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愛因斯坦最初那麼支持量子力學,最後卻反對量子力學了呢?

時間史


愛因斯坦關於量子力學的態度一直沒有變,愛因斯坦依然是量子力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愛因斯坦只是一直反對根本哈根拍對於量子力學的詮釋

剛跨入二十世紀之初開爾文曾在一場演講上做了一番演講:在經典物理學的藍天上依然有著兩朵小烏雲讓大多數科學家感到不安,第一朵就是邁克爾-莫雷實驗不但沒有證明以太的存在,反而證明了以太不存在。第二朵烏雲是黑體輻射的實驗結果和理論上的不一致。

最終第一朵烏雲發展出了相對論,第二朵烏雲發展出了量子力學。這兩理論是二十世紀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相對論由愛因斯坦獨自創立,量子力學最初由普朗克在1900提出輻射量子假說用以解釋黑體輻射。1905年被稱為物理學的奇蹟年,在這一年裡26歲的愛因斯坦發表了5篇論文,其中的兩篇大家應該很熟悉。其一是狹義相對論的確立,其二就是光電效應。愛因斯坦曾因光電效應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也是愛因斯坦獲得的唯一諾貝爾物理科學獎。

哥本哈根派對量子力學的詮釋和愛因斯坦的反擊

這就要從神奇的雙縫干涉實驗說起了,簡單的說就是光子同時通過左縫隙和右縫隙形成干涉條紋,但是當人為去觀測的時候光子就像有意識一樣,干涉條紋就消失了。愛因斯坦的世界觀是可以總結成三個詞:因果論、定域性和實在性。而哥本哈根派提出的測不準原理打破了實在性和因果論,愛因斯坦戲稱為這種解釋為:上帝難道還擲骰子嗎?對於哥本哈根派提出的這種量子的“既A又B的性質”,愛因斯坦曾和薛定諤私下交流探討,最後由薛定諤提出了“薛定諤的貓”思維實驗,用以嘲諷根本哈根派對於量子力學的詮釋。記住薛定諤對於量子力學也是支持,並且有很大貢獻的。

後來在1935年愛因斯坦聯合了另外兩位物理學家在美國第47期《物理評論》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能認為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是完備的嗎?》,這篇論文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思維實驗,以三位作者名字首字母命名-EPR實驗。大體上就是量子糾纏的雛形,愛因斯坦把量子糾纏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如果這個也成立那就意味著愛因斯坦把堅持的最後一塊陣地-定域性,也丟失了。最後的結果大家都非常清楚:EPR實驗也變成了EPR仰謬。

愛因斯坦與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派的論戰,最終愛因斯坦失敗了。但是正是這種不斷地爭論與討論中科學才能發展進步,這才是最重要的。



科學黑洞


愛因斯坦對於量子力學的態度一直沒有變,只是愛因斯坦認為量子力學發展到後期幾乎變成的玄學,他認為波爾、海登堡等人提出的哥本哈根式量子力學釋義是不完備的,只是接近真理而已,還不是真理。

愛因斯坦雖然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但其實愛因斯坦等人對於量子力學的認識仍舊侷限於經典的物理學。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電效應,他認為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每份能量的大小和波長有關,自此產生了光量子概念,愛因斯坦因此獲得諾貝爾獎併成為量子力學的創始人。初始的量子力學僅僅限於對於某些物理量的量子化,即微觀世界,很多物理量不再是連續的,而是有固定取值可以量化的。比如能量、軌道、磁距等等。


雖然量子化的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不太一樣,但基本還可以理解和接受。而自從薛定諤提出薛定諤方程,並被哥本哈根派科學家釋義為概率波之後,量子力學變得“玄學”了起來:量子不在像宏觀世界那樣有固定的軌跡,量子的運動變得隨機和不確定,我們僅僅能夠用概率函數來統計它們在各處出現的規律,甚至海森堡直接提出來我們不能夠同時確定一個量子的兩個共軛物理量,這些讓量子世界充滿了不可預測、不可計算性,就像上帝在擲骰子決定世界運行一樣。



愛因斯坦顯然不太喜歡這樣的量子理論,因此他認為現有的量子理論是不完善的。只是接近了量子運動的真實狀況而已,一定還有更為準確的量子理論隱藏在背後,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為此愛因斯坦提出了EPR佯謬,他的盟友薛定諤提出來薛定諤的貓,以此來證明量子力學存在固有矛盾,還有瑕疵。只不過後來EPR佯謬被髮展成為量子糾纏,愛因斯坦和薛定諤的質疑都被證明並不成立。


科學探秘頻道


愛因斯坦反對量子力學,認為它是不真實的科學,主要原因是反對量子力學最核心的理論,即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也就是現在數學上的概率。愛因斯坦認為物質運動是有因果關係的,有前因才有後果,萬物運動是有規律的,有方向的,就像偉人毛澤東說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個物體要麼靜止,要麼朝著某個方向均速運動。問題是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指出;一個粒子在太空中運動是沒有規律的,用一束光波去測量一個粒子的位置與速度,你把位置確定了,速度無法確定,你把速度確定了,位置無法確定。從而得出萬事萬物均無法確定,即無法確定未來即將發生的事物,所有的都是無法預言的,這與相對論就存在本質的矛盾,無法相容。愛因斯坦因早期在量子力學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他也不再為量子力學美言了,反過來必須樹立相對論的絕對權威,絕對自信,什麼都不顧了,他的名言是上帝從不擲骰子。相對論中宇宙中最快速度是光速,且光速為恆速。如果說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是正確的,則光速可快可慢,宇宙中還有超過光速的粒子存在,這是無法容忍的。要知道光速為恆速且是宇宙中最快速度是狹義相對論成立的基石,絕對不能動搖的。並且愛因斯坦認為粒子在時空中運動是有規律可尋的,一個粒子與另一個粒子相碰撞,速度、方向都發生了變化,而這變化是可計算的,無法準確判斷粒子的速度與位置只能說明人類的智商不夠高而已,並不能說明粒子運動的速度、方向是亂的,無法確定的。以及包括宇宙是不是無限大的,宇宙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而量子力學卻認為宇宙的產生是個概率問題,量子在虛時空自由漲落,一不小心,粒子穿越時空遂道就到了實數時空,宇宙就誕生了,而在虛數時空有個巨大的能量山,虛時空粒子靠的是概率,有那麼一天,有那麼一瞬間,就像大爆炸論樣,所有的粒子瞬間從一個縫隙中衝了出來組成了我們這個宇宙的全部物質,這種事情遇到愛因斯坦,他怎麼會信呢?在這裡我談談我的觀點,相對論之所以在物理學上引起如此大的震撼力,是因為相對論改變了人類對物質的認識,對規律的認識。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正不正確,我要說正確的,那麼相對論呢?我要說相對論的理論是有條件的,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是正確的。而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均沒有走得太遠,原因是宇宙是恐怖的、瘋狂的,而原子也是恐怖的、瘋狂的,在這個星球沒有一個人意識到這點,也沒有一個人看清原子的恐怖性與瘋狂性,不清楚這一大一小均是瘋狂的、恐怖的,而這瘋狂的、恐怖的出至同一地方,不曉得這個,宇宙大統一定律就沒有人擺平,當然,除我外。更使人想不通的是,宇宙大統一定律的數學表達式方程就是原子內部構造公式的數學表達式方程,不知有多少數學家,有多少物理學家以及天體物理學家夢寐以求的公式,就聯普通老百姓都想知道原子裡面是什麼了,更不用說是公式了,而原子內部構造公式怎麼又跟宇宙大統一定律掛上勾的呢?那就必須撕開宇宙恐怖的、瘋狂的面紗,必須撕開原子的瘋狂的、恐怖的的面紗,只有這樣,宇宙大統一定律你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情,宇宙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你才清楚。有學者說宇宙中大部分是暗物質,那什麼是暗物質呢,沒有人準確回答這個問題,我要說那個說宇宙大部分是暗物質的人,雖然他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他也說不清楚什麼是暗物質,就好比說今天你吃水果沒有和今天你吃桃子沒有是兩回事情。還有根本不清楚什麼是暗物質的人居然在地球上用一些設備開始在地球上尋找暗物質了,真的是自痴到了盡頭,諾貝爾獎就那麼好拿的。我發現了宇宙大統一定律並發表在學術刊物上也沒有得到一分錢的獎勵,更不說諾貝爾獎了。在這裡我再次說給那些在地球上尋找暗物質的人吧,地球上沒有這東西,如果有地球早就不存在了,不過,我倒要說一說人倒可以變成暗物質,只是要有條件的。再說說狹義相對論的時間膨脹吧,時間膨脹了,按量子力學的解釋,兩個粒子朝著某個點奔去,一個粒子的時間膨脹了,那兩個原本可以碰撞在一起的粒子卻因時間膨脹了卻不能撞在一起,這不開了國際玩笑。現在研究天文的研究天文,研究量子的研究量子,又有幾個把兩者統一起來呢?


大石頭搞笑


量子力學的精髓——對於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只有進行一定的觀測,才能確定其真實狀態,否則所有的一切都是假的。不過愛因斯坦並沒有為薛定諤貓買賬,他認為這一理論屬於唯象理論,並不是宇宙的真理。他提出,上帝不會擲骰子。也就是說,在他的理論世界中是不存在疊加現象的。不過,在這裡,我可以證明愛因斯坦的理論世界是錯的,用可觀測實物來確定。

要想知道我們這個宇宙中除了平滑態時空外,是否允許其它方式的矛盾時空(疊加態時空)存在?

矛盾時空就是一種永生能量場,其實用"永動機"來形容大家會更好理解。

當然,在現實世界裡,人類在目前的宇宙中,要創造出永動機或矛盾時空幾乎是不可能的。

很多網友可能不知道什麼叫矛盾時空,沒有關係,我帶大家循環漸進。薛定鄂的兩隻貓。兩隻貓的故事簡單易懂。

在這裡,我用實物可以證明愛因斯坦的理論世界是錯的,否定愛因斯坦——必須用可觀測實物,確定其真實性。疊加狀態在他的理論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但是,下面實物圖的體現意義是什麼?

我們的宇宙時空的形狀經過世界科學界觀測結果是平滑態(波紋態)。而不是泡沫態(球粒態)。 而我恰恰掌握了一顆具有不同宇宙的具有時空疊加能量的黑矮星真身。下面第二圖和第五圖是同一觀測標的物的同一部位細節,黃圈和藍圈就顯示出了平滑態和泡粒態完全不同的兩個宇宙時空形狀。實際上這兩個不同時空形狀標的物是疊加在一起的,這就是時空疊加,但是用人的眼晴每次只能看到其中的一種時空形態,這,大家可以一目瞭然。

這是一種矛盾時空實物,也是目前人類唯一可觀測到的時空疊加態實物。它同時證明了老愛的理論世界錯了。(注意2圖和5圖是同一部位)。

在給大家分享我的實物後同時感謝大家的欣賞。








創始元靈星光有約


其實原因很簡單。

一、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光電效應,並因此獲得諾獎。

證明能量如同粒子,存在最小單位,並非連續,愛因斯坦稱之為“光子”。

對應電子躍遷,光譜不連續現象。

二、玻爾哥本哈根學派。

為解釋電子躍遷,光譜不連續現象,玻爾對原子結構提出理論解釋,即“(能)量子理論”。

(“量子”屬於翻譯錯誤,表意不清,歧義大,容易誤解,準備叫法應該是“能量子”。)

代表為:電子軌道假說、薛定諤方程。

愛因斯坦不能認同玻爾對原子結構解釋,因為僅根據現有掌握的證據,尚不能作為量子理論正確的鐵證。

而且更多情況無法解釋,過於牽強,不夠完美,只能作為“理論”或者“猜想”。

這也是目前科學界,量子“理論”(theory)不能上升為“定理”(law)的原因。


用戶67724358697


“疊加態”永遠無法證實,一旦“觀測”就“坍塌”。聽起來就知道是個邏輯上都無法自圓其說的詭辯。

本是一個“或A或B”的問題,硬被詭辯成“既A又B”。量子領域,以光波去探測量子運行軌跡,相當於發射N個地球去探測火星的運行軌跡,干涉太大,當然無法取得精確值。退而求其次,實際求取的是概率,但量子大師們卻告訴大家存在一個永遠無法證實的“與”狀態。簡直是對人類智商赤裸裸的公開鄙視,這就過分了!

究竟是治學不嚴謹,集體腦抽筋,還是故意誤導世人?才會出現這麼明顯的“疊加態”詭辯?


白馬非馬1001


科學觀點,論據就不多說了,自然有大牛回答。

個人覺得雖然愛因斯坦是科學巨匠,打造了牛頓經典力學後的相對論世界。但他仍然屬於一個相對保守的科學家,難以接受量子力學中光怪陸離的現像。

實際上初次接觸量子力學的人應該都有同樣的感覺,就是量子幾乎違反我們日常生活中大部份的物理基礎,需要時間去接受。

這因為量子力學的公式是繁複的,是由現像推導出來的,沒有現實意義的。若是硬要解釋,就出現塌縮,機率雲,多重宇宙,觀察者效應這些古怪的現像。

但是到了愛因斯坦這裡,這些是他最不能接受的地方。他認為真理是簡潔,優美的,就如同e=mc2一樣。所以他選擇了不接受,想憑自己能力推翻量子力學,找回他的經典的,優美的常規宇宙,因此他說出了上帝不擲骰子這句話。可惜的是,他的幾次思想實驗都未能成功推翻量子力學,反而打響了量子力學的名聲。

如果愛因斯坦活得足夠長壽,到了現在,估計也不得不接受量子力學支配了微觀世界的現實吧...



二戰精英


量子力學確實存在一些難以用宏觀物理世界解釋的現象,在這裡,量子居然有了靈性,能洞察人類的心思,這才是愛因斯坦反對的根本原因。愛因斯坦一生致力於用簡潔的公式去量化萬事萬物,質能方程式就非常漂亮。但量子力學的公式令愛因斯坦不是很滿意。不確定性,概率統計學說。譬如,雙縫實驗,單光子發生衍射,用概率統計學說是可以解釋衍射的,為此愛因斯坦反對:上帝不會扔骰子。但奇怪的是當人們在其中一個縫加裝統計光子的設備後,衍射條紋消失。成光斑。光子似乎知道我們的心思。後來用電子槍一個一個的發射電子,得到相同結果。這兩種實驗說明,量子是當你不測量時,一個量子同時穿過兩個縫隙,然後以超光速合併,這誰能理解?於是愛因斯坦又說是鬼魅般的超距離感應。因為當你在其中一個縫隙後面裝上檢測電子的設備,只有量子的一半超時空提前告知另一半:人類要窺探上帝的秘密,我們只走一個縫隙,給他們來個亮斑。電子這個實驗,更讓愛因斯坦難以接受。以前光子是愛因斯坦提出是一份一份的,稱為量子。用來度量能量的,能量子。但電子是有質量的實體物質。也呈現和量子一樣的糾纏。對於一個一生致力於簡化人類認識,追求簡單公式的人,是很難接受量子力學後期的解釋公式,太過複雜和難以理解。


癲濟哥


愛因斯坦是第一個意識到普朗克關於量子的發現將要改寫整個物理學的物理學家。為了證明他的觀點,在1905年,他提出光的行為有時像粒子,他稱這些粒子為“光量子”,現在這個詞被稱為光子。但是當時的觀點認為光是一種電磁波。這個假說導致了光同時具有粒子和波的特性。玻爾一直是光量子假說的最堅定的反對者之一。然而,到了1920年之後,情況180度逆轉,愛因斯坦開始反對量子力學,波爾卻成了量子力學的支柱。為什麼?我思考很久,終於得出以下結論:如果希望實現曲速航行,那麼必然要用到愛因斯坦生前一直研究的統一場論,即將電磁力和引力統一起來,因為只有引力可以翹曲時空,電磁力比引力強大萬億倍,而且是人類目前唯一可以直接產生的力。統一它們,然後讓電磁力取代引力翹曲時空,就可以實現星際旅行。我看過愛因斯坦的解釋,可是在量子力學上是矛盾的。相對論很明顯是讓人類超越時空的理論,而量子力學對互聯網和計算機起了大作用。懂了嗎?愛因斯坦實際上是為了讓人類不走入偏門才反對量子力學的!而且,我懷疑,量子力學本身就是一個陰謀。外星人或者某種未知的力量


歡歡魚1981


答:愛因斯坦當初並不反對量子力學,而是反對量子力學的根本哈根詮釋中,那種模稜兩可的詮釋。


愛因斯坦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他解釋光電效應的論文還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量子力學本是一個泛概念,在量子力學誕生之初,波爾等人建立起來的量子力學系統稱為根本哈根詮釋。

比如不確定性原理、波函數坍縮原理就是根本哈根詮釋的基本原理,現在根本哈根詮釋已經成為量子力學的正統解釋,我們一般談量子力學,都默認指量子力學的根本哈根詮釋。


愛因斯坦和波爾之間對量子力學的爭論,是上世紀最著名的學術爭論,愛因斯坦非常反對根本哈根詮釋中,那些模稜兩可的解釋,比如不確定性原理是量子的內秉屬性,波函數坍縮只告訴你塌縮結果,不能描述坍縮過程和坍縮原因。

就好比你扔一個骰子,量子力學告訴你有6種結果,每種結果出現的概率是1/6,但是你卻不能瞭解扔出骰子到骰子選擇一個結果的過程。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用高速攝像機記錄,你就能知道骰子在空中翻了多少圈,移動了多少距離,整個過程遵循牛頓力學,本質上你知道骰子扔出時的一切數據,就能預言骰子最終的點數。


但是在量子力學根本哈根詮釋中,是完全禁止你知道過程的,愛因斯坦正是無法接受這點,所以他非常反對哥本哈根解釋,並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上帝不擲骰子!

愛因斯坦認為,根本哈根詮釋是不完備的,之所以量子看起來是隨機的,那是因為我們沒有掌握其中的未知變量,就好比擲骰子中不知道骰子拋出去時的參數,一旦我們掌握了這些變量,那麼量子就不再是隨機的了。


基於這個思想,愛因斯坦試圖一個新的量子力學理論,現在叫做“隱變量詮釋”,其實就是量子力學的另外一種解釋,後來無漏洞貝爾實驗證明貝爾不等式不成立,實驗徹底否定了隱變量詮釋。

也就是說,目前的量子力學奉根本哈根詮釋為正統,愛因斯坦的隱變量詮釋已經被證實是錯誤的,愛因斯坦在量子力學的觀點上站錯了隊,但並不妨礙他推動量子力學的發展。


好啦!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