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應用題找不到數量,該怎麼辦?

活動中心17653708


思維不是空想就能打開的,方法的教授必須結合孩子成長特點,一年級的圖文列式,到二年級的基礎敘述性應用題,再到高年級比較複雜的行程問題,工程問題等,應用題類別和難易程度很寬泛。應用題和計算題基本上是必考題型,是結合生活情景編制的題目類型,應用題解決是比較複雜的心理過程。首先要對於題意的理解,再者建立數學模型,最後列式計算解決問題。我是王老師,致力於小學數學的精品問答!我比較欣賞新加坡數學的教學方式,通過圖示建模思想真正教會孩子分析問題的工具,而不是死記硬背數量關係公式!圖示是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對於題目進行結構性的形象觀察,分析,對於問題解決來講是一種有效的策略,並且不只是適用於低年級學生。以下從幾個方面詳談,供您參考!

小學數學應用題

基本步驟:

① 閱讀和提取關鍵詞

② 討論解題策略或計劃

③ 檢查算式及結果,作答。

更具題型不同,正確的圖示方法就顯得比較重要,這需要多畫,找到適合自己的,最終形成自己的解題策略。以下分享幾類常見題型,供你參考!應用題貴在多思路解題,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策略來解題,方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本人在悟空問答分享了近200種題型解題策略,歡迎去閱讀。

學習更多好玩有趣的數學學習方法


一學堂王老師


小學應用題是小學在學習數學數量關係之後,在生活中或者在文字中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是學生把所學習的數理關係應用在生活中的一種體現。

如果我們想完善和發展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那麼我們就需要讓孩子理解出處理關係在應用題裡面的發展過程。

首先我們要看到的是這樣一幅圖,在這幅圖畫,在這些圖中所有的應用題都被用圖畫進行表示學生在完成這一階段的學習時,應當能夠熟練的用口頭語言進行描述自己所見到的問題,並且用自己的語言把書包含的數量關係進行描述,並且完整正確的計算出來。

孩子如果完成了這一階段的學習,那麼對於他的最終學習是有最大的幫助的,因為我們在後期的應用及解決過程中,通常會發現孩子無法表述問題。

隨著學生的漢字知識的增多,並且自己語言表達能力的增強,許多文字題也變成了上面的這種方式,也就是文字和圖畫進行相結合的方式,這種方式是限定了應用題的一部分範圍,為下一步把範圍限制,使得文字題做好準備。

像上面的這幅圖中已經給出了很多的限定條件,學生們應當在限定條件的基礎上完成這一部分的學習,並且昇華提煉出自己對應用題的一些感悟,一些數理知識的解決。

當孩子完成了上兩個階段的學習之後,我們所見到的所有的應用題幾乎都變成了上面這幅圖的樣子,全部由漢字組成,在這些問題中隱含了許多未知的問題,比如說第二題中學生首先應當解決的就是一個8月份一共有多少天這樣的預防問題,如果學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話,那麼這道題就根本沒法做。

總之孩子在應用題解決過程中,把數量關係進行抽象出來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因為有些數量關係他是隱藏的,有些加減乘除並不是能從字面上進行理解的。



說到底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能夠藉助一種轉結的媒介,比如說線段圖來解決所有的數量應有關係。


宜城老師


小學生學數學找數量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找不到數量關係,孩子做題就是猜的。這次做對,下次做錯。因此能準確地找出一道題的數量關係是非常必要的,同時也是很訓練孩子的思維的。

那麼如何才能找到一道題的數量關係呢?

1、要知道一種題型有什麼數量。

比如說行程問題:要知道在行程問題裡有三個量是:速度,時間和路程。又比如說:購買物品就有:單價,數量和總價。

2、知道了什麼題有什麼數量,就要知道它們的關係。

比如行程問題就要知道以下三個關係:速度×時間=路程,路程÷速度=時間,路程÷時間=速度。

3、接下來就是要學會判斷每一句話是什麼以及問題求的是什麼。

比如一道行程問題:一輛汽車從A地到B地行駛了6小時,每小時行30千米,A地到B地有多少千米?

如何教孩子判斷呢?用讀題思考三步法去思考。我看到這個問題,我就錄製了一個視頻《顏老師教你如何讓孩子學會找數量關係》,有興趣的家長朋友可以到我的主頁裡的視頻中去找到這個視頻。接下來我簡單說一說:

第一步:讀。

讓孩子讀第一句話後,不要讓他讀第二句。讀題時要一句一句地讀,數學不是語文,不需要抑揚頓挫,需要的是一字一字認真讀,不多一字不少一字。用上面的例子讀第一句:一輛汽車從A地到B地行駛了6小時。

第二步:問。

讓他說這一句話是什麼?如果孩子不會說,要教他認識這一句話是什麼?讓他學會判斷一句說的是什麼數量?然後教一道題後,再去找一道同類型的題讓孩子說。

第三步:答。

這是“速度”。

第二句和第一句是一樣的。經歷三步走:讀、問、答。這樣就能不斷訓練孩子的思維。

當讀到問題時:要說出求什麼?要用什麼數量關係來求?一定讓孩子清楚明白地說得出來。如果孩子不會,說明孩子對這一種題沒有弄明白,得想法給他講一講,補一補,不要留下欠賬。

通過訓練要達到讀題只讀一遍就能做出準確的答案來。你的孩子的思維就強大了。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解決了你的問題。請關注我後可以找我談論。


顏老師講數學


小學生解答應用題能力弱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由於小學生生活經驗不豐富,邏輯思維能力差,數量關係糊塗不清等因素造成了應用題解答能力較弱。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應用題解題能力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思維訓練。

第一、夯實基礎。從一步應用題抓起,弄清基本應用題的數量關係。

有人把基本應用題分為十一類:加法:①求兩個數的和,②求較大數。減法:①求部分數,②求相差數,③求較小數。乘法:①求幾個相同加數和,②求一個的幾倍(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是多少。除法:①平均分,②包含分,③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④求單位“1”的量。有人反對給應用題這樣歸類,認為這樣可能導致學生強記類型,作業時照貓畫虎,不利於思維訓練。不過,如果學生能從數量之間關係去理解題意,適當的歸類可以形成思維模式,有利於對題目的理解。

從實際運用角度去研究數量關係,內容就更豐富。比如“單價×數量=總價",“速度×時間=路程”,“總收入-支出=結餘”,等等。在學生解題時,要先弄清題中已知什麼,要求什麼,用什麼方法算。

只有把這些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夯實了,再解答較複雜應用題時才有正確、良好的思維方式。

第二、強化思維訓練。理解應用題的思維方法一般分兩種,從條件推到問題的分析法,從問題反推到條件的綜合法。例如:用分析法思考:一支鉛筆1.5元,小明買了4支,付出10元,應找回多少錢?前兩個條件可以求出應付的錢,再用付出的錢減去應付的錢,就是找回的錢。同例,如果用綜合法思考可以這樣想:要求找回的錢,就要用“付出的錢-應付的錢”,要求應付的錢要知道單價和數量。對於稍複雜的應用題可以把兩種思考方法結合起來用。比如應用題:兩輛汽車從兩地同時相向而行。甲每小時行80千米,乙每小時行60千米,經過1.5小時相遇。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思考:要求兩地相距多少千米,必須求出相遇時甲車共行多少千米,乙車共行多少千米。[綜合法]。甲行的可以用“甲車的速度×時間“求得,乙行的可以用“乙車的速度×時間”求得。[分析法]

第三、適時建模。數學應用題有不少典型題,例如圖形計算的公式,常用數量關係,求一個數的幾倍(幾分之幾)用乘法算,求1倍量或單位“1”量用除法算。學生掌握了這些典型應用題的關係,就可以很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條件和方法,防止思維混亂,減輕了思維的負擔,提高解答能力。比如“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要求一個平行四邊形面積,就必須找到底和高。再例,春季植樹,成活980棵,死了20棵,求成活率。在學生的記憶裡己經知道:成活率=成活棵數÷總棵數×100%。成活棵數980(己知),總棵數=成活棵數+死亡棵數。

較強的應用題的解答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必須經歷較長時間的訓練才能達到。弄清數量關係是關鍵,讀題、審題是前提,良好的思維方法是根本保證。


草屋閒聊


數量關係是解應用題的關鍵點,很多同學都是因為無法正確地找到數量之間的關係,而做不出文字型應用題的,那麼如何找數量之間的關係呢?我認為做好以下幾點,對提升孩子的解題能力會有很大的幫助。

一,明確有哪些變量。遇到文字型應用題,首先要對其類型進行判斷和歸類,比如行程問題,這裡面涉及的變量包括速度,距離以及時間;如果是工程分配問題,那麼就要考慮工程量和工作效率等,如果是濃度問題,那麼溶液溶質比率等概念要迅速浮現。而且,這些變量之間的基本關係要在頭腦中建立起來。

二,明確哪些是變量,哪些是不變量。確定變量和不變量是解決應用題的核心能力。應該說,判定出應用題中的變量和不變量,就開啟瞭解答出應用題的大門。在判定變量和不變量問題上,一般來說,可以採取畫圖形的方法,清晰直觀的觀察題目中的這些量。

三,通過結果差異反推導出關係。應用題的提出,往往伴隨著由於條件改變造成的結果變化,我建議同學們從問題出發,從結果出發,分析判斷引起結果的原因,即找尋出結果和變量變化之間的關係,進而得出變量之間的關係。比如說錯中求解問題,

四,善用關鍵詞。 解答應用題,最終都是要落實到算式之中,在列等式時,一些關鍵的詞語要十分注意,比如“是”,“等於”,“為”,遇到這樣的詞,就需要對應的列出等式。如果遇到“之差”,“比…多”就是在提示我們要通過減法運算,建立數量之間的關係。再比如比例問題中,要注意“的前比後”的應用等等。


優博數學


第一、夯實基礎。從一步應用題抓起,弄清基本應用題的數量關係。

有人把基本應用題分為十一類:加法:①求兩個數的和,②求較大數。減法:①求部分數,②求相差數,③求較小數。乘法:①求幾個相同加數和,②求一個的幾倍(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是多少。除法:①平均分,②包含分,③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④求單位“1”的量。有人反對給應用題這樣歸類,認為這樣可能導致學生強記類型,作業時照貓畫虎,不利於思維訓練。不過,如果學生能從數量之間關係去理解題意,適當的歸類可以形成思維模式,有利於對題目的理解。

從實際運用角度去研究數量關係,內容就更豐富。比如“單價×數量=總價",“速度×時間=路程”,“總收入-支出=結餘”,等等。在學生解題時,要先弄清題中已知什麼,要求什麼,用什麼方法算。


川中三野


數量一定有。一般一道題應該具有兩個以上已知數,一個未知數。有的數是間接給出的。舉一例四個同學個相差一歲,一共34歲。他們各自的年齡是多少?可以做如下思考,1.最大與最小的年齡加起來,等於中間兩個的年齡。2.此時四個變成兩個,而且相等,那麼他們就等於34/2=17,中間相差一歲,可以直接看出他們分別是8歲、9歲,另外的最大、最小,就是7歲,10歲。我可以舉出許多實例。限於篇幅不一一列舉。需要的同學可以分別提問,我做回答。


逍遙144112844


首先,看看孩子是幾年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數量關係也是不同的。我舉個例子,六年級數量關係對於學生就特別重要。第一,明確題意,許多孩子不認真讀題,盲目的做題,根本不明白題說的是什麼。可以選擇畫關鍵詞的方式。第二,分析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多做同種類型題,加上鞏固!


過去再見143599572


除了知道數量關係,還不夠。還要認量,即:需對已知量進行判定,斷定它是大數?還是差或小數,然後標註上。這是在審題過程中,該完成的步驟。審題要:讀、找、圈、標。四步。


淑女192


首先要理解題意,是屬於什麼類型,工程問題,行程問題,經濟問題等等,要總結出來這些公式題型,問什麼答什麼。比如行程問題,km就是路程,小時分鐘這些都是時間,路程÷時間就是速度了,一定要學會分析什麼類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