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謀士的排名是怎樣的?有何依據?

日照蒙地卡羅瓷磚


謀士之才分為戰略之謀和戰術之謀,戰略之謀是對全局的策劃,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全方面的謀劃,戰術之謀是指對某一具體事項的謀劃,如一場戰爭,一個事件。

戰略高於戰術,戰術是為戰略服務的。

三國之中,具有戰略之謀的頂級謀士按排名先後次序有:

1、諸葛亮。

諸葛亮是全才,文能安邦定國,武能指揮作戰,尤其歷害的是在天下局勢不明朗的情況下,以自已的才能為劉備定下三分天下的戰略《隆中對》,僅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劉備集團就幾近實現《隆中對》的戰略規劃,這在冷兵器時代,也是不多見的。



諸葛亮的成就不僅僅體現在戰略上,其治國才能也是數一數二的,堪比管仲,諸葛亮在益州依法治國,不徇私枉法,不以權謀私,犯了法一視同仁,哪怕是自已的親信,如馬謖;長期北伐而不激民憤,嚴刑峻法而沒有怨言,也就諸葛亮一人而已。

在軍事上,以益州割據之一地,打得自詡中國之正統的曹魏年年防守,損兵折將,打得曹魏皇帝曹睿精神高度緊張,而諸葛亮一死,這位皇帝就開始縱情享樂,如釋重負。

諸葛亮雖為權臣,卻並未犯上,諸葛父子兩代人皆戰死沙場,其心可忠,千古名臣,唯諸葛孔明是也。

2、荀彧。

荀彧是"王佐之才",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子房是張良的字,曹操把荀彧看到是自已的張良,實際上荀彧做的最多的還是“蕭何”的工作。



荀彧就是曹操的定海神針,曹操在前方作戰,荀彧在後方鎮守,曹操主外,荀彧主內,每當遇到軍國大事,曹操拿不定主意的時候,經常就寫信向荀彧問計,荀彧的計謀每次都能讓曹操得到答案並因此而安心。

荀彧力勸曹操迎接天子以令諸侯,這是政治上的大戰略,為曹操確定了戰略優勢。呂布奪取兗州時,是荀彧與程昱、夏侯惇一起穩定了曹操的後方,保住了曹操的根據地,官渡之戰,曹操快堅持不下去,準備退兵,荀彧力勸曹操不能退,堅持下去,使用奇謀,必會勝利。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而且荀彧還為曹操推薦了大量的人才,也是曹操手下名副其實的“人事部長”。

3、魯肅。

魯肅的最大貢獻是對江東的戰略規劃,魯肅是整個三國時期,最早提出三分天下戰略規劃的人,也是三國時期最早說出漢室不可興的人,他的三分天下戰略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早7年,他的戰略思想在當時絕對是超前的,為孫權集團三分天下提供了戰略思路。



4、周瑜。

周瑜能文能武,最大的成就是領導了赤壁之戰及南郡之戰,併成功的擊敗了曹操,讓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形成雛形。



在戰略方面,周瑜在江東一片投降聲中力主孫權抗曹,力勸孫權軟禁劉備,用其黨羽,西征益州,全據長江,與曹操劃江而治,二分天下,可惜周瑜的計劃大多不被孫權採納,並且周瑜英年早逝。

5、司馬懿。

司馬懿可能是三國時期最能隱忍的人了。在曹操時代司馬懿就屢建奇策,曹操取漢中時,勸曹操立刻南下奪取益州,可惜曹操不聽,還弄個得隴望蜀的成語來,襄樊之戰中勸曹操聯絡孫權,共同對付關羽,解了襄樊之圍。



曹丕時代,司馬懿多是留守京城,處理朝政。到了曹睿時代,曹魏大批名將凋零,司馬懿開始在軍中初露鋒芒,8天急行軍出其不意斬孟達,與諸葛亮對戰打不過,就閉門不戰,熬死了諸葛亮,平遼東手段當相雷霆,高平陵奪權,心狠手辣,斬草除根。

三國之中,具有戰術之謀的高級謀士按排名先後次序有:

1、郭嘉。

郭嘉的優勢在於對人物性格的分析非常到位,而且能按曹操的想法提出解決之道。曹操徵呂布,力戰不下,準備放棄,郭嘉卻看出勝機,勸曹操不要放棄,之後果然攻下。勸曹操軟禁劉備,即不用承擔殺賢的罵名,又可以控制競爭對手,可惜曹操不聽。



官渡之戰,為曹操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為曹操擊敗強大的袁紹提供理論及信心支持。預言孫策會被刺殺,後來果然如此。官渡之後,建議曹操利用袁家兄弟的內部矛盾,讓他們自相殘殺,再坐收漁翁之利,曹操依計,不費吹灰之力擊敗袁家兄弟。

郭嘉建議曹操遠征奇襲烏丸,力排眾議說劉表不會襲擊後方,曹操採用的郭嘉的計策,解決了北方邊患,統一了整個中國北方。

2、賈詡。

賈詡可能是三國中活的最長的謀士了,活了77歲 ,比司馬懿還要長3歲,賈詡號毒士,神機妙算, 最早還在涼州軍閥手下時,董卓死後,建議李傕、郭汜襲擊長安,結果成功,漢獻帝再次落入軍閥之手。



在張繡手下時,曹操徵張繡,張繡敗,曹軍退走,張繡追,賈詡說不能追,必敗,張繡不聽,果然敗,張繡回來後,賈詡馬上說現在可以追了,然後張繡就大敗曹軍,神機妙算。利用曹操求賢的名聲,勸張繡投降曹操,之後就一直效力曹操。

關中之戰,曹操採用賈詡離間計,大破韓遂與馬超,奪得關中。赤壁之戰前,曾力勸曹操不要東下決戰,先安撫荊州,以圖時機,曹操不聽,導致赤壁大敗。

3、法正。

法正雖是個賣主求榮之人,但也卻是有能力的人。劉備佔據益州後,法正勸劉備與益州豪強聯姻,拉攏士族,穩定統治,劉備採納了。



法正建議劉備奪取漢中,提出了漢中三策,說明漢中對益州的重要性,劉備採納了,並傾全蜀之力,與曹操爭漢中。在漢中爭奪戰中,劉備採納了法正的聲東擊西之計,力斬曹魏前線主帥夏侯淵,漢中爭奪戰中,法正是首功。

4、程昱。

程昱既是曹操手下的謀士,同時又是領兵將領,是為數不多的文武全才,呂布圖兗州時,與荀彧、夏侯惇一起力保三縣不失,並且靠一張嘴說服其中的2個縣不叛變曹操。兗州之爭中,曹操僅剩3個縣,糧食又沒有,曹操一度想去北方投靠袁紹,程昱力阻,那樣的話,曹操就沒有獨立地位了,曹操聽從了。



程昱看出劉備非常人,是一個勸曹操殺劉備的謀士,可惜曹操不聽。赤壁之戰前,程昱曾經提醒過曹操,孫權會與劉備聯合,而其它人認為會像遼東公孫康殺了二袁兄弟一樣把劉備的人頭獻上,但曹操不以為然。

程昱不僅有謀,而且能帶兵打仗。程昱歷任東中郎將、振威將軍,曾帶領700人守鄄城以抗袁紹,還拒絕曹操的援軍。程昱曾經糾合一夥民眾及亡命之徒,與曹操會師黎陽,討伐袁譚、袁尚。後繳還兵權、激流永退。

5、荀攸。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在曹操徵張繡和呂布過程中 ,都提供了正確的建議,協助曹操征服了張繡和呂布。官渡之戰時,荀攸同曹操建議聲東擊西、解救白馬的作戰方略,曹操採用 ,大破袁軍,解了白馬之圍,又在延津之戰中,建議曹操丟棄輜重,引誘袁軍,大破袁軍於延津。

官渡之戰後,就曹營南下徵劉表還是北上打袁家兄弟的問題,獻計曹操,應該繼續北上打擊袁家兄弟,而劉表沒有志向,不足為懼,曹操聽從了,之後就開始打擊北方,統一北方。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三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雖然這個時期時局動盪,但是這個時期的文化發展也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

因此可以說,三國時期是一個群雄並起,交相輝映的多彩時期。

三國謀士成千上萬,大到為三國領導人做心腹,小到在郡府當門客,那麼,三國優秀謀士如何排名呢?

小哥僅以《三國演義》作為參考,勉強排一下前位,不足之處,歡迎大家評論區理性探討。

第一位:半仙諸葛亮。

為什麼說諸葛亮是半仙呢?借東風,木牛流馬,縮地神功,向天借命等等傳奇描述,這完全就是一個半仙嗎。

順便說一下《三國演義》中幾個修仙的,于吉,左慈,張角,南華大仙。這幾位是真正展現過道法的。

而諸葛亮的手段自不必多說,簡直可以稱得上是所向披靡,司馬懿碰到諸葛亮只有當縮頭烏龜的份。

而諸葛亮幫主劉備三分天下,這個成績排在第一也無可厚非。

第二位:郭嘉。

這位不接受反駁。

郭嘉為什麼排在諸葛亮後面呢?因為郭嘉還沒有諸葛亮那麼神,到達半仙的境界,他是人類裡面最優秀的。

諸葛亮有《隆中對》名揚天下,而郭嘉的《十勝十敗》論,也同樣舉世聞名。

曹操早期打下那麼大的政治版圖,郭嘉出力甚多。

為什麼郭嘉排第二呢?因為郭嘉“識人”的能力,所向無敵。

郭嘉判斷小霸王孫策喜好呈匹夫之勇,必死無肖小之手,果不其然,孫策被刺客給擺平了。郭嘉判斷袁紹雖然集團勢力很大,但是為人多疑,缺乏果敢之氣,做事猶豫不決,最終果然由於袁紹的性格缺陷,曹操擊敗了袁紹。郭嘉評判呂布和陳宮,一個容易聽信婦人之言,一個雖然有謀略,但是思維比較慢,最終曹操速戰速決,打敗了呂布。郭嘉評論劉備並非善類,勸曹操殺掉劉備,防止劉備將來鯉魚化龍,結果曹操沒聽,劉備最後果然三分天下佔其一。而郭嘉評判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勸曹操殺了司馬懿,曹操又沒聽,司馬懿被嚇的半死,從此低調做人,後來司馬懿果然反了(司馬懿這部分是影視劇加上去的,小說沒有此情節)。

所以說,要說三國識人第一人,非郭嘉莫屬,諸葛亮都有所不及。

當然,郭嘉的成績也是非常燦爛的,幫助曹操敗呂布,平定西北,擊破袁紹,後來曹操赤壁慘敗,仰天痛哭大喊,“若郭奉孝在,斷然不會使孤如此”。

所以說,郭嘉排第二。





第三:賈詡。

三國第一毒士。

賈詡被稱為三國第一毒士,也是三國優秀謀士裡面,活的最久的,算得上是安享晚年,因為在司馬氏奪權後,賈詡依然沒受一點迫害。

為什麼排賈詡為第三呢?我們先看看賈詡做事的三個原則。

原則一:利己。

原則二:利主。

原則三:利國。

原則四:利民。

董卓去世後,部下李榷,郭汜等四將來到長安,痛哭流涕,最後悲傷的離開了長安,但是半道碰到賈詡,賈詡這個惡棍一番忽悠,李榷,郭汜掉頭又回到了長安,致使長安大亂,再次讓長安百姓陷身於水火之中,四將禍亂長安,也記得賈詡的好處,給了賈詡很豐厚的賞賜,但是賈詡一看這四人鬧的這麼厲害,自己心裡也虛了,就悄悄溜走了。

後來,賈詡來到張繡處,他先是獻計兩次擊敗曹操,後來又勸說張繡投降了曹操。後來在曹操和馬超韓遂對戰的時候,賈詡又獻計大破馬超,並且在曹操攻打袁紹的時候,賈詡也有獻計之功。

曹操赤壁之戰前夕,賈詡建議曹操不要興師動眾渡江討吳,應該安撫百姓,曹操不聽,慘敗。後來曹丕繼位,問諸將“先打蜀國好還是先打吳國好?”賈詡建議,先把國家(魏國)治理好了再討論打仗的事情,曹丕不聽,慘敗。

賈詡享年七十七歲,諡曰肅侯。 賈詡精通兵法,著有《鈔孫子兵法》一卷,併為《吳起兵法》校注,《唐會要》尊其為魏晉八君子之首。

因此賈詡排第三。


第四:龐統。

龐士元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嘆息。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鳳雛隕落,臥龍獨舞!

雖然龐統的戰績比較少,但是為什麼小哥要將他排在第四呢?原因如下。

赤壁之戰,吳蜀大勝,雖然有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東風之便,但是小哥認為最重要的,是龐統冒著生死危險,為曹操帶去的“鐵索並大船”損人絕技。

曹操手下也是謀士輩出,能人奇才不計其數,但是龐統獻計給曹操,曹操居然就非常開心的信了,而其他人居然沒有察覺。

正是有了龐統的獻計,才能使後面火燒江面的慘況出現,當然了,黃忠的功勞也很大。

赤壁之戰可以說是奠定了三國三分天下的局面,因為在赤壁之戰之前,曹魏太過強大,而吳蜀相交之情也不是非常深厚,但是赤壁之戰之後,這天下形勢基本上就定下來了。

第五:關羽,張飛,周瑜,荀彧,荀攸,魯肅,陸遜等群雄。

關羽武力值有多高呢?小哥認為,自呂布之後,關羽應該算得上是當世第一了。(有人認為是趙雲,有人認為是馬超,但小哥支持關羽。)關羽打仗也是非常有計謀的,水淹七軍,俘虜張遼。這樣的戰績不能不說是成績斐然。

猛張飛如何呢?當陽橋帶領幾十人嚇退幾十萬曹軍,曹操的侄子居然被嚇死了。張飛的智商在義釋嚴顏,巧敗張頜的戰役中更是表現的淋漓至盡,真是讓人感嘆,莽夫也能玩轉繡花針。(原著中張飛早期應該是一個非常帥的美男子+肌肉男類型,後期就是鬍子拉渣的莽漢形象了,好喝酒,喝酒了就要耍酒瘋,鞭打士卒)。

或許很多人覺得小哥沒有將荀彧單獨排進去,覺得不公,因為小哥認為,荀彧功勞確實很大,但是荀彧的功勞更多是體現在統領曹操大後方的工作環境下,被曹操比喻為“吾之蕭何”,對於計謀一事,雖然也獻計多次,但是戰績比之前面四位,確實差一些,只能化歸到第五組了。

謝謝大家。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評論區開放,歡迎理性討論,祝大家新年快樂。)


古梁鏞


三國是個大師雲集的時代,在謀士方面,有智勇雙全的程昱、奇謀百出的賈詡、心存漢室的荀彧、少年鬼才的郭嘉、奇策善謀的司馬懿、妙計橫正的法正、才華橫溢的龐統、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忠肝老臣張昭、深謀遠慮的魯肅、風流倜儻的周瑜、膽略兼人的陸遜。

圖為太行山黃牛嶺,司馬懿藏兵洞,留有石槽、官龕等遺址。

只以謀略,每個人都有閃光點,無法定論,如果結合取得成就、事件影響力、謀事謀自己,再算不上點運氣的話,大概的排名即可以出來,諸葛亮肯定第一位,文韜武略,後世敬仰;第二位司馬懿,大智大勇,成就最高;第三位程昱,這裡解釋一下,此人上馬能掌軍、下馬能謀事,曹營中第一個做到都督,幾次替曹操力挽狂瀾,沒此人曹操早就灰飛煙滅幾次,曹丕登位關鍵人物,活到80能善終。

正史上的周瑜,稱為奇才,孫權贊其有王佐之資,文武兼備,位列唐武廟和宋武廟。

第四位周瑜,天縱之才,東吳鼎立的核心人物;第五位賈詡,幾次易主能獨善其身,以少勝多的官渡、潼關之戰均此人出謀劃策,統兵之賢將,著多部兵書,能善終;第六位荀彧,替曹操滅袁紹、除劉表,統一北方首位功臣,可惜心繫漢室;第七位龐統,三國時期智商最高,才華太橫溢導致情商太低,長得又醜不受待見;第八位陸遜,奪荊州、敗劉備、御曹魏,20多年在東吳出將入相,輔佐太子的曠世儒將;第九位郭嘉,平定呂布、解決劉備、平定北方都有此人身影,但死得太早;第十位張昭,個人覺得此人文學成就更高,他被稱為東吳仲父。

圖為龐統墓,此人智力超群,奈何長相也超群。

此外,還有出身名門的一代奇士法正;促成孫劉聯盟,和諸葛亮成摯友的魯肅;來無影去無蹤的潁川名仕徐庶;輔助袁紹虎據四州的田豐;招招打要害的,可惜投了董卓的李儒等等,都留下了設謀獻計的成功案例,在此不多論述。


圖文繪歷史


其實這個排名真的很不好界定,同樣是靠腦子,也可以分很多不同的領域:比如政治方面、軍事方面,政治方面又可以細分為外交政治、內部政治等;軍事方面又可以分為戰略層面、戰術層面等等。

領域不同,自然也就無法綜合評定。

我們說幾個第一的候選人,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吧:

勝者為王:司馬懿

綜合各個方面,最為全面的,末將以為是司馬懿吧。有戰略眼光、有戰術能力、有權謀權術。對外能領兵作戰、攻守兼備;對內能治國安邦、有一套很不錯的管理體系和制度;偷奸耍滑講陰謀更是無人能與之匹敵。

司馬家作為結束亂世的家族,司馬懿更是司馬家政權的奠基人。成王敗寇,作為最後的勝利者,司馬懿當選第一應該沒毛病。

有人說司馬懿的成功主要是活的久,那關鍵是活的久那也是優勢啊!對吧!運氣尚且也是一種實力,更何況活的久,有本事你曹操、曹丕、曹真、曹睿也活的久呀!你倒是想活那麼久!

名垂青史:諸葛亮

諸葛亮是被民間封神的人物【注意是民間而非官方,官方不可能封諸葛亮為神!】如果末將在這裡把諸葛亮的功績說出來,追捧他的人也一定只是民間普通老百姓。

其實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能力只能算是中規中矩,其政治能力才堪稱一絕。

劉備死後的蜀漢是何等的動亂,硬是被諸葛亮治理的妥妥當當。整個蜀漢在諸葛亮的管理下,諸葛亮帶頭清廉,蜀漢政治上那是一片清廉,根本沒有一絲貪汙腐敗之相【這是老百姓之福,卻是**之*】

堅持信念:荀彧

荀彧絕對是曹操爭奪北方地區的關鍵人物,甚至可以說是決定其成敗的人物。

荀彧從一開始幫助曹操再到後面與曹操出現分歧,荀彧這個人始終沒有膨脹過,沒有改變過,一路走來,不管形勢怎麼變,荀彧的內心沒有變、初衷沒有變。

那就是匡扶漢室的信念與執著。

亂世逢生:賈詡

賈詡的戰略眼光、戰術水平、洞察人心等能力都可以說是超一流的水準。

賈詡在曹營擁有者獨一無二的尷尬處境,賈詡設計擊敗過曹操,設計擊殺過曹操的兒子..就這樣,賈詡還常伴曹操左右【能生存下來豈不是一種超高智慧的表現】

要換成其他死硬派的話,都不知道死多少回了,賈詡最後還位列三公,做到了善終。


左將軍


曹操的荀彧,劉備的諸葛亮、孫權的張昭,應該是三國謀士第一方陣。

上述三人已經超出了一般謀士的工作範疇,都是本方勢力的大管家。對於本方勢力的戰略決策、正規化建設、人事選拔,都有重要的話語權(張昭前期是)。

曹操出征,荀彧看家。劉備出征,諸葛亮先守荊州,後守成都。在東吳,孫權自己都對張昭說,上朝是拜我,下朝就都拜你,可見張昭影響力之大。





三國摸金探秘記


第一戰鬥序列的謀士:諸葛亮、周瑜。

這倆人有一個特點,就是戰略能力極強,而且極少為自己考慮。

所以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的設計出來以後,差不多10多年,劉備就從泥腿子喪家犬開始入主四川了。

這就好比頂級的象棋棋手,並不需要每一招都很精妙,關鍵時候的妙手逆天改命。

第二戰鬥序列的謀士:荀彧、荀攸、法正、馬良、魯肅、呂蒙、陸遜。

這個序列的謀士或許也會為自己考慮,但是他們擁有具體的特長和出謀劃策的領域。但本質上,他們還是以主公利益為核心的,跟著主公的思路走,就是好謀士。

第三序列的謀士:賈詡、張昭等東吳大批謀士。

他們之所以排第三,是因為他們考慮問題的時候,通常自己的利益是高於主公的利益的。

對賈詡來說,為了自己的地位可以勸降張繡,但勸降之後自己單純的明哲保身,誰也不搭理,誰也不得罪。這樣的謀士洞察力強是沒問題的,但戰略眼光比起第一序列的就太差了。

張昭是一樣的,赤壁之戰的投降派沒一個好鳥,如果不是因為周瑜,東吳都沒了。而且張昭這樣的人在身邊,很難判斷那句話是為你想的,哪句話是為自己考慮的。

第四序列的謀士:郭嘉。

比起前面的謀士,郭嘉命太短了。活的不夠長,謀士的成就就有限。你看張昭雖然能力不行,但是人家活的長,那就好辦。

其他的謀士就不考慮了,關係不大。


酒騎風


第一名:司馬懿政治格局和戰略眼光更勝諸葛亮一籌。本人也非常喜歡。

第二名:郭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史書記載“郭嘉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第三名:諸葛亮,它是很多人公認的謀士,但是他一生凡事都親力親為。

第四名:賈詡。使用離間計,讓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第五名:周瑜,為江東稱霸一方打下基礎的人。“既生瑜,何生亮”。

第六名:龐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獻計連環計。但個人覺得他一生際遇不佳。


田氏生物洋洋


題目中的謀士,解為謀事之士。所以必須是為具體某件事出謀劃策,並取得改變歷史走向的重要結果。

第一當為郭嘉,根除袁氏遺患,徹底穩固曹操勢力的冀、並、幽三州的統治。

第二應是周瑜,戲蔣幹反間除蔡張,打黃蓋苦肉勝赤壁。將曹操阻隔在長江以北,為東吳三分之一奠定了基礎。

第三要選呂蒙,白衣渡江破雲長,自此荊州便姓吳。

當然,賈詡勸張繡,程昱詔徐庶,陸遜火燒連營,關羽水淹七軍,都一定程度改變勢力走向,就不一一列舉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諸葛亮、荀彧、張昭、魯肅、田豐、法正等稱為謀勢之士比較好,偏重於戰略方向的規劃。

個人見解,願與諸君共論史話。


建築業烏托邦


第一檔戰略大師:三大勢力的曹操的荀彧,劉備的諸葛亮,孫策的周瑜或者孫權的魯肅,袁紹的沮授,這些人目光長遠,能夠結合當前形勢制定一個長遠的規劃。

第二檔戰術大師:這一檔就很多了,曹魏的郭嘉,程昱等,劉備的龐統,法證等,孫氏的呂蒙,陸遜等,前期的陳宮,田豐,戲志才這一類挺多的

第三檔這一類最多,平庸之輩,才能也有些,但不夠,還願意出風頭,搞內鬥


雨辰3039761


戰略佈局,荀彧第一,周瑜第二,諸葛亮第三,田豐、司馬懿次之。

戰役策劃,周瑜第一,諸葛亮、司馬懿、戲志才、沮授、呂蒙次之。

臨機應變,周瑜、荀彧、法正為第一等級,魯肅、陸遜、程昱、審配次之。

戰術鬼謀,郭嘉、荀攸、賈詡為上。

後勤行政,荀彧第一,諸葛亮、張昭次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