄站當營業員,最晚也是8點半就下班了,可是走路回家就要40分鐘1個小時,只為了每天回家陪陪爸爸,上班就騎共享單車去上班,每次夜班的時候路上烏漆嘛黑一片,因為我家在養雞養鴨所以住得較偏僻,都是一個人走夜路回家,也沒覺得辛苦過。

現在的我,有工人在工作,先生也不想陪我出門,我就一人在甜品店,聽著一群人在熱鬧的聊天,我 一杯溫茶,一份意大利麵,就可以伴我到9點半,等下再去超市買些東西,在走路回家應該就11點了,然後洗個澡泡個腳就可以入睡了。

孤獨麼?我好像沒認真想過,可能這已經成為我的常態了吧!

附上圖片!




知樂常樂


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並不可怕、維孤獨讓人回味、至今兩眼淚花。那年是我人生中最堅難、最無助的日子。家庭的破碎、房子被拍賣、迫使我租在一間地下室居住、信號不好電視沒法看、那時沒智能手機、親人又無法陪伴在身邊。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那晚、家家戶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只有我孤獨一人:孤單、心冷、心煩、無助、絕望、坐立不安、心酸、心痛如刀絞、世界到了未日、苦不甚言。象塊大石頭壓抑在心裡頭、讓人快至息、想嚎陶大哭、卻哭不出來。那一夜的淚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切夜難眠,這種滋味叫人難以回味。至今沒想明白、當初是怎麼解脫出來、或許是有著堅強的毅力吧!

孤獨:有過孤獨、得知其味、方能理解。

孤獨:苦味十足、讓人痛已難忍,,,,,


綠草分芳


我聽過的最孤獨的一首詩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許多人懼怕孤獨,所以喜歡一群人在一起,可一群人的落寞還不如一個人的孤獨,有人說許多成功的人都有過最最孤獨的時刻,可我想他們是願意享受孤獨的,孤獨時可以遇見最最真實的自己,可以看見最本心的自我。

前幾天看林清玄老先生的《不思八九,常想一二》這本書,裡面有一篇文章,說如今這個時代大家過多的喜愛熱鬧,關注各種新聞,紛紛雜雜的各色資訊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讓我們不能靜下心來好好看一本書、一朵花開、和一個簡單的生活。

現在這個時代是個無比熱鬧、無比博聞卻又無比孤獨的時代,越來越多的社交平臺和各種娛樂軟件,卻發現真正能聊得來和願意聊的人越來越少。

林清玄說,如今的人很難在體會清歡了,連個清歡之地都鮮見,這真的源於大多數人再不能靜下心來,放慢腳步去享受孤獨,而是把這個與心靈對話的時刻視為洪水猛獸,假如如此,那才是真的悲哀了。



悄悄來過的一條魚


孤獨之"慎獨",是一種"境界"。

個人認為衡量一件事,沒有"最高、最低"之說。陽盡而陰生,陰盡而陽生,福之禍所伏,禍之福所依,孤獨與熱鬧(眾多)是一件事的兩面。

有一首歌的歌詞---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比較貼切地描述了人們情愫變化的辯證關係。

而"慎獨"---慎重地獨自一個人(思考或者做事)是衡量一個人是否表裡如一的試金石。

一個人,和大家在一起,或者在公共場所不做"壞事"比較容易。獨處的時候,也能和在公共場合、和眾人在一起時候一樣,不違背良心,不違背道德,不太容易。

王陽明的慎獨在於"致良知",也就是"慎心"。孔子的孫子"子思"則認為"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曾國藩把做人的學問分為"慎獨"、"主敬"、"求仁"、"愛勞動"四項。

所以,慎獨是一個人靈魂深處的璀璨思想,牠不是孤獨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在慾望之外的遊歷。





牛觀途


孤獨是一個人的快樂,

孤獨是一個人的成長,

孤獨是生命的驛站,

孤獨是生命的成熟,

孤獨是夢的開始,

孤獨是夢的遠方,

孤獨是心的寧淨,

孤獨是心的歷程,

在孤獨時感受時間的洗禮,

在孤獨時享受歲月的撫摸,

在孤獨時接受時光的陪伴,

在孤獨時承受光陰的別離。

孤獨的時候有寂寞擁抱,

孤獨的時候有單影相隨,

孤獨的時候有愁情依偎,

孤獨的時候有舊夢安懷。

孤獨是一縷縷心底的傷,

孤獨是一串串情感的愁,

孤獨是一道道靈魂的痛,

孤獨是一片片夢想的淚。



情感慰籍勵志人生


個人認為,我們平常講的孤獨是“寂寞空虛、孤伶苦悶”的意思,感覺心冷生活沒意思、感覺空虛心慌、感覺受到外界排斥被孤立、感覺不被他人理解、感覺與外部世界隔絕等。這種孤獨其實應該定義為“寂寞感”或“孤立感”。孤獨感在一個人不被人理解或為人排斥、感情失意、孤立無援的時候最容易產生。可以說,孤獨感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

最能描述孤獨最高境界的一句話,我認為是這句:

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這句話出自畫家、詩人與作家的蔣勳先生《孤獨六講》一書。

這本書個人看來講的是一種孤獨哲學、孤獨美學,裡面關於孤獨的論述,獨到精闢,再摘錄幾句如下:

  1.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所以我說孤獨是一種福氣,怕孤獨的人就會寂寞,愈是不想處於孤獨的狀態,愈是去碰觸人然後放棄,反而會錯失兩千年來你尋尋覓覓的另一半。有時候我會站在忠孝東路邊,看著人來人往,覺得城市比沙漠還要荒涼,每個人都靠得那麼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與孤獨處在一種完全對立的位置,那是寂寞。
    孤獨是一種沉澱,而孤獨沉澱後的思維是清明。靜坐或冥想有助於找回清明的心。因為不管在身體裡面或外面,雜質一定存在,我們沒辦法讓雜質消失,但可以讓它沉澱,雜質沉澱之後。就會浮現一種清明的狀態,此刻你會覺得頭腦變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靜。
    孤獨的同義詞是出走,從群體、類別、規範裡走出去,需要對自我很誠實,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氣。

還有一句描述孤獨境界非常好的句子:

唯獨在這些孤獨和沉思默想的時刻,我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和我的天性相符的我,我才既無憂煩又無羈束。

這句話出自盧梭的《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以上兩本書對於孤獨的解讀都是非常獨到而有哲理的。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翻閱領略一下。


風中禪影


酒醉酒醒日復日,花開花謝年復年!

孤獨只是一種不成熟心態,一種心裡感覺而已。

常規理解孤獨是一個人,沒人陪伴,但是一個成熟的人,他會有很多方式來陪伴自己。

思考是一個好的方式,當你有思考的方向時,身邊所有的人都是多餘的。

回憶是一個好的方式,儘可能努力讓自己有更美好的回憶。

寫作是一個好的方式,把你的所見所聞,所知所學變成你自己的故事,讓更多人瞭解你,你還會孤獨嗎?

勞作是一個好的方式,做自己喜歡的事,種菜種花都可以。

書法是一個好的方式,讀書是一個好的方式。

人總有獨處的時候,當你獨處的時候你發現沒有除了沒人陪伴你以外,竟然還沒有什麼可以讓自己陪伴自己的。

所有的孤獨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你不夠強大,你不夠努力,你不夠自律,你沒有吸引人的地方。想擺脫孤獨感,學習易經吧。

用易經的思維來看世界,你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對易經有興趣的朋友,對風水佈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

李易聊易禮,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說易經,用最簡單的辦法教你最實用的易經,活學活用,現學現用,讓易經不再神秘。




易禮文化


個人感覺,孤獨是漫漫長夜中走不出去的時光暗道,是飲酒之後的獨對空杯,是大漠戈壁臨風而立的寂寞,是茫茫雪原望不斷的歸途……。

個人還認為,孤獨是外界和內心留給自己的感官體味。

我一向認為外部環境給予人的孤獨不可怕,而內心給予自己的孤獨最恐怖。它讓我想起自己十八歲參軍到的荒無人煙的邊境哨所,哨所幾百公里沒有人煙,那個年代,白天兵看兵,晚上兵看星,日報變月報,月刊變季刊,沒有電更沒有電視電腦,每天我看著野狼從不遠的山腰走過,才感到自己是真的孤獨。但這種孤獨是自然環境無情的給予,時間長了,慢慢地悟出了一點道理,那就是:決不能讓自己內心孤獨。因為內心的孤獨容易帶來內心的恐慌和淒涼。

後來,我用認真執勤、空閒看書來打發時光對抗自然的孤獨,也讓內心不會荒蕪。

我喜歡我自己的一句話,“孤獨是點亮生命抗爭的火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