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血糖多少用胰島素?

zh周晶


(醫患家特與回答:全科陳醫生)


隨著糖尿病患者的增多,胰島素的使用人數也在逐步上升,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到多少的時候就需要打胰島素呢是很多人關心的一個問題。以臨床上多見的2型糖尿病患者舉例,一般而言沒有用過口服藥的2型糖尿病,糖化血紅蛋白大於9.0,應該先用胰島素治療一段時間後再根據血糖水平決定下一步用藥方案。對於正在用口服藥的2型糖尿病,糖化血紅蛋白大於7.0,就應該考慮加用或改用胰島素治療。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種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情況需要使用胰島素治療外,臨床上還有以下幾個胰島素的適應症.


1.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即1型糖尿病,由於先天自身胰島功能障礙,不能分泌胰島素,這類患者就必須依賴外源性胰島素治療以維持生命和生活。


2. 妊娠糖尿病及糖尿病合併妊娠的婦女,妊娠期、分娩前後、哺乳期,如血糖不能單用生活方式控制達到目標值時,需要用胰島素治療。


3.糖尿病患者合併急、慢性重症感染、手術、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等情況時應暫時或階段性改用胰島素治療,待病情平穩後再根據具體病情調整治療方案。


4.糖尿病人合併任何原因的肝腎功能不全,或其他原因不能接受口服降糖藥物治療的患者。


5. 有明顯消瘦的2型糖尿病人,或者像上述提到的沒有用口服藥物進行過治療,血紅蛋白大於9.0的患者,需要臨時使用胰島素改善糖毒性症狀。


6. 口服降糖藥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檢查發現糖化血紅蛋白仍大於7.0,且自身胰島素分泌水平很低,這通常提示自身胰島功能衰竭,就必須加用或者改用胰島素治療。


7. 繼發性糖尿病患者,比如垂體腫瘤、胰腺癌等疾病導致的血糖異常,這類患者也必須使用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胰島素治療並不可怕,也不是一旦用了胰島素就必須終生使用,所以當體檢發現血糖升高時,應及時進行生活方式的調整,並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爭取降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以避免糖尿病併發生的發生發展、


醫患家


糖尿病,號稱我國第一大代謝性疾病,全民患病率約為10.9%。發現血糖異常以後,應及時就醫,確定是否為糖尿病,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以預防其帶來的各種急慢性併發症: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冠心病、糖尿病腎病、腦梗死、糖尿病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那麼,診斷糖尿病以後,血糖達到多少開始使用胰島素?使用胰島素與否,需要血糖水平結合糖化血紅蛋白共同決定。




正常情況下,我們空腹靜脈血糖3.9-6.1mmol/L,餐後2小時靜脈血糖<7.8mmol/L。當空腹靜脈血糖為6.1-7.0mmol/L,為空腹血糖調節受損;當餐後2小時靜脈血糖7.8-11.1mmol/L,稱為糖耐量異常。空腹血糖調節受損與糖耐量異常均為糖尿病早期病變,此時若通過積極的生活方式干預:運動+飲食療法,血糖多可恢復正常,或延緩其發展為糖尿病。當空腹靜脈血糖大於7.0mmol/L,或餐後2小時靜脈血糖大於11.1mmol/L,此時應診斷為糖尿病。

診斷糖尿病以後,分兩種情況:一是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只要糖化血紅蛋白達到9.0%,或空腹血糖達到11.1mmol/L,應立即啟動胰島素治療;而是既往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應根據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決定好何時需要胰島素治療。

糖尿病早期或糖化血紅蛋白低於7.0mmol/L的患者,暫不需要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治療,應先給予運動及飲食治療控制血糖。經飲食及運動療法後血糖仍不達標,糖化血紅蛋白超過7.0%,應在生活方式干預的基礎上,啟動口服降糖藥治療。藥物治療可先給予二甲雙胍、α-糖苷酶抑制劑、磺脲類中的一種,首選二甲雙胍。若單藥治療的基礎上,血糖仍不達標,應在二甲雙胍的基礎上,加用降糖機制不同的藥物二聯降血糖,如α-糖苷酶抑制劑、磺脲類、格列奈類、GLP-1受體激動劑、DDP-4抑制劑、SGLT-2抑制劑等。二聯治療,血糖仍不達標,可在二聯的基礎上,在加用上述降糖機制不同的藥物,三聯降血糖。三聯治療,若血糖仍不達標,應啟動胰島素治療:基礎胰島素+餐時胰島素,或預混胰島素2-3次/天。


補充一下:

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目標: 普通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低於7.0mmol/L,餐後2小時血糖低於10.0mmol/L ;青年糖尿病患者,青年人由於病程短,預期壽命長,降糖指標應嚴格要求,空腹血糖低於6.5mmol/L,或6.0mmol/L;餐後2小時血糖低於8mmol/L ;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病程較長,易發生低血糖的患者,應在普通糖尿病患者的基礎上,適當放寬降糖指針。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在啟動胰島素治療以後,起始劑量應根據體重、年齡等因素共同決定。起始劑量應小,避免低血糖的發生;由於不同的患者,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不同,而夜間又多處於睡眠狀態,不容易發現低血糖,故啟動胰島素治療以後,建議檢測夜間血糖,如2點、5點血糖,預防夜間低血糖的發生。


綜上,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達到9.0%,或空腹血糖達到11.1mmol/L,應立即啟動胰島素治療;既往診斷糖尿病的患者,若經三藥聯合治療,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仍不達標,應啟動胰島素治療。

感謝閱讀!

注: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及版權,請聯繫刪除。本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醫學莘


一型糖尿病,體內絕對缺乏胰島素,或者因為妊娠期、酮症酸中毒特殊狀況需要緊急調控,必須通過打胰島素來降低血糖。但是對於二型糖尿病,如果因為藥物降糖效果不理想,就鼓勵患者長期打胰島素,未免有點草率。

讓我們瞭解一下血糖高的幾種情況。

糖尿病有四種類型:一型,二型,應激性和妊娠期糖尿病四種。相信你一定知道有一型和二型糖尿病,這裡面最容易被忽視的,最容易被誤判的,就是應激性糖尿病,又稱作特殊類型糖尿病,以前僅特指少量燒傷病人等情況,但是現在發現,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有明顯應激反應。必須引起重視。

壓力、緊張、熬夜、失眠、酗酒、高負荷工作、飲食不及時、頻繁低血糖都是常見的應激刺激因素,都容易導致血糖升高!

老糖友都知道蘇木傑反應,是指低血糖後出現高血糖的現象。有時嚴重低血糖導致反應性高血糖,可持續數日之久。這是因為身體為了規避低血糖傷害,體內胰升糖素、生長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及腎上腺素均顯著分泌增加,故每次低血糖後會出現高血糖。

當前,醫院確診糖尿病的檢查主要有:生化檢查(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腎功能;尿酸;乳酸脫氫酶;肌酸肌酶等)、糖化血紅蛋白、糖耐量實驗。

通常只要血糖超過標準值(空腹血糖大於7mmol/l,餐後血糖大於11.1/l),你就被戴上了糖尿病的帽子。醫學檢查認定:只要你血糖高,就是胰島素出問題,無論胰腺功能是否受損,無論胰島素分泌是否減少,然後一般都會按照二型糖尿病即胰島素缺乏來降糖治療。

只看血糖指標無法判定糖尿病類型!

醫院幾乎從不檢查腎上腺皮質激素(GC)、胰高糖素、兒茶酚胺、腎上腺素等引起血糖上升的激素,不排查應激反應和其他因素引發血糖高的情況。又如何知道你是不是由於應激刺激引起的血糖高?是不是繼發性糖尿病呢?

應激性糖尿病是指在嚴重應激狀態下,胰島素拮抗激素如腎上腺皮質激素、兒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和生長激素等分泌增加,引起的暫時性糖尿病。

應激性糖尿病是暫時性糖尿病,只需要改變錯誤的生活方式,避免應激傷害,血糖自然會平穩。新糖友必須注意,如果日常觸發了大量壓力緊張等應激因素,很可能就屬於應激性糖尿病,不要被錯誤治療耽誤康復!說糖尿病無法治癒的人,多瞭解一下應激性糖尿病。

當前,由於壓力、高負荷工作等應激導致的血糖高情況異常普遍,去年,全國醫院中的護士由於熬夜加班,新增一萬多例糖尿病,這一類大多應該屬於應激性糖尿病,而不是二型糖尿病。

最新的糖尿病研究已經揭示,持續緊張與壓力是導致糖尿病的主要誘因!當我們處於壓力狀態,大腦為了保證正常運轉,需要消耗大量血糖,身體會出現低血糖狀況。糖作為能量的主要來源,一旦低血糖情況發生,身體會啟動低血糖應激反應(蘇木傑反應),胰高糖素升高,胰島素作用受到抑制,肝糖元分解出血糖,肌肉中的蛋白質以及脂肪都會通過糖異生作用轉化為血糖,提高身體的血糖儲備。

如果緊急情況反覆出現,身體會處於戰備狀態,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擁有最強的升糖作用),持續提升胰高糖素(最主要的升糖激素),用來規避低血糖風險,(低血糖比高血糖危險的多,短期的低血糖就會有致命損害)血糖居高不下。而且,每一次的低血糖都會加重應激反應,每一次應激反應出現,都會使下一次應激反應更容易發生,造成惡性循環,並不斷升高身體血糖儲備。

如何自我識別出應激導致的血糖高呢?

先反思有沒有過度熬夜、壓力、緊張、悲痛等情況,然後要看有沒有飢餓、頭暈、易怒等低血糖反應,或者有沒有血糖無端的異常升高,進一步可以去檢測胰高糖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GC)的含量。

從診斷到治療,醫療和醫生都刻意忽略了這一大類應激性升糖的狀況。這應該是醫療體制僵化造成的盲區。從藥物治療到胰島素治療,不理解身體的主動調節機制,不識別並消除應激反應,血糖很難穩定。

不論是二型還是應激,作為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得了糖尿病,你的生活習慣需要全面改善,醫療作用隻影響8%,更需要在識別清楚類別之後,通過飲食、運動、呼吸、放鬆訓練等多方面調理方可。

醫生調理不好你的血糖,又不幫你排查應激反應和其它升糖因素,就不應該要你為胰島素買單!二型糖尿病大多並不是胰島素缺乏的問題,能好好走路幹嘛要坐輪椅呢?

至於有人說胰島素副作用小,對併發症控制好,那是不懂糖尿病調理的人說的話,宋美齡活過一百多歲也沒有併發症,難道不比打胰島素的好?

順便說一句,胰島素十來年上漲了800%,那幫傢伙是何居心?

胰臟分泌胰液,胰液是對糖類,脂肪,蛋白質都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如果胰腺功能下降,就會導致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澱粉酶無法足夠地分泌,那麼這個病人食用含有蛋白質的食物、澱粉、脂肪,都無法被充分消化吸收,反而會造成負擔。

那些注射胰島素的人,你們或許以為這樣可以控制血糖,卻不知道這樣的做法一定會影響胰腺本身的功能,而導致胰腺分泌胰島素的能力進一步下降。這是內分泌醫生都知道的事實。然而,他們並不知道,或者說,他們並未做出更進一步的思考,那就是胰腺功能一旦受到抑制或者損害,就將連帶引起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的分泌缺乏,這樣就會令身體從那一刻開始,體內蛋白質不斷缺乏、脂肪代謝異常,這就必定導致患者只有肚子變大而身體更消瘦,同時,身體內部細胞死亡速度加快,身體堆積大量由死細胞所釋放出來的蛋白質碎片和脂肪,這些屬於機體的老舊材料變成身體的負擔,引起尿蛋白升高、血脂升高,從而引起糖尿病的各種併發症。醫生威脅糖尿病患者說: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併發症,而他們所採取的方法,卻大大加速了併發症。

但凡有辦法,不要輕易用胰島素。如果不是一型糖尿病,即使使用胰島素,也儘可能短暫使用。希望對你有幫助,關於糖尿病精細調理,生酮飲食,應激反應等可搜索我的問答。有問題評論區留言。

vista專注非藥物調理,給你的全是乾貨!


vista說養生


糖尿病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發病機制不同所以治療方式也不同。

1型糖尿病舊稱“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胰腺分泌胰島素的細胞自身免疫性損傷引起胰島素絕對分泌不足,因此需要終身使用外來胰島素治療。胰島素治療,治療目標是保證患者有良好的生活質量即儘可能避免嚴重的低血糖發生和滿意控制代謝水平即積極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年齡較大的患者也可加用二甲雙胍和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類藥物。

胰島素是胰島分泌的一種激素,由51個氨基酸組成,分子量大約為6000道爾頓,是人體內最主要的降糖激素。胰島素與靶細胞上的受體相結合,就能促進細胞外的葡萄糖進入這些細胞,變為糖原儲存起來,同時胰島素還能抑制糖原重新分解為葡萄糖,從而使血糖降低。此外,胰島素還能促進蛋白質和脂肪的合成,防止蛋白質和脂肪向葡萄糖轉化。所以,人們稱胰島素是一種“合成性”或者“建設性”激素。胰島素分泌不足,不管是絕對缺乏還是相對不足,都會造成血糖升高,甚至引起糖尿病。

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有效藥物,但是,並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需要使用胰島素。無論國內還是國際,都把二甲雙胍作為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線治療藥物,當血糖特別高的時候不排除臨時使用胰島素強化治療。對於糖尿病患者,是否需要使用胰島素治療,首先需要聽醫生的建議,不可擅自使用。應根據自己身體特點,採用合理的治療方案降糖治療。治療期間需要不斷監測血糖,根據血糖監測水平及時與醫生溝通,對治療方案隨時修正。


百科名醫


糖尿病常規治療一般分為這幾個階段,一空腹6.1~7.1,餐後血糖7.8以內在這個階段多注意飲食控制多運動,這兩項就可以有效的控制高血糖的發展,有的控制好的人甚至可以逆轉,二,空腹血糖7.1以上,餐後血糖,超過11.1以上此時也依然支持一控制和調整飲食結構,改變生活習慣,多運動為主,血糖反覆不平穩時可諮詢自己的主治醫師可以適當的服用一點,抑制劑,或胰島素增敏類,或少量二甲雙胍配合,繼續以運動和控制飲食,三如果血糖含量再高,那就請主治醫師考慮,晚上注射長效胰島素,白天藥物干預,加運動,調整飲食,或其他胰島素中效,短效,具體用法和用量要根據醫生診斷結合自己發病情況有醫生制定治療方案,任何高明的醫生在沒有確切的診斷情況下,都不會直接通過網絡諮詢告訴你使用什麼胰島素,注射多少單位的,因為醫生用藥是按患者個體差異而定的,但我可以準確的告訴題主,調節飲食,均衡營養,適當運動,及時檢測血糖變化,這切是始終貫穿整個糖尿病治療的全部過程的,這切項目適合任何階段的糖友,不過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期待不遠的將來糖尿病能通過藥物,或細袍,或基因,等等一切其他科學手段徹底治癒任何階段,任何型糖尿病的,這一天不會太遠了,糖友們,放鬆心情,珍惜生活,一句老話邁開腿,管住嘴,耐心等待美好的未來吧。



長江68416935


胰島素降血糖:必須考慮的幾個方面。

一,一型糖尿病屬於胰島素絕對不足,所以必須使用胰島素,保持胰島素敏感細胞有足夠血糖攝取。保持血糖水平穩定,不形成惡性循環。

二,對於二型糖尿病,則是否需要胰島素、怎麼使用完全與一型不同。

1,絕大多數初期糖尿病根本不需要胰島素

這個時候,血糖升高是來自胰島素抵抗。胰島素分泌正常甚至更多!導致胰島素抵抗的是個體正在遭受應激刺激傷害。

在這個階段,清除刺激,恢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關鍵。

甚至藥物降糖都可以不要考慮。認為血糖有毒有害的觀念是害死人的落後觀念了,必須摒棄。

2,在藥物控制血糖非常有效的時候,結合生活方式改變,是解決二型糖尿病的貫徹始終的方法。

3,只有在併發症出現,血糖急驟升高,有高滲狀態特徵時,可以考慮使用胰島素。

這個時候,基本上就是糖尿病非常嚴重的狀態,胰島分泌已經嚴重不足。

所以,不是血糖水平決定是否使用胰島素,而是胰島分泌是否正常。

只要分泌沒有問題,任何血糖水平都不能使用胰島素!

這個時候,解除應激刺激,輔助降糖藥物就可以了。


春雷滾滾2


段醫生答疑在線🌂胰島素的正確使用🌂

胰島素是體內唯一降低血糖的物質,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手段。1型糖尿病不管血糖多少,必須終身依賴胰島素;2型糖尿病決定是否使用胰島素,除了要看血糖外,更重要是看——糖化血紅蛋白。



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各自的意義

血糖反映的是測血糖當時的血糖水平,也就是一個時間點。糖化血紅蛋白反映的是平均3個月的血糖水平,也就是一個時間段。所以,糖化血紅蛋白更能說明血糖的真實情況,受飲食、運動、情緒等因素的影響更小。

根據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結果,決定是否使用胰島素。

(1)當測得空腹血糖≥11.1mmol/L,或者糖化血紅蛋白≥9.0%,首先應該考慮胰島素治療。

(3)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藥治療的基礎上(至少3個月以上),若血糖仍未達標(糖化血紅蛋白≥7.0%),即可開始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的聯合治療。

除了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結果外,當出現下列情況下,也應該考慮胰島素治療。

(1)糖尿病患者出現急性併發症,如酮症或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滲狀態等。

(2)1型糖尿病,或者1型和2型糖尿病分辨不清時。

(3)糖尿病患者,出現無明顯誘因的體重顯著下降時。

(4)合併外傷、手術、嚴重感染、嚴重心肝疾病時。

段醫生特別提醒:

(1)不管用不用胰島素,都應該勤查血糖,3個月查一次糖化血紅蛋白,待血糖平穩後,可以延長至6個月一次。

(2)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最佳手段,在某些情況下也許是最終的手段。但也並不能說明只有在口服藥不能控制了才考慮胰島素。首次檢查血糖過高,首選短期應用使用胰島素,有利於胰島的恢復。

(3)生活方式,包括控制飲食和堅持運動,是血糖控制的基礎,必須自始至終的堅持。

☞關注段醫生,健康又養生!

段醫生答疑在線


胰島素是I型糖尿病患者維持生命和控制血糖所必須的藥物。II型糖尿病患者雖然不需要胰島素來維持生命,但是多數患者在糖尿病的晚期卻需要使用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水平以減少糖尿病急,慢性併發症的危險性。

無論哪一種類型的糖尿病,胰島素治療應在一般治療和飲食治療的基礎上進行,並監測病情,按治療反應情況和治療需要做適當調整。

(1)T1DM;(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時;(3)合併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視網膜病變,腎病,神經病變,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4)因存在伴發病需外科治療的圍手術期;(5)妊娠和分娩;(6)T2DM患者經飲食及口服降血糖藥治療未獲得良好控制;(7)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繼發性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是否需要用胰島素治療並不是參考血糖值,而是看其是否符合胰島素治療的適應症。


百姓體育


營養師小糖來為大家解答。糖尿病人用不用胰島素,並不是看你的血糖高到多少,而是看你的病情類型和病情情況來決定的。

1.看病情類型,1型糖尿病患者必須使用胰島素,2型糖尿病患者視具體病情決定是否用胰島素。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婦女妊娠期間,也是建議使用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的。還有特殊類型的糖尿病,如1.5型,也可能是胰島素和降糖藥聯合使用。

2.看肝腎功能是否健全。大多數藥物都需要在肝腎中代謝,因而患者存在嚴重肝腎功能損害時,不建議使用降糖藥,而建議使用胰島素的。胰島素作為人體內本身就存在的一種激素,對身體的副作用也是最小的。

3.看併發症及特殊情況。當糖友們存在較嚴重的併發症時,如心血管病、腎病等,或處於感染、手術、創傷等應激情況下,也是建議使用胰島素治療的。

4.看病情所處的時期。糖尿病其實並沒有嚴格的分期,有些患者在初次發現糖尿病後就打上了胰島素,這個屬於胰島素強化治療,後期是可以視恢復情況停掉或改用降糖藥的。而有的2型患者,在疾病後期,胰島功能完全損壞的情況下,吃降糖藥已經不管用了,這時候也不得不打胰島素。

當然,使用胰島素還有其他的一些複雜情況,這裡舉例的是四個常見情況。希望小糖的回答對糖友們有所啟發,覺得有用的話,那就動下手指點個贊吧!


糖人健康網



您可能還關心以下問題:

胰島素使用中容易出現哪些狀況?

出現低血糖反應、視力模糊、胰島素水腫、皮下脂肪萎縮、產生胰島素抗體等都是因使用胰島素所引起。如發生這些問題,要及時讓醫生調整用藥品種及用藥量。此外,在使用胰島素的過程中,要加強血糖的自我監控,也能及時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

血糖升高,胰島素一定要加量嗎?

胰島素並不一定是用得越多,血糖降得越多,用量過多時,常常不能提高降糖效果,有時反而使血糖更高,併發生較嚴重的餐前低血糖。如果用了胰島素,血糖仍然偏高,應該去醫院讓醫生換藥調整,切勿自行加量注射。

用上胰島素後,還能換口服降糖藥嗎?

對於1型糖尿病患者是不行的,而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島素後,胰腺功能有了明顯的恢復好轉,不但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而且還能加速其他疾病(如感染、創傷)的改善。這種情況就可以停止胰島素的使用,重新換成口服降糖藥物治療。

更多健康相關知識,請關注頭條號:“健康圈內人”,讓您瞭解健康必須知道的那些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