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為何美國打日本比較困難,而蘇聯紅軍打日本關東軍卻“摧枯拉朽”?

知未是也


實際上,蘇聯出兵中國東北也不是完全順風順水,大家可以看一下”驚天動地“的“蘇日虎頭要塞”戰役。

虎頭要塞是日本關東軍耗時六年,役使一萬中國勞工修築的。地理位置之關鍵,建築之牢固,曾一度被稱為“東方的馬其諾防線”。日方宣稱一旦日蘇戰爭爆發,只要在虎頭要塞堅持三天即可贏得勝利。

在此戰役中,蘇軍遭到了關東軍瘋狂的抵抗,傷亡慘重。甚至在8月15號,天皇宣佈“終戰”後,大勢已去,還進行了11天“死戰”式的交鋒。直到8月26日,剩下的守備日軍完全喪失了抵抗能力,決定全體“玉碎”,全軍覆滅。由此,虎頭要塞被稱為“二戰真正的終結之地”。

現今,灑滿蘇日鮮血的虎頭要塞的部分地道、碉堡已經開發成了成了黑龍江省著名旅遊景點,每年的門票收入非常可觀。

不過,除了“虎頭要塞戰役”,還有一些日本飛行員不顧停戰命令,駕駛飛機自殺性質的撞擊蘇聯裝甲部隊以外,關東軍的確沒再進行過大規模“玉碎”式抵抗。

究其原因:

第一、日軍的短處碰到了蘇軍的長項。

蘇聯經歷了歐洲戰場的洗禮,已經直接把紅旗插到了德國議會大廈;而日本方面,從明治維新開始,海軍的發達程度就遠高於陸軍,陸軍是日本軍隊的短板。

之前,關東軍的對手主要是裝備更簡陋的中國軍隊、抗聯游擊隊,所以,沒覺得差勁,還挺有優勢;然而,跟蘇聯的鋼鐵洪流比較,那絕對不是一個級別的。

關東軍從未有過裝甲師,主要以步兵為主,配置極少量的所謂的“輕型坦克”,雖然叫輕型坦克,但其實在西方標準裡,甚至連裝甲車都算不上,個小、皮薄餡大,皮還特別脆。不但上面的火炮無法對蘇軍坦克構成任何威脅;而且自身防禦能力很差,用不著專門的反坦克榴彈,重機槍都能打爆它。所以,武器裝備上,兩軍根本不是一個級別。

(短小的士兵與迷你坦克)

而且,早前的1938年,關東軍的確試探性的揪了過毛熊的尾巴,這就是中蒙蘇邊界的諾門坎戰役。結果手段用盡,還是以關東軍慘敗而告終,日本陸軍被迫承認“諾門罕之戰是日本陸軍自成軍以來首次慘敗”。

1938年的關東軍氣焰正盛,算是精銳之師,還慘遭蘇軍碾壓;而1945年的關東軍,核心的優勢兵力早已被抽調到了太平洋戰場,剩下一些能拿得出手的軍團和裝備也被陸續調往日本本土和朝鮮南部,所儲備物資的1/3和大量幹部也運往日本國內,準備應對登陸的美軍,進行本土決戰,實踐所謂的“一億玉碎”。

而且,此時的號稱70萬關東軍,裡面的職業軍人已經不佔多數了,夾雜著不少混飯吃的開拓團日本農民和“二鬼子”~朝鮮裔日本兵。

所以,此時,關東軍已經沒有什麼抵抗的資本和能力了。

第二、再看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遭遇。日本海軍是日軍的精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南方軍成為最精銳的戰略集團,關東軍全部精銳師團和“中國派遣軍”大部主力師團都被調往太平洋對抗美軍。

太平洋戰場地勢崎嶇,雙方主要以叢林戰、山地戰以及島嶼登陸戰為主。日本人利用主場優勢,依地形、山脈挖地道,修築堡壘,使得美軍的重武器根本無法發揮其應有的火力優勢。況且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讓美國士兵十分忌憚,尤其是他們那種自殺式的”萬歲衝鋒“,往往一下子就擊垮了美國大兵的精神防線。

太平洋戰爭前期,與美國對打的是日本精銳的海軍部隊(日本空軍隸屬於海軍部隊);後期日軍憑藉堅固的工事和靈活的戰法也給了美軍沉重打擊,比如硫磺島戰役。

而1945年8月,關東軍面對的是蘇聯的“鋼鐵洪流“,加上東北大平原缺乏戰略緩衝帶,弱勢的日本陸軍自然難以同強悍的蘇聯裝甲部隊抗衡。

第三、兩顆原子彈下,面對蘇聯的閃電般的裝甲部隊,關東軍軍心開始動搖,越發捨不得“玉碎”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蘇聯把咱們的東北看成所謂的“滿州國”,所以當做了戰敗國對待,在佔領東北的初期也做了許多不光彩的事兒.......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美國的“弱”是有原因的,而蘇聯的“強”那也是有原因的!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雖然同時對日德兩國宣了戰,但卻制定了“先歐後亞”的戰略,換句話說美國人根本就沒把日本太當回事!在美國人眼裡,希特勒的威脅要比小小的日本大得多,美軍作戰的重點自然也會跟著向歐洲傾斜。當然除了美國沒有用盡全力外,日本海軍自身的實力也不能忽略。

在太平洋戰場,美日之間主要是海軍之間的對決,而日本海軍的實力完全不輸美軍。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日本海軍在戰爭爆發前已經躍居到了世界第三位,其綜合實力更是已經遠超美國太平洋艦隊。除了艦艇數量以及技術水平大幅提升外,日本海軍還組建了擁有幾千架飛機的海軍航空部隊,所以無論是從技術水平還是從海軍實力上講,美國都不可能輕易戰勝日本。

我們在回過頭來看看日本關東軍。1945年,雖然關東軍的名字沒有變,但這時的關東軍早已不是當初的那個“精銳之師”了。從1943年下半年起,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形式越來越差,兵力也越來越捉襟見肘。日軍統帥部不得不從關東軍中抽調精銳部隊,派往太平洋戰場。除了大量部隊被運往其他戰場外,關東軍的武器裝備也沒能倖免。雖然在1945年初,日本大本營對關東軍進行了一次“武裝”,但“武裝”後的關東軍依然可憐的要命。不僅兵員素質極差,坦克、飛機等重型武器裝備更是奇缺,很難想象七十萬人的關東軍竟然只有160輛坦克!

參加對日作戰的蘇軍部隊,經過了歐洲戰場的殘酷洗禮,不管是在兵員素質上,還是在武器裝備上都具備著壓倒性的優勢。日軍本來就應到了日薄西山的境地,卻要面對剛剛鋼贏德國的蘇軍,不被狂虐才怪!


看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歷史文齋!


戰情解碼


謝頭條!🙏🙏🙏🌹🌹🌹



日美交戰,一是日本正處於戰爭瘋狂期。即剛剛偷襲珍珠港獲得大勝,把美國從亞洲戰場打敗,趕出了菲律賓,軍隊士兵正旺,戰鬥力正強之時。二是日本不是孤立作戰。在世界上他有同盟德國和意大利,而且德國在蘇德戰場和北非戰場節節打敗對手,明顯處於勝勢,某種程度上對日本也是一種激勵和鼓舞。三是亞洲戰場主要是海上作戰。美國此時太平洋艦隊剛剛受到重創,正處於最困難恢復和調整期,海軍戰力明顯弱於日本海軍。



蘇日作戰,盟軍在歐洲戰場取得勝利,德國法西斯被徹底打敗,第二次世界大戰出於後期,戰爭態勢同盟國明顯處於優勢,蘇軍此時剛剛打敗德軍,士氣、戰鬥力正處於鼎盛。日本此時在中國戰場正節節敗退,在東線太平洋戰場也不斷吃到敗仗,美軍直逼日本家門口,中美蘇從三面同時對日本展開反攻,日本三面受敵,本國國土又受到美國原子彈打擊,此時處於驚弓之鳥,關東軍雖然有七十萬,但蘇聯紅軍有百萬之眾,明顯處於優勢,日本再厲害,也經不住中美蘇三國同時發動進攻。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軍事形勢和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故蘇聯打日本比較輕鬆,美國打日本比較困難。


知未是也


那是因為蘇聯出兵時間算得好,也就是說斯大林算盤打得精。

蘇聯出兵時間是1945年8月9日凌晨,而日本投降時間是8月15日。也就是說 蘇聯乘日本將降未降之際突然出兵,太早蘇軍傷亡會很多 再晚沒機會了。本來蘇聯軍隊集結在中蘇邊境遲遲不動,沒想到美國扔下二顆威力巨大的原子彈 日本內閣已經討論是否要接受“波茨坦公告”問題,只是內部有爭執最後等待天皇聖栽。不說關東軍經多次抽調已經實力大降,當時日軍就是處在等待投降命令下達的壯態,軍心渙散 大家都在想後路的壯態,這時斯大林急了怕曰軍馬上投降命蘇軍立刻大舉進攻 這時候日軍有心思應對嗎。更何況 蘇軍 都是機械化軍隊 坦克 飛機呼嘯而至,日軍被迫抵抗 其實很勉強的。

此前日蘇在諾門坎打過一仗 其實打成平手,蘇聯消耗的物資是日本數倍。

美軍在太平洋上 實打實的和日軍幹 硫磺島戰役美軍犧牲了6821名士兵,而日本則損失了23,786名士兵,除1,083人被俘外其餘22,703人全部陣亡。美軍在進攻日軍堡壘時傷亡慘重。實際上美軍戰力遠勝於當時蘇聯。中國遠征軍曾在松山上進攻日軍堡壘,中曰傷亡比是一比十。

斯大林善於算計 打了一星期戰 從東北搶走二十億美元物資。他再精明也算不到死後不到四十年蘇聯帝國崩潰。




陳哥論史


完全是不一樣的。

二戰初期,日本處於進攻狀態,而且日本海軍從戰鬥力來看是遠超英國的,而美國啟動軍工生產進入戰爭狀態需要時間,大多數資源用於歐洲打擊德國,所以美國海軍與日本作戰很艱苦,到1943年中才開始逐步反攻,日軍防禦圈縮小,兵力蝟集,美軍作戰難度再次提高,直到打到1944年底,日本才呈現失敗。

關東軍情況不同,太平洋戰爭後,日本抽取精銳加入對美英作戰,而日本陸軍始終是日本的次要發展目標,資金、技術、石油等資源都是優先供應日本海軍。所以蘇聯打擊關東軍是以最強而且參加對德戰爭的優秀陸軍進攻已經二三流的關東軍,而此時日本失敗在即,效果當然非常好。


四川達州


美國打的是滿狀態還貼了buff的日本,蘇聯打的日本已經血條見底了還貼了debuff,所以哪個好打?

美國與日本開戰的時候,正是整個二戰最艱難的時刻,綜合整個戰局考慮,羅斯福做出先擊敗德國在對付日本的戰略方針。也就是說以大西洋為主,太平洋為次。

在這種情況下,本來就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損失慘重的太平洋艦隊,

面對日本氣勢正盛的聯合艦隊一開始只能處於守勢。將太平洋戰場穩住,不讓局勢太過惡化,等到收拾完德國,再回過頭來收拾日本,所以時間拖了比較久。

而反觀蘇聯進攻日本關東軍的時候,二戰已經接近尾聲了,日本不過是垂死掙扎。而日本關東軍面對的敵人可是已經把紅旗插上德國的國會大廈的蘇聯紅軍。
經過二戰最殘酷的蘇德戰場磨練出來的百戰之師,去錘已經很久沒打過什麼像樣的戰鬥,且士氣低落,裝備落後的日本關東軍,那不和玩似得,分分鐘給錘進土裡!


七七六十一


美軍遭遇史上最殘酷的戰鬥莫過於太平洋奪島戰役,(參考美片《父輩的旗幟》)

太平洋諸島日軍先入為主,構築無數軍事設施,守株待兔。美軍遠道而來,且新兵眾多,面對老到兇悍的日軍,死傷慘重。如果不是掌握絕對制空制海權,硫磺島、塞班島、瓜島等戰役美軍基本無勝算。

蘇軍兵進東北,關東軍雖系日軍精銳,已非1939 年的關東軍,東北大平原也非常適合蘇軍機械化部隊作戰,華西烈夫斯基元帥指揮11個集團軍共150餘萬壓倒性兵力,全線發起總攻。加之當時日軍人心惶惶,鬥志低下,蘇軍勢如破竹,雙方優劣立見高下,紅軍僅以1500餘傷亡致勝。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蘇軍出兵是美英蘇雅爾塔會議結果,斯大林要價不低:一、承認外蒙獨立;二、大連開為國際商港,蘇聯有優先權利;三、蘇聯租賃旅順為海軍基地;四、中東、南滿鐵路由中蘇共管。


又來啦230


美軍反擊日本必須先解決日本的海外基地和以基地為中轉地的海空軍主力,而美聯軍的海空軍技術和實力與日本沒有代差的優勢只是戰時工業延續供給能力強於日本以及運輸保障能力是日本的數倍,在戰術戰略上日美沒有太大區別,美國憑藉戰略物資消耗戰把日本精銳的海空軍消耗殆盡,把失去物資補給孤懸海外失去海空掩護的日軍基地逐步佔領,逐行圍困日本主島,進行戰略轟炸意圖消滅日戰爭反抗資源和意志!而蘇聯紅軍在消滅了德國在歐洲對蘇聯的現實威脅就在積極準備對日作戰加大了軍事部署和軍事偵查,意圖擴大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和控制力!而日本對蘇聯雖有防備但無奈國內工業相對落後和南進後軍事經濟工業力量在海洋方向的傾斜,對付蘇聯只能是以堡壘化要塞化的軍事基地死守控制交通要地的方式經營,相對蘇聯重工業的發達以空軍裝甲軍及重炮火力裝備為主的蘇聯機械摩托化陸軍,就是一個被動挨打的而無積極機動打擊力量烏龜,在海量火力摧毀下被打爛了烏龜殼,束手就擒或深埋地下了!


赤虎煞


第一,美軍是受到日軍的突然襲擊才參戰的,所以前期損失慘重打的比較艱苦,到了戰爭中後期美軍已經開始碾壓日軍了。

第二,蘇軍進入中國東北打擊日軍時,日本法西斯已經頻臨崩潰,兵員的戰鬥素質也已經大不如前,而且蘇軍本身的傷亡也不小。

第三,蘇軍是精銳之師對陣不入流的日本陸軍,而美軍要對陣當時排名世界第三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


軍令小助理


1945年的日本關東軍,已經是空殼子了,士兵都是剛入伍的娃娃兵,當然沒什麼戰鬥力。這就像清朝時期的八旗軍,清朝初期的八旗軍驍勇善戰,清朝後期的八旗軍養尊處優,自然沒什麼戰鬥力,一樣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