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再過十年能超過武漢嗎?你怎麼看?

寂靜之春


長沙再過十年超不過武漢。因為兩者的差距是全方位的,而且武漢目前的發展定位更高,所以這麼短的時間內想實現逆轉,基本上沒有可能。

武漢已經定位於國家中心城市,這顯然不會只是一個空名,而是會有實質的優先級規劃以及相關扶植政策,從過去兩年這兩座城市招商引資以及人口淨增就能感覺到差距。

雖然長沙這幾年經濟增速比武漢略高,但畢竟武漢的經濟規模、人口規模、城市規模都比長沙大很多,相比於基數差距而言,這點增速差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

比如GDP,這是大家最關心的數據,去年長沙名義增速13%,雖然高於武漢,但是看看旁邊一欄的增量,長沙在增速領先的情況下,增量還比武漢少了280多億,這是什麼概念?這意味著長沙如果未來經濟增速不能大幅領先武漢的話,經濟規模會越差越多。

可事實上呢,過去幾年武漢在沒有國家中心城市頭銜之前,發展都沒落後於長沙,現在有了這樣的頭銜,意味著中部龍頭地位將得到進一步鞏固,怎麼可能在升格後的第一個十年當中被長沙逆襲呢?

從各自的優勢來說,我覺得兩者本身存在起點上的不同。武漢是副省級省會,長沙是地級省會,初始資源配比以及質量都不一樣。而且武漢作坐擁長江之利,水陸兩棲發展,早在民國時期就是一線城市,起步早、底子厚、定位高。所以長沙追趕速度再快,主要也都是體現於城建與人均經濟層面的,就比如長沙現在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都高於武漢,交通流暢度和滿意度都高於武漢,這就民生方面的優勢。而武漢則在科教文衛等大方向具備優勢,這是眼睛看不到的。所以對於老百姓而言,收入高、生活好,這就很好了。

就像珠海這樣的城市,和一個微縮版的深圳沒區別,卻只能被劃在三線城市,然而不論珠海是否超得過深圳,其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也都沒什麼區別了,那又何必在意與深圳的差距?

換做長沙武漢也是一個道理,長沙雖綜合實力比武漢略遜一籌,但畢竟從城市等級劃分和武漢是同級,直觀差距已經很小了,所以只要生活環境和生活品質能難分伯仲甚至領先,這就足夠了。科研、教育之類的地位變化,不是靠經濟發展或者自身努力就可以輕易改變的,也就不必那麼在意誰超過誰了。


城市發展報告


我是武漢人,為長沙說兩句話。

長沙是我很喜歡的城市,最典型就是房價比較低。

根據58同城上的二手房價統計

再比一下武漢的


這差得真的是有點遠。

說實話,長沙的收入並不比武漢低多少,但是長沙的房價真的是非常非常良心,大家去58搜索一下就知道了。長沙和武漢,算是兄弟城市,湖南和湖北算是兄弟省份,所以也不要互相貶損。


湖南省的發展模式和湖北省不太一樣,湖北省是武漢絕對的龍頭老大,絕對不存在任何爭議的老大,湖北省是典型的一正兩副,一正就是武漢,兩副,襄陽市和宜昌市,這構成湖北省的金三角。

湖南省就不一樣,湖南省相對來說比較平均一些,當然,長沙還是比較強,湖南也一直構建“長株潭三角區”,長沙是融入到湖南省各大城市裡面。

武漢不一樣,周邊的城市純粹是小弟,黃岡黃石咸寧鄂州,可都指望著老大帶著他們呢。


如果比城市規模,比人口,比經濟,肯定武漢比較強, 而且武漢政治地位也非常高,國家中心城市不是白給的,教育資源雄厚,城市規模極其大,和長沙不是一個級別的,國家也不惜餘力的給武漢投資,什麼光谷的國家芯片存儲基地,什麼新洲航空航天


簡單的說國家就是願意給政策,給項目落實在武漢,這是長沙不能比的。


但是長沙有長沙的優勢,說真的,一個城市再高大上,和我們普通老百姓關係有多大?如果你面對武漢高漲的房價,你還能輕鬆說這些話嗎?長沙的房價僅為武漢的一半,對於老百姓來說,這比什麼口號都要來的直接和實際。

隨便在58上抓一個長沙的二手房

地鐵口也不到1萬的房價。


武漢房價高,土地賣的貴,城市建設,人口,國家投資,教育等方面都遠好於長沙,但是長沙的舒適程度,不是武漢能比的,長沙房價低,僅憑這一點,作為老百姓,是絕對不會去黑長沙的。


李建秋的世界


長沙未來必然會超過武漢,但一定不是房價。本人在長沙生活二十多年,在武漢生活三年。武漢現目前各方面已達飽和,生活配套設施齊全,房價更是一天比一天高,從最初的東湖8000一平到現在20000+一平,反觀武漢這幾年變化呢?細心的人發現並沒有任何變化,堵車的路段還是一年四季堵,修了好幾年的城市主幹道又得重新翻修了,有人開玩笑說,‘’我在武漢大學畢業五年,武漢的路就修了五年‘’。

再說長沙,長沙現在房價穩定在9000左右一平,且政府出具了很多限購政策和買房政策,對剛需用房者松,對非剛需用房者嚴,嚴格調控了房價,在長沙生活,你會發現,一早醒來,長沙每天不一樣,門口的馬路會越來越寬,出行也越來越方便,來長沙遊玩,考察的人也越來越多。所以,個人覺得,十年內長沙必將超越武漢。



瀟湘萬事通


長沙超越武漢不是可能而是必然,時間問題,理由如下:先說區位優勢:都是中部地區,都在京廣線上,武漢有水運優勢,但是水運以其低效率逐步被淘汰,海運都不能倖免,高鐵速鐵路對傳統運輸的替代速度之快有目共睹,中歐快運取代了很大一部分水運,而且呈加速勢態,武漢甚至湖北地區是沖積平原,高速鐵路建設成本高昂,有些高鐵是有意繞行該地區的,滬昆這麼重要的高鐵過長沙,而沒有過武漢。而長沙的地理位置更接近西南的珠三角,也和廣西高速發展的北部灣地區更接近,同時與成都昆明重慶的對接一點也不差於武漢,而與長三角大對接二者不分伯仲,所以水運優勢隨著時代的變遷,是武漢的劣勢而不是優勢,區位上武漢不佔優勢,甚至越來越處於弱勢。再說產業結構:武漢骨架大,得益於計劃經濟時代的國企,不可否認的是,國企活力不足,效率低下,效益很差,長沙的各種產業則活力十足,上市公司質量數量遠好無武漢,即將融入長沙的株洲南車,是世界級的優勢國企,也非武漢的二汽等老爺車企業可比,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這樣的新興優勢企業,武漢不多。交通佈局:新高鐵時代,武漢明顯不如長沙,京廣高鐵,兩地度經過,不說,滬昆線不過武漢,渝長廈也不經過武漢,呼南高鐵,雖不經過長沙,但經過寧鄉,離長沙非常近,不排除以後做經過長沙的複線,呼南高鐵經過湖南永州與珠三角也是直接對接,經過南寧也是與北部灣和湛江直接對接,西長鐵路快運醞釀中,是客貨共用鐵路,是到歐洲的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中國經濟東南西部熱,北部冷清,大經濟格局下,長沙將在多方面全面超越武漢,是經濟規律和區位優勢新經濟使然,不是人為可以改變的,十年以後回頭看就明顯了。


信天不亂遊


大家好,我是學校裡的曉東星,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學校裡的曉東星。關注校園,關注你大學生活的每一天。

長沙十年內不可能超過武漢。一個地方發展得好不好,快不快。主要和以下四個方面有關係。一,國家的重視程度。二,當地的經濟基礎。三,當地的文化水平。四當地的經濟狀況。下面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 ,國家的重視程度。

一個地方的發展狀況,和國家的政策和支持力度是分不開的。國家對一個地方重視了,這個地方才會有發展的先機。一個地方,不是因為發展好了,國家才重視,二是因為國家重視,才能發展得好。就如東北的發展一樣,在建國初,東北由於緊挨蘇聯,加上原有的工業和經濟基礎,國家十分重視東北,因此東北經濟的發展在建國初期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在改革開放後,由於沒有了政策優勢,加上蘇聯解體,因此東北經濟發展緩慢。這就是政策的力量。所以,我們首先來看看國家對武漢和長沙兩座城市的定位和重視程度。

武漢,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和特大城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也是中央軍委聯勤保障部隊駐地。而且,武漢也入選了國家中心城市。國務院給長沙的定位是湖南省省會,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武漢是副省級城市,長沙是地級市。武漢是國家中心城市,長沙是小區域的中心城市,在國家對兩個城市的定位上,顯然是武漢高於長沙的,因此,長沙是難以超越武漢的。

第二,當地的經濟基礎。

一個地方若是經濟基礎好,則發展時會省力不少,也會發展得更快。

武漢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擁有鋼鐵、汽車、光電子、化工、冶金、紡織、造船、製造、醫藥等完整的工業體系,著力打造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節能環保等四大世界級產業集群。有3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還有武鋼,東風這樣的大公司。各大互聯網公司,比如,字節抖動,小米等都在武漢設立了第二總部。長沙形成了以電子信息、菸草製品、汽車製造、非金屬製品業、新材料等五大支柱型產業。大型知名企業較少。

從經濟總量上看,武漢的GDP已經破萬億,長沙只有幾千億。武漢強。

從工業基礎上看,武漢強。

三,當地文化水平。

在如今這個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對一個地方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武漢是全球在校大學生最多得城市,在校大學生有百萬人。而且,武漢是中國四大科教中心城市之一,有普通高校84所,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7所、國家重點實驗室2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數百所。截止到2017年,長沙有普通高校51所,在校大學生才60萬人作用,有4所重點大學。4所重點大學得實力也是難以和武漢得7所211大學得實力相比,無論從量還是從質上,武漢的科教實力都是強於長沙的。

四,當地的資源狀況。

從旅遊資源上看,武漢有3個5A級風景區和14個4A級旅遊景區,長沙有2個5A級風景去和6個4A旅遊景區,二者相差不是很大。

綜上所述,長沙在國家重視程度,經濟基礎,科教水平等方面是不能和武漢相比的,因此,長沙在10年內是不會超過武漢的。

以上就是答案了,希望你能有所收穫。

若你喜歡,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學校裡的曉東星。你的關注就是對我的最大支持。如有不同觀點,歡迎文後留言分享。


學校裡的曉東星


不可能

1. 2018年長沙名義增量跌倒7%左右,武漢則接近13%,加上城市體量基數不同,這一下新增差距700億。

2. 武漢2018按國家最新統計標準,GDP並沒有什麼差異。

3.長沙2017年核算後,就核減300多億。加上2018新增700億,實際按原2017計,只增長400億。

4.湖南人自己都知道長沙把總部在長沙,而產地在周邊城市產值納入自己。2019年就不允許,可能長沙周邊2019年可能會大幅增長。天津就是這樣停滯近3年擠水。

5.先不說超武漢,中部鄭州近幾年突飛猛進,離長沙不到1000億,稍不留神,就滑落到第三。


NTN9527


超過武漢?如果僅僅是限定在GDP總量這個層面,十年長沙肯定沒啥機會超過。

但我並不認為武漢是長沙的標杆城市。雖然同為中部省會,但國家定位是不一樣的。

公平地看,從國家定位方面看,武漢從建國之日起就與長沙完全不在一個層級上。長沙沒有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視,而武漢在工業佈局上強過長沙太多太多了。計劃經濟時代,武漢在中西部地區是領頭羊,其地位不亞於瀋陽、長春和哈爾濱,比起成都更重。改革開放後,長沙在很多方面對武漢而言是追兵,甚至一度讓武漢的中部首城很緊張。很多方面做得比武漢並不差,甚至更加耀眼。就我自己的印象,長沙目前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市公司數量、人均住房面積等高於武漢。當然武漢相對長沙的優勢也很明顯,得益於國家的定位、地理環境和人口數量,武漢未來比長沙能夠得到的各項政策會更多,發展也會更具有潛力。

之所以我認為武漢不是長沙的標杆,也恰恰是因為長沙不具備武漢三鎮獲得中央政府政策支持的優勢,缺少大型國有企業,長沙應該把精力集中在支持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民營企業的發展上。城市建設應該做精做細,和武漢做出明顯的區別,這樣才能在今後發展和競爭中脫穎而出


聶喆906


討論長沙十年後超越武漢意義不大,因為不太可能,下面我要說的是,長沙十年後,很有可能被鄭州超越,喪失中部第二的位置。

競爭力

辛亥百年,漢江激盪,作為曾經的首義之都,武漢在中國的地位,正在重新刷新,在剛剛公佈的全球城市競爭力排名中, 武漢位居全球40名,中國第7位。僅次於深圳、香港、上海、廣州、北京、蘇州。而長沙也成功入圍全球百強榜單,但是相距武漢,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鄭州在崛起

2017年鄭州被國家確定為中心城市,從此鄭州邁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2018年鄭州機場客運吞吐量,一舉超過長沙和武漢,這釋放了一個強烈的信號,鄭州經濟在轉型,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高端智能製造產業在轉型,鄭州正在吸引大量的高新技術企業落戶。

2017年鄭州機場客運吞吐量高出長沙近百萬,高出武漢150萬,按照航空經濟學的邏輯,100萬人次能夠產生8億的消費以及8萬人就業。

總結

雖然,從2018年前三季度GDP增長速度,長沙以微弱的優勢領先鄭州,但是差距並不大,而且鄭州正在打造國際物流中心,一旦中國的經濟從外貌轉內需,那麼鄭州的交通優勢會繼續放大,很有可能,下一個十年,長沙GDP會被鄭州超越。更別提超越武漢了,長沙應當現實一點,把自己的優勢放大,吸引沿海產業轉移,做好境界結構的優化,這樣才能確保經濟增速領先武漢和鄭州。


蔣昊說經濟


最近一,二十年發展最快的省會城市當屬長沙,合肥,去臆測十年後長沙能不能超武漢,不如去總結為什麼長沙是最快的,長沙發展的是民營企業,目前上市企業是中部第一,超過武漢,以三一,中聯為代表的工程機械和湖南衛視為代表的文化產業支撐了長沙的高速成長,這些都是湖南本土企業,說明長沙本土創業能力還行。談教育,科研,很多人認為武漢強很多,我看倒未必,基礎教育,長沙四大名校,武漢根本不是對手,北京上海都不敢吹牛,高校方面,國防科大,軍中清華,一般不參與排名,真實實力可進國內前十,中南大學,低調王者,最近幾年,國家科技進步獎拿到手軟,排名中西部第一。長沙能否超武漢,取決於長沙能否留住人才,以及下一波能否培育出來一,兩個核心產業,這些都是動態的,看機會把握能力,當年的遠大空調技術實力國內第一,如果方向改為家用,現在也沒格力什麼事,如果新增一兩個千億規模的產業鏈,超過武漢並不是難事


秋色如鑫6


10年、20年之後,長沙的地位仍然不及武漢,綜合實力也低於武漢。目前武漢長沙路的格局,是長期發展的結果,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發生根本性改變的。就像中國綜合實力低於美國一樣,即使中國GDP超過美國也不能代表綜合國際超過了它。

(武漢)

武漢地位、交通、教育、經濟、歷史人文等對個領域均強於長沙。有的指標可以短時間改變,比如GDP,但有的領域一旦形成落差在短期內是不可能改變的,比如教育。長沙的可以在GDP方面接近乃至超過武漢,但交通、教育、科研、文化可以超過嗎?

武漢是我國中部地區的龍頭城市,也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同時,在2016年武漢進入了國家中心城市名單,是長江中游城市群唯一的一個國家中心城市,短期內長沙是沒有機會入圍的。

什麼是國家中心城市?就是能夠輻射、帶動、引領一個區域發展的城市。國家賦予武漢這個地位,就足以說明武漢能夠承擔得起這份職責。

長沙是近幾年成長很快的一個城市。10年前的2008年長沙GDP是3002億元,武漢是3960億元。2017年長沙GDP增長到10515億元,武漢為13410億元。10年的時間,長沙佔武漢的比重從75.8%上升為78.4%。雖有進步,但規模上和武漢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未來10年,長沙也是沒有機會追平武漢的。

(長沙)

不過,武漢是一座實力超強的城市,追不到不丟人,很多城市都追不上它。長沙可以把自身的優勢開發挖掘出來,做一座中等強大的城市也是一件美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