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如何評價閻錫山?

季我努學社


說起閻錫山,一般人心目中立即會想起影視劇中的“閻老西兒”那反動軍閥樣兒。沒錯,國共內戰期間,閻錫山是錯誤地站在人民的對立面的。

拋開那段內戰往事不談,客觀來了解下這位“閻老西兒”,會發現他也有讓人佩服的方面。

一、 他也曾是個熱血青年。

閻錫山並不是一個只知打仗的莽夫,他有著較完整的受教育經歷,也曾有著救國救民的抱負。

閻錫山出生于山西省五臺縣河邊村今山西定襄縣河邊鎮一個以經商為主的小地主家庭。九歲入私塾,讀過《三字經》等啟蒙讀物與部分四書五經。

14歲輟學,隨父參與放債收息及金融方面的投機。1900年,閻錫山在一次投機中慘敗,父子二人被迫逃往省會太原躲債。1902年,在太原當店員的閻錫山,考上了山西武備學堂學軍。

1903年六月被官費保送到日本留學,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的影響下,閻錫山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10月加入中國同盟會, 曾會見孫中山並參與制訂了中國同盟會的“南響北應”的戰略決策。

二、 他是個政治不倒翁。

也許是現實的浸染,也許是他少年間從商的經歷,閻錫山在政治十分圓滑。

在政治上他不像其他軍閥那樣旗幟堅定、且始終如一,而是左右搖擺,誰做大就跟誰,因此被稱作“亂世狐狸”。這也是他能統治山西長達38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在軍閥混戰階段,城頭變幻大王旗,閻錫山先後投靠和反對過孫中山、袁世凱、段祺瑞、蔣介石、共產黨等,參加過辛亥革命,先後擁護過北方政府、南京政府(蔣介石)。

他參加過北伐戰爭,後又組織過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一起反對蔣介石的中原大戰。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他又積極聯共抗日,後來內戰又跟隨蔣介石極力反共……

縱觀閻錫山的一生,多數時候的投機與中立都取了成效,只有在反共這一條戰線上,他旗幟鮮明瞭一回,結果落得敗走臺灣,這是後話了。

三、 他讓山西偏安一時。

在軍閥混戰時期,閻錫山像狐狸一樣依附於各大勢力,目的只為山西統治權。也為山西作出了很多成績。

首先,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晉綏軍,少則10餘萬,多則20多萬,而且建立了兵工廠。正是這支部隊,讓他能在亂世中巋然不動,遊刃有餘。

其次,經濟建設。上世紀30年代,閻錫山在山西大搞經濟建設,修建鐵路,創建包括煤炭、冶金、電力、機械、建材、化工、紡織、麵粉、火柴、造紙、印刷等在內的西北實業公司,整頓山西銀行,髮型鈔票。當時,山西經濟繁榮,物價穩定,總資產達到二億銀元,其經濟實力在全國領先。

再次,興辦教育。閻錫山吝嗇是出了名的,他接待客人是一盤花生米,一碟小菜,因此得了個“閻老西”的綽號。可是他在教育上卻大方得讓人跌眼鏡。

閻錫山很早就開始推行國民義務教育,山西孩子在學校讀書,頭4年不收學費,每年還給學生髮一身校服、一雙鞋子。這使得山西的孩子入學率遠遠高於其他省份,到了1937年,山西共有55所中學、17所師範和6所大學,為全國之冠。

山西正是在閻錫山“避世”策略下,迅速做到軍事、經濟、教育各方面全國領先,閻錫山因此深得山西老百姓民心,也讓他憑藉山西這個地方成為獨霸一方的軍閥。

有書君認為,除了國共內戰時,閻錫山錯誤在站在人民的對立面這一大大的錯誤外,其曾熱血為國,保山西一方平安方面,都是值得稱許的。

甚至他政治上的圓滑也有他的可取之處——最大程度上保存實力、不妄動、謹慎。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有的人,權利和金錢讓他改變了一生,享盡榮華富貴,卻拋棄自己的結髮妻子,給深愛自己的人狠狠的一刺紮在心底:但有的人,始終十年如一日,珍惜著眼前那深愛的人,他明白一路走來的艱辛,和背後愛人的支持密不可分。

閻錫山於1883年生於山西省五臺縣,家裡也是經商世家,算是當地有名的有錢人家。他從小飽讀四書五經,九歲入私塾,他年紀輕輕時,心中就深知知識的重要性,一個人的文化底蘊決定了他未來究竟能走多遠。但14歲那年,因為家裡店鋪急缺人手,他不得不放棄學業,隨著父親到五臺縣城內自家開設的吉慶長錢鋪學商,正是這段經歷,讓閻錫山獲益良多,學得了很多經驗和為人處世的道理。

1948年的閻錫山

後來在1897年,家裡為他尋了一門親事,女方名為徐竹青,家裡也是當地的名門望族,閻錫山遵從家裡安排的親事,毫無任何怨言,當然也是不想違抗父母親的心願。待徐竹青嫁入閻家後,閻錫山對自己的這個媳婦萬分體貼,事事也遷就著她,什麼粗話髒活都不交代給她做,深怕妻子累著。徐竹青對閻錫山的行為十分感動,因為她從小就聽說村裡大她好幾的姑娘嫁給豪門時,生活慘淡且處處受氣,甚至還會遭受家暴,她打心底是十分害怕嫁人的,但和閻錫山接觸後,讓她徹底改變了這種想法,果然,還是要嫁對人。兩人的感情在婚後慢慢升溫,愈演愈烈,二人時常一起坐在庭院中,摘些莓果,邊聊邊吃,無法想象這個有名的暴脾氣將軍在家中卻如此溫柔,和妻子生活的如此愜意。

1900年,無奈閻錫山家中的商鋪破產,還欠賬鉅額,迫於壓力,閻錫山決定考軍,最終以優異成績被保送至日本留學,也參加了中國同盟會,結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為後來他的道路打下良好基礎。閻錫山多次和同盟會盟友進行秘密行動,暗中已經掌握了大部分山西新軍的領導權,從而登上了政治舞臺。

徐竹青和閻錫山以及家人的合影

辛亥革命後閻錫山等人決定起義,一步步攀升,妻子在家為他打理好一切,忙完公事的閻錫山,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家裡吃一頓徐竹青燒的菜,品上一小杯好酒,並聊聊政治上的事。徐竹青支持閻錫山做任何的事,只要他想好了,徐竹青都會無條件支持,儘自己的一切去幫助丈夫,她也對閻錫山說

“你做什麼都好,但你要記住,你背後一直有我支持你”,這讓閻錫山更加的愛自己的妻子,就算世界顛倒,也不會停止他們倆的愛情。

但再相愛的夫妻感情上也終究會有裂痕,因為常年徐竹青都未能懷孕,閻錫山本沒覺得有什麼,但這讓閻家父母可操碎了心,無法忍受閻家後繼無人,便偷摸的為閻錫山納了個妾,這讓閻錫山憤怒不已,他對老父母親說

“一心怎可二用”,但看到爸媽蒼老的面容和漸漸顯露的白髮,閻錫山還是妥協了,他恨的不是父母讓他再去愛一個人,而是恨封建制度還是如此,始終未改變過。徐竹青也覺得未能給閻家繼承香火而愧疚,也默認了閻錫山納妾的事實。那個女人本不姓徐,但終為妾,故要改名姓徐,於是更名為徐蘭森,徐蘭森為閻錫山生下了五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卻被告知自己只能被叫奶媽,而什麼事情都沒做的徐竹青為他們的親生母親,徐蘭森心生怨恨,便教著小兒子和女兒叫自己母親,後來徐竹青知道後大怒,怪罪到閻錫山,三人的感情也慢慢出現裂痕。

河邊鎮閻錫山舊居徐竹青居室

雖然最終分道揚鑣,但閻錫山也和妻子徐竹青走過了大半輩子,對她依舊是愛的那麼真實而熱烈,時不時的就想知道對方的近況,兩人本該有一個完美的結局,愛情也經不住舊封建習俗的考驗,世間萬物沒有完美,唯有遺憾能讓你更加珍惜它。


亭殿閣


閻錫山別的不說,光憑他能統治山西39年就非常了不起。國民黨裡面派系林立,除了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馮玉祥等少數有實力的軍閥外,其他的並沒有對蔣介石造成多少威脅。山西的閻錫山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蔣介石當然有意拉攏他。

閻錫山面對蔣介石在黨內的主導地位,並沒有真心實意的擁護他。當其他幾個軍閥一起討伐蔣介石的時候,閻錫山審時度勢,一起加入了伐蔣的陣營。幾大軍閥如果能打敗蔣介石,無疑閻錫山可以得到巨大的利益,獲得更高的地位,謀取更多的地盤。

伐蔣的戰事進展不順利的時候,閻錫山果斷退出戰團,不徹底得罪蔣介石,這一點非常高明。閻錫山在反蔣和順蔣之間,分寸把握的十分恰當,在不犧牲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做最好的選擇。

山西的鐵路軌道和全國的都不一樣,閻錫山這樣做的原因就是怕其他軍閥坐火車來打他,所以他放心在山西當土皇帝。


華聲1818


好早的時候就知道閻錫山,覺得這絕對是個壞人,他殺害了小英雄劉胡蘭嗎,而且看這名字就像壞人,閻錫山這名字和鳩山多麼像。

後來讀了點書,覺得老閻還是可取之處的,他死後,他的部下為他守墓,有的竟然守了50多年,從小夥到白髮老人,無怨無悔,一個有著這樣忠誠部下的人,至少不是壞人倆字概括得了的。


後來瞭解晉商多了些,覺得閻錫山簡直就是學到了晉商的精髓,他的本錢就是山西這塊地方,在這裡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國,進可爭雄天下,退可保境安民。

即使中原大戰被迫下野,依舊能夠遙控山西,伺機再次崛起,而且,他還在蟄伏這段時間,總結了自己失敗的教訓,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為政之道,取名“中的哲學”。

有時候想,如果少帥有閻老西一半的狡猾,也許918就不會發生,這大約也就是富二代和創一代的不同,創一代小心翼翼的打好手裡的每一張牌,抓到手了就捨不得放手。富二代更喜歡一把梭哈,成敗不論,就為了一個痛快。

其實少帥也看不上,第一次見面,閻老西長袍馬褂,委員長一身戎裝,少帥覺得委員長更現代更帥氣,閻老西太酸腐了。


這位山西的土皇帝,對境內的百姓還是不錯的,重鄉守土,而且他手下還出國像傅作義這樣的人才,可見他識人也很有一套。不像馮玉祥手底下出去的人,很多當了漢奸。

閻錫山山西人的精明,讓他知道進退,知道何時該出手何時要後退,如果生意蝕本,他也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比方說離開山西去當行政院院長,其實就是他已經看到看到了大勢已去的天下格局。

這種明悟,也使得閻錫山成了為數不多的結局很好的軍閥之一。


薛白袍 / 文


薛白袍


1948年7月16日,山西太原官邸,閻錫山在屋內來回踱步,他率領的十二萬大軍,被徐向前統帥的解放軍打得所剩無幾。

為鼓舞士氣,閻表決心:誓與太原城同命運,共存亡。他讓人準備毒藥,還有棺材。

二戰德國戰敗,一些德軍高級將領,紛紛用自殺來表忠。時太原城內有一位德籍醫生叫魏爾慈,魏告訴閻:這些將領預先在牙齒裡放一顆微型玻璃球,必要時咬破玻璃球,服後即斃,玻璃球裝的就是氰化鉀。

他聽後,立刻吩咐手下研製這種玻璃球,手下很盡心,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研製出微型玻璃小球。最後只好把氰化鉀注入普通的小瓶中。

不久,美國記者來訪,閻錫山事先在桌子上擺著四五十個裝滿氰化鉀的小瓶,大義凜然:“我決心死守太原,如果太原不守,我就和這些小瓶同歸於盡。”

然後他指著院中一口棺材告訴記者:“我與共軍不共戴天,有我沒他,這口棺材就是我決心的明證,到時候,這裡邊不是裝著共軍的屍體,就是我的屍體。”

美國記者聽後非常感動,連連稱讚說“OK”,想著這篇採訪一出,拿普林策獎沒問題。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閻不知所蹤。後來這位美國記者發現閻將軍出現在《中央日報》上,報道稱《反共守城名將閻錫山蒞穗》。記者很詫異.他相信這是復活節前,上帝突發神蹟,讓本要“成仁”的閻長官“復活”了!


《時代週刊》就很務實,刊出“誓與太原共存亡的閻錫山將軍現在安然無恙地活躍在廣州政壇上”,配的照片:則是閻穿長袍,坐辦公室桌前,左手一把氰化鉀注射劑倒在桌子上。要知道,記者們當時都相信這是閻將軍的遺照。

後來,逃亡到臺灣的閻錫山,“隱居”箐山,每天堅持早七點起床,晚十點入睡,潛心“學術”:先後出版了《人應當怎樣》、《大同之路》、《怎樣勝過敵人》、《300年的中國》等大大小小二十多部書,面對“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閻錫山,蔣“總統”很感動,稱讚他為“無時不以保衛臺灣為懷,收復大陸為念,閻百川先生之功實在不可泯。”


民國不曉生


一生都在雞蛋上跳舞,其實只是為了生存。

閻錫山,晉系軍閥之首,割據地域僅山西一省,然而影響力卻遠超一省之地,民國舊軍閥中算是比較成功的一個。

雖然閻錫山留學過日本,接受過西方教育,但他的骨子裡,終究只是一個傳統的政客,而且深得中國傳統政治智慧三昧。

張學良說過,蔣介石一看就是領袖派頭,閻老西不行,穿個大褂,看著就是個買賣人。

他是一個鄉土情結很重的軍閥,把個山西打造成了鐵桶一般的獨立王國,水潑不進,針插不進,當了三十八年的土皇帝。但又不禍害家鄉,號稱“保境安民”,在抗戰前的軍閥混戰時代,使山西幾乎沒受戰火之禍,天下太平。對內發展經濟,移風易俗,被稱為“模範省”,儼然一個亂世中的小桃源,閻百川對山西可謂有功。一輩子重用同鄉,“會說五臺話,便把洋刀挎”,親族也在山西呼風喚雨。

從這些方面看,張學良所言不虛,確實一副土財主樣。

山西雖小,卻也是他問鼎天下的資本。山西不受戰亂,他卻老出去折騰,北伐後期,閻錫山的勢力一度擴張到河南、察哈爾、綏遠、北京和天津,儼然北方扛把子,捎帶著培養出一支剽悍的旁系軍閥——傅作義的綏遠軍。中原大戰時,被推舉為陸海空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黨敗退臺灣前不久,還當了國民政府在大陸的最後一任行政院長。

從這點看,他又是個野心不小的天下人。

說他是一個傳統的政客,是因為他對中國傳統政治手段的深諳和靈活應用。從辛亥革命登上政治舞臺開始,他可謂是長袖善舞,左右逢源,識時務,懂大體,才成為政壇不倒翁。辛亥革命爆發,他宣佈起義;袁世凱上臺,他支持袁大總統;袁世凱稱帝,他勸進不可謂不賣力;眼看袁世凱窮途末路,他也發電討袁;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他也和國民黨決裂;國民黨北伐,他又擁護三民主義;中原大戰是反蔣了,那也是被逼急了,而且也想豪賭一下,但失敗後也能低頭認錯,和蔣盡棄前嫌;我黨來了,他也反共,但重用薄一波搞犧盟會,倒也放手;日本人來了,他也抗戰,但也和日本人眉來眼去,要在國民黨、我黨、日本人三個雞蛋上跳舞,誰都不得罪,總算沒有公開投敵,大節不虧;國共內戰,他也算急先鋒;眼看大勢已去,他就去就任了名存實亡的行政院長(之前老蔣屢次徵召,他可是死活不出山西一步);跟著國民政府轉進臺灣,他也能放下一切權力……你會發現他在每一步幾乎都能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謀取最大的利益,而且從不把事做絕,總是留有退路,這種進退有據的生存智慧,又帶著一種生意人的精明。

而且全山西,整個太原的近代工業基礎是閻錫山打的,太原武宿國際機場的基礎是閻錫山打的,同蒲鐵路的基礎是閻錫山打的,整個中國淪陷之前,山西是唯一一個工業門類齊全,可以獨立成批量生產步槍,山炮的地區。相對於同時期叱吒風雲的軍閥,閻錫山表現的更加長袖善舞,左右逢源,周旋在國民黨,執政黨以及日本侵略軍之間。現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閻錫山搞經濟,建設的能力,應該是當時的軍閥裡,實力最強的一個。

他算是半個政治家,一個政客,所做的壞事有限,民族大義實現的也有限,唯一做到就是地方保護,在民國那混亂的年代,他是當地人的守護者。


歡迎討論,求關注,祝幸福。

以上


木劍溫不勝


說到民國,閻錫山是個不得不提的一個人物,他佔據山西長達38年之久,幾乎在那個亂世之中,他把山西給治理成了一個獨立的王國。

無疑這對山西的人民來說,是一件好事,畢竟有一段時間,山西的安寧讓百姓們免受了戰火的侵襲。

當然了無論是發展山西的經濟,推廣山西的教育......,這都是閻錫山的政治手段,因為他明白,他之所以能夠霸佔山西,全是因為老鄉給面子。

他只有給山西的老鄉爭取更好的權利,創造更好的條件,他的統治才會更加的長久。

但是,他不是慈善家,最終他都是要實現自己的抱負的。

所以,發生在山西的戰爭也是不可避免的。

本來閻錫山是先在日本加入到了同盟會,然後藉著同盟會會員的影響力,再加上精明幹練,讓他有了在山西施展自己抱負的舞臺。

在這期間,他漸漸的掌握了山西的軍政大權。

但是,山西在當時是一個軍事要塞,想守住這個地方,確實需要幾把刷子。

閻錫山正是有這樣能力的人,他之所以能把山西給守住,這得意於他處事十分的圓滑,善於交際,無論誰他都不得罪。

他能處理好和西北馮玉祥,東北張作霖,東面吳佩孚,南面來蔣介石和李宗仁之間的關係。這就是閻錫山最令人佩服的地方。

可以說在沒有絕對的把握之前,在沒有利益可圖的情況下,閻錫山絕對不會貿然發動戰爭的。

但是,一旦閻錫山瞅準了機會,能夠擴大自己的地盤,或者能夠讓自己狠狠的撈上一筆的話。他就會毫不猶豫地參加到戰爭之中去。

中原大戰的時候,閻錫山聯合馮玉祥,李宗仁,開始和蔣介石對陣,最後因為東北軍張學良的加入,蔣介石以絕對的優勢勝出。

之後,閻錫山歸順了蔣介石。這一次閻錫山是不得已出兵的,但是,最終,他也是以失敗而告終的。

不過包住了蔣介石這個大腿,閻錫山又有了積蓄力量的資本。

解放戰爭的時候,全國人民開始呼籲抗日。閻錫山的老鄉徐向前開始和閻錫山溝通,八路軍要在太行山一代,建立晉察冀根據地,需要閻錫山的支持的事項。

在民族大義面前,閻錫山還是分的清是非的。當時,他也給了八路軍很大程度上的支持。

但是,到了抗日戰爭勝利之後,閻錫山聯合蔣介石,對共產黨發動了宣戰。不得不說,這是閻錫山的走的一步錯旗。

在山西閻錫山最欣賞的人,就是徐向前,抗日戰爭的時候,他還拉攏過徐向前。令他沒有想到的最後打敗他閻錫山,解放山西的,正是他的老鄉徐向前。

國民黨敗退之後,蔣介石退守臺灣,本來閻錫山要想和山西共存亡的,結果,山西被解放之後,他拋棄了山西人民,獨自一人,帶上幾箱子黃金也去了臺灣。

在臺灣閻錫山住在了陽明山,因為被蔣介石打壓,過得也是挺鬱悶的。

最後,閻錫山是在1960年去世於臺灣的。


漢史趣聞


閻錫山是地道的山西人,他起初參加孫中山的同盟會,後來響應辛亥革命的號召,推翻了清政府在山西的政權,被人推舉為山西督軍,開啟了統治山西38年的序幕。

從1911年開始到山西解放,中國政局風雲變幻,閻錫山幾乎參加了所有的政治事件,他一直掌握著山西政權,成為了國民黨中的不倒翁。

1911年,閻錫山參加山西革命,推翻了山西巡撫陸鍾琦,成立軍政府,閻錫山被推舉為山西都督,開始統治山西。

1916年,擁護袁世凱稱帝,積極地反對蔡鍔,唐繼堯等人的護國運動。後來袁世凱去世,他又開始用戶段祺瑞的北京政府。

1917年,和馮國璋一起,反對孫中山的護法運動,失敗以後吸取了教育,採取了保境安民的策略。

1924年,休養生息了7年時間的閻錫山,自覺羽翼豐滿,重新加入到軍閥混戰中,佔領了綏遠地區,擴大了自己的地盤。


1927年,國民黨北伐戰爭開始,閻錫山分析當時的局勢,認為北伐軍最終能夠取得政權,所以採取了擁蔣北伐的政策。

閻錫山也成為了和蔣介石,李宗仁和馮玉祥平起平坐的大軍閥之一。

此後的閻錫山,遊走於各路軍閥之間,採取合縱連橫的政策,他先是和馮玉祥反蔣,後來又聯合蔣介石,可以說是一位懂得審時度勢,能屈能伸的政治人物。

此外他還大力發展山西經濟,軍事,教育等事業,使山西的的風貌蔚然一新,百姓安居樂業,也算是造福一方百姓的父母官。

抗日戰爭時期,閻錫山被任命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領導山西地區的對日作戰。


先後參與了太和嶺口戰役,忻口戰役和太原會戰,經過一系列的對日作戰,晉綏軍損失慘重。

閻錫山害怕他的家底打光了,被蔣介石順勢取消番號,於是採取了消極抗日的策略。

1940年,閻錫山開始和日本人接觸,在抗日戰爭局勢危急時刻,他的思想產生了搖擺,有投降日本人的危險。

鑑於此,蔣介石加大了對他的支援,同時在山西的共產黨抗日武裝力量,對他進行了規勸和溝通,最終閻錫山沒有投靠日本人,直到抗日戰爭勝利。

可惜的是,在解放戰爭時期,為了達到獨裁山西的目的,增加百姓賦稅,抓捕壯丁為內戰做準備,使山西境內餓殍滿地,土地荒蕪,山西經濟出現了問題,頻臨崩潰的邊緣。

1949年,山西全境解放,閻錫山跟隨蔣介石去了臺灣。

到了臺灣的閻錫山,並沒有得到蔣介石的重用,後來賦閒在家,直到1960年去世,享年71歲。

蔣介石親往祭奠,並送一塊“愴懷耆勳”的匾額,隨後葬於陽明山七星山之上。


也許是因為歷史太長了,每當現實不如意時,人們就開始喜歡懷念過去,幻想著生活在過去有多好,殊不知今天和明天,要遠比過去五千年的任何一天都有價值。



文史頻道


說起閻錫山,受影視劇的影響,他在大多數人眼中的形象就是個大老粗和大軍閥,毫無己見,動不動就說髒話。當然了,這都是我們對他的誤解了。

其實,歷史上的閻錫山是個很厲害的角色,他才華橫溢,知人善任,懂得官場的那些是是非非,很會做人,情商也高。

閻錫山,1883年出生于山西省,1960年在臺灣逝世,享年77歲。他是清朝末重要的政治人物和軍事人物,也是晉系軍閥的首領。他從一個步兵,逐漸高升,終成陸軍一級上將,讓人佩服不已。他去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讀書,之後加入了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時,他被選為山西都督。幾年後,他又被選為山西省長。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評價閻錫山呢?

我認為,閻錫山是個優秀的將領,他做過一些好事,也做了不少壞事,是個功過參半的歷史人物。

閻錫山是有功的。

在辛亥革命中,他配合起義軍,對清政府以重創,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在北伐戰爭中,他擁護蔣介石,讓中國得以實現名義上的統一 。在抗日戰爭中,他率領的軍隊作戰勇猛,殲滅了很多日本軍人。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擔任山西都督兼省長期間,儘量避免山西捲入戰爭,為山西重工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使得山西百姓過上了比較安穩、和平的生活。此外,他還在山西大辦教育,讓百姓接受了基本的教育,得到了山西人的衷心擁護。

閻錫山是有過的。

在北洋政府期間,他冒天下之大不韙,不顧老百姓的反對,公然支持袁世凱復闢帝制。“九一八事變”後,他為了保全自己的有生力量,支持蔣介石實行的不抵抗政策。

那麼,大家認為閻錫山是個怎樣的人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和評論,我們可以一起討論!最後感謝大家的閱讀,歡迎關注我!


元哥說歷史


最近問答中忽然對於民國時期各色人物的問題多了起來,如何評價張學良,馮玉祥,閻錫山,白崇禧,何應欽,陳誠,還有問到杜聿明,胡宗南,戴笠,張靈甫,更細緻的還有問蔣鼎文,孫元良,胡璉,李彌等等。即然大家有興趣,就做個民國系列人物吧,談點淺見,絕不搞複製粘貼。

民國人物之閻錫山

我對閻錫山的評價,是個大軍閥,土地主,小商人。

閻錫山出身于山西五臺一個經商為主的小地主家庭,曾因一次投機失敗,負績二千吊,和其父逃到太原躲債。這樣的出身和經歷,勢必會影響他的世界觀和處世之道。

辛亥年間,從日本士官學校回來任山西新軍標統的閻錫山,響應武昌起義,領導了辛亥太原起義,正式步入歷史大舞臺,歷任山西都督,督軍,省長,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省政府主席等,主政山西長達38年,直到解放戰爭被他的小老鄉徐向前戰敗,隨蔣介石跑到臺灣。

閻錫山主政山西期間,推行水利,蠶桑,植樹與禁菸,天足,剪髮,後來又增加種棉,造林,畜牧,合稱“六政三事”。後又推行“用民政治”“村本政治”,提倡發展民德,民智和民財。多次拒絕參加軍閥混戰,讓山西躲避了戰亂,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在那個亂世中還是比較穩定,也造就了閻錫山在山西較高的聲望。而閻錫山是真把山西當成自傢俬產來經營的。

說他是個大軍閥,是因為他在原山西新軍基礎上,經過多年苦心經營,建立起了晉綏軍,最多時兵力達30多萬。商震,傅作義,陳長捷等都是出自晉綏軍的名將。是民國新四大軍閥之一。

說他是個土地主,他把山西視為其私地,所用軍政幹部,幾乎全部是山西人,那怕是與共產黨合作,都要選薄一波這樣的“小鄉黨”。在山西興建採礦,冶金,水泥,兵工等各種輕重工業,也修鐵路,可於外省相通處卻修成窄軌,不讓與相它鐵路方便互通。他有個三不主義,即“不入黨,不問外省事,不為個人權力用兵”。完全一個土地主心態。

說他是小商人,就是他無處不算計。政治上經常騎牆搖擺。他曾擁袁稱帝,後又通電討袁護國;他曾率部參加北伐軍,又聯合西北軍和桂系反蔣,發動中原大戰;平時決不讓任何勢力染指山西,但日本人來攻時,中央軍,紅軍都歡迎入晉抗戰。每每晉綏軍出兵作戰,都是告戒將領們別舍了本錢。晉綏軍人數雖眾,裝備也不差,但戰力卻很差。經濟上,山西有個寵大的官僚資本體系,資產達2億銀元,規模之大,投資之少,效益之高,速度之快,在國內名列前矛。

對山西省來說,閻錫山在那個年代,能保一方的基本平安,經濟發展,還是有不小功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