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中法的崩潰——被食鹽氣哭的明帝國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國,從此華夏王朝復辟,新的王朝秩序被建立。

為了維持新的秩序,就需要一套有效的財政手段,朱元璋為了表明自己是傳承了華夏的正統衣缽地位,明朝的大部分制度是直接學習的唐制,當然,也有自己的革新。

開中法就是其中之一,其目的是通過食鹽的貿易,來維繫邊防地區的糧食供給和對鹽商的管控。

所謂開中法,大體分為三個步驟:報中﹑守支﹑市易。其中報中指的是鹽商通過政府的要求,將購買的糧食運送到指定的邊防糧倉,然後從政府手中換取鹽引。守支是說鹽商換取鹽引之後,憑鹽引到指定的鹽場守候支鹽。市易是說商人把食鹽運到指定地點進行販賣。

開中法的崩潰——被食鹽氣哭的明帝國

鹽引

朱元璋認為,食鹽是大夥都離不開的必需品,所以只要政府控制了食鹽的生產,那麼就可以保證這個制度的實施。而要佔據食鹽所有的生產權,就必須要設立一個特別的人群來生產食鹽,這就是明代的灶戶

在明代,製鹽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在當時的兩淮地區,流傳著這樣的一首詩,是專門描述灶戶的日常生活的。

海天無風雲色開,相呼上場早曬灰。

滿場大堆仍小堆,前擔未了後擔催。

少婦勤作亦可哀,草間冬日眠嬰孩。

正苦飢腹鳴如雷,轉頭有婦從西來。

由此可見灶戶的生活有多麼艱辛。

開中法的崩潰——被食鹽氣哭的明帝國

灶戶的日常

一起作業的灶戶在單位上被編為“”,團的負責人為“總催”,十人指揮叫“甲首”。“總催”負責管理、製作賬本,記錄製鹽所必須的裝備、納鹽義務等,負責徵收繳納國庫之鹽。

憑藉著如此精細的靠食鹽維繫的開中法,大明皇帝朱元璋有了發兵雲南消滅元朝梁王政權的資本。

開中法的崩潰——被食鹽氣哭的明帝國

在對於以征服的偏遠地區,如果僅是靠鹽引商人運送糧食,那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為了保證駐紮部隊的長期供給,商人們開始召集農民並送他們到駐紮地附近,建立糧食生產基地,這就叫“商屯”。

在對付北方的蒙古殘餘勢力上,明政府也是依靠鹽把軍事活動和開發邊境聯繫到了一起。像山西的大同、張家口,都因為鹽商的大量聚集,變得繁榮富饒了起來,於是在這裡,出現了最早的晉商萌芽。

開中法的崩潰——被食鹽氣哭的明帝國

晉商大宅

因為食鹽帶來的利潤過於龐大,於是越來越多的商人開始投身到鹽商的行業,而相關官員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也開始對商人競標,來收穫更多的錢財。因為食鹽的供求量越來越多,政府開始增加了灶戶們的負擔,於是越來越多的灶戶不堪重負,紛紛逃離戶籍。結果是生產定額沒有減少,然後剩下的灶戶壓力越來越大,逃走的也就越來越多,而且變得愈發的貧窮,這就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土木堡之變後,大明西北軍事吃緊,因此急需開中法運送軍糧,所滋生的矛盾會進一步擴大。

除了灶戶逃籍和壓力增大,開中法還面臨著另一個威脅。食鹽的產鹽地和販賣區是相互捆綁的,想一些地區灶戶減少,食鹽的質量開始下降,就導致它對應的販賣區無鹽可吃。百姓苦於吃鹽,開始購買私鹽,結果進一步瓦解了開中法的基礎。

開中法的崩潰——被食鹽氣哭的明帝國

蒙古人的入侵加速了開中法的崩潰

同樣的,因為食鹽量不到位,所以運送到邊疆的糧食也就少了,之後邊境地區的軍戶也就受到了波及。因為糧食和資產分配的不均衡,軍戶之間開始出現貧富差距,一些不堪重負的軍戶也開始逃逸,加重了大明邊防的壓力。

同時為了補缺糧食的不足,政府又加重了民戶的負擔,在生產發達的地區,已經很自然出現了貧富差距,而政府對民戶的管理是靠裡甲制,每一甲徵收的稅額是平均到每一戶的,因此民戶貧窮者也開始逃離戶籍制度,最後導致民戶也陷入這種惡性循環。

開中法的崩潰——被食鹽氣哭的明帝國

終於,在並不完善的開中法的運作下,大明的戶制終於開始出現連鎖反應式的崩潰,在苦於財政即將走向完蛋的邊境下,大明政府最終接受了先前一直被排斥的白銀作為中間貿易貨幣,但是這一舉動,卻又將大明拉入了另一個可怕的財政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