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真實的馬超是一個怎樣的人?

瓦爾登的船伕


馬超一直是筆者非常喜愛的人物,其勇堪比呂布,然而就這麼一個西涼戰神竟然是被嚇死的,實在是讓人嘆息。讀“三國演義”,誰不知蜀漢五虎將,誰不知五虎將中的馬超,然而,“五虎將”這個頭銜卻正是馬超職場生涯的悲劇,從一方雄主淪落到劉大叔手下的將軍級“打手”,地位是升還是落,一目瞭然。

誠然,“三國演義”裡的“五虎將”只說屬無稽之談,子虛烏有,但《三國志 蜀書》裡,確實將這位西北梟雄與劉備的手下關羽、張飛、黃忠和趙雲並列,殊不知,馬英雄本來應該是和劉備並列的,甚至當初他比劉備要高一個等級。若史上真有“五虎將”這頂帽子,馬超肯定在內心裡是不樂意戴的。

馬超的戰鬥力很強,三國中提起馬超經常說的是“有呂布之勇”。

馬超也並不是“一勇之徒”,三國時期他也是諸侯之一,馬超有獨立的統兵能力,可以“獨當一面”,善帶騎兵,長於閃電戰。毛主席也曾評價說:馬超這個人不簡單,文武全才。在正史中,馬超的名望和作戰能力應該是位於五虎將之首的。馬超一入劉備集團,即獲得極高的禮遇,前後歷經三次升遷。官位僅在關羽之下。劉備先是拜他為平西將軍,取漢中後遷為左將軍,劉備稱帝后,又遷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

事實上,馬超在蜀漢政權中是最受的排擠的,他不僅感到寂寞,甚至有一種“危懼”之感。

馬超歸劉後出現了一個插曲。史書記載,馬超見劉備待自己不錯,當時劉備的身份還只是漢朝左將軍,不免有點傲氣,見了劉備仍是直呼其名,劉備不免氣惱。有一次,關羽、張飛皆在劉備身後,馬超仍不知趣,直呼劉備大名,關羽、張飛大怒,欲拿馬超開罪,馬超嚇出一身冷汗,再不敢造次。

馬超半路降劉,終非劉備嫡系,又不注意禮儀尊卑。日漸孤立,他除了偶任偏師,極少統兵出征,只能企羨黃忠衝鋒陷陣,坐觀魏延鎮守漢中,並無太大建樹。劉備更多隻是想借他的威名爭取羌人,贏得愛才美名。馬超焦躁難忍,卻又無可奈何。

伴隨著排擠而來的,是政治上的小心翼翼與自我保全。

馬超跟一個叫彭漾的私交不錯,劉備下放彭漾為江陽太守,彭漾不悅,便向馬超倒苦水。馬超說,你有才有能,本可與孔明並駕齊驅,怎麼跑到那個小地方當太守了?聽得此言。彭漾一時性起,便忘了分寸,說劉備、孔明“老革荒悖,可複道邪”,又言“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馬超聽聞彭漾言語大逆不道,便默不作聲,日後將彭漾所言,悉數上奏劉備,彭漾被收監,很快丟了性命。

彭漾自以為懷才不遇,向馬超發發牢騷,本以為可以得到馬超共鳴,沒想到自己信任的朋友卻成了告密者。因此出賣朋友,是為多數人所不齒的。

這次政治事件並沒有連累到馬超,卻可能重創了他的心情,不知道他有過多少次的輾轉難眠,有過多少次的如芒在背,憂心忡忡地為自己的命運焦慮,懷著朝不保夕的心情在新公司過日子。

馬超的遺囑,只有一個拜託。

這些雖然只是想象,但他的生命長度卻似乎證明了這些想象:事件的第三年,這位鷹隼般的英雄像秋葉一樣凋謝了,享年才47歲。遺囑裡沒有雄心壯志,沒有國事,只有家事,他強調了自己的悲慘遭遇,一家二百餘口都慘死在曹孟德手裡,只有一個拜託:將弟弟馬岱作為馬家的繼承人。

其他的呢,“餘無復言。”他在低調中結束自己的一生,甚至連遺囑都那麼低調。他最終想到的只是保全!


刀墓手札


馬超是個不忠不孝之徒。

在《三國演義》中,馬超是劉備手下五虎上將之一,按“關張趙馬黃”的排名來看,名列第四。馬超這個人物,用諸葛亮的話來說“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

按《三國演義》的說法,馬超父親馬騰受漢獻帝密詔,率兵前來清君側,哪知道走漏風聲反被曹操所殺。馬超聞訊,為了給父親報仇,聯合韓遂發兵20多萬殺向長安。曹操被迫停止南征,率兵應戰。馬超憑藉著高超的武藝,曾打得曹操割須棄袍狼狽不堪。後來曹操巧施離間計,大敗馬超,馬超不得不敗退跑路,最後投附了劉備。

文學作品中的馬超“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因為喜歡穿白色衣服,加上善戰無前,所以人稱“錦馬超”。為報父仇前後舉兵討曹,儼然集國恨家仇於一身,正氣凜然的形象。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馬超與《三國演義》標榜的形象大相徑庭。說其無君、無父、狼子野心絲毫不為過。

為什麼這樣說呢?事情還要從馬騰之死說起。

馬騰字壽成,是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大概是繼承了先祖勇武的優秀基因,馬騰進入公眾視線也是因軍功,從一介布衣至徵西、徵東將軍,長期駐守隴右。

韓遂、字文約,這貨也不是個省油的燈。東漢末年,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還沒有平滅,涼州地方又發生了動盪。

這次的帶頭大哥是北宮伯玉,他帶領了族屬先零羌聯合了地方土豪宋楊,積極響應太平道張角的起義。亂軍很快攻陷金城郡,殺死護羌校尉冷徵和金城太守陳懿。次年,叛軍進逼三輔,數次大敗漢軍。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北宮伯玉手下湟中精兵數萬,(湟中,指今青海黃河西岸之地,叛軍主力一部為湟中義從,是漢末作戰序列中一支精銳之師)卻沒有可以獨當一面的將領。聽說韓遂“素有膽略,在西州一帶聞名”於是當機立斷將韓遂“請”至軍中。令北宮伯玉始料未及的是,請神容易送神難。韓遂羽翼豐滿之後,乾脆鳩佔鵲巢。殺了北宮伯玉自己做了叛軍首領。

在韓遂的帶領下,叛軍打出清君側、誅除宦官的旗號,攻城略地,據有了西州數郡之地,很快就眾至十餘萬,並且連敗蓋勳和皇甫嵩兩位漢廷名將。漢帝無奈,只好招安了韓遂,封其為鎮西將軍。

馬騰先是與韓遂結為異姓兄弟,一個槽裡難拴兩頭叫驢,很快兩人就反目成仇兵戎相見,你來我往鬥得不亦樂乎。漢政權派了在三輔、關西等地享有威望的鐘繇前來調解,雙方這才罷手。建安十三年,曹操擔心割據關西的軍閥再度陷入混戰局面,於是徵馬騰入京師。馬騰年齡大了,也不想再折騰了,於是順從的入京師宿衛。曹操當即表薦其為衛尉,馬超的弟弟馬休和馬鐵分別封為奉車都尉和騎都尉。馬騰一大家子徙往鄴郡居住,獨留了馬超在關西統領馬騰部眾,為安撫他,漢獻帝封其為偏將軍。與此同時,韓遂也把兒子送往京師為質。

然而,就在事隔三年後,馬超不顧留在京師為質的馬騰生死安危,悍然起兵作亂。

馬超倡亂,在京師為質的馬氏家族成員揹負了謀逆罪名被全部斬首。馬超對自己起兵造反的後果心底十分清楚,擔心以一己之力難以抵擋曹操進剿,於是擁戴韓遂為首領,對韓遂說:“今超棄父,以將軍為父;將軍亦當棄子,以超為子。”

要知道,董承謀誅曹操事在建安初年,距馬騰入京師已有十年,馬騰因此遭曹操毒手,根本是子虛烏有之事。為質的馬騰當時只是下獄,直到第二年五月見事情再回斡旋餘地,這才死於非命的。就在馬騰尚在人世時,馬超就認韓遂為父親了。自己不顧父親安危造反也就罷了,還逼著韓遂置兒子不顧與自己合作。

起兵造反為“不忠”,害死父親為“不孝”,如此“不忠不孝”之人,年紀輕輕就掛了也算是報應不爽了。


唐風宋月


在《三國演義》中,馬超一度是曹操最重要的敵人,曾經殺得曹操『割須棄袍』,這個成語甚至成為描述戰敗落魄狼狽的樣子典型成語,而馬超本人也有『錦馬超』的外號以及『呂(布)一馬(超)二』的武力值排名,可謂一代兼有高富帥和國民老公特質的勇將。

真實的馬超,如果單純從身份地位來說,可能比《三國演義》的人物設定更加高一些,嚴格來說,馬超是西涼的一方諸侯,後來劉備集團上表『推舉』劉備為漢中王之時,馬超在其中排名第一,就是因為東漢中央政府任命的正兒八經的平西將軍、都亭侯。

然而,馬超有致命的缺陷,這既使得他大事不成,也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他眾叛親離。

在《三國演義》中,馬超起兵是因為父親馬騰死於衣帶詔事件,既是忠君報國,也是為父報仇,可是在真實的歷史上,時間軸上的先後次序恰恰相反,馬超先起兵反曹,次年曹操才殺死馬騰並夷其三族,馬超的弟弟馬休、馬鐵也一同被殺。

如果說這是出於馬超的故意當然說不過去,但是馬超至少思慮不周或者對曹操為人行事的判斷不準確。這一事件也導致兩個後果,第一是馬超的形象名聲受損:後來馬超投奔張魯之後,張魯一開始對其很重用,任命馬超為都講祭酒,並想把女兒嫁給他,但是有人勸諫張魯說:

有人若此不愛其親,焉能愛人?(像馬超這樣不愛自己的親人的人,又豈能愛別人?)

張魯聽了進去,所以也就把馬超擱置起來了。第二馬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某年正月初一,馬超妾董氏的弟弟董種來向馬超恭賀新年,馬超捶胸吐血而說:

家門百口餘人,全部被殺害,如今我們兩個還有什麼好互相祝賀的呢?

家族的覆亡也帶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馬超喪失了基本核心力量,後來他逃亡到張魯這邊所帶的部下就不多,待到離開張魯投奔劉備的時候,馬超幾乎就沒有帶什麼部下——後來在關羽水淹七軍之時英勇不屈的龐德,本就是馬超部下,可是馬超入蜀他留在張魯這裡,後來更歸順曹操併為之盡忠而死,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馬超部下的眾叛親離。

馬超之所以落到眾叛親離的地步,和他政策的簡單粗暴也有關係。閻溫、韋康、楊阜、姜敘等涼州高級官員和名士都反對馬超,寧死不降,馬超對他們也只有殺這一個辦法,馬超甚至殺死怒罵自己的姜敘母親,這是很不符合當時的倫理規範也是不明智的,老太太的一句「背父逆子殺君惡賊」也把馬超搞得更加處於道德窪地,號召力日益下降。


談古論金


在《三國演義》裡面馬超是一個武藝高強、勇冠群雄的戰將。作為劉備陣營裡面的“五虎上將”之一,他曾經令曹操割須斷袍,他與許褚、張飛的惡戰更是《三國演義》中描寫最精彩也最動人心魄的打鬥場面。但是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馬超的形象、事蹟與《三國演義》裡面的那個馬超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馬兒雖勇,但曹操絕無割須斷袍

在《三國演義》裡面馬超幾次精彩的出場都給人深刻的印象。第一次出場是是在第十回馬超跟隨馬騰、韓遂討伐李傕、郭汜。兩軍對峙只見“只見一少年將軍,面如冠玉,眼如流星,虎體熊臂,彪腹狼腰;手執長槍,坐騎駿馬,從陣中飛出”。

第二次出場是在五十八回,馬超為報父仇,發兵討伐曹操。當曹操看到“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細膀寬,聲雄力猛,白袍銀鎧,手執長槍,立馬陣前”所謂馬超之時不禁暗自稱奇。而在這場戰爭當中,曹操更是被殺得割須棄袍,幾乎喪命。此戰之後,馬超名聲大震,以至於後來諸葛亮看到馬超之後不禁給出了“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的高度評價。

事實上,真實的馬超確實是這麼一個驍勇絕倫的武將,這點雖然《三國演義》有一定的拔高,但是基本符合馬超的生平。唯獨有幾個細節是真實的歷史是不曾發生過的,最出名的就是曹操的割須斷袍當屬子虛烏有。最初曹操割須斷袍不過是元朝時期的《三國志平話》及元明雜劇中的為烘托出馬超驍勇絕倫的藝術描述。羅貫中在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便引用了《三國志平話》裡面的這個故事。

很多人認為曹操割須斷袍的這個故事成立的最大證據是曹操說的那句“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實際上這句話的最初出處是在《山陽公載記》,據《山陽公載記》載:“初,曹公軍在蒲坂,欲西渡,超謂韓遂曰:‘宜於渭北拒之,不過二十日,河東谷盡,彼必走矣’。遂曰:‘可聽令渡,蹙於河中,顧不快耶!’超計不得施。曹公聞之曰:‘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可見曹操並非因為被馬超打得割須斷袍才說出“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而是被馬超的計策給嚇到了才說出這句話。

真實的滅門慘案,為保全自己,不顧一家老小安危

在《三國演義》裡面馬超除了被塑造成一個驍勇善戰的猛將之外,同時也被塑造成一個忠臣義士孝子。根據《三國演義》的說法,馬超之所以發兵討伐曹操,是因為父親及其兄弟、族人被曹操殺害。為報家仇,馬超才聯合了韓遂出兵伐曹。

但是事實上卻恰恰相反,正是馬超一時的魯莽,發兵反曹,才導致曹操殺死馬騰一家。據《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八》記載:“十六年三月,操遣司隸校尉鍾繇討張魯,使徵西將軍夏侯淵等將兵出河東,與繇會。倉曹屬高柔諫曰:‘大兵西出,韓遂、馬超疑為襲己,必相扇動。宜先召集三輔,三輔苟平,漢中可傳檄而定也’。”由此可見當時,馬超等人因為對曹軍的行蹤誤判以為曹操是來攻打自己的,便主動出擊攻打曹操。

可是馬超卻“忘記”了自己的父親在早之前就已經投靠了曹操。在《三國演義》馬騰是奉詔入京,後來參與了暗殺曹操的計劃而被誅殺的。但是真實的馬騰是因為與韓遂不合,為了鞏固自己在西涼的地位,主動請求“還京畿”以此獲取朝廷的支持,曹操此時面對馬騰的投懷送抱也樂於接受。以漢獻帝的名義授予馬騰衛尉,拜馬超為“偏將軍,封都亭侯,領騰部曲”,就連馬超的弟弟馬休、馬鐵也被加官進爵,馬氏一家只剩馬超一個沒有入京,其餘族人都入京為官。

在建安十六年,曹操進攻漢中,馬超、韓遂二人誤以為曹操是來攻打西涼,便先下手為強攻打曹軍。後來曹操親自出徵,擊敗了馬超、韓遂。第二年回京之後,才處決了在京的馬騰一家。《三國演義》為了襯托馬超的忠孝,顛倒了馬騰被殺的時間,為馬超攻打曹操製造了一個正義的理由。事實上,關於馬超與曹操的這場戰爭更多的是一場軍閥割據之間爭地盤的戰爭。為了爭奪地盤,馬超竟然不顧在曹操手中的父親、族人的安危,這樣的馬超配不起忠孝仁義的名氣。


煮酒君


馬超當然是有勇有謀,三國時期的大將除了極個別的草包不及格外,其他都是非常有能力的。現在看小說,那真的是不得了,勝局全是謀士說了算,大將唯一的作用就是去陣前單挑,帶兵衝鋒,這怕不是在搞笑?

在聯合涼州軍閥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大家精誠合作,強行認韓遂做了一波爹(過程有點無恥)。在蒲阪的時候提出戰略性建議——拒守渭河北岸, 沒有被採用。曹操聽到後說道都大舒一口氣,不然真的要無功而返。

曾經帶兵突擊過曹操,只差一點點就能擊殺曹操。涼州聯軍的部隊魚龍混雜,而且統一指揮也困難。導致功敗垂成,被曹操擊敗。

其實馬超第一次打曹操的時候,曹操並沒有處死馬超的老爹和兄弟。馬超的爹是公元208年去的許都。馬超和曹操的第一次戰爭是211年,第二次戰爭是212年,馬超第二次進攻曹操的三個月後,馬超爹和兄弟們被處死。所以馬超是確確實實的坑爹。

第二次對曹操的戰爭規模就比較小了,一開始馬超打的很順,但是到了後院起火。被曹操輕易擊敗。這一次馬超是真的全家死乾淨了。所以當馬超的家人風險相當大,死亡率高達百分之百。

然後投靠張魯,張魯覺得這馬超很有才幹,準備把女兒嫁給他。但是張魯手下人挑撥離間,作罷。從此慢慢疏遠。為了避禍投靠劉備。在劉備攻克成都,攻打漢中的時候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劉備上表稱王的時候,提供支持。

馬超在蜀漢的時候雖然受排擠,天天擔心受怕,但是身份卻是蜀漢群臣裡最高的。位列百官之首。

用諸葛亮的一句話來總結馬超吧:“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馬孟起是出身名門望族,起點也是很高了,最早跟著老爹馬騰討伐郭援,高翰,被封為徐州刺史,拜諫議大夫,後任司隸校尉督軍從事,這時候劉備還在當縣令,這就是差距啊。

官渡之戰前夕,曹操為穩定西線局勢,令鍾繇招馬騰還京徵為衛尉,以超為偏將軍,封都亭侯,領騰部曲,富二代就是富二代,啥都來的這麼隨意呢。要說馬超富二代,人家也確實有本事啊,潼關之戰打的曹操直呼”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

三國志裡寫到,曹操、韓遂,馬超陣前會晤的時候,超負其多力,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將許褚瞠目盻之,超不敢動。這就顛覆我們認知的馬超了,是不是有點慫,這還不是關鍵,關鍵是兩人根本沒打過架,三國演義裡的馬超鬥許褚的場面是沒發生過的,什麼三百回合是假的,當然許褚裸衣更是虛構,大西北,冰凍三尺,零下二三十度,你裸個我看看,還沒打就凍死了。

要說馬超加入劉備陣營,確實是給劉備送了大禮的,記載先主遣人迎超,超兵將至,城中震怖,璋即稽首。馬超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這個時候劉備給了個原本就被賜封過的平西將軍,督臨沮,依舊是被賜封過的都亭侯。劉備稱漢中王的時候拜馬超為左將軍,章武元年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也就是這一年,四十七歲的馬超鬱悶的病死,後被追封威侯。

要說馬超死也是有不得志的因素在裡面,畢竟加入劉備陣營後確實沒受到重用,作為一個高級將領,做著維護民族關係的工作,是誰也會受不了的。但不得不說,馬超家族被曹操誅殺確實是馬超造成的,且未見有一絲痛苦,只是人之將死的時候,給劉備說了一嘴,意思是家族被曹操誅殺,與曹操不共戴天,先表立場,在言唯有一族弟馬岱在世,望主公照顧照顧,提出了遺願,可見馬超的品性也不是很好,這也是劉備不敢重用他的原因之一吧。


棍哥觀史


要說三國曆史上誰最坑爹,我想馬超排第二沒人敢排第一了吧~究其原因,我想除了人品有問題外我實在想不出其他的理由來評價他。

首先馬騰和韓遂曾經是異性的結義兄弟,但再堅固的友誼在利益面前也會變得脆弱無比,最終二人反目成仇開始大打出手,二人交鋒多次,馬騰不僅妻子被韓遂部所殺,自己在涼州的地位也每況愈下。就是在這種情形下,馬騰去尋求曹操的幫助,大度的曹操當然樂意接納這股異族勢力(畢竟曾經馬騰也幫他伐過平陽),於是以劉協的名義給馬騰、馬休、馬鐵加官進爵,父子三人就來鄴都做官,馬超依然被留在涼州做邊防,與馬超而言離家近些倒也沒什麼不合適,畢竟家才是最溫馨的港灣啊。

有的坎長輩過不去,晚輩就能很好的處理,在涼州的這幾年,馬超和韓遂走得很近,馬超也和殺母仇人結成聯盟,逐步的擴張勢力。馬超的舉動曹操也看在眼裡,當然在“處理”馬超之前曹操先派鍾繇去打漢中,要討伐漢中需要經過馬超的管轄區域,咱們先不管曹操是啥意思,但馬超就覺得你曹操是要欺負我們。

於是乎,當時身為魏將的馬超和韓遂決定起兵造反,絲毫不關心自己父親和兄弟的安危。結果在大戰之際馬超與自己的盟友還產生了不信任,輕易的就被離間,導致叛亂失敗,家人被殺,自己馬頭一轉投張魯去了。

到了《三國演義》中,馬超造反的理由和歷史上居然來了個360度的大轉彎,也正是羅貫中這種本末倒置的寫法,讓大家無法很好的去了解一個真實的馬超。

所以說馬超這三國第一坑爹之名是當之無愧的~!


論家教的重要性…


邏輯文史游


三國時期的馬超,好比民國時期的張學良。二者都是割據一方的大軍閥富二代,而且歸順時都帶著自己的部隊,有很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且馬超的西涼軍和張學良的東北軍對待馬超和張學良都非常忠誠,除了他們能調動,其他人基本無法對其下令。而且後來馬超歸降了劉備,張學良投奔了蔣介石,二人都從自己幹變成給別人打工。

只不過馬超比張學良多了一點熱血和孝心,馬超一心為父報仇,殺的曹操割須換袍,張學良則對殺死他父親張作霖的日本人不放一槍。


三分鐘歷史故事


馬超字孟起,勇猛過人,穿卓不凡人稱錦馬超,但是很多人感覺馬超似呂布,父親馬騰哥哥馬鐵在許昌曹操時,馬超卻不顧他們起兵反曹,導致父親哥哥被殺。後與叔父韓遂報仇攻曹雖然打的曹操割須棄袍,但是還是西涼軍驍勇善戰勇猛異常,卻疑心太重,中曹操反間計,砍韓遂一臂留下生病的龐德,又投靠漢中張魯,又中諸葛亮之計投靠劉備,導致妻子孩子被殺,剛開始投靠劉備狂妄自大經常與劉備稱兄道弟,後差點惹禍上身,老實很多,但是劉備卻對其只封官不重用。讓他成為一個有名無實的將軍諸侯,後一直遭劉備猜忌不肯重用,最終鬱鬱而終。馬超雖然驍勇善戰但是卻薄情寡義心胸狹隘,難成大事,只能打勝利當先鋒,不能吃敗戰當忠義。


桀驁不馴放浪不羈的我


劉備為什麼不重用馬超呢?鬱郁病終的西涼軍神馬孟起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三國小人物誌0016:鬱郁病終的西涼軍神——馬超

馬超,是三國時代的一員名將。他統率西涼精兵,曾經殺得曹操落荒而逃,由此留下了“割須棄袍”的歷史典故。

在投靠劉備並助其拿下成都過後,馬超封侯晉爵,位列平西將軍、前都亭侯,西涼統領等職務。

就位階來說,他不在關羽張飛等元老之下。

然而,驍勇善戰的馬超,卻從此再沒有過在戰場上叱詫風雲的機會。在劉備稱帝過後不到兩年,馬超便撒手人寰,時年僅47歲……一種說法是,劉備不信任馬超,所以故意不用他,讓他賦閒。

是這麼個道理嗎?

似乎不符合邏輯。

攻下西川過後,正是劉備用人之際。一方面,劉備要在蜀中形勢未穩情況下,應對北方曹操的大兵壓進;另一方面,劉備還承受著東面來自孫權的壓力。之前“借”的荊州,現在可得防止人家來討還……

據史料記載,劉備在入駐成都過後,一邊令關羽屯兵統領荊州以防孫權突襲,另一邊則集中所有能調用的兵力,和曹操大軍在漢中陽平關一帶打得不可開交。

很難想象,在如此緊要的時刻,劉備竟然會棄馬超這樣的名將而不用,而是將其一直閒置,直到幾年後去世……

那麼,劉備為什麼不用馬超?

後代的史學家們有過很多的猜測,其觀點彙總起來大致有以下三點:

其一:馬超名聲不好,揹負著“害父”等罪名,所以劉備不敢用

和演義上記錄的不同,馬超之前起兵反曹並非是因為曹操殺害了馬騰,才逼得馬超起兵為父報仇。

其實,馬超是不顧做人質的父親死活,拉著韓遂,成宜,梁秋等西涼軍閥們一起作反。曹操大怒之下,才殺掉了包括馬騰在內的西涼人質。

所以,馬超等於是間接害死了自己的父親和其他族人……

不過,這種事情在戰爭年代並不罕見。

曹操早年開疆拓土的時候,也不管不顧的一味打壓陶謙。最終,在徐州的曹操父親曹嵩和其他族人,都為陶謙所殺。

那麼,是不是也應該數落曹操害父,給他扣上一頂不孝的帽子呢?

其實戰爭和政治本來就是冷酷無情,一般都會摒棄私人感情,劉邦逃跑時甚至把親生兒子推下車。

更何況,馬超也不是主動反叛,而是因為曹操借道徵張魯,在軍事上對西涼諸侯們造成了實質性的威脅。馬超見危險迫在眉睫,才不得不反,先下手為強。

這個黑鍋,怎麼也不該全由馬超來背。

所以,關於馬超害父導致名聲不好的說法,站不住腳。

劉備自己假仁假義,深知政治冷酷無情的道理,根本不會因此否定馬超,將其閒置。

其二:馬超不善政治,和同僚處不好關係,被人排擠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

自劉備入川以來,蜀中的派系鬥爭就沒有停止過,元老派,荊州派,益州派,明裡暗裡都在勾心鬥角。

而馬超作為外來的第四方勢力,必然會為這場政治鬥爭的火上,再添一把柴。

而馬超本身是戎馬倥傯的軍人出生,搞政治並非其強項。

在這種複雜的政治形勢之下,有些事情處理不好,得罪了某些人遭妒恨也是難免的。

但是,這也很難成為馬超不受重用的理由。

眾所周知考,戰爭年代衡量一位武將的標準完全是其軍事能力。

歷史上不善政治的猛將多了去了,君主根本不需要武將懂政治,甚至忌諱你懂政治。劉備是一代英主,這種簡單的道理肯定是知道的。

所以,以政治排擠的理由來解釋馬超的不受重用,也不是很靠譜。

其三:馬超受劉備猜忌,不敢讓其統兵出戰

這種說法倒是比較實在。

馬超是曾經的一方霸主,而且承襲了馬騰的爵位,官居鎮威將軍。這個官位相當不小,甚至在劉備之上。

再加上之前在戰場上,馬超表現極為出色,殺得曹軍幾次崩潰,威名極勝。

這樣一來,馬超就難免有功高震主之嫌。

同時,馬超性格高傲直爽,完全不會拍馬屁。

自古以外,君主最忌諱功勞高或者不會迎合上級的。

馬超兩樣都不缺,被主子劉備猜疑也就是難免的。

更何況,之前劉備在徐州就被呂布坑過,差點就完蛋,還疑似被戴了綠帽。

一年遭蛇咬十年怕井繩,劉備小心謹慎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猜忌歸猜忌,至少從之後的歷史來看,馬超並沒有反叛之心,而且一直都兢兢業業在為劉備做事。

從一開始威降劉璋,到後來策動氐族雷定七部,為漢中之戰助力,再到後來聯名上書勸劉備進位漢中王……就連益州本土名士彭羕試圖拉攏馬超謀反的時候,他的做法也是如實上報劉備,以表忠心……

事實上,馬超來投奔劉備的時候基本上已經窮途末路。

周邊勢力比如曹操、張魯等,都已經和馬超是死敵。除了劉備,沒有地方能收容馬超的西涼軍了。

而且,劉備也確實對馬超不薄。一起前來的西涼軍各級將官,也得到了劉備不同的封賞。

劉備知道,馬超已經沒有了反叛的根基,只要好生待他,便可以駕馭住他。

所以,這個原因還是有些牽強。

既然以上三個原因都不足以成立,那麼馬超被劉備閒置但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翻開三國志和其他相關史料,記載馬超的死因都是“病亡”。其實這個疾病,可能才是馬超難以在劉備麾下一展宏圖的真正原因。

馬超出生在乾燥的北方之地,一路征戰來到氣候潮溼的蜀中,很可能水土不服。

炎熱溼潤地區,是細菌繁殖較多的地方,有很多北方沒有的傳染病。

再加上馬超連年征戰,身先士卒,戰場內外都操勞過度,落下了病根。

很可能在入川前後,馬超就已經身染重疾。

軍中醫療條件有限,軍醫水平也不高,病情得不到緩解還在逐漸加重……

古代的醫術不發達,張飛之子張苞不過摔破了頭,皮肉小傷而已,也因為破傷風而死。

看看之前的赤壁之戰,曹操的慘敗也源於北方軍士適應不了南方的炎熱潮溼氣候大量患病……

人不怕死就怕病。馬超一入川就病魔纏身,而且其後也後都一直處於“半養病”的狀態,即便是劉備想任命他獨當一面,馬超的身體也不允許。

即便是參加了劉備的幾次軍事行動,但也就是配合其它武將打打堅守防禦戰,或是利用聲望去策動羌,氐等部落反曹而已。

對於劉備來說,一可能真的希望馬超身體能儘快好起來。畢竟這時候外來的軍事壓力很大,需要馬超強悍的西涼軍來作戰。

但是馬超久病不愈,而馬超的族弟馬岱也勉強可以接任他的職務……於是,劉備搞了個“分而治之”的伎倆,利用馬超臥病在床的機會將馬超和西涼軍分開來,一邊讓馬岱統率西涼軍作戰,一邊又利用馬超的在西涼一代的聲望和影響力來籠絡人心,策動其它民族的部落反曹……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馬超的聲望幫劉備贏得了羌,氐等少數民族的支持,最終打贏了漢中之戰(雖然只是慘勝)。

而在馬超去世後,馬岱和諸葛亮等人走得很近,西涼派基本併入荊州派,西涼軍也成為了蜀漢大軍的一部分。

老辣的劉備伎倆得逞,成為了最終的贏家……

不管馬超不被劉備重用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這位曾經可媲美呂布的戰神,最後也只能接受在蜀中鬱郁病終的結局。

和呂布相比,馬超結局還算不錯的,畢竟是善終,而且死後還被追封諡號為“威侯”。

今天,馬超雕像依然位列於成都武侯祠西側的武將廊中(排名第四位,前面三人為趙雲、孫乾和張翼),供來往的遊客瞻仰追思……

PS:跟隨馬超入蜀的西涼精兵,也在之後的歷史記載中銷聲匿跡,再沒有過像之前一樣的驕人戰績。這點和馬超的英年早逝,有一定關係。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失去了表演的舞臺。因為西涼軍強在彪悍的衝擊力,特長是騎兵在平地作戰。

在蜀地這種複雜地形下,他們的特點無疑是得不到發揮,只能轉職為山地步兵。曾經那支彪悍善戰,跟隨馬超殺得曹操割須棄袍的西涼精兵,就這樣消失在了歷史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