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父子為何被後世口誅筆伐?他們都做過哪些為人不齒之事?

文史磚家


司馬家族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被口誅筆伐最多的家族之一。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或者是一些小說演義之類的文學作品,都把司馬家族的人,描寫成了反面的形象。

(司馬懿劇照)

不過說起來,司馬家族的人是有一些冤枉的,因為實際上他們在壯大以及奪取皇位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是被逼迫的結果,似乎並不是主動而為。

比如司馬懿走上專權的道路,首先是曹爽想整治他,把他架空,把他的權力給奪去。他迫不得已,才發動了“高平陵政變”。司馬師也是因為曹芳聯合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想要廢掉司馬師,司馬師才主動發力,殺掉三個大臣,夷其家族,並廢掉曹芳。司馬昭掌朝政的時候,也是曹髦帶著衛士衝過去,想殺掉他。而且殺曹髦的,並不是司馬昭,而是賈充指使人乾的。

如果在司馬懿的時候,曹爽不是想要搞掉司馬懿,可能也不會很快促進司馬家族的獨大。總之,司馬家族是被逼出來的。

畢竟司馬家族所做的事情,曹操也曾經做過。董貴妃、伏皇后想要殺掉曹操,曹操也是殺掉了她們,並沒有給她們好臉色。

要說奪皇位,司馬家族也是在第四代司馬炎的時候,才奪的皇位,而曹氏家族在第二代曹丕的時候,就已經把劉漢家的皇位給奪了。

(高平陵政變)

可為什麼,歷史上批評曹氏家族的並不是很多,卻一邊倒地,都說司馬家族的不是呢?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

一、一味陰謀,不重德行。

司馬家族在壯大和奪取江山的過程中,多次使用陰謀詭計。尤其是司馬懿,是陰謀詭計使用得最多的一個人。從曹操徵召他開始,他就裝病。而且一生都在這種裝,那種裝。

固然,司馬懿的這種裝,是一種韜光養晦的表現,是一種鬥爭策略。但是,古代認為,一個人立身於社會,最重要的是德行,是堂堂正正,是言行一致。偽裝的做法,明顯是道德低下的表現。

曹操一生做了很多並不仁愛的事情,但曹操並不裝。說他是小人,他就是真小人。曹操非常直接的性格,讓很多人都佩服他,願意跟隨他。而司馬懿則是“偽小人”,佩服他跟隨他的人並不多。

還有,我們說司馬懿上位是被逼的。但其實,司馬懿早有準備。史書上說他“陰養死士三千”,用以發動高平陵政變。顯然這又是他的一種“裝”。

(曹爽劇照)

二、不講仁義,只求殺伐。

任何諸侯在奪位的過程中,都要殺伐,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古代諸侯奪天下,原本就充滿殘酷性。但是諸侯也有講究仁義的一面,而且只有講究仁義的人,才能笑到最後,獲得天下的認可。

比如李淵、李世民父子本身是胡人血統,但他們能夠奪取天下,就在於他們一直標榜對百姓“仁”,對將士“義”,所以大家覺得他們是真龍天子,願意跟隨他們。反觀王世充等人,就不講仁義,常常殺人如麻,所以擁護者不多。

司馬家族在上位過程中,因為他們不重德行,不施仁義,又講陰謀詭計,因此反對的人非常多。當別人反對的時候,他們就通過武力鎮壓。武力的結果就是冤冤相報,連環殺戮。這種後果顯然是最惡劣的。

三、內部殺戮,自取其辱。

司馬家族通過排斥異己,通過殺戮,最終獲得皇位,走上了中國的最高政治舞臺。但是,誰知道殺戮已經進入了司馬家族的血液之中,成為了他們的基因。因此從第二代開始,殺戮就開始了,“八王之亂”爆發了。

還不僅僅是“八王之亂”,亂的結果,是讓老百姓受到了太多的災難,而且還把北方遊牧民族引了進來,又爆發了“五胡亂華”,中國從此進入了一個長達四百年的黑暗時代。

由此可見,後人對司馬家族進行口誅筆伐,也是很正常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說真的,從司馬懿到司馬昭,沒做什麼特別令人不齒的事情。至於謀朝篡位,廢黜皇帝的這點事情,完全是形勢所迫,要不然歷史上無非多一個冤死的大臣罷了。

比如司馬懿:

大家不要覺得,司馬懿一出生就打算篡位的,事實上在他人生的前30年,他根本懶得和曹操打交道。曹操硬要給他派個官職,他也不幹。

所以直到曹操死了,司馬懿46歲的時候,才當上右僕射。

這個官真的太小了,至少比司馬懿的能力來說,真的太小了。

此後,司馬懿一直勤勤懇懇的給曹丕做事,由於曹丕和曹植、曹彰之間的關係問題,曹丕對皇親一直呈現出懷疑的態度。而司馬懿,也的確是“老驥伏櫪”,反正不管啥時候,讓他做的事情,他也一點沒含糊。

比如有朋友提到的公孫淵事件。當時60歲的司馬懿想都沒想,就帶兵平叛去了。雖然有屠城的行為,但是對魏國來說,他還是忠心耿耿的。

這種勤奮做事的性格,也傳染給了司馬炎,後來他帶兵大敗吳國的諸葛恪。

這時候,魏國的政策就出了大問題了:

皇親國戚要提防,不希望出現第二個曹植;文武百官能用的人,只有司馬懿。因此姓曹的人裡,也就曹爽不錯。而曹爽,正是諸葛亮六出祁山裡最優秀的反派,基本上完美的掉進了諸葛亮設下的每一個陷阱。

這麼一來,擺在曹叡等皇帝面前的問題就很尷尬了:

司馬家的人不能動,動了就沒人給他們幹活了;

其他的大臣,又爛泥扶不上牆。

司馬家的人一路靠一場場硬仗愣是打出了個功高震主的局面,在魏國,拖死了曹操、曹丕、曹叡;蜀國拖死了諸葛亮;吳國拖死了孫權、諸葛恪。

這種情況下,司馬懿想善終基本不可能了。

要麼篡位,要麼他可以選擇當下一個鰲拜。

至於他們家名聲差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他兒子篡位了,這事洗不白。也沒什麼好洗的。

一切順理成章的也就來了。


酒騎風


晉明帝以面覆床羞慚萬分說出:

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的話,是因為王導說了兩部分的內容,一個是宣帝(司馬懿)創業之始之事,一個是文帝(司馬昭)末高貴鄉公(曹髦)之事。

司馬懿的事主要就是背信棄義殺死曹爽兄弟及其親信黨羽,並夷滅其三族,史稱:

誅曹爽之際,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

司馬懿高平陵政變本身有不得已和相對可以理解的地方,在當時也獲得了不滿曹爽擅權的其他曹魏元老的支持,但是這種勝局已定之後斬草除根的手段,既背棄了自己當初誘降曹爽時候的承諾,具體到將幾歲的幼兒、出嫁的女子全部殺掉的做法實在太過分,其狠毒第一次全面暴露。

曹髦不甘傀儡皇帝身份比較衝動地反擊司馬昭,司馬氏勢力自然也不能束手待斃,但是在掌控絕對武力的情況下,可以有N多種辦法制服皇帝,殺了他是最兇殘同時也是最笨的辦法,直接兇手又被司馬昭拋出來頂罪,黑社會也沒這麼玩的——不能罩小弟的老大讓人怎麼跟著混。

謀朝篡位的人不止司馬氏一家,但是司馬懿父子特別的陰毒狠辣,事情做得比較絕,中國古人有『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勢不可倚盡』的理念,司馬懿父子這種辣手辣腳又無所顧忌的做法,自然引人反感和不齒。


談古論金


其實許多人並不真正瞭解司馬懿父子,於是就產生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大家都在黑司馬懿父子,但是司馬懿父子究竟有多壞需要去黑,恐怕就沒有多少人清楚了。三人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三人都是陰謀家。那麼三人都有什麼特點呢?他們又做過哪些不為人齒的事情呢?聽我慢慢細說。


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人很有特點,司馬懿腹黑,司馬師陰狠,司馬昭虛偽,正是由於這三個陰謀家的接力,最終顛覆了曹魏。在許多人眼中,司馬懿是最狠的,其實大家都錯了,司馬師才是最狠的,也是幕後最大的大佬,所以先說司馬師。

司馬師原配夫人為夏侯徽,此女聰明異常,有謀略,每當司馬師有事,總與她共同謀劃。但是夏侯徽身份很特殊,他是夏侯尚的女兒,夏侯玄的妹妹,舅舅為大將軍曹真。而曹真和曹休向來跟司馬懿不和,於是夏侯徽就很尷尬了。

司馬懿位高權重,又雄才大略。夏侯徽也明白自己的丈夫司馬師非池中之物,對於曹魏來說未必忠誠,因此,兩人之間有隔閡。司馬師為了擺脫這個類似於間諜身份的妻子,他於公元234年毒殺了夏侯徽。

後知帝非魏之純臣,而後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龍二年,遂以鴆崩,時年二十四,葬峻平陵。

司馬師選擇毒殺夏侯徽的時間非常有心計,此時曹休、曹真已死,當時的四位託孤重臣只剩下司馬懿一個人了,因此,夏侯徽的死也不了了之。這是司馬師第一樁罪,毒殺原配。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其主要軍事力量就是那三千死士。那麼這三千死士是如來來的呢?仔細查閱史料你會發現,這三千人其實是司馬師早就準備好的,而司馬懿壓根就不知道。

初,帝(司馬師)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從這裡我們可以推斷,司馬師看出司馬家族有顛覆之憂,於是提前做了準備,而陰養的三千死士也最終成為奪取政權的關鍵力量。這是司馬師第二樁罪,陰養死士,蓄意謀反。

公元254年,皇帝曹芳密令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三人發動政變,奪取大將軍司馬師之職,事成之後由夏侯玄取代。誰知道事情洩漏,三人遭到誅殺,被夷三族。皇帝曹芳、張皇后皆被廢黜。這是司馬師第三樁罪:擅行廢立,謀權篡位。

正是由於司馬師在奪權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司馬昭才在以後總是對大臣說:此景王(司馬師)之天下也,還將自己的大兒子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有讓司馬攸繼承權利的打算。

再說司馬昭,為什麼說司馬昭虛偽呢?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當司馬昭當上晉王后,他篡權的企圖已經很明顯了。而司馬昭之罪過不在於有篡權之心,而是他比司馬師更狠,直接砍殺了皇帝曹髦。

曹芳被廢后,皇太后建議立曹髦為皇帝,沒想到曹髦是個很有主見的人,繼位後對司馬昭獨權甚為不滿意。終於有一天曹髦實在忍受不了司馬懿的專斷,於是策劃偷襲司馬昭,並且親自領兵作戰。

在亂戰中,太子舍人成濟受護軍賈充之命用長矛刺死了皇帝曹髦。曹髦死後,司馬昭並沒有嚴懲賈充,而是將黑鍋甩給了成濟,將成濟斬首。後為了妥善處理此事,司馬昭威脅皇太后,讓皇太后下昭汙衊曹髦蓄意毒殺皇太后,無故攻擊晉王府,實在是忤逆不孝,自招禍害。最後曹髦被以庶民之禮安葬。

東漢末年,連董卓、李傕、郭汜之流都不敢弒殺皇帝,然而司馬昭霸權時期卻發生下人手刃皇帝之事,此事影響甚為惡劣。而司馬昭處理此事之草率和掩蓋此事手段之卑鄙,也讓自己永遠釘在恥辱柱上。

最後說司馬懿,司馬懿變壞始於曹爽亂政,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篡奪了朝中大權。在這個過程中,司馬懿顯得異常腹黑。為什麼這樣講呢?

司馬懿為了穩住曹爽,讓曹爽的親信尹大目給曹爽帶消息:自己只是為了罷免曹爽的大將軍之職,不會傷及曹爽性命。為了顯示誠信,司馬懿指洛水為誓。曹爽相信了司馬懿的保證,但是後來卻被無情的殺害,且夷三族。

當時蔣濟受司馬懿之託給曹爽寫信,以自己的人格保證曹爽的性命。然而最後曹爽被誅,蔣濟覺得失信於曹爽,生生被氣死。

司馬懿在政變過程中為了求得勝利,將腹黑髮揮到了極致。後期更是將曹家所有皇室宗親都遷到鄴城,派有司日夜看守,不允許他們與大臣交往。曹家至此被一窩端,再無反抗之力。司馬懿之罪:借政變奪權,囚禁王室。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司馬懿父子被後世口誅筆伐不是沒有道理,司馬師毒妻,陰養死士,擅自廢立皇帝,三人之中最壞。司馬昭弒殺皇帝,架空皇權,篡位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懿晚節不保,為了權利鬥爭而開啟了篡位謀權之先河,然後父子三人相繼接力,最終歷經三代成功取代曹魏,建立西晉,過程中手段之骯髒,心腸之殘忍,實在讓人憤恨。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司馬懿不會料到自己家族的人都是謀反的痞子,沒過多久,司馬家族的人就開始窩裡鬥,開啟了動亂時代,這都是報應!


每日趣評


毫無疑問,在中國歷史上,司馬懿父子都有驕人的歷史功績,這是不容抹殺的,但其汙點也是非常明顯的。以至於晉明帝聽王導講完其祖上所作所為時都感到羞愧,把臉埋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這也是司馬懿父子謗滿天下的原因。

司馬懿——從“譽流於天下”到前忠而後亂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是輔佐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重臣。他善謀奇策,斬孟達,拒諸葛,為魏國立下了不世之功。司馬懿還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但是,魏明帝臨終之時,將年僅八歲的齊王太子曹芳託孤給司馬懿和曹爽。二者開始爭權奪利。後司馬懿表面裝病,實際上也在暗中佈置,於嘉平元年,利用曹爽陪同魏帝離洛陽掃墓之際起事。滅了曹爽,並滅其三族。後又夷了對此,李世民評道:“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

司馬師——從累有大功到擅行廢立

司馬師沉著堅強,且有雄才大略,與夏侯玄、何晏齊名。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去世,作為長子的司馬師成為撫軍大將軍,執掌魏國軍政大權,嘉平四年(252年),升為大將軍。嘉平五年(253年)五月,吳國20萬大軍攻打“合肥新城”。司馬師採取深溝高壘、以逸待勞的方法抵抗吳軍。幾個月後,吳因糧盡退兵,在歸途中被埋伏在合榆鎮的魏兵殺得慘敗。

但是,司馬師大權獨攬,駕空曹芳。254年二月,曹芳打算廢除司馬師,欲改立太常夏侯玄為大將軍,可惜計劃洩露,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三人被司馬師誅殺,夷滅三族,廢張皇后,魏國一時陷於混亂。不久司馬師廢曹芳;立曹髦為帝;貶曹芳為齊王。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繼續掌握大權。對此,有人評價:“師為大臣,當除國難,又為人子,當卒父業。哀聲未絕而便罷息,為臣不忠,為子不孝”。“ 司馬師滔天作逆,廢害二主,辛、癸、高、莽,惡不足喻”。

司馬昭——從曹魏功臣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了。

司馬昭早年隨父抗擊蜀漢,多有戰功。公元255年,其兄司馬師因病去世,司馬昭繼其位。司馬昭手握大權,把持朝政。曹髦見威權日去,國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心憂慮。

公元260年五月,曹髦企圖誘殺司馬昭,但被告密。事情洩露後,曹髦率領左右進攻司馬昭所在的府邸。太子舍人成濟刺殺曹髦。事後,司馬昭為避軾君罪名,將成濟兄弟亂箭射殺。對此,羅貫中寫道:“假意投身強哭屍,公然弒主待推誰?欲誅成濟瞞天下,天下人人已盡知。”


夏後殷鑑


不忠不義,不仁不孝,當然是會被後人口誅筆伐。

翻看中國千年歷史,不乏有逆臣叛將弒君奪位之人,但為什麼司馬懿父子的奪位會被世人唾棄,那是因為曹魏之君並非昏君,曹魏之朝並非衰亡。

在往常的影視劇中,尤其是近期的幾個電視劇,都把司馬懿父子的謀反,描繪成被曹家歷代欺壓,到了曹芳時期,忍無可忍的才被逼謀反,把司馬懿描述成了正義的形象,雖然司馬懿的故事很傳奇,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縱觀司馬懿家族,為漢代世家大族,世代忠於劉漢,司馬懿其父司馬防就為漢室死忠,司馬懿也受其影響,對曹魏的政權並無好感,雖被曹操所迫才出仕,但經歷了曹魏四朝的司馬懿,不會不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含義,並且曹丕曹睿如此重用器重司馬懿,也待司馬懿不薄,並非《大軍事》電視劇中如此極端的逼迫司馬懿,最為後人唾棄的主要還是司馬懿的無義和無信,無義則是,司馬懿誅殺曹爽後,作為一個男人,竟然開始欺負起了孤兒寡母,此為世人所鄙視,而其後代司馬師司馬昭也是如此,更為狠毒的是居然在公開場合做弒君這樣大逆不道之死;而其無信,則是政變之時,用承諾來利用眾多曹魏大臣來支持他,而政變之後,則不兌現承諾,而對對曹家趕盡殺絕,大失人性,本懲罰曹爽乃正義之事,而司馬懿卻為私心專權,毫無誠信。這樣的父子怎能不讓古代世人所鄙視,而現在則是因為五胡亂華讓人更加鄙視司馬懿父子,曹魏被奪權之時為鼎盛時期,而晉朝的建立,則讓這個時期毀於一旦。這也印證了明帝司馬紹在聽聞司馬懿創業之事後,掩面痛苦,羞愧不已,大呼晉祚不長。


曹小翔xixi


司馬氏食君之祿卻不忠君之事,晉朝雖然完成了短暫的大一統,但是帶來了“五胡十六國”更大的混亂。

司馬懿之功

其實這種事沒什麼大驚小怪,宋太祖趙匡胤不是攢了後周柴氏的天下嗎。

司馬懿可以說是為曹魏立過大功的,尤其是在關隴阻擋蜀國的北伐,生生熬死了諸葛亮,隨後又平定遼東,魏明帝死時被委以託孤重任。

事情進展到這裡,一切都非常正常,司馬懿也是能臣,重臣,忠臣的樣子,甚至在輔佐魏帝曹芳初期,他還告訴皇帝要簡樸,要以國為重。

司馬氏之所以遭到詬病,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高平陵之變,背信棄義,殺伐太重

高平陵之變可以看作曹爽和司馬懿爭奪魏國政權的一場鬥爭,最終司馬懿大獲全勝。這本是一場宮廷政變,奪權是最終目的,但是司馬懿不但讓蔣濟騙了曹爽,背信棄義。而且對待已經束手就擒的對手痛下殺手,和曹爽有關的一併大臣不但被殺而且都被夷滅三族。

公然弒君

自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奪取了曹魏大權,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先後繼之,行廢立之事。

司馬昭時期魏帝曹髦不甘心做傀儡,欲奮力一搏,司馬昭手下公然弒君“濟即抽戈前刺帝,殞於車下。”歷史上弒君之事不少,但都是在暗中進行,像司馬昭公然弒君,影響非常惡略,公然違背了傳統的儒家忠君的思想。

曹髦被殺後朝中曹氏宗室實力被消滅殆盡,司馬氏取而代之只是時間問題。

帶來了更大的分裂

三分歸晉後,司馬氏完成了大一統,結束了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可是西晉僅僅統一了37年,就由於王室內亂,將中國帶入了更大的分裂,開始了長達數百年的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而且在中國歷史上晉朝也是混亂,孱弱,荒誕的代名詞。

基於以上原因,司馬氏在後世遭到了一致口誅筆伐,尤其是他們弒君篡國的做法明顯有違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禮教道德標準。


一點點歷史


《晉書·宣帝紀》說:“明帝時王導侍坐,帝問前世所以得天下,導乃陳帝創業之始,用文帝末高貴鄉公之事。明帝以面覆床: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司馬懿父子做的事多卑鄙呢?幾十年後,司馬懿的玄孫晉明帝司馬紹,在聽到丞相王導講他們故事時,都以面覆床覺得羞以見人。同時代的後趙國王石勒也看不起司馬懿父子, 認為大丈夫不能像他們一樣,欺負孤兒寡婦,用詐術去奪取政權。

司馬懿父子具體做了什麼事呢?最早就是司馬懿除去曹爽,大權獨攬。當然,曹爽確實有跋扈之處。但你司馬懿騙得別人放下兵器了,接下來來個滅族,自己去世後還把權力交給兒子司馬師,這明顯就是個大奸臣的表現!反觀隔壁的諸葛丞相,對政敵李嚴只是廢黜而且還任用其子,自己去世後也沒有留下任何給兒子。然後就是司馬師和司馬昭,一個廢黜皇帝曹芳,一個更加變本加厲,弒殺皇帝曹髦。到司馬炎時正大光明篡奪曹奐皇位。確實挺無恥了。

當然,如果西晉政權能夠避免五胡亂華,我想也不會在歷史上名聲太差。畢竟很多開國國君,都是伴隨著刀光劍影、爾虞我詐的。但像西晉這樣開國政壇就一團糟,然後被少數民族爆了的還真不多見。


林屋公子


別被《虎嘯龍吟》糊弄了,歷史上真正的司馬懿殘忍毒辣超出你想象

都知道《虎嘯龍吟》中,司馬懿已經被塑造成一位忠於大魏,心無旁騖從無篡位之念的不二賢臣。在呵呵的同時,筆者覺得還是有必要讓大家瞭解一下“冢虎"的真實毒辣面目,和電視劇相比,戲劇性的顛覆保準讓你目瞪口呆。

遼東屠城築京觀

剛開始很奇怪,《虎嘯龍吟》竟然把司馬懿徵遼東的事情一筆帶過,多好的渲染司馬懿主角光環的機會啊。後來一想,原來是因為司馬懿在遼東的屠城和築京觀,這些殘暴行為不太和諧了。

史書記載,司馬懿攻破公孫淵的都城襄平後,下令屠殺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屍體,築造京觀。“京觀”亦名“武軍”,即用泥土夯實屍骸,在路邊築成高臺,目的是顯耀武功,震懾他方。

而後他又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要知道整個遼東戰後只收了四萬戶人口,估計襄平城的人口幾乎都被殘忍的司馬懿屠殺殆盡了。

滅曹爽三族

首先說曹爽並沒有威脅司馬懿的生命,只是奪權而已,罪不至於死吧。歷代的最壞的奸臣,對待政敵不過是讓對方貶官最多處死對手一人。

再看看司馬懿是怎麼做的,高平陵政變中,司馬懿先是欺騙曹爽他們只是奪權,不會傷害他們性命。得手後,露出猙獰本來面目,將曹爽、曹羲、曹訓、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桓範,張當等所有人的三族全部屠殺,嬰兒和已經出嫁的女子全部沒有放過,總共屠殺人數超過七千多人!

淮南三叛殺人如麻

高平陵之後,支持曹魏反對司馬懿的勢力開始發動叛亂,遭到了司馬氏的血腥鎮壓。首先是鎮守淮南的曹魏元老王凌反叛,結果王淩、令狐愚等人被司馬懿誅滅三族,曹操的兒子曹彪亦被賜死,據說總共牽連三千多人被害!

司馬後世子孫以司馬懿為恥

晉明帝時,王導在旁侍坐。明帝問起前世所以取得天下之事,王導就陳述司馬懿殺曹爽,以及司馬昭殺高貴鄉公的事情。明帝把臉貼在床上說:“如果真像你說的那樣,晉的天下豈能長遠呢!” 司馬懿的所作所為,連自家的後世子孫都深以這樣的祖先為恥,其他任何為司馬懿洗白的話其實都不用說了。

唐太宗《晉書》痛罵司馬懿 《晉書.宣帝本紀》結尾,有一篇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寫下的對司馬懿的評論。隨便從裡面節選幾句話,看看”天可汗“對於電視劇塑造的”白蓮花“司馬懿都有什麼評價。 ”

把狡詐之心裝扮成忠誠的樣子,在危難之中求得平安。“ ”既然承受了臨終前的重託,卻沒有以身相報。天子身在京城之外,而城內興起戰事,君主的墓土未乾,立刻就相互誅殺,忠貞大臣的行為,難道如此!“ ”雖然能在當時隱瞞過去,但最終還是在後世受到嗤笑。也就如掩耳盜鈴,以為眾人聽不見;專心致志想偷盜錢財,認為集市之人都看不見。所以說貪戀於眼前定會丟失掉長遠的,沉溺於利一定會損害名聲。如果不想損己利人,就一定會損人利己。“”何況以並未完成晉的基業,逼迫尚有餘運的魏國。“


集賢院居士


司馬懿父子的所作所為,其實跟其他篡權謀國者大致相同,之所以被單獨拎出來批判,只因為他們在篡權過程中,做了四件令後世極為不齒之事,即對政敵動輒夷滅三族、摧殘名士、毫無政治誠信,以及公然弒君。


對政敵動輒夷滅三族。政治鬥爭是男人間玩的“死亡遊戲”,失敗者要認賭服輸。但對於獲勝者來講,如果還沒到萬不得已的地步,很少會在處決對手後,還要株連他的家族。漢朝以“孝”道治理天下,政治人物大多能秉持“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絕人之祀”的觀念,在擊敗對手後,就算不能保全其整個家族,但至少要為其留後,使其不至於斷嗣絕種。這規則,即使連曹操這樣的好殺之人都懂。



但在司馬懿父子看來,以上規則就是“婦人之仁”,就是個屁。司馬懿父子對待政敵一向果於殺戮、毫不手軟,動輒對政敵夷滅三族(父族、母族、妻族),而且不分主從、親疏,直殺得對手人頭滾滾、斷子絕孫。不僅如此,即使是身邊最親近的人(如司馬師的髮妻夏侯徽),一旦被發覺有可能阻礙其實施陰謀,司馬懿父子也會無情地予以剷除。後世的政治鬥爭之所以沒有底線,正因司馬懿父子開了“先河”。


摧殘名士,鉗制言論。正所謂“人之雲亡,邦國殄瘁”,如果天下的賢士都被殺光了,或者因為對死亡充滿恐懼而不敢發聲,那麼國家的局勢就會危峻萬分,稍有不慎便會亡國。所以善於治國者,必定要為國家保留住賢士,保留住“讀書人的種子”,不僅讓他們活著,還要讓他們發聲,就算他們說的不中聽,也就能忍則忍。這些賢士在兩漢三國期間便是“名士”。



兩漢期間,皇帝、權臣即使再討厭名士,其報復手段也就止於禁錮而已。然而自司馬懿父子上臺後,不僅對敢於反對他們的名士痛下殺手,就連稍有異議或腹誹心謗之人,同樣也會舉起屠刀,直殺得名士鉗口、重足屏息才滿意。魏末晉初名士群體中,之所以會盛行放浪形骸、消極避世的現象,原因便是司馬懿父子實施“白色恐怖”、動輒誅殺名士所致,這後遺症一直延續南北朝才結束。


毫不講政治誠信。在政治鬥爭的“死亡遊戲”當中,雖然講究誠信看上去有些迂腐、荒唐,但既然信誓旦旦地承諾了某事,就要切實遵守。儘管這承諾是形式上的,儘管可以“秋後算賬”,但前提是一定要有個時間差,“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比如曹操,在這一點上便做得很好。



但在司馬懿父子眼中,講究政治誠信?無異於痴人說夢!父子三人一向以食言自肥、出爾反爾著稱,毫不講遊戲規則,連起碼的政治誠信都沒有,視違背諾言、出賣“戰友”為兒戲,甚至都不屑於偽裝。例如,四朝元老蔣濟、王凌先後被司馬懿當猴耍,前者勸降曹爽,後者主動歸降,但結果無一例外被司馬懿誆騙,蔣濟最終羞愧氣鬱而死,王凌自殺後被誅滅三族。司馬懿父子視承諾當屁,也難怪後世對他們萬分鄙夷。


公然弒殺皇帝。人臣之罪,莫大於弒君叛國。兩漢之間權臣為數並不少,間或也出現過暗害皇帝的事件,但無一例外都是在暗中進行,從不敢光明正大地搞。例如霍光疑似毒殺漢昭帝、王莽毒殺漢平帝、梁冀毒殺漢質帝、董卓鴆殺漢少帝事件,全部是在偷偷摸摸地完成,天下人即使有猜測疑慮,也難以抓住確鑿的把柄。



但到了司馬懿父子這裡,這套暗中弒君的行為,他們根本不屑一顧,既然要弒君,便要光明正大地殺,即使天下人看不慣,他們也毫不在乎。魏帝曹髦因不滿司馬昭專政,率衛士討伐逆賊,結果在南闕遭遇司馬昭軍隊的攔截。按照以往權臣的做法,就算是有弒君之心,也要先行廢黜,然後藉故暗殺。然而司馬昭竟然指使賈充當場弒君,令天下大駭。然而司馬家即使開此先例,後世權臣依然鮮有效仿者,更可見司馬家行為之卑劣。


司馬懿父子陰鷙狠毒、奸詐虛偽,為了上位做出的恁多卑鄙事,實在是令人不忍細觀,甚至連晉明帝在聽聞祖上的事蹟後,也羞愧萬分,直言司馬家的江山難保。如此卑劣齷齪的父子“三人檔”,在後世遭遇如潮般的口誅筆伐,難道不應該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