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墓為什麼一直沒有被髮掘?

祁州營裡


人們對於秦始皇的功績一直褒貶不一,儘管秦王朝僅存在15年,卻奠定了未來王朝的統治模式。

歷史上並不缺少偉大的君主,但他們實際影響卻無法與此君比肩。

這位中央集權的設計者,在死後給後世同樣留下了一個偉大的墓葬,直到現在仍然不敢開啟,這就是秦始皇的陵墓,為什麼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這座墓葬還是沒法開啟呢?

一、陵寢距今時間太久遠,保護不當文物很容易灰飛煙滅。

眾所周知,陵寢內部與外面的溫度、溼度等自然環境,相差太大。

一旦陵寢被打開後,如果保護文物的技術手段不過硬的話,文物很容易在接觸空氣後,發生氧化甚至灰飛煙滅。

在建國初期,陝西省文物部門就準備挖掘秦陵,並且上報給總理請求批示,但總理堅決反對,其中一條最重要的駁斥理由就是此點,總理希望等到我國的科學技術再發達些,再行開展此項挖掘工作。

二、陵寢內存在水銀之事得到證實,挖掘不當會破壞陵寢。

秦始皇不是普通人,他的陵墓必然也不可能是普通的陵墓,定會內藏玄機。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宮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奇景。

考古工作者用先進的儀器探測到,地下確有大量的水銀和金屬存在,使得水銀之事得到證實。但是,也給挖掘工作帶來困難,一旦技術不夠成熟的話,很有可能會造成陵墓的破壞,而且對於文物工作者來講,身體也容易受到損害。所以,絕不可以冒險而為之。

三、秦始皇是華夏民族的驕傲,作為一個史無前例的人物應該保護。

秦始皇對於整個華夏民族來講,是一個正式開端。他讓當時四分五裂的國家,第一次完成了歷史性的統一。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還有就是現在的旅遊勝地萬里長城。雖說焚書坑儒過於殘暴和專制,但是因為秦始皇的霸權,使得一些華而不實的方術之說得以去除,才免於如明朝那樣出現“東林誤國”的悲劇。對於秦始皇來說,功還是可以蓋過的。

而且,秦始皇在駕崩前曾經發誓:即使他死了,也會有他的龍魂保佑華夏民族長盛不衰。如此一個史無前例的“千古一帝”的長眠之所,於情於理都應該去保護而不是盲目挖掘。

秦始皇帝陵千年完好的保存著,或許有一天,當我國的科技水平再發達些,這座偉大的地下宮殿會完整地呈現在我們世人面前,讓我們大家去驚歎吧!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那又為什麼要發掘呢?

考古發掘是很科學嚴謹的,並非如那盜墓賊一般,無所謂個章法,唯利是圖!

考古學的意義就在於對文物古蹟的保護,一般而言,更多的都是搶救性發掘,主動發掘的很少很少!而對於文物古蹟而言,不發掘就是最好的保護!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了,那定陵呢?定陵不就是主動發掘的嗎?

確實是,定陵作為我國考古史上唯一一座被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墓,最終的結局就是,成為了我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因此,正是有這樣一個前車之鑑的存在,時刻提醒著考古人,不到萬不得已,對這些重要的文物古蹟不能進行主動發掘,尤其是帝王陵寢!

秦始皇陵,作為我國最為出名,規模最為宏大的帝王陵寢,一直以來,都吸引著無數人的眼球。光是那陪葬的兵馬俑就如此雄偉,更是激起人們對秦始皇陵地宮的探索興趣!

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始皇帝攻滅六國,一統天下,盡掠六國宮室珍寶,集天下寶藏與皇陵地宮之中!


且關於秦始皇陵地宮,在《史記》中有:“穿三泉”,且地宮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史籍中的諸多記載,又更加凸顯了秦始皇陵的神秘!使人更加具有一探究竟的衝動!

但是,直到今天,文物保護技術也並不完善,如果貿然發掘,非但不能對文物進行保護,或許還會再次出現定陵似的悲劇!

既然沒有外來因素對其產生破壞,威脅到秦始皇陵的安全,那麼不發掘就是最好的保護!


而這,也正是考古學之於盜墓的最大區別所在,大家覺得呢?歡迎留言討論!

期待您的關注與支持,十分感謝!


汶與川


秦始皇作為中國史上第一個皇帝,第一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的人,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不一樣的。一般而言,大家都知道始皇帝的陵寢在哪,但是千百年來從沒人去挖過。到目前仍然沒有被髮掘的原因有很多,大致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其一呢,國家有規定,除非由於修路、工程建設或古墓遭到破壞等等因素必須對古墓進行必要性搶救發掘外,是不允許隨便發掘古墓的。順便再這裡為我大考古正個名,不要聽風就是雨,什麼考古就是合法盜墓,純粹扯淡,靜下心去多瞭解瞭解考古這門學科。考古學家們從來不會主動去發掘任何一座墓葬,而且墓葬僅僅是考古的一小部分,除此外還有城址等等。但盜墓呢?他們盜出來的東西可不會去講究什麼保護之類的,也不會放到博物館去。

其二,目前的科技手段有限,兩千多年的墓葬內的空氣之類的和現在外界肯定是有巨大差別的。當初定陵的發掘已經讓不少歷史珍寶就這麼永久消失了。周總理當時就代表國務院下過一個文件,決定不對所有的皇陵進行考古發掘。除非是因為大的工程影響(比如三峽),或者因為基建無意挖出,或者盜墓猖獗,才可以進行搶救性發掘。所以說保守估計,一百年內恐怕秦始皇陵都發掘不了。

其三嘛,這點純屬瞎扯,是筆者一點自己的想法,始皇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本身可以說就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徵,畢竟他的很多東西都深刻影響了之後的兩千多年,所以對這麼一位人物,保持起碼的一定尊重還是必須的。像始皇陵屬於可挖可不挖的,不挖也不會有什麼損失,不如就這麼放著。也許多年後,技術已經發達到不需要發掘,可以直接靠某種設備直接探查到陵寢內的結構,並在外界復原裡面的內容。

您覺得呢?


雁隨人


秦始皇陵不發掘主要是技術方面不成熟。我國對明朝萬曆皇帝定陵的發掘就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

明朝萬曆皇帝的帝陵是我國有計劃主動發掘的唯一一個帝陵,是郭沫若、吳晗等人主張,國務院批准的。當時有人極力反對,但是定陵地宮還是開了,很快人們由最開始的激動不已轉為心碎,因為很多原本光鮮亮麗的綢緞,出土時迅速氧化,或變黑變硬,或變成碎渣,我們只能看著它們毀滅,束手無策。



不僅是帝陵如此,很多考古發掘都面臨這樣的問題。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的糧食和瓜果,不少物品仍然保存了其原來的狀態。當考古人員將一盤蓮藕端到地面時,僅拍照的幾分鐘幾分鐘,蓮藕就化成了一攤水。秦始皇兵馬俑剛出土時都有著豔麗的色彩,但不久就被氧化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黑乎乎的樣子。

地宮中的文物在封閉的環境下已經埋藏了幾千年,經過一段時間的生物、化學作用,氧氣耗盡,地宮中的環境達到平衡狀態,此時文物的破壞速度極為緩慢,一旦實施發掘,平衡狀態立即被打破,文物接觸空氣之後立即發生不可逆的反應,考古工作人員根本無法控制。



此外,秦始皇陵的地下水位很高,發掘地宮若沒有大型排水設備,地宮就會被地下水浸泡淹沒;陵墓內還有大量水銀,如何處理這些水銀也是個難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文物局對帝陵的態度很明確:堅決不予主動發掘。原因很簡單:第一、帝陵的考古研究價值太大了,而現有的發掘技術無法做到保護文物出土時不受破壞,可以說是挖一個毀一個,挖一個少一個。第二,從可持續發展來說,一定要考慮資源的代際公平,即子孫與我們擁有同等的文化消費權利,在現有技術手段有限的前提下,發掘帝王陵必然會喪失大量信息,這就是對子孫的犯罪。



1960 年,陝西省“ 乾陵發掘委員會”欲發掘乾陵, 周恩來總理批示道“: 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 此事可以留給後人來完成”。1973 年, 郭沫若再次提議挖掘乾陵, 周恩來只說了一句“: 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不僅僅是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自定陵地宮發掘之後,到現在也沒有再主動發掘其他帝陵。


理工科直男


在各方面技術條件還不成熟的情況下,貿然發掘就是對文物最大的損害,而這種損害往往是不可逆轉的。

之前對秦始皇兵馬俑的發掘就是一個錯誤。

那些俑,原本是彩色的,發掘後不久,紛紛褪色,而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束手無策。

秦始皇墓已經在地下幾千年了,再多埋些年也無所謂。

對文物來說,埋在地下就是最好的保護。

等各方面技術成熟,萬無一失的時候,才是秦始皇陵重見天日的日子。


孫繼勝的小宇宙


秦始皇作為我們華夏文明的始皇帝,其在歷史中的地位不是常人可比擬的。甚至可以說秦始皇是我們華夏人的一大驕傲。所以對於他的陵墓不得不更加的重視。其實更大的一方面是因為在經過科學探測發現秦皇陵墓他的規模以及他的內飾每場得讓人震驚。

除了不能保證陵墓內的文物不受損壞外,更大的原因是因為“ 秦始皇陵地下佈置了用水銀做的江河湖海。今尚殘留遺址。考古工作者還用先進的儀器探測到地下確有大量的水銀和金屬存在。”

假如是真的,在不能保證隔離水銀汙染的情況下發掘陵墓任它自由的飛翔,我只想說臨潼區的老百姓和你什麼仇什麼怨一百塊都不給還要放毒氣。

而且秦始皇陵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

78個故宮,如果不夠宏觀的話上一個故宮鳥瞰圖。自己腦補一下78個這麼大是有多大吧。開鑿挖運費,人工費,我的天哪。有人照這個面積計算過開挖費用要500個億以上。萬一哪裡搞不好再出現個塌方什麼的(呸呸呸)。得不償失啊。所以在不能確保萬無一失的情況下應該是不會輕易發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