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司馬懿最佩服的人是誰?

塗話春秋


司馬懿的裝死和才華一樣出色,文韜武略不同凡響,能耗死諸葛亮的天下沒幾個,又奠定晉朝的基石,諡為宣王,能被他看得上眼的估計沒有多少,但有一人,可以算是老司馬服膺的人,他曾說“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從書裡和遠近聽和看等能瞭解到的途徑,一百幾十年來,所謂的賢才都不及荀彧,這是極高的評價,這種評價可算是老司馬評價人的最高讚譽了,說荀彧是他最佩服的人也無不可。


荀彧與司馬懿一樣,都是服膺儒家名教的世家大族,公祖世代為官,當世知名,父輩也有兄弟八人,號稱八龍。而司馬懿是河內司馬世家,本人有兄弟八人,稱八達。(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荀彧輔助曹操,運籌帷幄,勞苦功高,平河北,佔中原,勸迎天子以令諸侯,居中持重使百官各司其職,其輔佐、舉人、建計、密謀之功無人能比,居中持重,內理朝堂之事,外分軍事之憂,曹操的立下的功業,沒有荀彧是難以成功的,荀彧也因此被後人譽為曹魏功臣第一。

但荀彧的志向卻是匡扶漢室,與曹操取而代之的目標不同,最後才致分道揚鑣。而司馬懿,與荀彧同是世家子弟,維護世家豪族政治上的話語權的立場一致,荀彧欲以扶漢達成目標,而司馬懿及其子孫,卻以另開一個朝代來達成目的,從而使世家豪族通過九品中正制繼續把持大權。(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荀彧本人能力出眾,品行端正,而又能識才薦賢,更是了不起。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人給曹操,無一不是出類拔萃的人,司馬家的班底,就是荀彧有意無意構建的。論交情論淵源,論學識論人品,司馬懿才佩服的說,百數十年未有見如荀令君者。


另有二人可能也為司馬懿佩服,一是曹操,一為諸葛亮,東漢末群雄並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膽略,是司馬懿望塵莫及的,在招攬人才方面,曹操禮賢下士的能力也是老司馬不能比,他的文采更不用說了,軍事指揮能力也壓老司馬一頭,曹操在生時觀察到司馬懿的“狼視鷹顧”之相,對他開始留意,並告誡世子曹丕小心“此人必預汝家事”後,司馬懿馬上挾著尾巴做人,拼命工作為曹操賣命,爭取以工作態度打消曹操的疑心,能讓司馬懿採取最笨最踏實的做法,說明曹操讓他畏懼,以曹操的各方面才能,應該也讓司馬懿佩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諸葛亮五次北伐,曹真死後,司馬懿調任雍涼一線拒敵,雖然《晉書》對他的武功大吹特吹,但改變不了諸葛亮進退自如,司馬懿不敢出戰的事實。一次妄自尊大的追擊,在木門道斷送了曹魏副統帥張郃,面對諸葛亮的進攻不敢正面與戰,撤兵時追則有失,進退自如,對這位比他小兩歲的對手,應該也是佩服的,所以史書中記載諸葛亮逝世後,司馬懿觀察他的駐紮營地分佈,不由讚歎地說“真天下奇才也”。


南方鵬


在三國中,司馬懿最佩服的人表面是諸葛亮,實際上是曹操。他畢生都在學習曹操的奸詐和陰謀篡權。曹操有一句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司馬懿取其精華說;“洛水發誓,不背諾言”曹操是明的;司馬懿是來陰的。

曹操的奸詐以是舉義旗,匡扶漢室為已任,其實是攜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先是在戰場上戰勝一個又一個對手,等自己實力強大了,就不把漢獻帝放在眼裡。殺伏皇后,又把自己的女兒曹節許配給漢獻帝。他活著時,絕不稱帝,只是位列丞相,只在他死後,讓兒子曹丕稱帝。

司馬懿也是這樣,他活著時不稱帝,讓兒子司馬昭稱帝。但是司馬懿做得比曹操表面上更光彩點,他死活不就丞相之職,不受九錫之禮。但實際上他在洛陽城為自己的先人立了宗廟。不能上朝時,皇上要親自到府第中來問詢國事。其實,他的權勢做得比曹操更高,更多了。

司馬懿和曹操一樣,是外表對人寬厚,內心很陰暗的人。晉書中就寫了司馬懿的為人,其中說:宣帝內心嫉妒而外表寬厚,對人多猜忌,善用權謀。這也就是活脫脫的曹操的寫照。

曹操外表對人寬厚,其實對人多猜忌,許攸居功叫他的小名:阿瞞,曹操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許褚殺了小時候的小夥伴許攸;楊修總是能猜出曹操的心思,曹操就以亂軍心殺了他;孔融聰明,在當時的社會,文名比曹操高,曹操不爽,藉口孔融不孝,殺了他全家,並滅族。神醫華佗,是曹操老鄉,因不賣他面子,借幫又殺了華佗。以至讓兒子曹衝有病無人治,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司馬懿也是這樣,面對曹丕的託孤;曹睿的託孤,他表面承諾,背後居然滅了曹爽三族。就曹爽及朋友、部下等,皆夷滅三族,不論男女老幼,姑姊妹女子已經嫁人的都殺掉,最後竟篡奪曹魏天下。

但是,司馬懿的所作所為,終於報應在後代,晉天下不能長久,是因為他的太陰險,晉書說:“受遺二主,佐命三朝,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以至後來東晉明帝時,大臣王導在一旁陪他坐著聊天,明帝問前世怎麼得的天下,王導就陳述司馬懿和司馬昭的事蹟,明帝羞愧地把臉埋在床上說:“如公所說,晉的天下又怎能長久呢?


老薑聰蒜


從歷史記載,司馬懿佩服過兩個人,都是夏侯家人,夏侯家的一男一女。先說男的。



夏侯玄



第一,夏侯玄有才。

夏侯玄博學多識,才華出眾,尤其精通玄學,被譽為“四聰”之一,與何晏等人開創了魏晉玄學的先河,是早期的玄學領袖。

第二,治國思路。

夏侯玄的治國思路,提出了“審官擇人”、“除重官”、“改服制”等制度,司馬懿認為“皆大善”。

可見夏侯玄的想法和思維是得到司馬懿的認可和欽佩的。

第三,曹爽核心。

曹爽和司馬懿的爭鬥,以司馬懿裝病發動高平政變,勝利結束。曹爽核心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都被處死。夏侯玄是曹爽的表親,也是核心,一起出徵過蜀國,大敗而回。但是,司馬懿卻沒有啥殺夏侯玄。

第四,司馬家打壓。

司馬懿沒有殺害夏侯玄,司馬家卻一直打壓他的仕途。可見,佩服是佩服,但是還留了一手。證明夏侯玄還是很有殺傷力。

第五,司馬懿去世。

司馬去世後,夏侯玄說,司馬懿是看在往日和夏侯尚的交情,沒有動他。司馬師就不一定了。夏侯玄也是瞭解司馬懿的。

第六,夏侯玄有骨氣。

夏侯玄在被司馬師處死時,面不改色。可見夏侯玄平日的風骨。

夏侯令女。

第一,夏侯令女是進了《烈女傳》的。

第二,夏侯令女自殘不改嫁

夏侯令女嫁給曹爽堂弟曹文叔。可惜曹文叔早死,又沒有子女。估計夫妻關係不錯,夏侯的父親夏侯文寧要她改嫁,她就割下耳朵對抗。

第三,曹爽被誅,二次自殘。

夏侯文寧在曹爽被殺後,宣佈斷絕關係。接夏侯令女後來,要求她改嫁。她割下鼻子,就是不從。

第四,夏侯令女的自白。

人家勸她,人生在世,一輩子短暫,何苦如此呀?夏侯令女說:"我聽說過,仁人不會因盛衰而改變節操,義士也不會因存亡而改變心志。曹家以前興盛之時,我尚且想終生守節,何況如今衰亡了,我怎麼忍心拋棄它?這是禽獸的行為,我豈能這樣做?”

第五,司馬懿也折服了。

司馬懿聽說後,嘉獎了夏侯令女,並聽任夏侯令女收養兒子,為曹家留後。


大飛熊騎士


最佩服的倒是不太清楚,但是兩個人在司馬懿心中埋藏很深。

諸葛亮

兩人可謂是真正的棋逢對手。

如果說諸葛亮足智多謀,那麼司馬懿就是那個剋制諸葛亮的對手。

兩人對決,司馬懿對於諸葛亮可謂是恨之,怕之,又憐之!

恨:因為諸葛亮的戰術確實高過自己。

不管是戰術上還是心理上都優於自己。

怕: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讓司馬懿真的不知道虛實,給諸葛亮留下佳話。

憐:諸葛亮去世後,用以佯裝的木偶被司馬懿請到大營內,他與木偶的對話,表現了對諸葛亮才謀的欽佩,也是他的去世感到悲傷。

相生相剋的對手!

曹操

司馬懿懂曹操,曹操也懂司馬懿。

曹操防司馬懿一輩子,司馬懿躲了曹操一輩子。

最終司馬懿做了曹操最擔心的事情!


關中道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來探討並提出一個問題:對於三國中的如此多的人物,我們最佩服誰?也許答案是眾說紛紜,但我想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諸葛亮和曹操,這兩個三國中甚至於中國歷史中最具有魅力的人。


司馬懿是佩服曹操的,司馬懿與曹操有很多相同點,後世也常常將此二人並提,比如五胡亂華的後趙石勒便將二人放在一起罵了一頓。曹操雄才大略兼具權臣、奸雄、英雄的形象,而司馬懿從謀略、行為以及事蹟上來看,似乎走的就是當年曹操的道路,一個人佩服的大多數都是和自己出奇的一致的人,是為志同道合。

但司馬懿最敬佩的人卻是自己想做卻沒有做到的人——諸葛亮。

兩人互為敵人多年,可謂是知己知彼,司馬懿對諸葛亮的尊敬不只是那一句“天下奇才也”。而是司馬懿有初心,那就是伏膺儒教,心向漢室。所以他才略次拒絕曹操的徵辟。而諸葛亮終其一生都在奉行著司馬懿想做卻做不到的事,他在諸葛亮身上看到的大概就是他想象中的自己的理想狀態吧。至於說晉書裡記載的許多司馬懿批評諸葛亮的話,那是臨敵的自誇言論而已,俗話說‘不能漲敵人之勢,滅自己威風’。先不說晉書的記載於三國志。漢晉春秋、資治通鑑中皆無記載,就單拿這幾話說,明顯是司馬懿鼓舞士氣的言語,是做不得數的。

所以,司馬懿佩服的兩個人是諸葛亮(從理想角度)、曹操(從現實角度)


影視娛公


對於司馬懿最欽佩的人,史書裡有一些零星記載,人所共知的是對諸葛亮的讚美:“真奇人也!”還有對其他個別人的讚歎之語等,但這些都是特定語境下說的,不能說明他們就是司馬懿內心裡最欽佩的人。

比如對諸葛亮,司馬懿其實對他也有不少批評之語,作為對手,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說他們二人英雄相惜是準確的,說互相欽佩有些勉強。

至於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人物,司馬懿就某一方面或某一件事讚揚過他們,並不能說明他們就是司馬懿內心深處最欽佩的人。

按照一般理解,父親往往會是自己首先欽佩的人,至少在童年和少年時期,父親都是一個特殊的角色,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曾是曹操的老領導,當過“省部級”高官,並非等閒之輩,他應該是司馬懿最欽佩的人之一了。

除此之外,老師也是容易被自己欽佩的人,司馬懿的老師胡昭是一位名士,司馬懿不遠千里專程去向他求學,這說明,司馬懿很欽佩他的老師胡昭。

三國有兩個孔明,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就是胡昭,孔明是胡昭的字,他出生於161年,比曹操小6歲,比司馬懿大18歲。胡昭的他的祖籍是名士輩出的潁川郡(今河南禹州),初避亂於冀州,袁紹聽說他的大名,徵之,辭而不就。

胡昭觀察袁紹此人外寬內忌,為防不測就躲進了陸渾山中。陸渾山在今河南省嵩縣東北,距大名鼎鼎的少林寺不遠。此山綿延三百里,散居著許多躲避戰亂的窮苦百姓。胡昭在此開館辦學,教貧家子們識字、讀書,同時對山民們進行感化教育,使大家平息爭鬥,和睦相處,胡昭因此深得厚望。

避難冀州期間,胡昭與冀州名士崔琰相識,並建立了深厚友誼。在崔琰看來,胡昭絕非一名純粹的經學之士,他雖拒絕出仕,但一直關心天下大事,尤其在軍事、經濟和政治方面,都有獨到見解。

司馬懿早就知道胡昭的大名,想向他求教,他們一家人與崔琰很熟,可能是在崔琰的引薦之下,司馬懿不遠千里由溫縣來到陸渾山,拜在胡昭門下。

那時候胡昭名氣很大,各地慕名前來拜師學習的年輕人很多,不乏天資高貴、家世顯赫的人,胡昭慢慢發現司馬懿不一樣,他不像別的人那樣處處喜歡錶現自己,他很有見地,天賦也高,有跟隨崔琰長年求學的基礎,見識不俗,什麼東西一點就透。更為難得的是,他很沉得住氣,在胡昭眼裡,司馬懿聰慧通達、智計絕倫、沉渾有度,腹藏雄才大略,日後必有大成,於是對他悉心傳道。

漢末士子求學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像曹操、袁紹那樣出身於官僚或世家大族,有機會入太學學習,太學是官辦學校,畢業包分配,仕途有保證,但有機會來此讀書的人不多。另一種是私學,崔琰的老師鄭玄沒進過太學,他拜經學泰斗馬融為師,馬融是朝廷的大官,也是大學者,他自己開學館收徒,學生眾多,劉備的老師盧植也在那裡學習。

私學有代代相承的傳統,鄭玄後來也開館授徒,學生人數平時保持在千人以上,為一時之盛。盧植後來收授私學,除劉備外他還有一個有名的學生,就是公孫瓚。諸葛亮隱居隆中,也不是悶頭自學,他拜荊州名士龐德公和司馬徽為師,受的也是私學教育。

司馬懿在陸渾山前後學習五年,加上之前的求學經歷,使他的教育背景很完整,且全出於名師:司馬防教他讀完小學、中學,崔琰指導他讀了本科,董昭又帶著他完成了碩士和博士學業。


南門太守


司馬懿最敬佩的人,從歷史角度來看,應該是諸葛亮,所說的是那句 “真乃天下奇才” ,中國歷史上很少有對手稱讚對方是天下奇才,司馬懿這句話是內心的說,諸葛亮都已經死了,他們的戰爭已經結束了,所以司馬懿非常敬佩他的對手諸葛亮。不但司馬懿敬佩諸葛亮,他的後代也非常敬佩諸葛亮,他的後代因為諸葛亮軍事才能突出,追封武興王,觀歷史,中國有多少朝代追封敵人的事蹟。諸葛亮不但是司馬一族所敬佩,在中國曆代中,無數風流人物都敬佩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堪稱完美人才,是忠誠與智者的代表。


汐水柔情


最佩服的是他自己、把對手一個個的熬死。郭嘉被他熬死了,曹操被他熬死了。歐陽修沒活過他。曹真曹休曹丕都被他熬死了。好朋友陳群也沒活過他。連最年輕的曹睿也被他熬死了。老婆也被他熬死了。諸葛亮也被他熬死了。



孫權孫策劉備周瑜等等都沒活過這個練五禽戲的司馬懿。

柏夫人沒活過他。他的家丁侯吉祥也被他熬死了。最後才由別人的刀變為自己的執刀人。就差點沒把他那個心猿意馬龜熬死了。司馬懿告訴我們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好比什麼都重要。司馬懿還熬死了誰歡迎補充。


歷久不忘



在三國中,司馬懿最佩服的是他的政治兼軍事敵手諸葛亮,在死諸葛退生仲達一戰中,司馬懿曰:諸葛亮,乃奇才,我自愧不如也!在魏蜀之間的戰爭中,空城計,火燒連營,火燒上方谷,及諸葛亮死後用木雕嚇走司馬懿,等非常著名的軍事戰爭中,諸葛亮的軍事才華無人堪比!並且在諸葛亮去逝27年後,蜀國要塞陰平摩天嶺依然有兵將把守,徵西將軍行至摩天嶺,在一石碑上刻:丞相諸葛武侯題,艾拜說:“武侯真神人也!艾不能以師事之,惜哉!”並且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軍事,星象!諸葛亮聰明絕頂,殺伐太重,司馬懿評價其曰,事必躬親,命不久也!但諸葛亮一生才學,司馬懿確實不能比的!




日記哥愛讀書


在三國中,司馬懿最佩服的人應該是曹操。東漢末年,天下大亂。


群雄並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憑這份膽識,是司馬懿望塵莫及的,在招攬人才方面,曹操做禮賢下士的能力也是讓人歎為觀止的,再說曹操的才情,那就更不用說了。曹操就寫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名篇華章。再加上曹操的軍事指揮能力也是非常強的,官渡之戰,以少勝多打敗袁紹的八十萬大軍。司馬懿是個富有智慧而且人格成熟的人。雖然從智力上兩個人不相上下,但從威望、才情、胸懷上,曹操還是居上的,所以司馬懿尊敬曹操。


如果沒有曹操,天下大亂的場面就會繼續。以司馬懿當時的勢力,還不能控制局面,所以選擇支持曹操才是對天下人負責的表現。

所以司馬懿最佩服的人是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